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淺說
- 陳鼓應
- 3字
- 2020-08-25 16:46:26
生活篇
一、貧窮的生活
提起莊子,他的家世淵源不可知,師承源流不清楚,生死年月也史無明文。在當時,沒有人為他作傳,也沒有自述之文,因而他的身世始終是個謎。
幸好,在《莊子》書內,他的學生偶爾散漫地記載著他的一些行誼事跡,憑著這一鱗半爪的資料,也可在后人心中留下一個特殊的影像。
莊子生活貧窮,在《莊子》書中也有記述,例如一篇關于他向人借糧的故事:
莊周家里貧窮,所以去向監河侯借米。監河侯說:“好的,等我收到地方上人民的租稅時,我會借三百金給你,行嗎?”
莊子聽了,心里很不高興,說:“我昨天來的時候,中途聽得有呼喚我的聲音。我回頭一看,原來在車輪輾過成洼的地方,有一條鯽魚。我便問它說:‘喂,鯽魚!你在這里干啥呢?’鯽魚回答說:‘我是東海的水族。你有少許的水救活我嗎?’我說:‘好的,等我到南方游說吳越的國王,激引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可以嗎?’鯽魚聽了,心里很不高興,沉著臉說:‘我因為離了水,失去了安身之處。我只要少許的水就可以得救。你說這話,不如早一點到干魚市上去找我吧!’”(《外物》,下引只注篇名,不注書名)
這故事雖是以寓言的方式表述,但他的家貧,確是實情,另外一段記載也可看出他的窮困:
莊子身上穿了一件打了補丁的粗布衣服,腳下踏著一雙用麻繩綁著的破布鞋去見魏王。魏王說:“先生,你怎么這樣疲困啊?”
莊子回答說:“這是貧窮,并不是疲困。……”(《山木》)
事實上,莊子是既貧窮又疲困,在那“昏君亂相”的時代,只有小人才能得志。讓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宋國有個叫曹商的人,宋王派他出使秦國。他去的時候,只得到宋王給他的幾輛車子,到了秦國,秦王很高興,賞給他百輛車子。他回宋國,見了莊子便說:“住在破巷子里,窮得織草鞋,餓得頸子枯槁,面孔黃瘦,在這方面,我可趕不上你;至于一旦見了大國的國君,就得到上百輛的車子,這就是我的長處了。”
莊子回說:“我聽說秦王得了痔瘡,找醫生給他治。誰能把痔瘡弄破,就可得到一輛車子,誰能舐他的痔瘡,就可得到五輛車子。治病治得越下流,所得的車子就越多。你是不是給秦王治過痔瘡?怎么搞到這么多的車子呢?還是走你的吧!”(《列御寇》)
莊子后學所記的這些事例,如果是真的話,在對話中倒透露了一些莊子的生活實況:他“住在破巷子里”,餓得面黃肌瘦。這和“在陋巷”“簞食瓢飲”的顏回,豈不成了難兄難弟嗎?營養不足的顏回,可憐不到三十歲就夭折了;莊子倒真命長,一口氣活到七八十歲,從文章的氣勢上看來,還好像精神抖擻的樣子!
如果莊子真是只靠著“織草鞋”來維持生計,那和荷蘭大哲斯賓諾莎(Spinoza)的磨鏡過活,實有其共同的意義:他們都把物質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的程度,而致力于提升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