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成功的頂峰選擇死亡
完美主義者是很努力的人,他們為達到自己理想的完美目標,對任何事情都會付出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當事情按照他們的計劃進行時,他們的這些努力便會發揮健全的機能,從而有利于優秀業績及目標成果的達成。而一旦中途受挫,完美主義者追求完美的欲望便會開始變質,他們會在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努力,結果使得自己的生活停滯不前,自身痛苦不已。
這些很努力的完美主義者,在任何事情上都不會讓自己松懈,哪怕是在將自己逼向死亡的事情上。對這樣的人來說,他們只有不停地做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他們甚至會為一次完美的自殺而給自己制訂一份縝密的自殺計劃。
對完美主義者來說,些許的失敗或是計劃之外的事情也會輕易給他們的心靈帶來沉重的打擊。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當他們的人生走上坡路的時候,他們會發揮極強的能量,一步一步地爬向成功的階梯;而當人生走下坡路的時候,他們的心靈會變得極端、脆弱。
在一般人看來就是處于成功頂峰的人很容易選擇自殺,而這種狀況經常發生在完美主義起反作用的時候。
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三島由紀夫的自殺事件。造成三島這一凄慘結局的便是他的完美主義。豬瀨直樹在《三島由紀夫傳》中提到,在眾人眼中三島是一個天才,而實際上那只是他不同于尋常努力者的一面而已。
當時,三島在大藏省工作,每天下班后都會回家寫作,一直到凌晨兩點,第二天一大早再去上班。他每天的睡眠時間只有三四個小時。即便在社會上已小有名氣,他也沒有滿足于現狀,而是致力于寫出更有野心的作品。就像我們之前所說的一樣,他從來都沒有錯過交稿日期,無論在酒席上玩興多么高漲,到了晚上十點他都會立馬起身離開。這是一種充滿禁欲的且自我控制力相當強的生活狀態。
九個月后,三島辭去了大藏省的職位,并把自己作為作家的命運賭在了新作《假面的告白》上。起初,這部描寫同性戀以及性虐待等性倒錯的告白小說,在出版發行時并沒有如三島所愿受到人們的追捧而大賣,據說三島頗為懊惱并一度后悔自己辭去大藏省的工作。
小說在出版半年后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終于有了第二次加印。小說被收錄進新潮文庫之后,銷量大增。從那以后,三島的作家生活可以說是一帆風順,接下來的長篇小說《愛的饑渴》銷量達七萬冊,他二十九歲時出版的《潮騷》更是一經發售就立刻成了風靡一時的暢銷書。由他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也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三島真正成了國民人氣作家。他三十一歲時創作的《金閣寺》被看成最杰出的作品,獲得了極高的評價,也成為當時的暢銷書。接下來的《永恒的春天》的銷量更是突破十五萬冊。
三島使盡渾身解數,花費三年時間完成的巨著《鏡子之家》終于問世。雖然這部作品的銷量也達到了十五萬冊,在商業化銷售上取得了成功,卻受到批評家如此評價:“三島可是第一次寫出這樣的作品來。”這讓三島第一次嘗到了受挫的滋味。從那時開始,三島身上源源不斷的運氣開始籠罩上了一層烏云。
接下來出版的《宴后》讓三島被原外務大臣有田八郎以借助小說侵犯個人隱私的名義提起訴訟。在各項紛爭之中,三島完成了以勞動爭議為題材的社會派小說《絹與明察》,并想借此作品讓自己“起死回生”。但是,這部作品并沒有如他所期待的一樣大賣,銷量僅僅止步于一萬八千冊。而與三島萎靡不振的情勢相反,大江健三郎等新一代作家的作品開始成為社會話題,銷量也遠遠凌駕于三島之上。三十歲便已到達事業頂峰的三島,四十歲時命運便已衰敗。從那時起,三島的內心開始充滿絕望。
即便如此,三島的作品還是得到了全世界讀者極高的評價。從他四十歲那年開始,他的名字每年都會出現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名單中??墒?,三年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并不是三島,而是川端康成。這是三島自殺前一年發生的事。據說三島自己也曾經預言說:“接下來如果是日本人獲獎的話,那么不會是我而是大江?!?/p>
在他準備自殺的當天,他將自己最后的作品《豐饒之?!返淖詈笠徊俊短烊宋逅ァ返淖罱K章的原稿交付了編輯。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三島已經開始關心如何在世人面前戲劇性地結束自己的人生了。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他在過了四十歲后,差不多用了四年的時間來為自己準備一個完美的“死亡舞臺”。正如三島自身的行事作風,直到臨死那一刻,他也依然按時交稿,按照自己計劃好的場景在完美的“死亡舞臺”上落下人生的最后一幕。無論何時三島都按自己計劃好的步驟去行動,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說,三島的人生是史無前例的完美主義者所追求的人生。
而三島的例子也告訴我們,追求完美的人生并不一定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