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理論
- 汪正龍等
- 2338字
- 2020-09-10 09:29:04
研究實踐
1.結合具體文學作品,談談隱喻、含混、反諷的聯系與區別。
2.文學語言的模糊性、體驗性、直覺性等在詩歌中表現得尤為顯著。閱讀下列舒婷的詩句:“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是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血運旺盛的熱乎乎的土地啊/汗水發酵的油浸浸的土地啊/在有力的犁刃和赤腳下/微微喘息著”(《土地情詩》),“當我們頭挨著頭/像乘著向月球去的高速列車/世界發出尖銳的嘯聲向后倒去/時間瘋狂地旋轉/雪崩似地紛紛摔落”(《會唱歌的鳶尾花》),體會并討論一下詩歌語言作為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的區別。
(1) 朱熹:《論語集注》,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69頁。
(2) [俄]別林斯基:《文學一詞的一般意義》,見《文學的幻想》,滿濤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550頁。
(3) [俄]高爾基:《論散文》,見高爾基:《論文學》(續集),冰夷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37頁。
(4) [俄]高爾基:《和青年作家談話》,見高爾基:《論文學》,孟昌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332頁。
(5) [俄]雅克布森:《語言學與詩學》,見[俄]波利亞科夫編:《結構-符號學文藝學》,佟景韓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頁。
(6) [美]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劉象愚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版,第10—11頁。
(7)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見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冊,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40頁。
(8) 葉燮:《原詩》內編下五,見葉燮、薛雪、沈德潛:《原詩 一瓢詩話 說詩晬語》,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頁。
(9) [俄]巴赫金:《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張杰等譯,見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9頁、359頁。
(10) [俄]巴赫金:《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潘月琴譯,見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頁。
(11) [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188頁、第192頁。
(12) [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193頁。
(13) [德]海德格爾:《路標》,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366頁、第425頁。
(14) [德]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4頁、第7頁。
(15) [德]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124頁。
(16) [德]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31頁、第70—71頁。
(17) [英]特倫斯·霍克斯:《論隱喻》,高丙中譯,昆侖出版社1992年版,第1頁。
(18) Aristotle,Poetics,translated by Greald F.Els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80,p.57,p.61.
(19)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修辭術》,顏一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頁。
(20) I.A.Richards,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p.97,p.93.
(21) I.A.Richards,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p.94.
(22) [美]萊考夫、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何文忠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4頁。
(23) Jonathan Culler,The Pursuit of Signs,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1981,p.207.
(24) [美]古德曼:《藝術語言》,褚朔維譯,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頁。
(25) [美]瑞恰茲:《文學批評原理》,楊自伍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 年版,第227—228頁。
(26) Cleanth Brooks,Modern Poetry and the Tradi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pp.35—36.
(27) [美]布魯克斯:《反諷——一種結構原則》,見趙毅衡編:《“新批評”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年版,第335 頁。
(28) [美]布斯:《修辭的復興》,穆雷等譯,譯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頁。
(29) [英]米克:《論反諷》,周發祥譯,昆侖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頁。
(30) Paul de Man,Aesthtic Ideology,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p.182.
(31) [美]哈桑:《后現代轉向》,劉象愚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0頁。
(32) [加]琳達·哈琴:《反諷之鋒芒:反諷的理論與政見》,徐曉雯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4—59頁、第67頁。
(33) [美]海登·懷特:《元歷史》,陳新譯,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頁。
(34) [英]瑞恰茲《文學批評原理》,楊自伍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186頁、第188頁。譯文略有改動。
(35) I.A.Richards,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p.40.
(36) [英]燕卜蓀:《含混七型》,中譯本譯名為《朦朧的七種類型》,引文見中譯本,周邦憲等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二版序言》第4頁以及101頁注釋。譯文略有改動。
(37) 趙毅衡:《文學符號學》,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20頁。
(38) I.A.Richards,Practical Criticis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1964,p.10.
(39) Roman Jakobson,“Closing Statement:linguistics and Poetics”,in Style in Language,Thomas A.Sebeck(ed.),Massachusetts:The M.I.T.Press,1960,pp.370-371.
(40) [法]巴爾特:《批評與真理》,溫晉儀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頁。譯文有改動。
(41) [法]巴爾特:《S/Z》,屠友祥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246頁。
(42) Umberto Eco,A Theory of Semiotic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6,p.262.
(43) [法]福柯:《知識考古學》,謝強、馬月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39—140頁。
(44) 佩特(Walter Pater,1839—1894):英國唯美派批評家。
(45) 見《論風格》19頁。——作者
(46) 托麥斯·萊末(Thomas Rymer,1641—1713):英國批評家。
(47) 莎士比亞的劇本《奧賽羅》中的人物。
(48) 見《悲劇短論》。——作者
(49) 突出(foregrounding):即使其十分明顯。——譯注
(50) 原稿可能有誤,似應為“描寫對象”。——原編者注
(51) 此處是與維諾格拉多夫的爭論,認為根本的問題不是“作者形象”,而是作品中不同話語的對話關系。——原編者注
(52) 最后一句是作者引述通行的看法,他本人則認為這種說法只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成立。——原編者注
(53) 烏嘎利特語(Ugaritic):很接近古希伯萊語的一種已消亡的閃語。——譯者注
(54) 法文“Comment vous trouvez-vous aujourd,hui?”通常譯成“你今天怎樣?”(“How are you today?”)或者“你今天覺得怎么樣?”(“How do you feel today?”)——英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