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 一

第一章 中世紀文學

第一節 概 述

一、歷史與文化背景

法國的中世紀文學在歐洲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誕生了數量龐大的作品,一度十分繁榮。可是,在法國,中世紀文學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卻被輕視、被埋沒了幾世紀之久。始作俑者是16世紀七星詩社的人文主義者,他們認為應從古希臘羅馬文學中尋找文學范例;古代文化在漫長的中世紀泯滅了,這一時期沒有多少文化,僅僅是一個過渡階段。及至17世紀,古典主義理論權威布瓦洛更是全盤否定中世紀的文化,斥之為“粗野不文”。18世紀的啟蒙作家則進一步加碼,認為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充滿政治壓迫和宗教狂熱。這三個世紀的作家提出這樣的主張都有各自的目的,但他們以中世紀為靶子大張撻伐,未必失之于公允。中世紀的法國,曾經產生了歐洲最為豐富多彩的文學,許多作品至今仍未失去藝術魅力和認識價值。中世紀文學是法國文學的開端,這是19世紀以來人們得出的正確結論。所以,貶低甚至抹殺中世紀文學是一種偏頗的觀點,不足為訓。

中世紀在法國一般指西羅馬帝國的崩潰(476年)至15世紀末,這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確立階段。古代生活在法國這片土地上的民族是凱爾特人,后來被稱為高盧人。公元前1世紀中葉,愷撒征服了高盧全境,當時的高盧還處于氏族社會。35世紀,高盧經歷了羅馬帝國的奴隸制危機。5世紀末,法蘭克部落的克洛維(約466511)征服了高盧,建立了法蘭克王國,開始了墨洛溫王朝的統治(481751)。隨后,法蘭克人的另一分支取而代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公元9世紀中葉,查理大帝(768814年在位)建立的龐大帝國一分為二,最西面的王國就是后來法國的基本疆域。從這時起到15世紀末,對法國而言,是從分封制到中央集權制的過渡。封建等級制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列,最下層是騎士。與此同時,從中世紀的農奴中產生了初期城市的市民,并從中產生出最初的資產者階層。

法國中世紀文學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產生的,它是多種文明與文化相融合的產物。首先,這種融合體現在各蠻族文化的融合上。法蘭克人與日耳曼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有著文化交往,受到他們的文化影響。查理大帝曾派人搜集和抄寫古代抄本,包括古希臘羅馬的典籍。異族和古代文化給予法國中世紀文學以不可否認的影響。其次,法國中世紀文學也受到東方文化的熏陶。“十字軍東征”帶回了繁榮的東方文化:希伯來人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詩歌小說、預言、箴言,拜占庭的詩歌和散文作品,都給法國中世紀文學以啟迪。最后,基督教文化與法國中世紀世俗文化的融合也是一個明顯的事實。當時,《圣經》的詞句在法庭上具有法律效力,一切學術成了神學的奴婢,一切文化都染上了宗教色彩。從基督教文化產生了基督教文學,基督教文學中的英雄是神化了的人,但缺少人的靈性與生機。基督教文學表現的人對上帝的崇拜,一方面表現出人們對人性本質的追尋趨向于理性的和精神的境界,這是人對自身理解的一種進步與升華;另一方面又表現了人們對人的原始生命力和個體生命價值的一種壓制,是人的主體性的一種萎縮。

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法國的中世紀文學只限于11世紀至15世紀末之間,因為在這之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存在。文學是語言藝術,先有語言,才有文學,特別是用文字記錄的文學。在法國,文學的工具——法語經歷了漫長的形成過程。公元4世紀末,法國人的祖先高盧人使用的是通俗的拉丁語。在墨洛溫王朝時期,這種拉丁語已演化成羅曼語(即古法語,但分兩種方言:北方使用烏伊語,南方使用奧克語)。813年的圖爾主教會議要求教士使用通俗的羅曼語宣教,標志著羅曼語已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日常語言。842年查理大帝的兩個孫子禿頭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結盟反對他們的哥哥羅退爾,發表了《斯特拉斯堡誓詞》(Le Serment de Strasbourg),其中的法語文本是古法語最古老的文獻。日耳曼人路易的誓言513行的譯文如下:

出于對天主的愛和出于共同拯救基督教人民和我們自身的拯救,從今往后,在天主給我知識和能力的范圍內,我要保衛在場的我的兄弟查理,給予幫助,每件事都要通過(自然的)權力,就像應做的那樣,保衛兄弟;要在他對我同樣做的條件下;我和羅退爾絕對不會簽訂任何協議,通過我的意愿,損害在場的我的兄弟查理。

這段文字思路清晰。913世紀,由于封建割據,各種方言產生了。最后,法蘭西島的方言占據了主導地位,但這種方言還要經過1416世紀的演變,至17世紀才發展為現代法語。

在法國,口頭文學——最早的民歌和傳說幾乎一無所存,只能從文人加工過的其他文學樣式中窺見它們存在的痕跡。11世紀以前,連古法語文獻也很少見。《圣女厄拉莉贊歌》(La Séquence de sainte Eulalie,881)、《圣萊杰傳》(La Vie de saint Léger10世紀)和《圣阿萊克西斯傳》(La Vie de saint Alexis,11世紀)等,是現存最早的圣徒傳,多少帶有文學意味,尤其是最后一部。而直到英雄史詩出現,法語文學才算真正開始。

二、各種文學樣式的形成與發展

英雄史詩 英雄史詩產生于11世紀,12世紀為興盛期,隨后便衰落下去。英雄史詩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產物。11世紀的法國雖然處于極端的封建割據局面,但是農業卻獲得了發展:墾殖森林、開荒、排干沼澤河谷,徭役由實物代替(12世紀初改為貨幣地租)。農業發展使饑饉緩和、人口增加。封建領主有能力遠征西班牙和發動“十字軍東征”。這些征戰直接促使英雄史詩興起。為了鼓舞士氣,鬻歌詩人在營幕演唱歷史上的武功偉績。“十字軍東征”以后,教堂為了吸引朝圣者,將一些被奉為圣徒的大貴族的事跡寫成了詩句。英雄史詩由此產生了。可見,英雄史詩先經過民間傳誦階段,12世紀才有文字記錄——手抄本出現,這些手抄本都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加工寫成。現存最早的手抄本《羅蘭之歌》《紀堯姆之歌》等就是根據12世紀前后的作品改寫而成的。

從形式上看,英雄史詩與敘事抒情詩有很多聯系,敘事抒情詩是民間自發產生詠唱武功的詩歌。從內容上看,英雄史詩多半描繪810世紀的帝王和諸侯的事跡,但這些事跡虛構成分居多,明顯具有借古喻今的作用:反對封建割據,贊頌忠臣精神,主張王國統一。這正是當時歷史發展所提出的要求。分封制的結果是封建諸侯各霸一方,國王只是名義上的君主,王國處于四分五裂之中。1180年以前,國王只控制了法蘭西島,王家領地約占當時全境的二十分之一,大于王家領地或能與之比肩的諸侯領地不下十個。布戈涅公爵等不僅不聽命于國王,還一直覬覦王位,甚至不惜與英軍勾結;西南部等地則被長期控制在英王手中(1154年成為英王的亨利二世原為安茹伯爵,他是法王名義上的封臣)。然而,封建割據的局面不利于商業發展,市民階層迫切希望結束封建混戰,開辟安全的商路,所以支持國王統一全境。從13世紀起,國王在同諸侯的斗爭中開始起用市民的力量,1302年召開了第一次三級會議就是一個標志。封建割據也為僧侶所反對,因為內部紛爭影響了農業收成,對擁有廣大農田的僧侶十分不利,因此僧侶階層大多數支持國王,甚至在國王與教皇的斗爭中站在國王一邊。中央集權制的王權是封建王國統一的象征,它對發展生產力有促進作用,在當時是進步的力量。但統一過程經歷了十分艱難曲折的斗爭,直到中世紀末期才基本結束。毫不奇怪,最鮮明地反映了這種統一愿望的《羅蘭之歌》也就成為英雄史詩中最重要的作品,并成為中世紀文學的杰作之一,因為它反映了時代精神,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其他較著名的英雄史詩也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最具有本質意義的變化。英雄史詩是長篇敘事詩,平均達到4000行左右,現今找到的手抄本有100部之多,在書寫工具十分昂貴的當時,英雄史詩達到這樣的繁榮,顯然是由于它描寫了人們關注的問題,受到了普遍的歡迎,得到了王權、大貴族和教會的鼓勵、支持,才得以廣泛流傳。

騎士文學 12世紀和13世紀是中世紀文學的繁榮時期,繼英雄史詩之后,11世紀下半葉,騎士文學興起。騎士文學以及后來的市民文學迅速發展,影響及至全歐。這種蓬勃發展的興盛局面與當時封建社會的相對繁榮不無關系。12世紀初,由于采用了貨幣地租,農業進一步增長。農奴逐漸轉為自由農民以后,生產力獲得了解放。而封建領主從農奴的贖買中也得到了利益。11世紀下半葉,領主宮廷——封建城堡成為各地文化中心,鬻歌詩人或行吟詩人都在大貴族的庇護下從事創作,娛樂宮廷。騎士詩歌就是在大大小小的宮廷影響下產生的。法國的騎士制度在11世紀開始形成。所謂騎士,就是武裝起來的封建領主,通常他們的武器是佩劍、長矛、斧或大棒,他們身穿鎖片甲、鎖子甲或胸甲,戴頭盔,手持盾牌,坐在戰車之上,活像一座活動的堡壘,在戰斗中很難傷害和殺死全副武裝的騎士。可是,騎士一旦跌落下馬,便笨重無比,很容易被俘虜。勝者于是索取可觀的贖金,這往往成為封建混戰的目標。但封建混戰不是常年進行的,騎士大部分時間都在城堡里消遣娛樂,由此,騎士的精神生活便成為文學作品的描繪對象。騎士抒情詩先在南方的普羅旺斯興起,12世紀中葉流行到北方,并產生了騎士故事詩。

從內容看,騎士文學與英雄史詩截然相反,宣揚的已不是尚武精神,而是性愛。早期的英雄史詩幾乎不寫愛情,《羅蘭之歌》中有一處寫到羅蘭的未婚妻,她得知羅蘭戰死后也倒地而斃,這一段只用了33行。騎士文學雖分抒情詩和故事詩,但主題毫無例外都是歌頌騎士之愛;尤其是騎士故事詩,將愛情置于騎士的冒險和尚武精神之上。騎士故事詩的代表作家克雷蒂安··特羅亞的作品《朗塞洛或囚車騎士》和《伊萬或獅騎士》塑造了在愛情的驅使下做出奇跡的騎士。無名氏的《特里斯坦和伊瑟》則描寫愛情的力量大于法律和宗教義務,連死亡也不能斬斷一對情人的思念。這種騎士之愛被稱為典雅愛情,“典雅”(élégant)一詞從宮廷一詞派生而來,因此,騎士之愛實際上是對騎士在宮廷中理想化的兩性關系的描寫:在騎士文學中,騎士追求的總是身份高于自己的貴婦人,這種愛情被渲染得極端純潔和崇高。重要的是,騎士之愛是“第一個出現在歷史上的性愛形式”1。對性愛的形式和對性愛本身的謳歌具有積極意義,它表現了對塵世生活的向往和對人的情感欲望的熱烈追求,與宗教所主張的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是不相容的。在中世紀,世俗世界觀代表了新興貴族(包括市民)的思想,具有進步意義。教會力圖“用《圣經》的詩來抵抗世俗的(普羅旺斯的)詩人的詩”2,反映了教會對騎士文學的恐懼和仇視。值得指出的是,騎士故事詩所贊美的騎士精神,包括了對弱小者和被壓迫者的同情,騎士在追求貴婦人的垂愛的同時,也為解決社會的困境、謀求社會幸福而出力。有的故事詩還描寫到勞動者的困苦和反抗斗爭,富有社會意義。

從藝術上看,騎士文學較之英雄史詩前進了一步。普羅旺斯“在近代一切民族中第一個創造了標準語言。它的詩當時對拉丁語系各民族,甚至對德國人和英國人都是望塵莫及的范例”3。騎士抒情詩受到民間抒情詩的影響,吸取了民間詩歌的形式,較為工整簡潔,并善于把內心感情的抒發同自然景色的描繪融合起來,注意錘字煉句,其中優秀的詩篇寫得清新雋永。更為重要的是,騎士文學開始對人的內心進行開掘,豐富了文學的表現方法。《特里斯坦和伊瑟》描寫這對情人死前相互的思念,文辭熱烈奔放,有一種動人的力量。這些藝術魅力是英雄史詩還不具備的。

市民文學 在中世紀文學中,市民文學最為豐富,成就也最為突出。市民文學的產生同城市的興起密切相關。12世紀初,南方有不少城市已相當繁榮,城市有很大的獨立性。隨著城市的興盛,市民意識也日益在各個領域表現出來,市民文學應運而生。阿爾比異端的出現就是在宗教領域對正統神學提出的挑戰,導致了北方對南方的討伐。13世紀初,城市興辦起大學(最著名的索邦學院,即巴黎大學的前身,于1254年創立),除了教授神學,還教授文學、科學(算術、幾何、天文)、語法修辭、辯證法、醫學和法律等,這就擴大了人們的眼界。在哲學這個領域中,最早教授奧古斯丁(Augustin,354430)的理論,但從13世紀起,人們開始了解希臘哲學家的著作。13世紀中葉,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dAquin,12271274)力圖將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同《圣經》糅合起來,遭到了教會的反對。市民意識隨之進入文學領域。在北方的阿拉斯城等地,市政長官鼓勵職業文人為市民創作,并組織團體,進行戲劇演出和詩歌比賽,市民文學由此獲得了發展的有利條件。

市民文學富于寫實精神,它抑或對現實加以抨擊,抑或對個人經歷加以剖析,同英雄史詩和騎士文學相比,擴大了描寫的生活面。12世紀中葉產生的小故事詩嘲諷了教士的貪婪和劣跡,贊揚了農民的機智,鞭撻了無情無義的丑惡思想。同時期的《列那狐傳奇》贊揚市民意識——以智謀取勝,封建權貴在以往的文學中是高貴者,在這里則成了愚蠢、昏庸、強暴、可惡而可笑的形象。在英雄史詩和騎士文學中,“十字軍東征”被寫成“圣戰”,而《列那狐傳奇》卻流露了市民階級的社會政治觀點,對這場“圣戰”頗有微詞;這部作品還尖銳地抨擊了貴族門第觀念和教士的虛偽。市民戲劇的代表作《巴特蘭律師》反映了市民對上層人物的否定態度。市民抒情詩與騎士抒情詩不同,很少涉及愛情,而是直接描繪現實生活和抒發個人感受。尤其是維庸的詩歌表達了百年戰爭結束后人們無所適從的心理狀態和精神危機感。市民文學是后世資產階級文學的前身,它的諷刺和批判精神最為可貴,展示了廣闊的前景,特別是小故事詩和《列那狐傳奇》中的幽默感和樂觀情緒,歷來被譽為高盧精神,為后世文學家所繼承和發揚。

市民文學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種多樣,既有故事詩,又有抒情詩,既有寓言,又有戲劇,既以動物來譜寫人生,又以隱喻來象征人的思想感情。就故事詩而論,已經較接近小說的體裁。維庸是中世紀最重要的抒情詩人,他的思想具有現代意識,與文藝復興相通。他善于利用民歌的形式,圍繞一個主題反復詠唱,成就超過了前人。《巴特蘭律師》無論在制造喜劇效果方面,還是在語言的運用方面,都相當嫻熟,為后來的喜劇樹立了良好的范例。

共同特征 綜觀中世紀文學,可以看到如下的共同特征:

英雄史詩、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與民間文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英雄史詩是在民間的敘事抒情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騎士文學與紡織歌、破曉歌、牧歌、伴舞歌、情歌、挽歌、夜歌等民歌有直接的淵源關系。市民文學中有很多本身就是民間的佚名作品。因此中世紀文學具有粗獷、純樸、率真、較少造作的特點,帶有一種古樸的魅力。

中世紀文學的基本形式是詩,除了記事散文和15世紀出現的小說以外,傳奇、小故事、戲劇等都用詩句寫成。雨果說過,中世紀文學是“詩的海洋”。現今搜集到的作品有幾十萬行詩,多半是十音節詩和八音節詩,押諧音或兩行一韻。鬻歌詩人和行吟詩人是詩歌的傳播者或創作者。中世紀文學最早是適合于吟唱的,對象是民眾。這就決定了它以敘事體裁為主,因為聽眾喜歡聽取有故事內容的詩歌。因此,敘事文學一開始就十分發達,英雄史詩、騎士傳奇、小故事詩都是敘事詩,它們構成了中世紀文學的主體。

宗教對中世紀文學具有深刻影響,除了從《圣經》取材或以圣徒生平為題材的作品以外,其他作品往往也打上了宗教烙印。即使對教會有所批判的市民文學,每種體裁都有宣揚宗教觀點的作品存在。中世紀文學的文字記錄者或創作者大半是神職人員(clerc),他們接受宗教教育,擁有較豐富的文化知識,熟悉圣事,他們的思想必然在作品中留下痕跡。宗教在中世紀統治了人們的頭腦,今日的城市里仍然可以看到,大教堂毫無例外都建在城市中心,在當時無疑是最豪華、最雄偉的建筑,這說明了教會舉足輕重的地位。12世紀興建的哥特式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從1163年開始興建)雖是人們禮拜天主的地方,但這些建筑體現了中世紀高度發達的工程技術,教堂的塑像、浮雕、彩繪玻璃又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風俗和服裝的資料。宣揚宗教的作品與此有類似之處,一方面,這些作品確實有利于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奴役,但一些圣徒行傳及宗教戲劇對文學樣式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因此不可一筆抹殺。

中世紀文學,特別是市民文學,已經孕育了文藝復興的某些因素,如托馬斯·阿奎那重視理性,讓··默恩通曉科學、倫理、政治,維庸懷有人道思想等都預示了人文主義的萌芽。況且,中世紀文學積累了經驗,它既是法國文學的開端,也為下一階段文學的產生準備了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东县| 响水县| 施甸县| 潼关县| 黔南| 无为县| 廉江市| 邯郸县| 营口市| 宁乡县| 连平县| 射洪县| 灵川县| 洛南县| 锡林郭勒盟| 永城市| 临清市| 繁昌县| 德清县| 林西县| 镇原县| 拜泉县| 卓尼县| 桂林市| 衢州市| 清苑县| 祥云县| 临澧县| 平遥县| 淳化县| 益阳市| 苏尼特右旗| 澄城县| 哈尔滨市| 海淀区| 沅陵县| 林州市| 玉门市| 安图县| 舟山市| 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