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啟蒙時期文學

第一節 概 述

一、歷史文化背景與啟蒙文學思潮

法國啟蒙文學繼古典主義文學之后,又一次在全歐產生重大影響,法國文學日益越出國界;啟蒙文學與古典主義文學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成為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進行輿論準備的得力工具。

歷史文化背景 啟蒙文學貫穿于整個18世紀,嚴格地說是從1715年路易十四逝世起,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為止。但也可以將起點時間推前一點,并將截止期延至18世紀末。這一階段,法國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敗,終至崩潰。路易十四去世后,由于他的孫子路易十五未成年,于是由奧爾良公爵攝政(17151723)。路易十四長年征戰造成國庫空虛,攝政王時期,為了彌補財政拮據,政府采用了約翰·勞的濫發紙幣政策。國庫只有7億利弗爾,政府卻發行了30億利弗爾紙幣,因為不能兌現,千千萬萬人傾家蕩產,最后連當局也宣布破產。路易十五時期,索性連攝政王時期對書籍檢查和警察監督略為放松的政策也加以改變。路易十五政治決策的錯誤進一步加劇了政局的危機,他無法壓抑普遍不滿,尤其在紅衣主教弗勒里去世以后,他失去了靈活的助手,使得人民的不滿達到頂點:在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中法國雖然取得了勝利,卻以簽訂和約結束;法國在七年戰爭中被腓特烈二世打敗,國勢日蹙;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國占據,這對國內經濟是一個沉重打擊。路易十五受到特權階層的操縱,無法阻止議會的反對措施。封建王朝加緊了對農民的殘酷壓榨。17151789年,直接稅增加了74%,間接稅竟增加了兩倍左右。除了什一稅、人頭稅以外,還有1030天的徭役,農民要無償地為國家干活。在這種情況下,農民起義此起彼伏。1774年路易十六即位后,無法控制國勢日衰的局面,便醉心于行樂打獵。他窮奢極欲,凡爾賽宮開銷浩大,僅他個人使用的豪華馬車就有200輛。

封建王朝之所以還能維持四分之三世紀,在于它作了相當大的努力。路易十五任用了重農學派的蓋斯奈(Quesnay,16941774)。重農學派認為,只有土地才能創造真正的財富:“使土地作物生產出國家每年財富的”是農業。重視農業得以保證糧食的生產,防止饑荒的出現和蔓延。與此同時,工商業也發展起來。手工場開始使用蒸汽機,新的工業如化學工業建立起來,冶金和紡織業的發展仿照英國,獲得完善,例如采用了珍妮編織機。但手工勞動仍是最普遍的生產方式,幫工會組織遍布全國。安贊煤礦和克雷佐煉鐵廠等大型重工業工廠鳳毛麟角。但在1775年,由于農業連年歉收而引發了經濟蕭條。貴族為了擺脫財政困境,竟然想重新翻出以前的土地賦稅冊,要求已經貧困化的農民重新為早就廢止的貴族特權繳稅。這種逆潮流而動的措施不僅引起了農村的騷動不安,也激起了社會的仇恨。1774年路易十六任用了重農學派的杜爾果為財政總監。杜爾果試圖限制宮廷開支,減少國王給寵臣的賞賜,減輕農民負擔,糧食自由貿易。這些措施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國王對他也十分不滿。1777年,杜爾果被免職。他的繼任者是銀行家內克,他以節省開支來解決財政困難。1781年,他把宮廷的龐大支出公之于眾,觸犯了宮廷,也被免了職。路易十六企圖挽救王朝的努力無法付諸實施。反對封建王朝的不滿情緒在18世紀80年代彌漫了整個社會,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僧侶和貴族組成封建王朝的第一和第二等級,前者有13萬人,后者有30萬人,只占據2600萬人口的極少數,而他們卻享受著特權,可以免稅,把持著行政權和軍權。其他各階層的人被統統劃入第三等級。資產階級的地位出現很大變化,他們的財富日益增加,吸引貴族與他們聯姻。金錢越來越成為衡量社會關系的準繩。

封建王朝的衰落與上層階級的享樂、奢侈風氣日益熾盛同步發展。攝政王本人在王宮中的宅第里大擺酒宴。大貴族之家常常演戲,如路易十五的寵妃蓬巴杜侯爵夫人在凡爾賽的府第中經常有演出;職業演員和上流人士同臺演出,演出后有精致的晚餐招待。這種耽于享樂的風氣在畫家華托關于“佳節”的繪畫中獲得生動反映,更不用說在文學作品中得到充分描寫。在約翰·勞濫發紙幣的時期,有的人財產極度膨脹,在弗勒里內閣執政的繁榮時期,奢侈欲望也無限制地擴展開來,正是食不厭精,穿不厭細,車不厭麗,內室裝潢華美舒適,家具、首飾、雕鏤業蓬勃發展。孟德斯鳩寫道:“為了讓君主制國家維持下去,奢華有增無減,從農民發展到手工業者、商人、貴族、法官、大領主、大包稅人、王親國戚;否則一切都會完蛋。”作家的地位已不同于上一世紀,他們得不到宮廷的津貼,而是靠稿費為生,可是他們的權利得不到保障。直至1777年,文學作品所有權還沒有立法。不出名的作家生活在貧困中;名作家的情況也不見得好些。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不到兩年便發行了22版,并被譯成各種文字,可是他卻沒有什么收益。只有伏爾泰發了財,但他是靠投機致富的,他買賣土地,收入頗豐。他承認作家的職業“收入相當可憐”,和英國大不相同。而且當局的檢查制度很嚴,行政法院和大法院的一紙決定,便可以燒掉書籍或毀版;一封密札就能將作者關進巴士底獄或萬桑監獄。1717年伏爾泰因為一篇諷刺作品受到監禁;1749年狄德羅因發表了《給明眼人看的論盲人的信》被關進牢里;《百科全書》的出版中斷過好幾次;大法院的判決使盧梭在發表了《愛彌兒》以后逃往瑞士。但當局的嚴厲措施并未能使啟蒙作家輟筆。

18世紀另外的令人矚目的社會風氣是俱樂部的出現、貴婦沙龍的流行和咖啡館的盛行。俱樂部開始是以私人住宅為活動地點的形式出現的,最著名的俱樂部是1720年由阿拉里神父在旺多姆廣場法院院長埃諾家里建立的團體,它包括20來個成員,這是一個“英國式的俱樂部,或者是完全自由的政治團體,組成人員喜歡議論社會上發生的事……發表意見,不必擔心有麻煩”。這個俱樂部每星期六聚會,夏天,俱樂部成員會到杜依勒里宮前面的平臺上散步。大家評論當日新聞,閱讀回憶錄。孟德斯鳩出版了《波斯人信札》后被接納進這個俱樂部,并在他的一篇散文中對其加以介紹。人們在這些聚會中的大膽議論令當局不安,1731年,聚會實際上中止了。這個俱樂部的主腦人物是圣皮埃爾神父,他寫過一部作品,提出裁軍和國際仲裁。俱樂部的形式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得到發展,雅各賓俱樂部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在這一時期俱樂部成了革命性的團體。

18世紀上半葉有三個顯赫一時的沙龍:第一個是杜梅納公爵夫人的沙龍(16991753)。她是孔代親王的孫女,想恢復路易十四時代的輝煌,她在自己位于索村的領地建立了一個小型的凡爾賽宮。“索宮”接待文人,談話、游戲、田野游樂、“歡樂之夜”交相進行。1718年,公爵夫人因被發現密謀反對攝政王,被關進巴士底獄。她出獄后又恢復活動。第二個是德·朗貝爾侯爵夫人的沙龍(17101733)。她想與攝政王時期的風俗唱對臺戲,復活朗布依府的理想。這個沙龍位于黎世留街,星期二接待文人,星期三接待有身份的人,談論文學問題和科學。第三個是德·唐散夫人(達朗貝爾的生母)的沙龍(17261749)。青年時代她熱衷于投機買賣,生活浪漫。每星期二她在圣奧諾雷街接待金融家、廷臣、法官、軍人、神父和文人,談論文學、哲學、新思想,鼓勵發表大膽的言論。18世紀下半葉也有三個著名的沙龍。第一個是杜德方夫人的沙龍(17401780)。盡管她偏愛17世紀文學,但她也接待百科全書派,并介紹他們與上流人士和國家要人認識。第二個是若弗蘭夫人的沙龍(17491777),這是百科全書派的聚會地點,位于圣奧諾雷街。第三個是德·萊斯皮納斯小姐的沙龍(17641776),她是杜德方夫人的女伴,也接待這位侯爵夫人沙龍的常客,兩人因此鬧翻。

在法國,第一間咖啡館開設于1667年,隨后這一行業迅速發展起來。1715年在巴黎已有300家,最著名的有普羅科普咖啡館(封特奈爾、伏爾泰、狄德羅、馬蒙泰爾在那里聚會)、格拉多咖啡館、洛朗咖啡館。來客一面喝木哈熱咖啡(產于阿拉伯的上等咖啡)或冰凍檸檬汁,一面談話或爭論。有人散布消息時,好事者圍在旁邊傾聽。詩人朗誦反對政府的諷刺詩。咖啡館的盛行使得有些人把自己的沙龍改造成咖啡廳,主婦一身英國裝束,坐在柜臺式的桌子后面,仆人戴著白帽,被稱為伙計。

啟蒙文學思潮 啟蒙(Lumière)最初是孟德斯鳩提出的,用來指接受新思想的歐洲知識精英,他們拋棄權威原則,崇尚理性,確信能滿足人類愿望的世界遲早會到來。18世紀這些先進思想家用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和文學作品作為他們同封建主義進行斗爭的有力武器,他們在人民群眾中宣傳科學文化知識和資產階級新思潮,啟迪和開導人們的頭腦,啟蒙運動和啟蒙文學的名稱由此而來。

啟蒙運動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貴族的一場重大斗爭。在歐洲歷史上,資產階級對封建貴族曾經發動過三次大起義。第一次是宗教改革運動,首先是16世紀初德國的路德發出反對教會的戰斗號令,繼而是16世紀40年代法國的加爾文發起新教運動,以至引起長達36年的宗教內戰。歐洲資產階級的第二次大起義是英國1689年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的啟蒙學派正是在英國革命前后產生的唯物主義學派傳到歐洲以后,同笛卡爾學派匯合才形成的。在啟蒙運動影響下爆發的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的第三次大起義。在法國大革命推動下,歐洲其他國家先后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歐洲封建制度終于土崩瓦解。顯而易見,法國啟蒙運動和啟蒙文學在歐洲反封建斗爭中,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法國啟蒙思潮以唯物論、經驗哲學、無神論或泛神論、自然科學的新成就作為思想武器,具有鮮明的戰斗性和革命性。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對君權神授的反對,關于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的理論,笛卡爾關于理性的理論和科學上的新論斷,洛克(John Locke,16321704)關于知識來源于人的后天經驗的經驗主義哲學,托蘭德(John Toland,16701777)反對傳統宗教的自然神論和無神論,為法國啟蒙思想家提供了理論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以及微積分和物理學方面的新成就,改變了人們的觀念,為自然科學的傳播開辟了道路。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地質學等已經形成了獨立的學科。牛頓的科學體系在引起了有教養的讀者越來越大的興趣,最終代替了充滿偏見的舊物理學。在外省科學院甚至私人家里,科學實驗頻繁地進行。人們的眼光投向國外。隨著國際交往的發展,旅行者也走出了國門。英國特別吸引人。孟德斯鳩、伏爾泰、布封從英國回來以后,思想大變;人們將英國政體與法國政體做比較,盡管法國人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打擊,但不得不承認英國政體的優越。科學知識的傳播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得風氣之先的啟蒙思想家由此具有觀察精神和科學精神。他們把理性和經驗當作獲得知識的原則,代替傳統的信仰。笛卡爾使他們學會通過邏輯推理區分真理與謬誤;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給他們提供了批判神啟的例證;尤其是洛克使他們能鑒別事實。孔狄亞克(Etienne Bonnotde Condillac,17151780)從感覺中派生出精神的全部活動。霍爾巴赫(Baron dHolbach,17231789)、拉梅特里(La Mettrie,17091751)、狄德羅進而否定了靈魂的存在,在思想中看到機體的功能。在相信普遍決定論的同時,傳統倫理學賴以存在的心理自由信條受到懷疑,建立在社會平衡和幸福要求基礎上的倫理學得以傳播。狄德羅的哲學思想影響深遠。他的道德觀啟迪了英國的實證主義道德,從邊沁到斯賓塞。他意識到科學對世界的巨大作用,對進化論、實驗方法、心理分析、心理生理學都有影響。他還預示了現代唯物主義的產生。

啟蒙思潮具有強烈的反教會精神。他們以新的人類科學代替宗教崇拜。宗教神秘被當作荒誕的神話加以揭露。顯靈被看作騙術。與教會的教導相反,哲學家們時而提出模糊的自然神論,時而提出公開的無神論。啟蒙作家對教會的抨擊非常廣泛,從宗教信條、宗教禮儀,一直到宗教迫害,都進行了辛辣的嘲諷。他們尖銳地指出,宗教信條和宗教教義是荒誕無稽和矛盾百出的。例如,教會說天主給人安排死后幸福,卻又說天堂是只為少數人準備的,而大多數人要入地獄;教會說《圣經》是受了天主的啟示而寫的,但《圣經》的文字前后矛盾,錯誤百出;至于所謂的圣畫連最起碼的畫法規則都不遵守;教會說天主是全知全能的,那么天主又為什么不能阻止使自己不愉快的事發生;說天主是一切秩序的根源,為什么世界秩序卻這樣混亂;說耶穌能顯靈,猶太人目睹,本應相信,卻又為什么要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天主其實是人想象出來的,“有人說得妙,如果三角形也要創一個神,它們一定給它們的神三條邊”(《波斯人信札》)。啟蒙作家憤怒地譴責了宗教迫害:“他們燒死一個活人,和燒稻草一般容易”(《波斯人信札》)。伏爾泰指出,每一世紀約有100萬人死于宗教迫害,累計起來已有1700萬人喪生。《圣經》里“不叫人做的事,你們卻做了不知多多少少,而書中寫著要人做的事,卻什么也沒有做”(《天真漢》)。那些托缽僧,名義上赤足游方,實際上只房租收入,一個修道院就有10萬埃居(《有四十個埃居的人》)。教皇設立了各種各樣可以游手好閑的圣職,禍害百姓,因此他是個可惡的“兩足獸”。啟蒙作家對宗教和教會的抨擊,揭露了宗教和教會的虛偽和罪惡面目,對封建主義的神圣支柱是個沉重打擊。

啟蒙作家反宗教反教會之所以比較尖銳、比較徹底,就在于有的作家從唯物論和無神論出發。狄德羅是他們的杰出代表。他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人類可以通過感覺來認識它。他指出:“關于在物質的宇宙之外有任何存在物的假設,是不能成立的。”由此他確認“根本沒有天主”,天主“創造世界,這是虛無縹緲的幻想”。他還指出,拴在人類脖子上的繩索有兩條,一條是天國皇帝,另一條是人間皇帝。他把反教會和反封建緊密聯系起來。恩格斯在論述啟蒙運動時說過:“這是人類第一次完全拋開了宗教外衣,并在毫不掩飾的政治戰線上作戰。”恩格斯的論斷闡明了法國啟蒙作家反對宗教的徹底性。

啟蒙思潮對封建制度的批判十分激烈。孟德斯鳩憤怒地指出君主制度“是橫暴的政體,它勢必化為專制暴政”。他反對封建社會“君權神授”的學說,認為專制政體用暴力統治國家,剝奪人民自由,是最反動的政體;他提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同封建君主制度相對抗。伏爾泰也是反封建專制的熱情斗士。他駁斥“世界上一切盡善盡美”的說教,描繪了一切不幸和災難的根源就是封建制度,駁斥了絕對君主制度永世長存的“樂觀主義”。他贊成英國式的君主立憲。盧梭在政治思想上最為激進,他指斥貴族特權階層“是法律和自由的死敵”,封建觀念壓抑人、摧殘人。他論證了人民有權推翻暴政,建立共和國。博馬舍更是描寫了下層人民與封建貴族的對抗,“人民受著壓迫,他們就會詛咒,會怒吼,會行動起來”,《費加羅的婚禮》的結尾描寫了仆人和農民慶祝勝利的狂歡場面。這是即將到來的革命的一次預演。

推崇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思想核心。啟蒙思想家認為,社會黑暗腐敗,是由于源自自然法則的理性被封建專制和教會的偏見所堵塞,于是人們的頭腦變得混亂和愚昧。他們把理性作為裁判一切的真理標準,“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1在理性的衡量下,“以往的一切社會形式和國家形式、一切傳統觀念,都被當作不合理的東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現在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見;過去的一切只值得憐憫和鄙視。只是現在陽光才照射出來。從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權和壓迫,必將為永恒的真理,為永恒的正義,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剝奪的人權所排擠。”2他們宣傳唯物論和自然神論,批判封建蒙昧和宗教神秘主義,號召人們用自己的真實感覺和自然理性去認識世界。他們激烈反對基督教的專制和宗教教義,從理性出發,提倡信仰自由和宗教容忍。他們從理性出發,重視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要求把教育從貴族和教會的控制下解放出來,培養出新時代所需要的人。他們從理性出發,弘揚人的價值和個性尊嚴,宣傳以自由、平等、博愛為核心內容的人道主義,創立“天賦人權”的理論,把自下而上、財產、自由和平等視為自然賦予人類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他們從理性出發,熱切期望發展農工商,主張自由競爭。他們提出“理性國家”“理性社會”,宣揚君主立憲或共和國。從歷史上看,啟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比17世紀古典主義崇尚的理性又前進了一步。古典主義崇尚的理性宣揚個人利益服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因而是資產階級同貴族王權妥協的表現。而啟蒙主義提出的理性完全排斥了封建觀念,它把資產階級的思想觀點貫徹到對一切事物的看法之中,于是這種觀念就成為一切領域的最高準則,只不過在它上面戴上神圣的光圈,視之為永恒的真理罷了。

應該指出,啟蒙思想家鼓吹的自由、平等、博愛,在當時也具有革命意義。這些觀念代表著資產階級要求政治上的平等,以便直接掌握政治權力;要求經濟上的自由貿易,以發展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經濟;要求自由競爭,以取得發財致富的機會。這些都針對著封建社會極端不平等的政治權利、森嚴的等級制度和等級觀念、阻礙生產發展的關稅壁壘,等等。18世紀的法國,封建制度的生產關系顯然已經處在大大落后于生產力發展的狀況之下,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就反映了要求變革這種落后的生產關系的強烈愿望,為建立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制度開辟道路。

二、啟蒙文學的發展

法國啟蒙運動以1750年為分界線。18世紀初是它的準備階段。世紀初的兩位作家勒薩日和馬里沃都擅長小說和戲劇創作。勒薩日的小說《吉爾·布拉斯》和喜劇以揭露社會世態發啟蒙運動的先聲,雖然他并不能算作一個啟蒙作家。馬里沃在描寫世態這一點上與勒薩日是一致的,但他不注重揭露,而以描寫日常生活和挖掘人心為特點,朝著另一條寫實的道路走去。至于普雷沃神父,則以描寫激情為特征,上承心理小說,下接感傷小說,占據了一個較為獨特的位置。羅貝爾·沙勒(Robert Challe,16591721)的小說《杰出的法國女人》(Les Illustres Fran?aises,1713)由七個不同的愛情故事串聯起來,在20世紀受到重視。夏爾·皮諾·杜克洛Charles Pinot Duclos,17041772)的《某伯爵的懺悔》(Les Confessions du comte de ...,1741)在描寫愛情上也有特色。克洛德·克雷比庸(Claude Crébillon,17071777)的《心和精神的迷誤》(Les égarements du c?ur et de lesprit,17361738)也屬于愛情小說。另外,貝爾的《歷史批評詞典》(1697)對《百科全書》產生很大影響,伏爾泰從他的作品中汲取養料。封特內爾的作品涉及詩歌、文學、哲學、科學、宗教、政治等方面。伏爾泰說:“無知的人傾聽他,學者贊賞他。”他擅長通過文學作品闡述哲學思想和科學知識。沃弗納格認為他“給了人類新的智慧”。沃弗納格宣揚了新的倫理觀。上述幾個作家是啟蒙運動的前驅。孟德斯鳩于1721年發表的《波斯人信札》則是啟蒙文學的第一部作品。伏爾泰于18世紀30年代登上文壇。這兩個作家是法國啟蒙運動第一階段的主將。50年代前后,狄德羅和盧梭先后嶄露頭角,壯大了啟蒙思想家的隊伍,新力軍的抨擊更加猛烈。《百科全書》的編輯和出版是一場激烈的斗爭,其第一主編狄德羅既組織了反封建反教會的一支隊伍,又做出了18世紀最輝煌的一項文化工作,將啟蒙運動推向高潮。

第一階段 啟蒙文學是啟蒙思想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啟蒙思想家除了寫作哲學、歷史、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等著作以外,還以文學作品作為宣傳啟蒙思想的重要工具。而且他們有的著作是和文學結合在一起的,例如盧梭的《愛彌兒》既是一部關于教育、宗教和政治的著作,同時又是一部文學作品。伏爾泰的歷史著作與文學也有很多聯系。布封的《博物史》是一部自然科學著作,而其中大量關于動物的描繪又是一篇篇優美的散文。由于文學作品擁有廣大的讀者,所以啟蒙思想家特別注意通過文學作品宣傳他們的先進思想,普及科學知識。

孟德斯鳩發表《波斯人信札》,標志著啟蒙文學的開端。孟德斯鳩以生活在更落后的社會制度下的外國人的眼光,去觀察和批評法國社會的弊端,或者以講故事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理想,避免了直接的抨擊。這種巧妙的方法使當局抓不住把柄,又能達到宣傳啟蒙思想的目的。孟德斯鳩后來轉向了法學研究,至晚年也未能實現寫作第二部小說的愿望。伏爾泰最早寫作悲劇和詩歌,他的一首諷刺詩雖然是關于路易十四時代的,他卻因此而入獄11個月。他在英國逗留了三年,接受了新思想,成為一個哲學家,政治上則傾向于君主立憲。他于1734年發表的《哲學通信》可以被看作一部散文作品。在這部作品中,伏爾泰介紹了英國的政治、社會、宗教、科學、文化,以此表明法國沒有自由,并抨擊法國的政體和天主教。伏爾泰的歷史著作通過贊揚路易十四時代,與現今對照,達到批評當今現實的目的。可見他的批判還是相當溫和的。伏爾泰最杰出的文學作品,是從18世紀40年代末開始發表的哲理小說。《查第格》(1747)對社會弊端和宗教進行了嘲諷,譴責了婦女的輕浮、男人的愚蠢、法官的貪贓、廷臣的卑劣、王公的盲目、教士的狂熱。但這個世界不好不壞,需要忍耐。伏爾泰反封建的態度顯得比較軟弱。啟蒙文學第一階段對封建制度的批判并不激烈,這是由于封建王朝對書籍的檢查控制得很嚴,而且封建制度的敗象才剛剛顯露出來,啟蒙思想家的政治觀點和宗教觀點只停留在君主立憲和自然神論的層面上,因而限制了他們對封建社會的批判。

第二階段 從1750年左右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是啟蒙文學發展的第二階段。隨著封建社會走向沒落而未能挽狂瀾于既倒,啟蒙思想家對這個社會的認識不斷加深,斗爭的鋒芒日益指向社會的種種弊端。18世紀50年代盧梭發表的《論科學與藝術》和《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對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帶來的災難提出了發人深省的警告,在一片升平景象、享樂觀念和樂觀主義盛行的社會氣氛中,發出了刺耳的聲音;他對私有制的起源所做的分析,觸及了社會經濟現象的根本問題,表達了平民階層對上層階級占有大量財富的不合理現象的強烈不滿。盧梭的政治思想最為激進,他主張建立共和國。他的教育思想吸收了前人的先進觀點,具備了現代教育的某些因素,主張讓學生自由發展。在《新愛洛依絲》中,他反對封建等級觀念,主張婚姻自由。他的文學作品(《新愛洛依絲》 《懺悔錄》)具有強烈的個性解放精神,體現了資產階級沖破封建思想束縛的要求。18世紀50年代初開始出版的《百科全書》是啟蒙運動的重大事件,聚集在狄德羅周圍的百科全書派包括知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文學家。他們以通俗的語言介紹了科學的新成就,宣傳了反宗教思想(以曲折隱蔽的方式表達無神論)和唯物論,在美學和文藝理論上提出了接近現實主義的新觀點。狄德羅既創作戲劇,也創作小說。《修女》犀利地抨擊修道院對人們精神的戕害和敗行劣跡;《定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批判了貴族階級和教會人士的荒淫;《拉謨的侄兒》更是通過一個無賴的刻畫,表現了現代世界的內在矛盾,反映了作者對道德、家庭、國家的思考,寫出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和人與人關系的險惡。避居在法國邊境附近的伏爾泰,除了不斷寫作批判封建社會的專制腐敗和教會對人的殘酷迫害的政論和小冊子,他還寫作哲理小說,《老實人》指出世界的不和諧和生活的荒唐,描寫世上的惡橫行無忌:大自然產生災難和可怕的疾病;人類由愚蠢、狂熱和惡習所制約。博馬舍也屬于啟蒙作家,《回憶錄》揭露了司法機構的黑暗;《塞維勒的理發師》抨擊了頑固守舊人物對新思想和科學新成就的驚恐和仇恨;《費加羅的婚禮》揭露了貴族階級的荒淫無恥和欺壓人民的反動本質,這一階級貌似強大,卻不堪一擊;劇本同時歌頌了群眾的智慧和威力。到了18世紀80年代,法國人在啟蒙作家的啟迪下充滿了革命激情。伏爾泰在1784年凱旋般回到巴黎,觀眾把他的胸像搬到舞臺上,給他以最高的榮譽;廣大群眾要求上演《費加羅的婚禮》,最后取得了勝利,即使路易十六曾禁演該劇,視之如洪水猛獸,也抵擋不了公眾輿論的壓力。這兩件事充分表明了啟蒙作家聲譽之大,啟蒙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封建王朝已岌岌可危。

文學趣味的演變 從文學發展史的角度看,啟蒙文學是一個過渡階段或準備階段,即向19世紀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過渡,孕育著這兩種文學潮流的因素。18世紀上半葉,啟蒙作家,包括非啟蒙作家,仍然受到古典主義的影響。如伏爾泰寫作悲劇完全遵守三一律,在藝術上很少創新。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的哲學作品,以思想的明晰和表達的明麗著稱,符合古典主義的趣味。馬里沃的戲劇不管多么有新意,依然充滿古典主義的情調。18世紀下半葉,隨著英國小說和詩歌,還有其他國家的文學作品的翻譯,啟蒙作家的創作也產生了變化,他們的文藝觀點越來越擺脫古典主義的影響。狄德羅在這方面表現得比較突出。他否定了古典主義以古人為楷模的藝術主張,認為古典主義以絕對的觀點看問題,作家觀察事物態度是冷漠的。而狄德羅主張藝術要有敏感性,表達個人的觀點。他不把美看成抽象的理論上的實體,而是看作人和自然產生撞擊的中介物:美變成個體和周圍事物的一致的表現。這已經是現代的美學。通過他,美學經驗不僅僅局限在藝術批評中,它介入到文藝的各個領域。關于語言的擬態,掀起了新的爭論。音樂模仿的和諧引起對法國歌劇和意大利滑稽歌劇的價值爭論。理論家們要求表達強烈的激情,在舞臺上能全面反映生活:不僅向觀眾提供內心沖突,打動他們的悟性,而且表現人類生存狀況。他們認為從最崇高的職責到最粗俗的事例,都可以感動觀眾。總之,狄德羅對社會環境和細節描寫的重視,為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開辟了道路。他對情感的強調又為浪漫主義文學樹立了樣品。他是文學批評和藝術批評的先驅,他的“熱烈、緊湊和雄辯”(圣伯夫語)的文學批評,預示了斯塔爾夫人對熱情的論述和夏多布里昂對美的評論。他的藝術批評偏于同情論述對象、熱衷于流淚的場面,又為弗洛蒙坦和波德萊爾更講究技巧的研究開辟了道路。啟蒙作家對于戲劇的作用有過爭論。盧梭認為戲劇只能起到敗壞風俗的作用,反對在日內瓦建立劇場。這與他將文明的進步和風俗的醇化相背離的觀點是一致的。盧梭對文學創作的貢獻主要不在理論上,而在實踐上。

哲理小說 啟蒙文學最有成就的樣式是哲理小說。啟蒙作家以小說的形式去表現或圖解他們的哲學思想,對社會做出批判。這種體裁是對中世紀寓意文學的發展:《玫瑰傳奇》等作品將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的形象,而哲理小說則是將某種思想體現在人物身上。在早期的哲理小說中,這類人物沒有個性可言,他們只是作者思想的傳聲筒。例如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主要人物郁斯貝克和黎伽身為波斯人,卻并沒有獨特的個性,他們對法國和歐洲的看法代表了孟德斯鳩的觀點。伏爾泰的哲理小說也是這樣。老實人、天真漢、查第格像木偶一樣,他們只有自己的名字所表明的身份,甚至對命運落在他們頭上的打擊也沒有多少反應,他們的經歷只是證明作者在小說最后闡明的觀點。換言之,這些人物不是典型,連他們的身份也沒有多少意義。然而作者不去說教,而是通過一系列細節來達到自己的結論。作者的敘述手法相當高明,他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體現辛辣的諷刺和入木三分的揭露,能制敵于死命。哲理小說到了狄德羅和盧梭手里,情況有了變化。狄德羅的《拉謨的侄兒》中的主人公已經初步具有典型的意義。一方面,拉謨的侄兒身上的矛盾反映了現實世界的矛盾,仍然保留了體現哲理的特點;另一方面,他又是這個行將崩潰的社會的產物。他沒有多大的才能,無法在社會上混到一個較好的地位。他只能當食客,當無賴,當騙子。他對這個社會有清醒的認識,能夠一針見血地揭出這個社會的瘡疤和傷口,只不過這種揭發是一個不得意的、流落下層社會的、被社會拋棄的人物帶點酸溜溜的言論。這種人物無疑具有典型意義,無怪乎評論家認為他是巴爾扎克筆下的伏特冷的前身。如果盧梭的《新愛洛依絲》也列入哲理小說中的話,那么該類小說圖解哲理的特點已不太明顯。小說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具有熱烈情感的人物,他們毫不掩飾自己心中的愛情。他們的悲劇在于他們無法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徹底沖破門第觀念的枷鎖,而只能違背自己的心愿,有情人不能結合。可是朱麗的愛情并沒有泯滅,她克制著,以至精神抑郁,跳到水里救孩子后得病死去。圣普樂也對愛情忠貞不貳,朱麗勸說他娶上愛著他的克萊爾,他都沒有答應。為了紀念朱麗,他寧愿終生獨身。這個愛情故事已經與19世紀的小說相似了。

心理小說的發展 《新愛洛依絲》顯然受到感傷主義小說的影響。這類小說與《吉爾·布拉斯》等寫實小說不同;《吉爾·布拉斯》是一部所謂流浪漢體小說:主人公在各地流浪,觀察到世態人情和眾生相。流浪漢小說是現實主義小說的雛形,它在反映和暴露社會現實方面顯示出強有力的功能。感傷主義小說雖然也描繪現實,具有現實主義小說的特點,但它更接近心理小說。它預示著現實主義小說的另一分支:它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的精神狀態。《新愛洛依絲》的另一重大貢獻是對自然景色的描繪。盧梭第一次發現了湖光山色的美,尤其是人受了精神刺激,想在大自然中找到寄托的時刻,大自然的美尤為動人。“返回自然”是盧梭自《論科學與藝術》以來對原始狀態和自然的頌揚的必然歸宿。這個發現為后人打開了新天地,導致浪漫主義文學的到來。盧梭的后繼者是貝爾納丹··圣皮埃爾、雷蒂夫··拉布勒托納,肖德爾洛··拉克洛也屬于同一類型的作家。他們的共同傾向是描寫感情的激蕩,反映社會風俗,有的還描繪了美麗的自然風光,響應盧梭返回自然的呼喚。至于薩德侯爵的小說,則以贊賞的態度表現了貴族的腐朽生活和思想情趣,但也反映了當時惡的橫行,寫出了人心中惡的觀念。評論家不無理由地指出,拉布勒托納描寫縱欲是一種懺悔行為,而薩德描寫縱欲是為了滿足實現不了的欲望。此外還可提到德農(Vivant Denon,17471825)的小說《沒有第二天》(Point de lendemain,1777),也可屬于同一類小說。雅克·卡左特(Jacques Cazotte,17191792)的《愛情魔鬼》 Le Diable amoureux,1772)也多少受到盧梭的影響。盧梭的影響不單在法國,而且波及歐洲。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席勒的《強盜》,甚至康德、費希特、赫爾德、社會主義者拉薩爾、托爾斯泰都得益于盧梭。盧梭對文學發展的貢獻要大于伏爾泰,他的文學地位應該得到充分的評價。

戲劇 18世紀的戲劇也基本上向著現代方向發展。18世紀初,在悲劇創作方面有克雷比庸(Prosper Jolyot de Crébillon,16741762),他的作品有《阿特雷和蒂埃斯特》 Atrée et Thyeste,1707)、《拉達米斯特和澤諾比》(Rhadamiste et Zénobie,1711)。克雷比庸企圖革新悲劇,在舞臺上制造恐怖,而忽略了性格研究。克雷比庸說:“高乃依奪取了天空,拉辛奪取了大地,我只剩下了地獄。”這種恐怖劇自然不會取得成功。伏爾泰寫過不少悲劇,由于缺乏創新,成就不大。他似乎還不及馬里沃。后者的喜劇不同于莫里哀的諷刺喜劇,而是朝另一個方向發展:描寫日常生活所蘊含的戲謔因素。它給觀眾一種輕松的笑。喜劇家還有德圖什(Destouches,16801754)、皮隆(Alexis Piron,16891773)、格雷塞(Jean-Baptiste-Louis Gresset,17091777)。德圖什最成功的作品是《光榮的人》(Le Glorieux,1732)。他雖然善于觀察,卻缺乏笑料。皮隆的作品有《作詩狂》(La Métromanie,1738),諷刺一個老頭被作情詩的激情迷住了。格雷塞的作品有《惡人》(Le Méchant,1747),反映了輕佻時代的風俗。狄德羅第一次明確地提出要描寫貼近現實的家庭生活和第三等級。他根據“流淚的戲劇”而提出寫作“嚴肅戲劇”。但他的戲劇創作并不成功。他的后繼者有塞丹納(Michel-Jean Sedaine,17191797),主要作品是《不知不覺的哲學家》 Le Philosophe sans le savoir1765),諷刺貴族的傲氣,贊揚商業;還有塞巴斯蒂安·梅爾西埃(Sébastien Mercier,17401814),他主張頌揚德行,鞭撻惡行,主要作品是《醋商的兩輪車》(La Brouette du vinaigre,1787)。狄德羅的戲劇主張最后由博馬舍來完成。博馬舍接受“嚴肅戲劇”的觀點,他的喜劇在諷刺和抨擊現實方面與莫里哀的喜劇一脈相承,《塞維勒的理發師》甚至模仿莫里哀的《太太學堂》。在《費加羅的婚禮》中,他表現出組織復雜情節和運用各種各樣喜劇手法的才能。這種“樂劇”已經接近現代的話劇。

與博馬舍同時代有一批劇作家。悲劇作家有拉阿普(La Harpe,17391803)、杜西(Jean-Fran?ois Ducis,17331816)、馬利約瑟夫·謝尼埃(Marie-Joseph Chénier,17641811)。拉阿普的主要作品是《瓦維克》(Warwick,1763)、《菲洛克泰特》(Philoctète,1783)。杜西主要改編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馬利約瑟夫·謝尼埃寫作歷史劇,如《查理九世》(Charles IX1789)、《讓·卡拉斯》 Jean Calas,1791)。喜劇作家有夏爾·科萊(Charles Collé,17091789)、卡蒙泰爾(Carmontelle,17171806)、柯蘭··阿勒維爾(Collin dHarleville,17551806)、法布爾··埃格朗丁(Fabre dEglantine,17551794)。科萊為奧爾良公爵寫劇,作品收入《社會戲劇》(Théatre de société)中。卡蒙泰爾擅長室內劇,著有《諺語劇》(Proverbes dramatiques,17681781)。阿勒維爾的作品有《樂觀主義者》(LOptimiste,1788)、《空中樓閣》(Chateaux en Espagne,1789)、《老單身漢》(Le Vieux célibataire1792)。埃格朗丁以戲劇來宣傳革命,主要作品是《莫里哀的菲蘭特或〈恨世者〉續集》(Le Philinte de Molière ou la suite du Misanthrope,1791)。上述劇作家的成就并不突出。

詩歌 啟蒙文學在詩歌創作上成就不大,這是由于他們過于注重理智,而忽略了感情的抒發。評論家將這一時期的詩歌領域稱為“沙漠”,“非詩意化的原野”,“經歷了一次真正的詩歌危機”。可是這一時期詩人并不少,伏爾泰寫了大量的詩歌、史詩和詩劇,但至今只有幾首抒情短詩和諷刺詩還被人提起。稍有一點名氣的詩人有讓—巴蒂斯特·盧梭(Jean-Baptiste Rousseau,16711741)、德利爾(Jacques Delille,17381813)、勒布倫(Ponce-Denis écouchard Lebrun,17291807)、吉貝爾(Gibert,17511780)和寓言詩人弗洛里昂(Jean-Pierre Claris de Florian,17551794)。讓巴蒂斯特·盧梭擅長諷刺詩,在詩中表達了他的怨恨和失望;他的頌歌雖是抒情的,卻過于雄辯,顯得夸張而冷漠。德利爾的詩集有《花園》(Les Jardins,1780),他對秋天的憂愁、水波的詩意、人工的自然景色的魅力十分敏感。這種描繪性詩歌對后人有影響。勒布侖善寫頌歌、哀歌、書簡詩,也寫科學題材的詩歌。吉貝爾對啟蒙作家感到失望,他的頌歌最為有名,《向生活告別》感情真摯,詩人克服了怨恨,原諒了冒犯過他的人,從懺悔中獲得力量。維尼在劇本《斯泰洛》中以他的傳說為素材,塑造了一個不被社會理解的詩人。弗洛里昂的寓言詩步拉封丹的后塵,有不少成功之作;他也寫作小說和劇本。18世紀的詩歌總的說來墨守成規,強調模仿,缺少創造,視野狹窄。直至出現了安德烈·謝尼埃,情況才起了變化。他給詩歌注入了個人抒發情感的靈魂,他的詩歌富于雕塑美和音樂美,并且包含了不少浪漫派詩歌的因素,如筆調憂郁,情景交融。他的科學題材的詩歌影響了巴那斯派。謝尼埃扭轉了啟蒙時期過分強調理智的不良傾向,因而他的詩歌在1819年被發掘出來時,受到了人們的矚目和歡迎。謝尼埃被看作一個詩歌天才和浪漫派的先驅。

政論和演說詞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政論和演說詞是時代的產物,富有激情,論戰性強,說理透徹,邏輯嚴密,是議論文的典范。這類作品的代表人物身為政治家、革命家,代表了資產階級中不同傾向、不同利益、不同階層的愿望和思想。由于革命斗爭風云變幻,各個時期的執政者對于不同的聲音往往加以無情的鎮壓,動輒要判處死刑,因此,文學創作變得毫無生氣,出現了斷層現象。但這種沉悶局面不會持久,新的激情已經在醞釀之中,正等待著時機到來一展容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韶关市| 田林县| 城步| 来凤县| 杭州市| 深泽县| 无棣县| 莎车县| 饶河县| 太白县| 郓城县| 突泉县| 托克逊县| 澄迈县| 静乐县| 瓮安县| 黄山市| 巨鹿县| 旬邑县| 高清| 博白县| 额济纳旗| 汕头市| 光泽县| 荆州市| 甘泉县| 新余市| 鲁甸县| 荣昌县| 于田县| 邢台县| 卢湾区| 罗山县| 淄博市| 太康县| 手游| 奉新县| 常山县| 溆浦县| 灵寿县| 南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