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歷史環境保護

一 人工歷史景觀保護

歷史景觀保護源于明治維新后的古舊器物和寺社保護運動。日本明治維新時頒布了神佛分離令和廢藩置縣命令。神佛分離令使得佛教地位下降,各地出現了毀壞寺院建筑和物品的行為。廢藩置縣則造成大量原先藩主所居住的城郭成為廢城,最終保存下來的只有名古屋城、彥根城、姬路城、松本城等少數城郭。明治維新后,寺院與神社的領地大量國有化,周邊傳統景觀與財政基礎受到較大的損害。針對寺社遺跡受到破壞的情況,內務省頒布法令,提出了古寺社保護內容和范圍(11),并設置了寺社保存金制度以維持對寺社建筑與物品的修繕。

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工業化和開發建設快速發展,鄉土環境和歷史環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種背景下產生了愛鄉運動和大量的愛鄉團體(12),致力于對歷史寺院遺跡和名勝的保護。1897年,日本政府頒布了《古寺社保存法》,建立了最早的寺社建筑和物品保護國家體制。1929年,《古寺社保存法》被《國寶保存法》取代,保護對象擴大到國民、團體持有的國寶物件,涉及城郭、陵廟、書院、茶室、石塔等歷史建造物。

起源于德國的天然紀念物思想在20世紀初期傳入日本,重點為植物的保護。1911年,三好學提出應保護日光的杉樹、松島的松樹、小金井的櫻花等具有文化紀念價值和觀賞價值的植被。1919年,國會頒布《史跡與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保護的范圍擴展到神社寺院、植物、動物、歷史建筑、遺跡、紀念碑、古城遺址、地質礦物等,到1926年共有21種動物、137種植物、19處地質地貌景觀,共計177件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13)

1950年,日本廢除了《國寶保存法》和《史跡與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取而代之以《文化財保護法》。該法中文化財的范圍涵蓋了原先的國寶和史跡名勝天然紀念物,增加了無形文化財類別,賦予地方政府制定文化財保護條例的權利。除了寺社古跡建筑以外,民居建筑的價值也受到重視,部分民居成為重要的文化財。《文化財保護法》除了針對文化財單體對象實施保護,也要求對周邊環境進行一定的保護。(14)

《文化財保護法》主要針對單體物品和建筑物及其周圍環境,難以發揮地域整體歷史景觀的保護作用。奈良、京都和鐮倉是日本三大著名古都,文化遺跡眾多,均面臨城市化發展的壓力。1966年,日本頒布了《古都歷史風土保存特別措施法》(簡稱《古都保存法》),旨在通過國家立法保護三大古都的歷史風貌。該法設置了歷史風土保存區和特別歷史風土保存區,實行分級保護。

二 自然歷史景觀保護

20世紀70年代之前,日本對于自然景觀的保護主要是通過風致地區、綠地保全法和自然公園制度進行的。“風致地區”是二戰前日本《都市計畫法》中針對風景游覽勝地、寺社園林環境、休閑地、濱水地等景觀價值較高的地區設置的分區類型,目的是通過對開發行為的規制和綠地植被的確保達到保護該類區域景觀的目的。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劃定了東京明治神宮周邊、武藏稜、江戶川,京都的鴨川、東山和北山等地區為風致地區。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日本各地劃定了近700處風致地區,有效地保護了這些風致地區的綠化環境和自然風景。

戰后城市化發展導致普遍性的市郊綠地面積大幅減少,而僅僅依靠風致地區制度難以達到區域自然綠地的保護。1966年針對城市化最為嚴重的首都圈,日本頒布了《首都圈近郊綠地保全法》,隨后又頒布了《近畿圈保全區域整備相關法律》,首次設置了近郊綠地保全區制度,通過行為規制保護兩大都市圈近郊區綠地。隨著綠地保護范圍的擴大,1973年日本頒布了《都市綠地保全法》,對所有的都市計畫區域以內的林地、草地、濱水綠地、寺社綠地等進行保護。

風致地區和綠地保全區是都市計畫區域以內的土地分區類型,對于都市計畫區以外代表性的風景資源主要是通過自然公園體制進行保護。自然公園體制始于1931年實施的《國立公園法》,其中規定了國立公園必須具備最有代表性的風景資源。1957年原有的《國立公園法》變更為《自然公園法》,正式確立了國立公園、國定公園、都道府縣立自然公園三級保護體系,實施分級保護和管理的體制。其中國立公園由環境省管理,國定公園與都道府縣立自然公園由縣政府管理,保護范圍涵蓋了名勝、史跡、傳統勝地、自然山岳景觀、獨特的陸地生態系統地域、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統、沿海懸崖、溺灣等濱海風景資源、濕地環境等。

三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與方法

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包括保護對象、保護目標和實施措施。對于有形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是圍繞空間保護建立起來的。空間保護對象包括點、線、面的保護。點是古建筑單體和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構筑物,如橋、紀念碑、墓、牌坊、門等;線主要指道路、河流、城墻等,連接點狀的保護對象,并且有交通、游覽的功能;面是具有共同歷史文化特征的古建筑群、歷史街區、古典園林等。點、線、面的保護共同構成歷史文化遺產空間保護結構。

保護目標根據保護對象的現狀和性質而定,還要兼顧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實施的措施是確保達到保護目標的基礎,必須具備行政方面的可操作性。具體的保護方法主要有:

1.現狀保存(Preservation)

對歷史文化遺產目前的形態、材料、色彩和整體性進行維持的行為和過程,或者稱為凍結式保護。

2.修復再生(Rehabilitation)

在對保護對象中凝聚歷史與文化價值的部分進行保存的同時,通過修繕、附加等手段,達到現代工作生活使用的要求。

3.復原(Restoration)

保護對象在歷史過程中經過改造,表現出與原來價值不符合、不協調的特點。通過改造,去除不協調的物質因素,再現對保護對象原有的形態、色彩、材料等特點。

4.復制和重建(Reconstruction)

通過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外觀進行復制,重新建造和復制對象具有某種相似性的建筑物或者街區,達到再現已經不存在的歷史文化環境的目的。如大阪城天守閣、名古屋城等。

以上方法是建筑物、構筑物單體的保護方法。對于線狀和面狀的歷史環境保護,還經常運用以下方法:

1.建筑高度控制

城市發展必然出現大量高層建筑物。高層建筑物破壞了歷史文化環境的尺度、比例和風格的和諧,還影響了視覺廊道的通暢,破壞原有環境的視覺格局。這就要求對歷史文化環境內部和周圍的建筑高度進行統一控制。如奈良、京都、東京的皇居均有嚴格的建筑高度控制。

2.功能調整

由于周圍環境的變化,歷史地塊原來的功能逐漸萎縮甚至消失。根據整個城市的發展目標和歷史街區的特點,合理進行功能轉換,保持并且振興歷史環境的活力。比如白川鄉的歷史建筑保存,其個別建筑內部功能變更為商業用途。

3.立面的統一整治

沿街道(或者其他移動路線)的建筑物立面向行人傳達強烈的信息。如果立面的風格不協調,會破壞街道的統一美感。因此,通過設計導則和其他相關法規控制立面的設計風格,近而對立面進行統一整治。整治的內容包括建筑風格、材料、色彩、后退距離等。如京都的花間小路沿街建筑立面設計。

4.基礎設施整治

歷史環境的基礎設施老化,不符合現代城市居民居住和工作休閑的要求。因此,應當對生活和工作的基礎設施進行整治,恢復環境的活力,達到滿足功能的基本要求。基礎設施整治一般包括房屋、道路的整修,上下水系統、供氣、取暖設施的整治,以及增加綠化、垃圾處理站等內容。(圖1-10—圖1-15)

圖1-10 京都圓山公園傳統建筑(作者攝)

圖1-11 京都花間小路沿路建筑立面一(作者攝)

圖1-12 京都花間小路沿路建筑立面二(作者攝)

圖1-13 高山陣屋歷史建筑物景觀(作者攝)

圖1-14 高山陣屋歷史建筑群景觀(作者攝)

圖1-15 高山市三町傳統建造物群景觀(作者攝)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山县| 濉溪县| 孝义市| 梓潼县| 德化县| 永寿县| 金门县| 家居| 拜城县| 涞源县| 灌南县| 驻马店市| 册亨县| 虞城县| 瓮安县| 青阳县| 泰宁县| 建瓯市| 徐水县| 富源县| 瑞金市| 永仁县| 新余市| 牙克石市| 龙南县| 周至县| 镇平县| 额济纳旗| 名山县| 潍坊市| 铜陵市| 东乡| 平凉市| 灌南县| 皮山县| 河南省| 乐东| 赞皇县| 大理市| 驻马店市| 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