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史評論(第二輯)
-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編 張海英本輯執行主編
- 1262字
- 2020-08-25 16:42:33
一、長盛不衰的江南史研究
江南史研究是中國區域史研究中歷史最悠久、成果最豐富的領域。在1980年代以前的海內外史壇上,江南史研究可謂一枝獨秀。20世紀國際學壇中關于中國史研究中的諸多重要見解(2),都是以江南史研究為基礎提出的。在20世紀60、70年代,國內的江南史研究同整個歷史學科一樣,受到嚴重挫折,乃至停頓。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區域史研究勃興,特別是以“華南學派”為代表的華南區域史研究發展迅速,成就尤大,成為“顯學”。不過,江南史研究雖然不復獨領風騷,但依然盛況不衰。僅就江南史研究中的明清江南史研究一個領域而言,即可清楚地看到這種情況。2008年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江南學研究中心主辦的“明清江南史研究視域與方法回顧”學術研討會總結說:“自上世紀80年代始,明清江南史研究復興,幾與改革開放三十年同步。經過三四代學者的努力,明清江南研究成為國內區域史研究中的顯學,積淀厚重,頗具規模,海內外有重大影響。”事實確實如此。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余年中,關于江南史研究的成果豐碩(3),關于江南史的學術會議也頻繁召開(4),并有《江南社會歷史評論》(5)等專業學術期刊出版。在一些大學里,江南史也成為青年學子感興趣的領域,因此有關于江南史的研究生學術入門手冊(6)刊出。
在中國大陸之外,江南史研究也出現了新的局面。日本一向是海外江南史研究的重鎮。根據清水浩一郎的總結,日本的江南史研究在1980年代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日本歷史學曾經有過依據以“階級斗爭”等為代表的特定歷史觀來設定研究對象的情況,這種僵化的、從既有結論出發的研究難免會出現漏洞,于是從1980年代以后,出現了以江南等地域為對象、嘗試脫離戰后歷史學桎梏的研究方法。這些方法意在分析中國特定地域的社會形態,吸引了多數研究者的注意。如同戰后的歷史學史觀在1980年代以后被地域社會史取代一般,隨著日本的中國史研究者對江南這一地域看法的改變,江南地域史研究也在改變。目前,由于受到全球化的強烈影響,單純細致觀察某一地域狀況的做法已經難以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可以說,對某一地域的研究已經成了東亞史等更大研究范疇的一部分。(7)
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余年中,江南史研究從先前社會經濟史一枝獨秀的格局,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除了江南社會經濟史繼續發展外,江南文化史、文學史、思想史、藝術史、城市史、鄉村史、自然地理史、生態環境史、人口史、政治史、中外關系史、民間社會史、宗教與民間信仰史等,都蓬勃興起,成為新興領域。與此同時,江南史研究中不僅新研究課題不斷出現,就是一些原有的問題也不斷被提出并展開討論,甚至連像“何為江南”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在過去四十余年中也一直爭論不斷。(8)這種爭論是在不同學科背景、不同觀察視角之下,江南史研究進一步深入的體現。
為什么江南史研究長盛不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呢?我認為,是因為江南史研究很好地具備了史學研究的三大基本要素:問題意識、史料和方法。史學研究必須具備這三個要素(至少其中兩項)才能夠進行。要了解江南史研究經久不衰的原因,就要從這三個方面進行討論。下面,先從問題意識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