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空間土地產權研究
- 楊奇才
- 2433字
- 2024-03-18 15:22:15
前言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和城市地表土地稀缺性的提高,地下空間土地在我國的利用越來越廣泛。這種利用不僅出現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領域,而且出現在商業領域。與此同時,地下空間土地也不是像空氣那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是同地表土地一樣,是一種具有稀缺性的資源。如何讓這種資源同地表土地一樣得到有效而合理的利用,不斷提升我國城市化建設水平呢?這既是本書的出發點,也是本書的目標。本書希望運用產權經濟學的工具為此找到答案。
阿爾曼·阿爾奇安、哈羅德·德姆塞茲(1973)認為,經濟學的主要價值在于解決稀缺資源使用上的沖突;并且他們認為,“資本主義主要依靠市場和私有產權來解決稀缺資源的使用”。社會主義同樣存在稀缺資源的使用問題,社會主義又應當如何解決其沖突呢?很顯然,市場和私有產權都不是解決稀缺資源使用沖突的唯一方式,但市場和產權是解決稀缺資源使用的重要方式。解決地下空間土地資源使用沖突需要引入市場與產權。
經濟學還有另外一種重要價值,那就是通過對現存世界或過去世界經濟現象的研究發現這些現象背后的規律,并根據這些規律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議,以促進社會財富和個人財富的增加。眾多研究表明,產權是激勵和約束主體行為、促進資源有效與合理使用的重要工具。地下空間土地資源要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促進社會財富和個人財富的共同增長,必須建立起有效的地下空間土地產權制度。
中國地下空間土地產權制度應用什么理論工具來建立呢?馬克思產權理論、西方產權理論都可以提供重要思想,但又不能提供直接幫助。筆者嘗試在吸收前人優秀產權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空間土地產權理論來解決這一問題。
通過對現有產權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發現,產權不僅有主體歸屬、客體承載、權利內容、時間范圍,還有空間邊界,并且產權不是一般的權利約定,而是通過法律制度明確的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權。
土地產權的空間屬性尤為明顯。傳統土地經濟學和土地產權理論主要集中于地表土地。事實上,土地不僅包括地表,而且包括地上和地下,土地是一個以地表為基礎的實體空間。地表是對地基與土壤的利用,地上和地下是對空間的利用。基于此,土地產權也不僅限于地表土地產權,還應包括地上空間土地產權和地下空間土地產權。土地是三維的,不是二維的;土地產權也是三維的,不是二維的。地下空間土地產權是土地產權在空間維度上的分割,是主體對地下空間土地這一客體在一定時間和空間擁有的占有權和支配權;地下空間土地產權是一種地權,一種地下空間資源權(非礦產資源)。
產權是如何建立的,應如何行使、交易和定價,這些產權運行的基本規律性問題是產權研究的核心內容、基本框架,也是研究地下空間土地產權必須回答的問題。
筆者認為,產權的建立是指產權的初始界定,是所有權的界定;產權的初始界定首先必須明確產權的主體、產權的內容和產權的時空邊界,堅持效率兼顧公平的原則。當前我國地下空間土地的所有權在法律上是不明確的,如何對其進行科學的初始界定是一個重要問題。產權的行使是主體財產權在經濟上最大化的實現。但產權的行使與產權的性質及行使方式直接相關。作為典型公有產權的國有產權,由于多重委托帶來的權責不清、高交易成本以及效率的逐層衰減,面臨著巨大的行使難題。地下空間土地產權行使也一樣會面對。產權的初始界定不必然也不可能永遠使資源的配置具有效率,產權交易能彌補這一缺陷;但產權交易總是有成本的,產權交易必須盡可能降低交易成本。這是地下空間土地產權交易的理論支撐,也是建立地下空間土地產權交易制度必須注意的問題。馬克思地租地價理論依然是討論地下空間土地產權價格問題的重要理論工具,但它需要得到進一步拓展。
如果說拙作有一點創新,可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研究對象上,將我國土地產權研究從地表轉移到地下,并且集中在地下空間資源,這在土地產權研究方面可能是一個創新。對土地問題的研究,目前學者們主要集中在地表和地下礦產資源方面,近年來研究較集中的是農村土地產權。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運用產權經濟學的工具對地下空間土地產權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這對于現有關于地下空間土地問題的研究而言,可能是一個創新。三是在基礎理論上,在前人的基礎上從主體、客體、權利、時間、空間等五個方面對產權的內涵進行了系統研究,論述了產權的空間屬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產權觀;在傳統二維土地產權理論的基礎上加入了空間維度,提出了三維土地產權概念并構建了三維土地產權模型;在馬克思地租地價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空間地租及其量的決定問題,并運用空間地租理論對地下空間地租地價問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
由于研究水平有限,不足肯定是明顯的:一是,對國外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不夠。由于外文文獻的查閱能力不足和土地開發利用外文數據庫的限制,對國外有關地下空間土地方面的最新文獻獲取不足,從而可能導致對國外最新的研究現狀把握不夠。二是,實地調查研究不夠深入。由于工作時間的限制和社會資源的缺乏,對地下空間土地開發利用及其產權狀況的調查研究的深度不夠,實地調查大多僅限于成都,對其他城市的調查主要依賴于研究文獻和公開的制度文本,總體上對全國一手的資料搜集不足。三是,制度設計的合理性值得進一步檢驗。本書嘗試對地下空間土地產權制度包括產權行使的體制機制、產權交易與定價制度等進行設計,但由于中國的土地制度與中國的社會經濟制度一樣具有特殊性,并且地下空間土地與地表土地、地下礦產資源在物質特性及其可能引發的社會經濟關系上都不完全相同,中國地下空間土地產權制度的設計沒有完全可以借鑒的樣本,因此,這些制度設計是否科學,還有待于進一步接受實踐的檢驗。不足之處必定還有不少,懇請各位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拙作是在2016年完成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感謝我的博士生導師楊繼瑞教授提出了這個研究課題,并給予了全面指導;感謝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劉燦教授、李萍教授、程民選教授、王朝明教授、劉方健教授、易敏利教授、蔣南平教授、黃韜教授以及韓文龍副教授等在研究過程中給予的幫助。
楊奇才
2019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