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jié)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和組織

一、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是保證成本會計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條件。不重視基礎工作,成本會計工作就不能順利開展,難以保證工作質量,也就無法完成預期的任務。

(一)健全原始記錄

原始記錄是指按照規(guī)定的格式,對企業(yè)的生產、技術經濟活動的具體事實所做的最初書面記載。它是進行各項核算的前提條件,是編制費用預算、嚴格控制成本費用支出的重要依據。成本會計有關的原始記錄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反映生產經營過程中物化勞動消耗的原始記錄。

(2)反映活勞動消耗的原始記錄。

(3)反映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fā)生的各種費用支出的原始記錄。

(4)其他原始記錄。

原始記錄是一切核算的基礎,成本核算也不例外。因此,原始記錄必須真實正確、內容完整、手續(xù)齊全、要素完備,以便為成本計算、控制、預測和決策提供客觀的依據。

(二)建立適合企業(yè)內部的結算價格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yè)內部各單位之間往往會相互提供半成品、材料、勞務等。為了分清企業(yè)內部各單位的經濟責任,明確各單位工作業(yè)績以及總體評價與考核的需要,應制定企業(yè)內部結算價格。

制定結算價格的主要依據有:

(1)內部轉移的材料物資等,應以當時的市場價格為內部結算價格;

(2)材料物資、勞務等也可以以市場價格為基礎,雙方協(xié)商定價,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議價”,作為內部的結算價格;

(3)企業(yè)生產的零部件、半成品等在內部轉移時,可以用標準成本或計劃成本作為內部結算價格;

(4)在原有成本的基礎上,加上合理的利潤(即一定利潤率計算)作為內部的價格。

除上述計價方法外,企業(yè)也可以根據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以及結算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其合理的結算價格。

(三)健全存貨的計量、驗收、領退和盤點制度

為了保證入庫材料物資數量與質量,必須搞好計量與驗收工作。準確的計量和嚴格的質量檢測是保證原始記錄可靠性的前提。為了保證領、退的材料物資準確無誤,必須及時辦好領料和退料憑證手續(xù),使成本中的材料費用相對準確。由于材料物資等存貨品種、規(guī)格多,進出頻繁,盡管管理嚴格,但賬面不符的現象還是經常存在,所以對材料物資還得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盤點,進行賬面調整,以保證庫存材料物資的真實性,確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費用更加準確。

(四)實施有效的定額管理

定額是指在一定生產技術組織條件下,對人力、財力、物力的消耗及占用所規(guī)定的數量標準。科學先進的定額,是對產品成本進行預測、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據。與成本核算有關的消耗定額,主要包括:工時定額,產量定額,材料、燃料、動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額,有關費用的定額如制造費用的預算等。消耗定額服務于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現為不同的消耗水平。當企業(yè)編制成本計劃時,消耗定額是根據計劃期內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當定額作為分配實際成本的標準時,其是以能體現現行消耗水平的定額為依據來衡量的;當企業(yè)為實現預期利潤而控制成本時,消耗定額是將企業(yè)實現預期利潤必須達到的消耗水平作為衡量的尺度的。定額制定后,為了保持它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還必須根據生產的發(fā)展、技術的進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行不斷的修訂,使它為成本管理與核算提供客觀的依據。

(五)頒布科學、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

規(guī)章制度是企業(yè)為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和管理而制定的有關制度、章程和規(guī)則。規(guī)章制度是人們行動的準繩,是實施有效的成本管理的保證。

企業(yè)內與成本會計有關的規(guī)章制度主要包括計量驗收制度、定額管理制度、崗位責任制度、考勤制度、質量檢查制度、設備管理和維修制度、材料收發(fā)領用制度、物資盤存制度、費用開支規(guī)定以及其他各種成本管理制度等。各種規(guī)章制度的具體內容應隨著生產的發(fā)展、經營情況的變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等,不斷改進,逐步完善。

二、成本會計工作的組織

成本會計工作的組織主要包括:設置成本會計機構,配備必要的成本會計人員,制定成本會計制度等。

(一)設置成本會計機構

成本會計機構是指企業(yè)從事成本會計工作的職能單位,是企業(yè)會計機構的組成部分。設置成本會計機構應明確企業(yè)內部對成本會計應承擔的職責和義務,堅持分工與協(xié)作相結合、統(tǒng)一與分散相結合、專業(yè)與群眾相結合的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第二十一條和《會計基礎工作規(guī)范》第六條都規(guī)定,是否單獨設置會計機構由各單位根據自身會計業(yè)務的需要自主決定。一般而言,一個單位是否單獨設置會計機構,往往取決于下列各因素:

(1)單位規(guī)模的大小。一個單位的規(guī)模,往往決定了這個單位內部職能部門的設置,也決定了會計機構的設置與否。一般來說,大中型企業(yè)和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事業(yè)行政單位,以及財務收支數額較大、會計業(yè)務較多的社會團體和其他經濟組織,都應單獨設置會計機構,如會計(或財務)處、部、科、股、組等,以便及時組織本單位各項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的核算,實行有效的會計監(jiān)督。

(2)經濟業(yè)務和財務收支的繁簡。經濟業(yè)務多、財務收支量大的單位,有必要單獨設置會計機構,以保證會計工作的效率和會計信息的質量。

(3)經營管理的要求。有效的經營管理是以信息的及時準確和全面系統(tǒng)為前提的。一個單位在經營管理上的要求越高,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就相應增加,對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要求也越高,從而決定了該單位設置會計機構的必要。

企業(yè)內部各級成本會計機構之間的組織分工,有集中工作和分散工作兩種方式。

(1)集中工作方式,是指成本會計工作中的核算、分析等各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廠部成本會計機構集中進行。車間等其他單位中的成本會計機構和人員只負責登記原始記錄和填制原始憑證,對它們進行初步的審核、整理和匯總,為廠部進一步工作提供資料。

(2)分散工作方式,亦稱非集中工作方式,是指成本會計工作中的核算和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分散由車間等其他單位的成本會計機構或人員分別進行。廠部成本會計機構負責對各下級成本會計機構或人員進行業(yè)務上的指導和監(jiān)督,并對全廠成本進行綜合的核算、分析等工作。

(二)配備成本會計人員

在企業(yè)的成本會計機構中,配備足夠數量、能夠勝任工作的成本會計人員,是做好成本會計工作的關鍵。成本會計人員應該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遵守職業(yè)道德,堅持原則,遵紀守法,正確行使自己的職權。

成本會計崗位職責如下:

(1)審核公司各項成本的支出,進行成本核算、費用管理、成本分析,并定期編制成本分析報表。

(2)每月末進行費用分配,及時與生產、銷售部門核對在產品、產成品,并編制差異原因上報。

(3)進行有關成本管理工作,主要做好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工作。進行成本的匯總、決算工作。

(4)協(xié)助各部門進行成本經濟核算,并分解下達成本、費用、計劃指標。收集有關信息和數據,進行有關盈虧預測工作。

(5)評估成本方案,及時改進成本核算方法。

(6)保管好成本、計算資料并按月裝訂,定期歸檔。

(三)制定成本會計制度

成本會計制度是指對進行成本會計工作所做的規(guī)定。它的內涵與外延隨著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在不斷發(fā)展變化。商品經濟條件下,現代企業(yè)的成本會計制度內容包括成本預測、決策、規(guī)劃、控制、計算、分析和考核等的有關規(guī)定,指導著成本會計工作的全過程。這也被稱作廣義的成本會計制度。

成本會計制度是組織和處理成本會計工作的規(guī)范,是會計制度的組成部分。企業(yè)應根據會計基本準則、有關具體準則、行業(yè)會計制度、企業(yè)內部管理的需要和生產經營的特點制定企業(yè)內部成本會計制度。其基本內容包括:

(1)關于成本會計工作的組織分工及職責權限。

(2)關于成本定額、成本預算和計劃的編制方法。

(3)關于存貨的收發(fā)領退和盤存制度。

(4)關于成本核算的原始記錄和憑證傳遞流程。

(5)關于成本核算的規(guī)定,包括成本計算對象和成本計算方法的確定,成本核算賬戶和成本項目的設置,生產費用歸集與分配的方法,在產品計價方法等。

(6)關于成本預測的制度,包括預測的資料收集要求,一般方法與必要程序等。

(7)關于成本控制的制度,包括有關原始憑證的審核辦法,有關費用的開支標準和審批權限,成本差異的計算與分析,差異信息的反饋程序與時間限制,控制成本業(yè)績的考核與獎懲辦法等。

(8)關于成本分析的制度,包括成本的一般方法、指標種類及計算口徑等。

(9)關于成本報表的制度,包括成本報表的種類、格式、編制方法、傳遞程序、報送日期等。

(10)關于企業(yè)內部勞務、半成品、材料轉移價格的制定和轉賬結算的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克斯县| 济阳县| 栾川县| 黄龙县| 韶关市| 六枝特区| 新民市| 昌黎县| 岳西县| 绥中县| 英吉沙县| 伊金霍洛旗| 浑源县| 阳曲县| 田林县| 吴川市| 淳化县| 溆浦县| 章丘市| 三都| 炉霍县| 贵溪市| 晋宁县| 英吉沙县| 四平市| 绥芬河市| 辽源市| 定陶县| 井研县| 同江市| 汕尾市| 长顺县| 彭山县| 桂平市| 玉门市| 达日县| 扎囊县| 璧山县| 钟祥市| 容城县| 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