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債轉股的公司治理效應研究
- 李志軍
- 1468字
- 2021-01-28 10:50:47
序
國有企業是我國的經濟支柱。20世紀的國有企業經營并不是太好,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了國有企業的困難,有不少國有企業舉步維艱,甚至頻臨資不抵債,其中的“債”絕大部分為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為盤活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幫助國有企業扭虧為盈,轉換經營機制,1999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實施債權轉股權的若干意見方案》,正式掀開了我國第一輪大規模“債轉股”的序幕。
必須充分認識到,債轉股不只是一種“化債”手段,更是我國國有企業改制的重大配套機制;不僅受到政府各部門和金融機構的高度關注,也激發了包括李志軍博士在內的學者們的濃厚興趣。李志軍博士的學位論文《債轉股的公司治理效應研究》在充分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以代理理論、投資理論、融資理論和激勵理論為理論基礎,以1999-2008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觀察樣本,從投資效率、融資結構和高管激勵三個方面具體分析和檢驗了債轉股的公司治理效應,既為債轉股對公司治理和信貸配置的影響提供了經驗證據,也為債轉股是如何影響公司治理的路徑提供了證據;同時又以公司價值(財務指標和市場指標)這一綜合指標來檢驗了債轉股影響公司治理的綜合結果和對公司價值的影響途徑。
現有研究文獻,大多集中于規范性判斷分析,部分文獻也采用了個案、典型/區域調查的形式進行了債轉股的經濟后果分析,卻并沒有系統性地提供債轉股影響公司治理的分析框架和理論基礎,經驗檢驗上也極少有文獻去研究以債轉股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持股對公司經營績效變化的具體驅動因素,也沒有研究因債轉股而致使銀行直接持有公司股權對公司經營行為和銀行信貸配置的影響,更沒有提供大樣本的經驗檢驗證據。
從公司治理的角度看,一方面,股權集中被認為是約束內部人控制的一種有效手段,另一方面,股權集中后控股股東借助控制權也可能侵占債權人和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故股權集中與股權分散的平衡在保護債權人和中小投資者利益面前是國有企業改制需要考慮的重大問題。提高債務治理是約束我國企業兩大公司治理問題的重要途徑,與債務在西方成熟金融市場上積極的治理效應相比,我國較為特殊的制度環境約束了債務治理效應的積極作用。《債轉股的公司治理效應研究》一方面分析了股權結構平衡下的股權分散對公司治理的邊際效應,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債轉股對債務治理的作用機制,豐富了股權和債務治理的相關文獻。
銀行信貸一直是我國企業債務資金的主要來源。信貸資金融出方的銀行與融入方的企業之間的關系如何也就成為影響信貸配置效率和保障信貸安全的重要因素。債轉股改變了我國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單純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關系。《債轉股的公司治理效應研究》研究了銀行股東與債權人的二重身份對銀企關系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對信貸配置的作用,從而為股權型銀企關系對信貸配置的影響提供經驗證據,豐富和拓展了我國銀企關系方面的文獻。
此外,現有財務理論和相關文獻認為,由于債權人和股東的風險偏好不同,其利益也存在差異,從而導致企業的投資行為和融資行為與價值最大化方向出現偏差。《債轉股的公司治理效應研究》從集股東和債權人雙重身份于一身出發,研究債轉股對公司投資、融資行為與結果的影響,豐富了投融資的相關文獻。
綜而言之,李志軍博士的學位論文《債轉股的公司治理效應研究》,會計學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系統、扎實,運用規范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對我國發生的第一輪債轉股對公司治理的影響進行系統深入的專題研究,治學嚴謹,取得了若干理論創新,也為債轉股、公司治理、國企改革提供一定經驗證據和對策支持。
呈現在諸位面前的是李志軍博士在學位論文答辯后精心修改過的優秀學術力作。是為序!
王善平
2018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