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帝國
- (法)勒內·格魯塞
- 2088字
- 2020-09-10 16:33:02
8. 匈奴的首次出擊和月氏的遷徙
匈奴作為一支令人畏懼的勢力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是在公元前第3世紀末,正是此時中國在秦朝(前221—前206年)的統治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67] 。秦朝建立者秦始皇(前221—前210年在位)預見到這一危險,與將軍蒙恬完成了修建長城的工作。從公元前215年起,長城一直起著保衛中國領土免受匈奴侵犯的作用,約在公元前214年蒙恬把匈奴趕出了今天稱之為鄂爾多斯的地區,即黃河河套內的地區。然而,與此同時,匈奴人在頭曼單于(死于約前210—209年)的率領下,以攻月氏而開始了他們的擴張,月氏人直到當時一直居住在甘肅西部。在東方,頭曼之子、繼承者冒頓(約公元前209-前174年在位)打敗了滿洲邊境上的另一支蠻族——東胡。冒頓利用秦亡漢興(前206—202年)之間爆發的削弱中國勢力的內戰,于公元前201年入侵中國山西省,圍其首府太原。漢朝的建立者高帝 [68] 奔赴太原,驅趕匈奴,然而反被匈奴圍困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即今山西邊境的大同地區。后經談判,方得解圍,協議中,漢高祖給予匈奴優惠。把一位中國公主或者是宮女嫁給單于為妻,正如以后的中國詩人們所吟:可憐的“鷓鴣”嫁給了“蒙古的野鳥”。
大約在公元前177或176年,冒頓第一次給甘肅西部的月氏人帶來了災難,他聲稱已經征服了月氏。冒頓之子,繼承者老上單于(約公元前174—161年在位)后來結束了月氏的威脅,用月氏王的頭蓋骨做了飲器,把月氏人驅逐出甘肅,迫使他們向西遷徙,由此產生了發端于亞洲高原的有史記載的第一次各民族大遷徙 [69] 。
月氏一名(至少是以這種形式)僅以它的漢文譯音而流傳下來 [70] 。然而,許多東方學專家長期傾向于把月氏人與吐火羅人(他們于公元前2世紀從突厥斯坦遷往巴克特里亞,希臘歷史學家們從這次遷徙中了解了他們)以及與希臘歷史學家們稱呼的印度-塞人等同起來。按此分類,吐火羅人與印度-塞人是一個民族在兩個時期內采用的兩種稱呼,人們認為這個民族與斯基泰人有姻親關系,或者說它屬于印歐種人,這一確認主要基于以下事實,即在今甘肅西部的中國境內——按中國史家們的記載,該地區在公元前第2世紀初期已經是月氏人的地盤——地理學家托勒密最遲在公元后2世紀提到了一支塔溝里人(Thagouri)、一座塔溝里峰和一個塔溝拉城鎮 [71] 。此外,斯特拉波提到在從希臘人手中奪取巴克特里亞的諸族中有吐火羅人(Tokharoi) [72] ,正好是這時候,中國史家們表明月氏人到達了其遷徙終點大夏,也就是巴克特里亞的邊境。兩種發展進程如此一致,似乎形成了強有力的論據,支持那些把中國編年史上的月氏人看成是希臘史家筆下的“吐火羅”、梵文抄本中的“Tukhara”和以后羅馬時期的“印度-塞人” [73] 的歷史學家們。此外,遲至公元第5和第8世紀,塔里木北緣綠洲上的居民仍說印歐語,塔里木北緣如果不是月氏人早些時候的地盤的話(因為這些月氏人被證明是甘肅的土著居民),那么,當時其中部分地盤至少是屬于在吐魯番、焉耆和庫車的、與月氏人或多或少有些親屬關系的部落。直到最近,語言學者們還稱這些印歐語為吐火羅語,盡管今天他們滿足于將這些語言標明為庫車語、焉耆語等等。然而,在歷史黎明的時期,印歐語部落向遠東前進了很大一段路是有可能的。這一假設使人們易于接受,因為西西伯利亞、也許甚至是米努辛斯克地區,似乎在公元紀年以前,已經有與斯基泰-薩爾馬特人有親屬關系的各族居住,以及費爾干納和喀什噶爾一帶的天山南北兩麓在阿赫門尼德時期就有說東伊朗語的塞人居住。因此,今突厥斯坦的大部分地區就該是布滿了印歐種人,喀什噶爾附近的那些印歐種人屬東伊朗人,在酒泉的 [74] 、庫車的印歐種人屬吐火羅人。月氏人相當于后一種人。
然而,中國歷史地理書所提供的早期資料都涉及到“印歐主義”在這些前哨地區所遭到的第一次倒退。這一點我們已經看到,冒頓單于(約前209—前174年在位)率領下的匈奴人嚴重地挫敗了月氏。繼任的老上單于(約前174—161年在位)殺月氏王,并讓人把他的頭蓋骨制成一個杯子 [75] 。他迫使這些月氏人離開甘肅,穿過北部戈壁向西逃亡 [76] 。其中小部分月氏人,中國人稱之為小月氏,在南山南部地區的羌人或吐蕃人中間定居下來,正如兩個半世紀以后成書的《前漢書》所記,他們使用羌或吐蕃人的語言 [77] 。其余的月氏部落,中國人稱為大月氏,企圖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盆地定居,但很快被烏孫(其音為Oo-Soon)人趕走 [78] 。中國史家們描寫這些烏孫人是藍眼紅須。查爾彭蒂爾把烏孫一名與“阿息”(Asioi)一名聯系起來——阿息是薩爾馬特人中被稱為阿蘭人這一支的另一個名字——他認為烏孫人是阿蘭人的祖先或親屬 [79] 。如果這一假設正確的話,那么,在類似月氏和匈奴的壓力之下,成群結隊地向南俄方向遷移的必定是這些烏孫人,盡管比我們所談到的時期確實要早一些,但斯基泰人正在不斷地被薩爾馬特民族所取代。
然而有可能,月氏被匈奴從甘肅逐出之后,他們向西遷徙的浪潮曾沖擊著伊犁河附近的烏孫人。烏孫人暫時被新來者征服,但在匈奴的幫助下隨即進行了反撲。后來月氏人重新向西進發,來到錫爾河(希臘地理學家們的亞克蘇斯河)上游的費爾干納地方(中國人稱大宛),《前漢書》記載他們大約在公元前160年到達該地。在那里,他們處在巴克特里亞的希臘王國邊境上,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幼克拉蒂斯在巴克特里亞的統治必定已接近了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