- 商業簡史:從大航海到物聯網時代
- 黃洪波 徐麗
- 3694字
- 2021-02-08 18:10:06
東西方格局生變
東西方交融
在大航海時代開始前,人類的生產生活主要集中在陸地上。受困于大自然的地形條件限制,任何山川河?;蜃匀粸暮Χ伎赡茉斐蓛蓚€區域的隔絕,人們的活動范圍小。長期的地理隔離,使得不同的大陸形成了各自的語言文化體系。隨著遠洋航船的一次次探索,大航海時代來臨,被海洋阻隔的不同大陸之間,實現了物種、文化、貿易等方面的脈脈相通。如今,回望幾百年來的歷史軌跡,若不是當時奧斯曼土耳其阻隔了陸上的交易路線,也可能不會有航海遠行來開啟新的貿易路線。毋庸置疑的是,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拉近了歐亞之間的距離,將世界變成了一個整體。
東西方的融合首先表現在物種領域。在環球航行中,航海家們帶回了不一樣的物種。美洲的菠蘿、花生、杧果、土豆、玉米、番茄、煙草等被引入到了亞洲;胡椒、生姜、肉桂等香料作物的種植技術被引進了美洲。葡萄牙人還將印度等亞洲地區的動物帶到了美洲,包括馬、牛、羊、豬、雞、狗、貓等等。其實當我們在欣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時,就能發現油畫里餐桌上的果蔬比這之前可豐富了不少!各種各樣的物種在不同的地方生根發芽,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
大航海時代開始后,歐洲迎來了文藝復興。西方人在漫漫航?!叭f里路”上不斷擴展了對世界的認知。貿易往來讓他們狠撈一筆,裝滿了自己的腰包,歐洲貧窮落后的面貌也得到了改變;他們在大量謀取物質財富的同時,精神層面的財富也變得豐富。大航海不僅讓歐洲變得“有錢”,還帶來了更加豐富燦爛的文化。
大航海帶來了豐厚的貿易利潤,豐富的物種資源,為西方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財富資源的不斷累積也為其后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奏響了西方世界跨步大前進的序曲。
西方的崛起
大航海時代的開始,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開始。這場以商業目的為根本動力的航海行動,一開始便勢不可擋。大航海時代的遠洋活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促進了世界各大洲的溝通、聯系,形成了眾多的貿易路線。在新航線開辟的同時,東西方的文化、貿易交流也在遠洋航海的激流勇進中不斷深入。歷史的車輪在這里也發生了變化,歐洲在這個時期似瘋狂生長的藤蔓一般快速發展,奠定了后來繁榮程度勝過亞洲的基礎。
遠洋航海連接起東西方,使得東西方從互不關聯第一次走向了相互連接。航海冒險將一種前所未聞的生活風貌刮進了歐洲大陸。無論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是迪亞士發現好望角,大航海時代都以全新的視角詮釋了這個世界是什么樣,也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世界相連。一次次的船毀人亡,一代代的經驗相傳,造就了奇幻瑰麗的大航海時代。
船只飄蕩在大海上,船員們憑著對東方世界金銀珠寶、香料的憧憬,拋卻了對海洋驚濤駭浪的恐懼。他們可能也沒想到,當初以商業利益驅動所開通的幾條新航線,能夠造成顛覆世界的結果。這不僅是一次思想認知的顛覆,而且是東西方地位逐步顛覆的開始。
以葡萄牙的崛起為例,它從一個小國躋身世界強國,改變了自己的地位,還與西班牙瓜分了非洲和美洲的大部分版圖。大航海時代的印記并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在幾百年后的今天,我們也依舊可以找出蛛絲馬跡。如今,我們看到劃分得平平整整的非洲和美洲土地,都是殖民時期劃分出來的勢力范圍。葡萄牙國土面積僅9萬多平方千米,人口不過1000多萬,但全球講葡萄牙語的人卻超過了兩億,其中就包括南美的巴西、非洲的安哥拉、亞洲的東帝汶等。
之前一直遙遙領先的東方面臨著越來越明顯的危機,這場危機對東西方格局的轉變至關重要。新航線的開辟雖然帶來了東西方貿易的往來,但在明朝時期,中國大量的白銀廉價輸入西方。從經濟學原理的角度看,在這個時期西方的做法正好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遠洋航海加強了各個大陸之間的聯系,逐步建立起了以西方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西方和東方的差距逐步縮小,物流網絡的連接在此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在東西方的貿易交流中催生出了世界首次的一體化。勢不可擋的改變在大航海時代輪番上演。
海上霸權初現
在歐洲,航海是屬于貴族的游戲,在當時也只有王室成員有資本一探究竟。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和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就是大航海時代叱咤風云的人物。相較而言,亨利王子更早地翻開了航海篇章。
葡萄牙地理位置特殊,國土面積不大,且遠離地中海,孤零零地處在歐洲大陸的邊緣地帶。除此之外,葡萄牙土地貧瘠、生產力落后,沒有足夠的實力與歐洲大國并肩而立,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歐洲的“三流”國家。
處于劣勢的葡萄牙需要尋找自己的出路。一個力挽狂瀾的領軍人物——亨利王子便在此時登上歷史舞臺,他是第一個下定決心進軍非洲的歐洲貴族。其實他本人并不是航海家,甚至很少登船出海,但他是一位很有遠見的領導者。他制訂了通過航海來振興葡萄牙的一攬子計劃,并出資在位于里斯本以南的薩格里斯市建立了一所航海學校。從這所學校出來的學生后來大都被歐洲各國王室雇用,成了多支探險船隊的船長或者骨干。因此,該校被公認為是大航海時代的“黃埔軍?!薄T诤嗬踝拥闹笓]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開辟了從大西洋往南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百年以來,為了香料孜孜以求的葡萄牙人劈波斬浪,終于得償所愿,實現了對香料貿易的壟斷,累積了大量財富。1511年,攻陷馬六甲海峽之后,葡萄牙占據了東西方貿易的主導地位,將相隔大洋兩端的世界拉近,開辟了新的版圖。
西班牙這邊,在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資助下,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后來,在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的資助下,麥哲倫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原先割裂的地區終于因為地理大發現而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世界。葡萄牙和西班牙作為大航海時代的第一批獲利者,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的殖民帝國,勢力遍布全球。這兩個國家在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中國明朝時期的“航海”與“禁?!?/h3>
在西方的航?;顒舆M行得如火如荼時,處于東方的明朝中國同樣也在進行遠洋探索。明朝的中國已擁有完善的技術裝備和高級的船只艦隊,為海上探索做了很好的鋪墊。但與西方航海不同的是,西方冒險者是為了實現利益的收割,其航海活動帶有強烈的殖民目的。而作為明朝規模最大的航?;顒印嵑推呦挛餮笤煸L各國,秉持“以和為貴”的傳統禮儀,與他國進行友好交往并饋贈,從而宣揚大明王朝的不凡氣度,擴張朝貢貿易。而后,明朝實行海禁,停止了一切遠洋航海的活動。
為什么當時的明朝沒有持續航海,像歐洲國家一樣進行殖民掠奪?對于這點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文明因素,中國歷來是農耕文明,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對海外貿易的需求并不強盛。這使得明朝皇帝不會像葡萄牙、西班牙的國王一樣熱衷于航海和探險。也有學者認為是明朝統治者思想落后、保守,自認為本國地大物博,地理位置優越,周邊的“蠻夷之地”沒有可比性。既沒有像香料貿易那樣巨額的利潤刺激,也沒有征服他國的野心,這就注定了明朝的出海者也不可能像歐洲水手一樣,年復一年地冒死跨越萬里波濤。他們的海上航行只是單純地為了“宣德化,柔遠人”。
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奉明成祖的命令,率領200多艘船、2萬余名船員遠航,途經爪哇、蘇門答臘、暹羅等30多個國家。雖然明朝較葡、西兩國更早地進行了大海航行,但其主要目的是對海外藩屬確立冊封和朝貢制度,具有強烈的外交性質。輪船上有不少官兵,他們此行承擔著宣揚國威的重任。
雖然都是王室支持下的遠航,但是西方的航行屬于王室特許的私人航海。這種模式以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資為主,王室和貴族給予贊助或直接參與,航海的目的是為了探尋新土地、新航路,搜尋黃金、香料等高價物品。航海探險隊的主要成員則是航海冒險家、投資海商、水手和士兵。與中國明朝時期的航海相比,他們扮演的就是征服者、殖民者和商人的角色。
不同的航海目的造就了不同的結果。大航海時代下的中國在宣揚國威的路上高歌猛進,西方卻在貿易和金錢的刺激下,開拓了一片新天地。
以商業利益為驅動的西方航海開辟了大航海時代,將世界聯系到了一起。而中國以鄭和下西洋為代表的航海活動卻完全走向了另一條道路。
身處亞洲的中國,在明朝的封關禁海中修筑起自己的防火墻,幾乎與世界斷了聯系,看不到他國的飛速發展。在這個人類歷史的大時代中,中國似乎扮演著配角。
在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海禁暫時解除,東南沿海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葡萄牙人遠渡重洋到中國進行走私活動,而且早在1557年其就通過行賄得到了澳門的暫時居留權,逐漸將澳門轉化為聯通東西方的重要據點,中國市場開始被迫卷入全球市場中。
繁榮衰落只在剎那之間。海禁、閉關鎖國的政策讓中國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當國門再次打開時,中國再也無力與霸權國家競爭,很快陷入了被殖民的厄運。
西方世界走出了中世紀的陰霾,馳騁在茫茫大洋的洶涌波濤之上,破浪而來的帆船如一把把利斧劈開舊世界,連接新世界。而明朝時期的中國故步自封,漸漸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大航海時代注定與中國無緣!這或許是世界發展的規律。寬廣和肥沃的土地讓中國在農耕時代生活富足,但也讓其變得自大驕傲,拒絕接受新文明。此時,過度的優越感讓當時的明朝擁有強大實力,自給自足反而成了前進的阻礙,明朝很快經歷了盛極而衰的無奈。“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禍福相互轉化的道理在歷史的進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