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戰國秦漢考古是中國考古學斷代考古的一部分,它上接夏商周考古,下連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是歷史時期考古的重要一段。對比前面學習過的石器時代考古和夏商西周考古,我們會發現,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的涌現使戰國秦漢考古具有了十分鮮明的歷史時期考古的特點,因此,在重視考古材料、考古學理論和技術方法的同時,強調文獻基礎和文獻資料分析的重要性也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對該階段考古的學習,我們要了解的是戰國秦漢這一歷史時期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戰國秦漢時期的特點
我國歷史自戰國開始進入鐵器時代,作為考古時代,鐵器時代一直延續到清代中葉。雖然同在鐵器時代中,但各個歷史時期又分別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戰國秦漢時期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特點,在考古學文化中都會得到較為全面的反映,同時,這些特點也為本段考古指出了明確的任務和努力的方向。
戰國秦漢時期最為突出的特點是:
第一,進入鐵器時代。雖然我國用鐵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但直到夏商時期,人們用的仍是隕鐵,只將隕石鐵施于器物(主要是兵器)的局部,如20世紀70年代,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中期墓葬出土1件鐵刃銅鉞,鐵刃是隕鐵熱鍛后嵌到鉞體上的(1);北京平谷縣(今平谷區)劉家河商代中期墓出土1件鐵刃銅鉞,刃部亦為隕鐵加工而成(2);20世紀30年代,河南浚縣辛村發現商末周初鐵刃銅鉞、鐵援銅戈各1件,使用的仍是隕鐵(3)。西周時期出現了塊煉鐵制品。20世紀90年代初,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西周晚期的兩座大墓中,出土鐵器和銅鐵復合制品共6件,有3件使用隕鐵,3件為塊煉鐵或塊煉滲碳鋼制成(4)。這些都是早期用鐵的事例。我國至遲在春秋中期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出現了生鐵制品,如1964年江蘇六合程橋出土春秋晚期的生鐵丸1件(5),20世紀80年代中期,山西曲沃縣天馬—曲村晉文化遺址出土春秋早期偏晚和中期偏晚的生鐵殘片各1件(6)。而且,春秋時期鐵器的出土數量增多,見于報道的有80余件,出土于山東、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地區(7)。但是,冶鐵技術的成熟和鐵器的進一步推廣是戰國時期的事。戰國中期開始,鐵制生產工具在當時的七國之域被廣泛而大量地發現,所以,真正的鐵器時代應該是從戰國時期開始的。在社會大變革的戰國時期,鐵器普遍應用于生產中,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處在鐵器時代開始的時段,戰國秦漢考古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以上是從生產力方面說的。
第二,社會形態的轉變。春秋到戰國、戰國到秦漢皆處于社會大變革的時期。過去傳統上,我們把戰國作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開端,從此我國古代社會進入封建社會,整個鐵器時代的歷史就是封建社會的歷史。但是,史學界對古史分期和古代社會形態的爭論由來已久,在封建社會的開始的問題上,分歧較多,有不下20種說法,除根本否定奴隸制社會的觀點外,從“西周說”以至“明清說”,眾說紛紜。由于各派確立的標準不一,難以達成一致。其中,“戰國封建說”影響很大,西周說、魏晉說等也較盛行。就“戰國封建論”來說,春秋戰國是歷史學家研究的重點。
在考古時段上,以公元前5世紀前半葉為早期鐵器時代考古的起點,這并不等于完全依從了“戰國封建說”,其間發生的社會變化也很難說是由冶鐵術的進步引起的,而公元前475年這個年代的確定,在我們的考古學研究中更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但是,不論我們對古史分期持何種態度,都無法否認,春秋到戰國、戰國到秦漢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把這一變化的轉折或過渡時期放在大的時段中加以考察,更能理解和認識變化的原因和結果,發現和體會變化的特點和意義。也許我們應該更多地從考古學研究中,發現和提供對古史分期研究有用的材料和可以參考的理論和方法。
現在一般認為,夏商周是我國古史的王國時代,秦漢以后是帝國時代,前后兩個時代各以血緣政治和地緣政治為特點。秦漢以地緣政治為特點的帝國時代的到來,是在東周血緣政治逐漸淡化、地緣政治逐漸強化的過程中實現的,而戰國時代正處于這一轉化的關鍵階段,表現為由封邦建國到中央集權,由世卿世祿到官僚體制,由領地封邑到郡縣機構。因此,雖然在研究中東周考古、秦漢考古、漢唐考古的劃分較為常見,但我們認為,以戰國秦漢為一個考古學習的時段,視界寬闊、方法科學,對社會制度、政治體制發生變化的過程也容易得到合理的認識。
這主要是從生產關系方面說的。
第三,從列國紛爭走向統一。戰國時期,列國所處地域不同,各國政治制度上的差異、經濟發展上的不平衡,帶來了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如文字不統一、貨幣不統一、度量衡制不統一,生產、生活和喪葬習俗等都各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既是地域上的,又表現為國別上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國家,這種統一雖然不能完全消除文化的地域差別,但戰國時期具有列國制度特色的東西隨之發生了大的變化(如文字、貨幣等)。政治上,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和以法治國都在漢代日趨成熟,在大一統的國度內,地域文化的差異進一步縮小,民族融合的趨勢明顯加強,各族屬文化(如巴蜀文化、滇文化、吳越文化等)至遲到西漢中期全部被統一為各具特色的漢文化,這也充分反映了漢中央政府的影響力。由于文化上的認同,中原各種族逐漸融合為一個混成的民族——漢族。
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北部地區的匈奴問題。匈奴在戰國時期已經很強大,與燕、趙、秦相鄰,三國分別筑長城以拒之。秦朝加固了長城,漢初實行“和親”政策,暫時緩解了邊患。漢武帝擺脫了匈奴的威脅,給后世留下了向北推進、向西延伸的宏偉的武帝外長城,成為漢代國力強盛期的有力見證。
這個由紛爭到統一的過程和由制度的統一帶來的文化上的影響,都在本段考古材料中有直觀的反映。
第四,科學技術的突出進步和思想的空前活躍。戰國秦漢是我國科學技術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許多技術含量高的大工程。戰國都江堰、秦代靈渠和西漢龍首渠都代表了我國古代高超的水利工程技術,至今仍有借鑒意義。冶鑄技術和金屬細工工藝取得重大進步,成為支撐鐵器時代發展的技術條件。農業耕作和施肥技術提高,特別是牛耕、鐵農具和播種機(耬車)的推廣,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該時期還出現了專門的農學著作《氾勝之書》。西漢人假托黃帝所作的《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既有理論也有臨床經驗,其中的《素問》等篇反映了春秋戰國以來的醫藥衛生水平?!秲冉洝肥俏覈壳氨4嫦聛淼淖钤绲囊徊酷t學典籍,至今還是非常重要的中醫學參考書?!渡褶r本草經》為東漢藥物學專著,收錄藥物365種。此外,1973年馬王堆三號墓出土醫書《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等。其他如制陶、造紙、紡織、造船、煮鹽、釀酒技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尤其是瓷器,在漢代走上舞臺,并開始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用器。在數學、聲學、力學、天文歷法等基礎理論領域,也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所以,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兩部科技史上對后世有重要影響的著作:對生產技術和有關實用科學知識進行總結的著作《考工記》和偏重科學理論的著作《墨經》。
戰國時期又是我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齊國都城臨淄的稷下學宮成為百家爭鳴的策源地和中心,并且這種思想活躍氣氛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漢代。反映當時諸家思想和文化繁榮景象的材料大量出土,如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竹簡、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都是當時思想文化繁榮的見證。
第五,民族融合的勢頭明顯加強。戰國時期,列國雖然各自為政,但從來沒隔斷人員的往來和文化的交流。至戰國晚期,列國間文化的趨同性已非常明顯,中原各種族文化朝著統一的方向發展,這是漢民族的形成時期。同時,中原文化的影響力大大加強,并向四周發展,而四周的種族在不斷融合的過程中對中原文化區域形成壓迫之勢。在周邊地區,整個戰國秦漢時期,最大的民族問題是北方匈奴的入侵和騷擾,漢代在和親與戰爭相伴中逐漸解決了北方的安定問題。隨著秦漢帝國的建立,西域、西南夷、百越和東北地區也都逐漸納入到帝國郡縣(道)的體系之下,到西漢中期,大多數地區的文化逐漸混同為保留一定地方特色的漢文化。
第六,中外關系史的開端。戰國時期,中原王朝對周邊四夷之外的國家的認識還相對有限,來往也少。秦漢時期,帝國與今天的朝鮮、韓國、越南、緬甸、印度、日本以及中亞、西亞、北非、歐洲的一些當時已形成政權的國家都開始有了商業貿易、文化交流和外交往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在對外交往的拓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秦漢時期是中外文化交流全面興起的時期,也是我國外交關系史的開端。文化的交流和影響是相互的,這些相互交往的事實形成了大量考古發現的文化現象,如漢畫中的胡人形象和各地的佛教遺跡、日本九州彌生時代遺址中發現的新莽貨泉,等等。
戰國是紛爭年代、多事之秋,但也由此開啟了我國歷史上科技、思想、文化大發展的時期;秦漢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時期,官僚政治體系和郡縣鄉里管控制度的不斷完善,為以后朝代的延續和社會的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如果我們循著考古遺跡和出土文物的指引,踏著歷史的腳印去找尋那古老世界中發生的真切故事,它們一定會給我們諸多有益的啟迪。
二、戰國秦漢考古的特點和面臨的問題
(一)戰國秦漢考古的確立
在傳統的考古學教學中,我們將中國考古學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夏商周(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幾大段,戰國秦漢考古是斷代考古中的一部分。戰國秦漢考古一段的分出主要是基于傳統的考古學三段論(即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劃分)和過去史學界關于“戰國封建論”的研究成果。戰國時期,鐵制工具(主要是鐵農具)和鐵兵器開始發揮重要作用,這正是鐵器時代的特點,20世紀50年代,蘇秉琦先生在北京大學考古專業首開“戰國秦漢考古”課程并編寫了相應的講義,也是從這個角度考慮的。由于古史分期已不再是熱點問題,與歷史分期接軌的考古分段也受到了影響,現在的考古學研究領域中,很少有戰國秦漢考古的說法,而更多地認同以秦漢考古、漢唐考古為學術領域的提法。中國考古學會下設兩周考古專業委員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編著的多卷本《中國考古學》即以“秦漢考古”為一卷,戰國部分歸入“兩周卷”中,有的學校也將戰國部分放到夏商周考古課程中。這主要是由于,何為奴隸社會、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奴隸社會在史學界曾一度成為十分含糊的問題,而中國的封建制實際上是戰國以前的社會控制和管理的制度,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史家所說的地主或領主占有土地并剝削農民或農奴的社會形態,取代封建制的是秦漢郡縣制或郡國制。奴隸制的存在與否和封建制名實表述上的混亂,也成了戰國秦漢考古繼續成立的障礙。但是,古代社會的土地制度的確是在戰國時期醞釀并發生了大的變化??ぁ⒖h始于春秋,發展于戰國,至秦統一推行全國,成為中央控制下的地方行政體系。漢代郡、國并用,可以說是郡國制,這并不是對秦郡縣制的簡單繼承。即使不糾纏于社會形態和制度的論述,我們在討論戰國到秦漢發生的社會制度的變革和物質文化的變化時,也應該同時注意到發生變革或變化的過程,注意到戰國文化與秦漢文化的密切關聯。從考古材料來看,漢武帝以前的文化仍然可以看作戰國文化的自然延續,要理解漢代考古學文化,至少要從戰國晚期開始講起。研究的時段可以依個人的興趣而定,而考古教學的時段既要考慮到制度和物質文化的重大變化,還要看到這些變化的連續性。秦漢社會變革都是從戰國時期開始奠定基礎的。因此,戰國秦漢考古教學時段的劃分,既有傳統繼承的習慣性,也有內容安排上的合理性。
(二)戰國秦漢考古的主要特點
1.有豐富的文獻材料作為基礎
商周時期可靠的文字材料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傳世文獻中的商周歷史主要來自戰國秦漢時期人們的追述和后人的不斷增益。進入戰國時期,記錄當代歷史的文字材料大量出現,諸子百家的著作和其他各種著述經過漢代人的整理和輯錄得以流傳,流傳至今的漢代文獻更是不可勝數。自司馬遷《史記》以后,我國形成了后繼朝代為前朝修史的傳統,《漢書》《后漢書》也成為了解漢代歷史的重要文獻。戰國楚墓簡牘和各地秦漢竹簡的發現,豐富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文獻資料,而河西地區出土的漢簡更有“地下《史記》”之稱。豐富的文獻材料為戰國秦漢考古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對戰國秦漢考古的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
2.考古材料豐富、龐雜,形成若干專題領域
考古發現的戰國秦漢時期的各類遺跡、遺物,數量大、種類多,就出土遺物而言,金、銀、銅、鐵、鉛、玉、陶、瓷、石、木各種質地都有,涉及社會生產、日常生活、禮樂、祭祀、制度和文化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了諸多考古學專題研究的領域,如青銅器、陶瓷、漆器、金銀器、玉器、絲綢、錢幣、銅鏡、燈具、農具、水利、倉儲、樂器、繪畫藝術、畫像磚石、簡牘帛書、印章封泥、礦冶、造紙、城市、度量衡、交通、軍事(兵器)等等,其中生產性和技術含量高的農業、手工業領域專題較多,反映出戰國秦漢時期的技術進步和生產的發展。
3.墓葬發現、發掘數量大,類型多
從戰國時期開始,商周以來的土坑墓、木槨墓傳統逐漸發生變化。木槨墓流行到西漢時期,戰國時期關中地區流行的洞室墓開始向中原地區推廣,鄭州一帶出現空心磚墓。漢代,磚室墓逐漸取代木槨墓,并出現石室墓、崖墓等類型。考古發現的戰國秦漢時期的墓葬數量遠遠大于商周時期,如戰國楚墓,一個墓地往往有數百座墓。漢墓的發掘數量更是巨大,據估計,目前已發掘漢墓不下10萬座。這一時期的墓葬,一是發現、發掘多,二是春秋以來逐漸形成的厚葬習俗使墓葬中的隨葬品豐富而且貴重,三是發現大墓的機會比其他時段的相對要多,戰國秦漢考古的重要發現多集中于墓葬方面。
4.地面遺址、遺物規模大,數量多
戰國秦漢時期,許多規模巨大的人工設施在今天都能尋其蹤跡。戰國時期的列國都城,秦、趙、燕三國北拒匈奴的長城,楚、齊、魏、中山等國在各自邊界修筑的相互防御的內長城,以及鄭國渠、靈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今天都不同程度地保存著。秦直道、阿房宮,秦漢長城、帝陵、城址和西北邊地的烽塞等各種建筑遺址,大多都矗立于地面或在地上留下了遺跡。地面可見的遺跡、遺物眾多,這是戰國秦漢考古的一個顯著特點。
5.紀年和有明確時間節點的材料增多,為準確斷代提供便利
戰國秦漢考古中的紀年材料增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出土簡牘、器物銘文或畫像中的紀年;②出土文獻記載有明確制造或使用年代的錢幣、銅鏡、璽印、磚瓦等文物;③出土與文獻中記載的歷史事件相關聯的遺址或遺物。如漢武帝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年代上限是公元前118年,據此可以推斷與其有共存關系的器物或遺址的年代問題,為準確斷代或確定年代范圍提供了方便。
6.反映生產力和技術的資料占有突出地位
商周時期器物以禮樂器、兵器、飲食器等為主。進入戰國時期,生產性和技術性的器類增多,鐵制生產工具特別是農具應用于生產領域并得到推廣,漆器、陶瓷器、青銅器制作和裝飾技術先進,建筑用磚瓦等生產量大,反映手工業發展的資料特別豐富。
(三)當前的形勢和主要問題
與以上戰國秦漢考古的特點大致對應,該領域目前值得關注的主要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出土文獻研究形成專門學問——簡帛學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楚墓、漢墓竹簡和河西漢簡以及各地墓葬零星簡牘的不斷出土和發布,對地下出土文獻的研究成為歷史、考古、文獻等多學科關注的熱點問題,研究和利用者越來越多,終于在21世紀初,以上海博物館購藏楚簡的發布為標志,形成國內外公認的專業學術領域——簡帛學,出版年度《簡帛研究》并有專業網站。簡帛學是新興且蒸蒸日上的學問,雖然三國、兩晉時期的簡牘也有出土,但簡帛學的形成主要是戰國秦漢考古發展的成果,同時,簡帛學研究可以大大促進戰國秦漢考古研究的深入。
2.墓葬考古仍是戰國秦漢考古領域的主流
戰國墓葬按國別結合地區進行研究,漢墓按自然和文化地理單元進行研究,除了常規的墓葬分期、分區,更多地應用文化因素分析法等探討各地文化的交流和互動。雖然帝王陵寢考古和大型墓葬研究仍是人們關注的熱點,但對代表社會最廣大階層的中小型墓葬的研究現在也受到普遍重視。
3.各種專題研究向細化、深入發展
根據出土文物分類進行的專題研究繼續深入,而且更加細化,如關于席鎮、原始青瓷、高溫釉陶、玻璃器的研究,而且科技手段更加經常性地運用于專題研究,配合考古發掘進行的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環境考古的研究在戰國秦漢考古領域中也較過去更為常見。
4.城市和聚落考古研究興盛
戰國秦漢時期的城市考古的對象由都城轉向中小城市,戰國都城之下的都邑或軍事重鎮,秦漢郡縣、鄉邑和各類專業城址的調查和研究在近些年受到很大重視,并且出現了綜合性的研究成果。村落遺址不斷有新的發現,由此興起對戰國秦漢時期基層聚落考古的研究。這雖然還相對滯后于歷史學界的鄉落研究,但已經成為戰國秦漢考古研究新的生長點,成果也不斷涌現。
5.關注對外文化交流的研究
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地考古成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組成部分,西安、洛陽漢代兩京地區、西北絲路沿線和廣西合浦等與陸上、海上絲路密切相關的地區,考古工作都比較關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并召開相關的專題研討會。“一帶一路”建設帶動了對外文化交流考古研究的深入開展。
6.存在問題和未來展望
戰國秦漢考古領域存在的問題,有些是老問題或者是其他各段考古的共性問題。①考古資料積壓嚴重,考古發掘結束后,資料的整理和公開發表滯后,有些甚至被積壓在庫房中永無公開之日,包括一些重大發現;②考古報告的編寫中,舉例性比較多,缺少全面資料的出版和發表;③重視重大發現,忽視一般發現,一窩蜂地緊隨重大發現做研究,往往忽視了對傳統問題的持續關注;④專題研究存在對象過于集中、方向比較單一的問題,沒有全局的眼光和整體意識,很容易得出偏頗的結論;⑤重考古輕文獻,而歷史文獻是分析考古材料的基礎,只有把考古材料還原到一定的歷史背景之下,才能得到正確的解讀,但古文獻基礎欠缺和閱讀方面的困難,影響了一些學生對歷史時期考古學習和研究的熱情;⑥研究方法和理念相對陳舊,缺乏創新。
未來戰國秦漢考古的研究,墓葬考古和聚落考古研究仍將是主流。從都市到基層的鄉落,都是聚落考古著眼的對象。其實墓葬也應放到聚落考古理念中去認識,將生人生活的聚落和死后歸宿的墓葬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對古代生活和死后的世界一定會有全新的理解。在考古材料的處理上,應有全局意識、問題意識。就一座墓葬來說,形制結構、棺槨制度、隨葬品是其核心組成部分,墓上封土、所在墓地中的墓位、與其他墓地的關系、與周邊聚落的關系和所反映的文化、禮俗以及出土品的技術分析、人骨鑒定和文物保護,等等,都應該考慮到,需要多學科合作研究,而自己一時做不了的,也要想到這些材料可能隱含的有用信息和潛在的更多用途。即使是進行專題研究,也不能忽視研究對象的出土環境(遺址類型、出土位置、共存關系等)所負載的文化信息。另外,廣泛閱讀文獻(包括出土文獻),夯實文獻基礎,開拓思路,大膽創新,也是考古學者應該具有的素質。這些也正是未來戰國秦漢考古研究的希望所在。
三、關于教材編寫的幾點說明
(一)關于分編
本教材編寫雖以我國考古學界的傳統分段為依據,但考慮到具體內容的分量和學習安排上的方便,分為上、下兩編,可以在上編結束后進行總結和期中測試。從考古學文化上講,秦代不是戰國文化的終結,直至西漢中期,考古學意義上的漢文化才真正確立起來,因此將秦代內容列在上編學習。
(二)關于章節編排
章節的編排打破以往由農業、手工業到都城、墓葬、錢幣和度量衡的框架模式,主要是想從另一角度反映內容的關聯性,即城市和地上遺跡(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墓葬制度(死后的世界)—社會生產(主要由墓葬、遺址出土物來反映的手工業、農業等)—社會生活(由生產到生活,主要用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錢幣、度量衡、銅鏡、燈具等反映)—文化(文字和簡牘)。這樣安排可以大致反映各部分的有機聯系,啟發學生去體會從考古發現的物質文化走向人的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思路。雖然沒有單列商業、藝術、軍事等章節,但這些內容都可以從貨幣、度量衡、建筑、畫像、兵器和各種文物中提煉和歸納出來,形成內容豐富的專題。
(三)關于邊遠地區的考古學文化
過去教材中一般都將邊遠或周邊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在最后單列一章進行介紹,考慮到這些地區在今天也并不邊遠,許多考古學文化也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如巴蜀、南越等,本教材在墓葬文化中將它們與一般墓葬等列,或列為特殊墓葬類型進行介紹。當然,這些介紹也是不夠全面的。
(四)關于思考題
本教材沒有在每節(課)之后附思考題,編著者認為,一是,基本的概念都是需要掌握的,而各級標題就是很好的思考題的指示;二是,在理解基本事實和概念的基礎上,應該強調跨章節、跨時段的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和比較,隨時聯系已學過的相關內容,由若干考古發現或基本概念可以形成更大的題目;三是,針對某一章節開列有限的思考題目,也容易讓學生產生誤會,不利于訓練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課堂和教材所涉及的內容畢竟不是該段考古學的全部,讓學生通過學習和閱讀參考資料,自己尋出問題,比開列有限的思考題更有意義。教師要多做這樣的啟發,學生在學習時也須多加用心。
(五)關于注釋
教材將有關的材料出處或參考資料隨文腳注于頁下,以方便學生學習時查找參考,書后所列的主要參考書目,主要是編著時參考較多而在文中沒有合適的地方注出,或者是文中雖有腳注而對學習較為重要的參考書。期刊中的相關論文、發掘報告和歷史文獻,或在腳注中出現,或在文中已說明,為免煩瑣不再注出。
(1) 葉史:《藁城商代鐵刃銅鉞及其意義》,《文物》1976年第11期。
(2) 張先得:《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銅鉞鐵刃的分析鑒定》,《文物》1990年第7期。
(3) 白云翔:《先秦兩漢鐵器的考古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25頁。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三門峽虢國墓》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126頁、530頁,第559頁附錄三。
(5)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江蘇六合程橋東周墓》,《考古》1965年第3期。
(6) 北京大學考古系商周組等:《天馬-曲村(1980~1989)》,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59頁、1180頁。
(7) 白云翔:《先秦兩漢鐵器的考古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24~27頁。新疆地區出土的早期鐵器也有一定數量,但由于它們的年代較早,與中原鐵的關系尚無法確定,未在統計之內。
- 汽柴油加氫生產仿真軟件教學指導書
- 高級微生物學
- 現代廣告學
-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刑事訴訟法(第八版)
- 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242俄語(二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教育網絡建設、管理與應用
- 周勝林《當代新聞寫作》(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翟象俊《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2)》(修訂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841翻譯實踐(英漢互譯)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防詐騙手冊
- 電子產品調試與檢修
- 企業戰略管理(第3版)
- 計算機網絡基礎
-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904心理學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 羅賓斯《管理學》(第13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2小時高清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