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上古:中國文化的形成

戰國以前的中國歷史文化,包括史前時期、殷商西周和春秋戰國三個階段。

一、史前時期:從物質到文化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約170萬年前,中國境內就有了早期人類活動。1965年,考古學者在云南元謀上那蚌村發現元謀直立猿人化石,即是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活動的歷史確證。此后,關于中國境內早期人類活動的豐富材料相繼發現,從北京猿人(約50萬年前)、早期智人階段(約20萬年至4萬年之前)到晚期智人階段(距今1萬年之前),直到新石器時代,清晰而完整地勾勒出人類起源與進化的各個環節。中國文化正是在這種偉大的進化過程中產生的。考古發現表明,中華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的發生,從一開始即呈多元狀態,不僅是黃河流域,在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東北、華北,都有舊石器和新石器文化遺址的廣泛發現。

(一)物質文化

文化的產生首先表現為工具。在舊石器時代,中華先民靠天然或簡單加工的石塊與弓箭,作為采集果實和狩獵的基本工具。這一時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化創造是火的使用。根據考古發現,至少從北京猿人開始,中華先民就已能夠熟練地使用火,并保存從自然界取來的火種,這宣告了人類與動物的分化完成。對此,恩格斯曾經這樣說過:“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1)他甚至認為,可以把火的發現“看作是人類歷史的開端”(2)。約7000年前,中華先民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此期,磨制得較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粗糙的石器,農業、畜牧業取代了狩獵采集,成為首要的生產部門,陶器也在生產實踐中得到了廣泛使用。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標志著原始物質文化取得了重要的發展。

(二)觀念文化

原始觀念文化,主要以原始宗教和原始藝術為代表。由于受認識自然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中華先民將許多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都歸為神靈意志的體現,由此產生諸多的崇拜形式。原始宗教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三種形式。

二、殷商西周:從神本文化到人本文化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氏族部落聯盟經過漫長的兼并融合之后,逐步完成了向國家的過渡,夏、商、周三個統治集團依次占據了中心統治地位。在中國早期的歷史上,夏、商、周是關鍵性的時期:有文字記載的信史從這一時期開始,國家在這一時期開始形成,影響中國歷史的諸多文物制度的基礎也在這一時期奠定,中國文化的特殊面貌在這一時期開始形成。根據考古發現及文獻記載,夏商周時期的文化明顯地體現出從神本文化到人本文化的態勢。

(一)殷商神本文化

商部落發祥于山東半島,起初以游耕農業為主。約在公元前14世紀,商王盤庚遷都,由奄(今山東曲阜)遷至殷(今河南安陽)。在長期穩定的條件下,商人的文明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其中一個重要的事件便是甲骨文字的出現,它標志著古代中國進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

受史前原始思維的影響,殷商尊神重祀,體現出強烈的神本文化特色。《禮記·表記》即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殷墟出土的十多萬片甲骨,幾乎全是祭祀、占卜的記錄,可見殷人宗天尚鬼風氣之盛。殷人的神鬼信仰主要是自然神信仰和祖先神信仰。根據卜辭記載的占問內容,殷人的神靈觀念分為“天神”“地示”,其中作為“天神”之一的“帝”或“上帝”,是殷人信仰中最高的神,作為至上神,“帝”最主要的職責是管轄天時,影響年成。他與人、鬼的不同之處在于并未被人格化,故而不享受祭祀的犧牲,也不直接接受人間的訴求,人間的訴求要靠死后升天的殷人的先公先王向帝轉達。為了聽命于上帝、按鬼神意旨辦事,殷人以卜筮來決定自己的行止,占卜因此成為殷王室生活的重要內容,事無巨細,皆先卜而后行。商王既是政治上最高的統治者,又是最高祭司。此外,商人還頻頻舉行規模盛大的祭祀活動,表示對鬼神的敬意。殷人的宗教信仰,處于自然宗教的多神信仰階段,是當時人類思維水平尚處于蒙昧階段的反映。

隨著人們實踐經驗、心智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這種以尊神重鬼為特色的神本文化,逐步向以人為本的文化過渡。

(二)周人的文化維新

“周”曾是偏處渭水以北的黃土高原長期附屬于商的部落。經過數百年的經營,約在公元前11世紀,利用商王室的腐敗,起兵討紂,最終戰而勝之,建立起周朝。“周雖舊邦,其命維新。”(3)周朝建立后,對殷商的制度雖有因襲,但多有文化上的“維新”。

首先,周人建立了完備的宗法制度,包括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和宗廟祭祀制度。這種宗法制度,強調倫常秩序,注重血緣身份,兼備政治權利統治和血親道德制約的雙重功能,把家族制度政治化,不僅確定了古代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征,對后代集權政治體制的固化也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并進一步滲透進我們民族意識、民族性格和民族習慣之中。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的特征的話,那么這種特征正是從西周開始形成的。

其次,周人的“維新”還表現為“制禮作樂”,即確立禮制及與之相配合的情感藝術系統。“禮”,繁體作“禮”,《說文》示部云:“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豐。”又豐部云:“豐,行禮之器也,從豆,象形。”可見,“禮”最初有祭祀神靈的宗教之義。而周公“制禮作樂”的禮樂,則超越此義,提升至完整的制度與文化的建構,囊括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個人的道德修養和行為準則規范。《禮記·曲禮》即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在形式上體現為“儀”,即各種禮節與儀式。按周制規定,各級貴族祭祀、朝聘、用兵、婚喪,都要遵循嚴格的與其等級身份相應的禮節儀式,以體現上下尊卑之別;在內容上,“禮”則包括“親親”與“尊尊”。“親親”強調家族倫理中以父為首的原則,“尊尊”則強調政治倫理中以君為首的等級原則。周人推行的種種制度,如禮制、宗法制、分封制等,實質上滲透著強烈而自覺的倫理道德精神,其要旨在于“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4)。他們認識到,“天命靡常”(5),人間的福祉禍患,非出自神的意志,只有“克明俊德”“敬德保民”,才能維系政治統治,避免重蹈夏滅殷亡的歷史覆轍。周人的文化維新,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德治主義、民本思想與憂患意識的致思取向。

三、春秋戰國: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

公元前770年,在西部夷人犬戎的進逼之下,周平王由豐鎬東遷至洛邑,歷史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其時周天子權威失墜,禮崩樂壞,王綱解紐,社會的劇烈動蕩和裂變,不僅為文化的重組提供了機會,更是催生、助長了士階層的興起,使他們從原先所屬的貴族階層中分化出來,轉而成為專事于精神文化創造的獨立群體;同時由于“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原先世守專職的朝廷文化官員也散落民間,他們憑借知識聚徒講學,著書立說,一時學派林立、諸子蜂起,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恢宏局面,“道術將為天下裂”(6)。春秋戰國遂成為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描述人類歷史時提出的著名命題。他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指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古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幾乎同時誕生了偉大的思想家。蘇格拉底、柏拉圖、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等,都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提出了獨到的思想,人類一直依靠這一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創造一切而生存。他將這一時代稱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7)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之學,西漢司馬談曾概括為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漢時劉歆又將諸子歸為儒、墨、道、名、法、陰陽、農、縱橫、雜、小說十家,排除屬于文學范疇的小說家,后人稱為“九流”。其實就思想成就而言,仍然主要是司馬談所概括的六家。諸子之學,“起于時勢之需求而救其偏敝”(8),具有“救時之弊”的文化目的性。由于社會地位、思考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各學派在風格上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儒家學派由孔子創立,其學說以“仁”為體,以“禮”為用,以“中庸”為思想方法,以維護禮教綱常與秩序為社會政治思想。“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孔子認為“仁者愛人”,把“愛人”作為“仁”的原則,看作是人必備的美德,又以“仁”為人性的表現。孔子關于“仁”的思想,旨在通過提升人內在的道德的善,把外在的社會倫常規范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要求。由此,孔子又非常注重“禮”,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9),認為“禮”是社會成員維護社會和諧及等級秩序的責任和義務。與此相關,孔子還強調“正名”,即辨證禮制等級的名分,嚴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儒家學派在孔子之后一分為八,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孟氏之儒”“孫氏之儒”,代表人物分別為孟子、荀子。孟子承襲曾參、子思一系,主要繼承孔子“仁”的學說,提出“性善論”,培養浩然之氣,行仁政、王道。荀子主要承襲仲弓一系,基于“性惡論”,發展孔子的禮學,強調加強禮法,維系社會秩序。孟子、荀子對孔子接受上的差異,反映了戰國時期面對紛亂的社會,儒家思想的分化,折射出后代統治者治理天下時兩種不同的統治方式。

道家,又稱道德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是以“道”為學說的核心范疇的學派。與儒家通過道德倫理的建設以維系社會秩序的致思取向不同,道家的致思重點在于探求天道,并以天道推衍世道、人道。他們的天道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道是天地萬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10);“道法自然”,即道在本質上是自然的,故無所效法;天道“無為而無不為”。基于此,道家強烈批判儒家的仁義禮制思想,視禮為“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認為應該順應天道,絕圣棄智,絕仁棄義,從而實現無為而治。道家還由對社會、理性、文化的否定轉而追求個體的價值。尤其是莊子,深切關注人性在社會中的異化,著力尋求人性回歸的途徑與方式,實現個體對生命的完成和精神對生命的超越。他以“齊萬物,一死生”的相對主義觀點看待天地萬物,超越一切固有價值,最終達到個體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如果說儒家的思想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的話,道家思想歸根到底則是自然主義。

法家以春秋時齊國的管仲和鄭國的子產為早期代表。此后,李悝著《法經》,商鞅推行法治,申不害、慎到等又相繼提出重“術”、重“勢”的思想,至戰國末期,韓非子始集法、術、勢之大成,以為“帝王之具”,從而建構起一套以集權專制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法家的根本主張在“法治”,力主強化法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以達到富國理亂的目的。他們排斥儒家的人文主義與道德理想主義,否定巫術宗教的作用,也不注重歷史及理性的價值與依據,完全從現實的實用目的出發,靠嚴刑峻法治理天下,認為只有嚴酷的法令才能約束人的行為;而在文化政策上,法家則主張“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實行文化專制主義。法家是戰國時的“顯學”,韓非子的學說成為秦一統天下、建立封建專制集權的基本政治理論。秦漢以后,儒術獨尊,但法家仍然或隱或顯地發揮著效應,歷代統治者多采取“霸王道雜之”,即儒法并用的統治術,法家也成為后代封建政治重要的思想資源之一。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翟,其信徒多系直接從事手工業的社會下層平民,“以繩墨自矯”“日夜不休,以苦為極”(11)。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愛”,這種思想不同于儒家的“仁愛”,一方面,“兼愛”不分等差、遠近、親疏,是平等的、普遍的愛。同時,“兼愛”又以“交相利”為前提和基礎,既互愛,又互利。從兼愛出發,墨家還主張非樂、非攻、節用、尚賢等,典型地反映出當時小生產者、小私有者保護自我利益的性格。墨家當時與儒、道皆為顯學,但不同的是,墨學在秦漢以后,由于失去了適宜學派發展的氛圍,遂逐步從中國思想文化領域消失了。

除儒、道、法、墨之外,先秦諸子還有陰陽家、名家等。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以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相生相克的消長模式,解釋事物的運動發展,以及社會人事的變化,從時間、空間的流轉變化去把握世界,表現出獨具特色的思維方式。名家又稱刑名家,以公孫龍、惠施等為代表。這一學派脫離社會現實,探討“名”(概念)與“實”(實際)的關系問題,具有較濃郁的思辨色彩,對古代邏輯的發展貢獻很大。

孔、墨、老、莊等先秦諸子,是我國文化史上第一批“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們以巨大的熱情與高度的智慧,開宗立派,編撰《易》、《書》、“三禮”、《春秋》等中國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對宇宙、社會、人生作了極其深刻的追索和思考,建構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格局,也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方县| 阿荣旗| 石棉县| 浮山县| 株洲县| 黄石市| 蓬莱市| 湖口县| 沿河| 昭觉县| 舒城县| 吉木乃县| 松溪县| 台前县| 四子王旗| 伊通| 洞头县| 南丹县| 赤峰市| 西平县| 合作市| 天水市| 福建省| 米易县| 长武县| 凤城市| 黑河市| 平陆县| 绥棱县| 乐东| 石棉县| 道孚县| 成武县| 常山县| 芮城县| 华宁县| 和静县| 德令哈市| 鹤山市| 咸宁市| 陈巴尔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