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美感體驗的提升:緩解與延遲審美疲勞發生的有效路徑
正如上文的分析,審美疲勞是審美活動中的客觀規律,從審美需求→審美滿足(體驗)(2)→審美疲勞→新的審美需求……如此循環。因此,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審美疲勞的具體發生與應對方案其實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審美疲勞問題,直言之既是一個審美需求的問題,也是審美體驗的問題。對于審美需求的劃分,李澤厚先生曾經從主體獲得審美體驗的層次角度將其分為悅耳悅目的感官層次、悅心悅意的志趣層次和悅志悅神的精神層次。而對于經濟活動中消費者的審美需求而言,早在古希臘,蘇格拉底就對美下了“美在效用”的定義。因此,產品的審美需求具體可分為:功能性審美需求、感官性審美需求、情感性審美需求和超越性審美需求四個層面。這四個層面的審美需求又可進一步細分,如功能需求可分為可用性、可靠性、舒適性三個細分層次。可用性美感體驗偏重于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是否安全以及是否滿足其基本使用功能的體驗,如一款插座是否能安全、正常通電和傳導電源;可靠性美感體驗則偏重于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耐用性以及對其產品性能的體驗感,與可用性一樣,仍主要與產品的技術有關,但是所不同的是由于消費者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對其性能的肯定,會產生信賴的情感性美感體驗,對產品也能發生一定程度的移情;舒適性美感體驗偏重于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感官性體驗,是以可靠性體驗為基礎的一種對產品整體的綜合性美感體驗。如日本的產品往往以人性化制勝,產品的每個具體細節都力求給人帶來感官的舒適和精神的放松,讓人感覺舒服。這種“親和力”與產品的使用性能融為一體,給人帶來一種難忘的美好使用體驗。再如,感官性美感需求可具體細分為可感性、新鮮性、新奇性三個細分層次。由于篇幅有限,僅以此為例說明審美需求的層次性與審美體驗深度之間的密切關聯,在此不做過度展開。
審美需求是一種綜合性、發展性需求。由于美感需求既是一種生理需求(如追求感官的快感),又是一種情感需求(如審美移情的快感),還是一種精神需求(如追求超越的自由快感)。因此,當美學滿足與生理快感越接近時,受限于生理需求的有限性,審美需求越容易被滿足,也最容易進入審美疲勞;而當美學滿足離精神性的超越快感越接近時,審美需求的廣度和深度則被加深,審美體驗和審美滿足也呈現出多層次性,伴隨主體隱性需求的不斷打開以及主體內在精神世界的不斷開啟,審美疲勞的出現會不斷受到推延和阻滯。這也就是說,通過挖掘產品的美學內容和意義的廣度和深度,進而提升產品的美感體驗的深度和廣度,使得產品的審美疲勞推遲出現,從而達到延長產品使用周期,提升產品的邊際效用價值,增強顧客的黏合度等效果。例如產品的外觀中,如果僅僅通過改變產品的色彩、紋理、形狀等,從視覺、觸覺等感官層面帶給消費者新穎的感官快感,那么這樣的產品隨著消費者“新鮮”體驗的過去,產品之于消費者將進入審美疲勞的周期,對消費者不再具有吸引力。但是如果在產品的外觀中,不僅注重產品的感官體驗,同時重視將美學意義和美學內容有機地融入形式中,如將經典神話、歷史故事等文化意義融入其中,或者為其形象創造一個故事,賦予形象生動雋永的內涵,相對于低卷入、直覺性的形式審美,消費者在美的形式的基礎上借助理解、想象、移情等多種審美活動,使產品成為一個“活的形象”,單向度的功能感官性消費升級為多向度的情感意義性消費,消費者獲得多重的美感體驗的同時,審美疲勞也將被有效延緩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