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休閑美學精神承傳與特色小鎮建設創意設計
何世劍(1)
摘 要:特色小鎮建設,是中國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策略。浙江“烏鎮”建設的成功,產生了示范效應,助推全國各地掀起了建設特色小鎮的風潮。特色小鎮是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功能、社區特征融合疊加的發展空間載體。它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內涵和地域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滿足了受眾的生活訴求和審美期待。中華休閑美學具有優秀的思想資源、人文稟賦和生活觀念,當下,特色小鎮建設需要進一步承傳和闡揚中華休閑美學精神,以為之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品格。激活休閑美學的生態精神、自由精神、閑游精神、養生精神的功能和價值,能對特色小鎮建設的創意設計提供支持和幫助,引領特色小鎮建設走上新的臺階。
關鍵詞:中國休閑美學;精神承傳;特色小鎮建設;創意與設計
“特色小鎮”建設,是中國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策略。浙江“烏鎮”等小鎮的成功建設,產生了示范和帶動效應,助推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建設“特色小鎮”的風潮。正如馬克思所言:“因為消費創造出新的需要,因而創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后者是生產的前提。消費創造出生產的動力;它也創造出在生產中作為決定目的的東西而發生作用的對象。如果說,生產在外部提供消費的對象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同樣顯而易見的是,消費在觀念上提出生產的對象,作為內心的意象、作為需要、作為動力和目的。消費創造出還是主觀形式上的生產對象。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2)又說:“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的集中。”(3)“特色小鎮”這一新型城市形態的出現,無疑是“消費創造生產動力”的結果。“特色小鎮”相比于以往的大都市來說,它多地處于城市郊區,相對獨立于市區,在發展規模、文化特色、功能定位等方面都和城市有明顯區別,稱得上是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功能、社區特征融合疊加的發展空間載體。毛里齊奧·卡爾塔指出:“建造活力四射的城市以創造新的城市價值和獲取翻倍的投資回報,是執政者、管理者、規劃師、設計師、創辦者和傳播者、企業家以及投資者無法拖延的承諾。在未來,這些城市應當成為人民樂于居住、工作、前往和認知的地方,和能夠吸引投資的多產之地。”(4)“特色小鎮”建設,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內涵和地域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被期待著更好地滿足受眾的生活訴求和審美追求,更好地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凱文·林奇在1981年撰文《一種好的城市形態概論》中指出:“一種好的城市形態應該從社會文化結構、社會生活和社會審美心理、意識形態、城市空間形態結合角度來看。”“特色小鎮”建設要想取得成功,進而發展為一種好的城市形態和生活模式,離不開對歷史積淀的中華休閑美學精神的承傳,以為之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品格。基于此,下面主要從三個方面對“特色小鎮”建設與中華休閑美學精神承傳關系予以認知和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