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韓愈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圖4-1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內南陽(今河南孟州市)人,唐朝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韓愈出生于官宦世家,七歲開始學習儒家經籍,學習刻苦勤奮。青年時期曾從獨孤及、梁肅、蕭存等游學,受其影響,開始專研古文,潛心儒道學說,奠定了一生學問的基礎。唐朝貞元八年(792),韓愈進士及第,開始踏入官場。貞元十二年被汴州刺史、宣武節度使董晉招為幕僚,任觀察推官,并首次招收弟子,開始教育活動。曾先后在地方和京都為官,多次起伏遷徙,曾先后任四門博士、權知國子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等。韓愈是當時思想文化和教育領域的主要倡導者和引領者。在思想文化領域,他主張復興儒學,認為要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就必須以孔孟之道作為國家的思想支柱,提出尊孔孟、排異端的口號,尤其反對佛教。在文學領域,他反對四六排比的駢體文,主張接近口語的散體文,倡導以儒學為文章思想內容的新古文運動。在教育領域,他倡導師道運動,打破習俗偏見,帶頭招收弟子,發表了著名的《師說》,扭轉社會上對教育的偏見,使得社會風氣發生轉變。韓愈最后官至吏部侍郎,于長慶四年(824)病逝。韓愈的著作由李漢編集為《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又有其他遺文編為外集,加上《順宗實錄》五卷,均附于后,總稱為《韓昌黎集》。

(一)“性三品”說

韓愈在《原性》中從天命論出發,將人性分為“三品”,認為人由天命而生,人性也由天命而成,人性三個等級和人性五項道德內容,都本于天命。

韓愈在論述人性問題時把性與情并論,把性作為情的基礎。韓愈提出:“性也者,與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認為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是人接觸外界事物、受到刺激引起反應而產生的。性與情的關系是完全對應的。性有上中下之分,情之品也有上中下與之對應。性的內容表現在人身上是仁、禮、信、義、智等五德,情的表現是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上品的性是善的,以仁德為主,但也與其他四德相通,相應地產生上品的情,動而得中,符合五德的規范。中品的性既可能善也可能惡,其表現為仁德有所不足或有所違背,其余四德或有而不完全純粹,相應產生中品之情,有時過分有時不及,但也有合乎道德規范要求的。下品的性是惡的,既違反仁德,也不符合其他四德,相應產生下品的情,任憑感情支配行動,都不符合道德規范。

韓愈的這種人性三品的理論,把封建的仁禮信義智等道德原則,說成是人天生的本性,以此作為區分善惡的標準,使各階級各階層的人,都能夠遵從道德原則的約束,從而達到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目的。韓愈的性三品說是一種唯心主義的人性論,他反對任情縱欲,也反對絕情禁欲,而主張以道德規范來節制情欲。韓愈的性三品理論實際上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理論,他把人性的等級作為劃分社會等級的依據,在他眼中,統治者是上品,勞動人民是下品,居于二者之間的是中品。在韓愈看來,人性三品是不會變的,那么社會的三個等級也就不能改變。統治者命定為統治者,被統治者命定為被統治者,這種理論必然受到統治者的支持和歡迎。

(二)論教育作用

韓愈的“性三品”說奠定了其教育理論的基礎,在他看來,教育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人性決定教育所起的作用。由于人性存在等級差別,教育對不同的人性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上品的人,“上之性就學而愈明”,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善之性得到發揚,使其行動都符合道德原則。中品的人,“中焉者可導而上下”,教育可引導人們往上也可引導其向下,這類人存在著被改造的可能性,也最需要接受教育,通過教育可使他們往上品靠攏。下品的人,“下之性畏罪而寡罪”,這類人的行為總是違反道德標準,對他們只有用刑罰,才能使他們害怕受到刑罰而避免犯罪,以此來保證社會秩序穩定。第二,人性規定著教育的權利。人的人性等級不同,教育作用也不同,教育的實施只限在一定范圍內,有必要照顧到每一個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因此,只有上層統治階級才可以享受學校教育的權利,而被統治者階級則被剝奪了教育的權利。第三,人性決定教育的主要內容。由于人性的內容是以仁禮信義智為主的,教育要發揮人內在的善行,應當以五常道德教育為主,最好的教育就應該是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韓愈的這種主張,和他堅持捍衛儒學、反對佛老是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二、論人才培養和選拔

韓愈認識到人才的培養有賴于教育。因此,他主張發展學校教育,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推動教育的發展。

第一,用德禮而重學校。韓愈繼承了儒家重視德治的思想,把教育作為維護政治的首要工具。韓愈說:“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免而無恥。’不如以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夫欲用德禮,未有不由學校師弟子者。”這里的德禮指的是德政和禮教。德禮和刑罰是古代政治統治中兩種基本的治國手段,從國家治理的效果來看,先對民眾進行道德的思想教育,人們對封建統治會更加順服。德治需要先推行德禮,再運用刑罰。而要強調德禮,必然要重視學校教育,作為統治者推行德治的工具和手段。

第二,學校的任務在于訓練和培養官吏。學校既是道德教化的場所,又是訓練封建官吏的機構。特別是中央官學,更是補充官員的重要來源,應該選拔最優異的人才來訓練和培養。韓愈在《韓昌黎集》卷十四《省試學生代齋郎議》中這樣指出:“自非天資茂異,曠日經久,以所進業發聞于鄉間,稱道于朋友,薦于州府,而升于司業,則不得齒乎國學乎”,對國學寄予厚望,希望能夠將國學生培養成為國之棟梁,他認為符合標準的官吏,應該是“純信之士,骨鯁之臣,憂國如家,忘身奉上者”。這些官吏忠心朝廷,能夠把君主的政令有效地推行到民眾中去。各級學校都應該把培養未來合格的官吏作為重要的教育任務。

第三,對國學進行整頓。韓愈在穆宗即位后被任命為國子祭酒。在他上任之前,國子監積弊已久,正常的教學活動幾乎停頓,無法發揮中央官學培養高級人才維護封建統治的職能。韓愈上任后,首要的任務便是對國子監進行整頓。首先,對招生制度進行改革,稍微放寬入學的等級限制。其次,對學官選任進行改革。在學官選任方面,原來政府委派學官只憑年齡和資質,學官的委任不以才能為標準,一些不稱職的人借此混入學宮。韓愈主張以實際才能和學識為標準來選拔學官,主張新學官要從儒生中選拔,經考試合格,才能正式委派為官。最后,扭轉官學學風,恢復教學秩序。原來的國子監紀律松弛,教學難以為繼,甚至陷于停頓狀態。韓愈上任后,恢復國子監的正常教學活動,使當時的國子監重新呈現濃厚的教學與研討風尚。

第四,恢復發展地方學校。韓愈在潮州任刺史時,發現州學荒廢,禮教未行,學生無處就學,為此他強烈呼吁要恢復地方官學,并在潮州地區大力推行教化,促進了官學的恢復和地方區域文化的發展。韓愈曾寫有《子產不毀鄉校誦》,一方面表達了對子產保存鄉校的贊頌,另一方面也顯示了韓愈對整頓地方官學的重視。

三、論師道

韓愈的《師說》是其論述師道的重要理論著作。自唐朝以來,科舉制度盛行,士人依靠文學來爭名位,文學的重要性已然超過經學,導致當時的學風和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文人競相撰文顯示自己的才能,一些文人不以師傳為榮,而以求師為恥,逐漸形成了輕視師道的風氣。當時的學校雖然有傳經博士,但無人以傳道之師自任,文人之間形成了“恥學于師”的風氣。為復興儒學,扭轉社會風氣,韓愈寫了著名的《師說》一文,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扭轉了社會風氣。

韓愈的師道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學者必有師”

韓愈反對儒家傳統的“生而知之”的說法,贊同東漢王符提出的“雖有至圣,不生而智,雖有至才,不生而能”,認為“人非生而知之”,“人不可不就師”,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每個人要想進步必須要通過學習,而學習必須要通過教師的指導,教師是社會所必需的。

2.教師的基本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

關于教師的任務,前人的說法不一。如孔子認為教師要“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荀況認為“師者,所以正禮也”(《荀子·修身》),楊雄提出“師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學行》)等。上述說法沒有全面揭示教師工作的性質和任務。韓愈總結了歷史上關于教師工作的經驗和說法,提出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明確規定了教師工作的三大任務:所謂“傳道”是指要傳授和弘揚儒家的仁義之道,以達到治國平天下之目的;所謂“授業”,是指要傳授儒學的“六藝經傳”與古文;所謂“解惑”是解決學“道”與“業”過程中的疑問。三項任務中最重要的任務是“傳道”,“授業”和“解惑”都要為“傳道”服務。韓愈的這個觀點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其影響延續到現在。

3.以“道”作為“求師”的標準,主張“學無常師”

韓愈認為,求師的目的是為了學“道”,其辦法是要做到“學無常師”。在唐朝科舉盛行、文學風靡的時代,人們不再以“道”為求師的標準,學生求師的目的急功近利,以通過科舉考試為其明確目的。韓愈針對當時的風氣,提出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傳道”,學生求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學道,衡量教師能否勝任的標準是“道”,“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誰先聞道,誰就有條件擔負起傳道的任務,擔任教師的工作,起到教師的作用,因此,能否為師就不能依據年齡大小、地位貴賤,道是唯一的標準,只要有道就可以為師,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社會上有大量有道之人,他們皆可為師,因此求學的范圍就不應當受到限制,而應當“學無常師”,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方能成為“圣賢”。韓愈提出的“以道為師”“學無常師”的主張打破了當時的士大夫妄自尊大的心理,營造了良好的尊師向道的風氣。

4.提出“相師”,確立民主性的師生關系

韓愈通過觀察各行業的人,發現“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他贊同這種“相師”的做法。但當時的士大夫“恥學于師”,不愿意相互學習,這讓韓愈深以為憂。韓愈認為士大夫應該矯正“恥學于師”的風氣,不僅同輩朋友之間要相互學習,師生之間也要相互學習交流。認為不應該以年齡大小作為判斷為師的標準,而應該看學術和業務水平,“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認為師生關系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弟子如果有專長,也可以為師,教師也應當向有專長的弟子學習,教師與弟子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教學相長。

思考與拓展

1.隋唐時期的文教政策對教育的影響有哪些?

2.隋唐時期在教育制度的創新對當今教育改革有何啟示?

3.隋唐時期教育發展的特點是什么?

4.隋唐時期科舉制度對學校教育發展有什么影響?

5.分析韓愈的師道觀及其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积石山| 吴旗县| 九江县| 嘉善县| 威海市| 江油市| 和平区| 泰兴市| 鄱阳县| 乐山市| 海原县| 泰和县| 佛坪县| 南部县| 台山市| 平罗县| 油尖旺区| 沁水县| 怀远县| 星子县| 惠州市| 玉山县| 三门县| 保定市| 娱乐| 佛坪县| 齐河县| 辉南县| 平山县| 周至县| 安远县| 富裕县| 墨脱县| 龙游县| 中西区| 都安| 江口县| 安顺市| 安达市| 武定县| 金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