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代表團在羅泰來先生及其父親羅符卿老先生的陪同下,在紐約參觀了美國世界日報社,訪問了僑報社,并和僑報社社長王明杰、副總編輯甄瑞富、總主筆房奕強先生等進行了座談和交流;同大紐約僑聲廣播電臺總經理恭開元先生和中國廣播網紐約臺的同仁進行了接觸,氣氛融洽。
通過考察和接觸,我們對幾家中文報紙的歷史和現狀以及競爭態勢,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科技導報》是1980年在美國創辦的,是一批心系中國的美籍華人教授,為了給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打開一個對外觀察的窗口而共同相約與國內合作創辦的。它是一份涵蓋科技、教育、農業、交通、水利和經濟改革等欄目的結合性、探索性報紙,宗旨是“探討現代化的道路與方法”。創刊之初,受到李政道、楊振寧、林家翹等人的支持。方毅副總理特批了30萬美元支持,由時任我國駐美大使柴澤民出面內外協調、扶助。最初出國赴美、具體操辦此事的,是清華大學教授錢寧。這批華人教授,不僅約稿、寫稿、撰稿,還經常在家里的地毯上拼版、排頁。報紙在中國香港印刷,在美國、加拿大、中國香港和國內發行。《僑報》從1990年創辦以來,堅持為廣大華僑、華人服務的辦報方向,為溝通華僑、華人同祖國的聯系,發展海峽兩岸關系,促成祖國統一大業,加強中美關系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同《世界日報》《星島日報》等多家中文報紙的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1995年10月23日,江澤民總書記為《僑報》題詞,贊揚僑報是“僑胞的良伴,交流的紐帶”。在僑報社座談時,了解到該報從去年開始,專門開辟了國內省市新聞專訪。到目前止,已有山東、廣東、湖南長沙、浙江、上海等省市在該報組織了專版。我們代表團的同志在一起議論,江西要擴大在海外的影響,很有必要加強同海外新聞媒體的聯系與合作,特別要利用《僑報》這塊輿論陣地,做好在美國宣傳江西的文章。
《世界日報》為了加速新聞版面的傳遞時間,已采用128K寬頻的衛星線路。這種新技術,同時具有通話、傳真、電腦資料、照片傳送等多種功能。他們購進的大都會型印報機,每小時可出七大張的報紙72000份。這家報社還在紐約設立了世界電視公司,在美國各大城市開辦了世界書局,同時經常舉辦各種文化品特別展銷活動,如宜興陶、竹根雕、奇石、中國名家書畫展。
通過參觀訪問,大家認為有以下幾點收獲體會。
一是加深了對海外新聞媒體的了解,增強了參與競爭的意識。對《僑報》《世界日報》《星島日報》等幾家在紐約出版的中文報紙的歷史現狀、競爭態勢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僑報》堅持為華人社團服務,為廣大華僑、華人服務的辦報方向,為凝聚華僑人心、溝通華僑與祖國的聯系、發展海峽兩岸關系、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加強中美關系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廣大華僑、華人讀者的喜愛,每天的發行量超過50000份,領先于其他華文報紙。代表團成員深受《僑報》同仁的創業精神、愛國精神、敬業精神、奉獻精神所鼓舞,表示要把他們的好經驗帶回國,創造性地運用到自己的辦報工作中。
二是對“讓世界了解江西,讓江西走向世界”有了更深的體悟。代表團在紐約除了廣泛接觸江西籍華人、華僑外,還盡可能接觸了一些來自港澳臺的同胞和美籍華人以及我國駐紐約領事館的工作人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沒有到過江西,對江西的歷史、現狀,對江西的改革開放,對江西的投資環境、礦產資源開發有著濃厚的興趣,但苦于不了解江西的情況,有勁使不上。正如駐紐約領事館工作人員所說:“現在形勢發展很快,時機很好,江西有很多有利條件,你們江西需要認識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江西。新聞工作是時代的神經,宣傳是先行,你們出來走一走、看一看,對開闊眼界,發揮自己的優勢,實事求是地向世界宣傳江西是大有好處的。”《僑報》副總編甄瑞富先生說:“在我們這里,真正熟悉、了解江西的人不多,加上聯系渠道不通,江西有什么重大新聞,我們不能及時刊發,只好用新華社通稿,往往錯過了時機,影響了宣傳效果。”作為江西的新聞工作者,我們既感到特別親切,又感到內疚。我們有責任加倍學習和努力工作,通過各種渠道,把江西的良好形象,推向海外,推向世界。
三是在尋求與海外新聞媒體聯系合作方面達成了共識,并初步有了一些合作意向。在僑報社座談時,了解到該報從去年開始,專門開辟了省市新聞專版,深受國內地方政府歡迎。我們認為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這是一種明智之舉。江西要擴大在海外的影響,很有必要加強與海外新聞媒體的聯系合作,特別要利用美國華文報紙等輿論陣地,做好在美國宣傳江西的大文章。僑報社的社長、總編輯表示樂意為江西的繁榮發展獻計出力。另外我們在同大紐約僑聲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紐約臺的接觸中,感到他們對介紹江西、宣傳江西都有濃厚的興趣,雙方表示具體合作可以進一步聯系商定。
昔文今注:參觀美國的中文報社,最令人值得學習的,是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敬業精神,比如《僑報》在美國發行了50000份,這50000份都是私人訂閱的。對內不給政府和自己添麻煩,對外要符合中國的外交基本政策,同時要滿足華人和美國讀者的胃口。
從美國訪問歸國后,20多年來,我一直關注中美關系的變化,關注在美的華人學者、企業家。大約在2015年下半年,我無意中在國內一本雜志上看到介紹一位華人在《紐約時報》刊登歡迎習近平的廣告。此人名叫朱大平,1969年生于湖南邵陽,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專業,曾出版《大國崛起》等數十種暢銷圖書,2012年在美國成立時代出版公司,成為進軍美國的第一位中國民營出版商。
2015年9月7日,就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前夕,《紐約時報》第五版整版刊登時代出版公司一則廣告,推介《習近平時代》,醒目的位置還有這樣一句話:“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訪問美國”。
有記者問朱大平:“你怎么這么大膽?”他說:“推介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推介一個國家領袖。我敢于做領導人的形象廣告,是高調向西方宣傳中國政治家執政理念。我之所以選擇在《紐約時報》刊登廣告,正是瞄準了該報180萬美國精英階層讀者,他們是可以左右美國輿論的人。”朱大平說:“雖常年在海外,心中都裝著作為中國人的情懷。自己國家的主席來訪問,海外華人都會激動,我就把這個歡迎表達在廣告里了,廣告帶來的影響遠遠超過我的預期。《習近平時代》一書銷售得很好。”美國有政要人物說:“《習近平時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習近平的戰略部署和執政風格,有助于美國制定正確的對華政策。”
朱大平對采訪他的記者說:“我來到美國后,總感到美國輿論對中國有失公正,美國書市需要一本經得起歷史考驗的讀物,幫助美國社會客觀公正地了解中國政治。”《習近平時代》一書,從習近平小時候寫起,全面介紹了他的從政經歷、內政、外交和反腐等舉措。朱大平請來中美學者共同編寫,主編由80多歲的紐約大學政治學終身教授熊玠擔任。我在訪美期間,《世界日報》的一位同仁介紹過熊玠,說他在美國待了40多年,是國際法和國際政治研究領域的一面旗幟,但因代表團日程安排沖突,當時無緣拜訪熊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