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典主義文學
第一節 概 述
一、歷史文化背景和古典主義文學思潮
古典主義是法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是由于古典主義文學第一次真正越過國界,對全歐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時期的法國文學成為歐洲各國文學的楷模,而它自身也達到了第一個發展高峰。
歷史背景 17世紀是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存在和發展時期,嚴格說來,應從亨利四利逝世的1610年開始,至路易十四逝世的1715年為止,約有100年時間。這一階段,是法國實施絕對君權,最終消滅封建割據,實現中央集權,達到封建社會鞏固和繁榮的階段,開始盛極而衰。這100年,法國只有兩個國王在位: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前者是個軟弱無能的國王,先是由母后瑪麗·德·梅迪奇攝政,至1614年路易十三成年時為止。紅衣主教黎世留于1624年掌權,這是個鐵腕人物。他開始推行中央集權制:削弱大貴族權力;1627~1628年蕩平新教徒的據點拉羅歇爾,進一步樹立了天主教為國教的地位;1632年處決蒙莫朗西公爵,鎮壓了地方割據勢力。他于1635年公開參與三十年戰爭(1618~1648),摧毀奧地利和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霸權。黎世留的未竟之業由馬扎蘭繼續下去。1648~1653年的“投石黨運動”是針對馬扎蘭和絕對君權而發動的,最后被鎮壓下去,自此以后,絕對君權最終確立。1661年馬扎蘭去世,23歲的路易十四親自掌權,他不要首相,大權獨攬,“朕即國家”,開始了“太陽王”的統治,絕對君權也達到了盛期。17世紀上半葉,法國實行財政總監蘇利的重商和重農政策,減低人頭稅,引入種桑養蠶,擴大耕種面積。農業、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發展。逐漸強盛的法國開始注意殖民地的開拓:加拿大成了“新法蘭西”。為了發展海外貿易,法國建立了東方公司,與荷蘭競爭;建立了美洲公司,推進馬提尼克和瓜德羅普的殖民化;建立了諾曼底公司,控制塞內加爾;建立東印度公司,尤其關注馬達加斯加。路易十四時期,法國政府實行柯爾貝的重商主義政策,發展手工場,并建立國家工場。路易十四憑著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治局面,開疆辟土,奪得阿爾薩斯等東面、北面和南面的領土。他的凡爾賽宮修建得富麗堂皇,成為萬眾矚目的中心,貴族做夢也想躋身其中。但是,由于路易十四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保持一支30萬人的常規軍,以致到18世紀初,法國便民窮財盡;路易十四在軍事上也遭到嚴重挫折,如在西班牙繼承戰爭(1701~1714)中敗北。封建王朝已在走下坡路。
黎世留在推行中央集權制的同時,也力圖控制文人,要文人為封建王權服務。1634年2月,他獲悉巴黎有些文人在瓦朗丹·孔拉爾家里聚會,共有12名參加者,討論文學、哲學和音樂問題,其中不乏有影響的人物,如讓·夏普蘭、讓·德馬雷·德·圣索爾蘭、布瓦羅貝等。黎世留想到可以利用這些文人。同年3月13日,在他授意下法蘭西學士院成立了,開始只有27名院士,后來增至40名,他們具有不朽的聲譽。學士院的任務是利用其權威性,對語言和文學的規范化產生影響,并制定一部詞典、一部語法著作、一部修辭學著作和一部詩學著作。17世紀40 ~70年代法國政府又相繼成立了繪畫與雕刻、舞蹈、銘文與獎章、科學、音樂、建筑等學士院,加強對各種藝術和科學的控制。法蘭西學士院對高乃依的《熙德》不符合三一律的干預,就是一個最突出的例子。由夏普蘭執筆的《法蘭西學士院關于〈熙德〉的感想》(Sentiments de l’Académie sur le Cid,1638),指責此劇違反三一律,不符合禮儀的要求,迫使高乃依就范。克洛德·德·沃日拉(Claude de Vaugelas,1585~1650)是語言方面的權威,著有《關于法語的見解》(Remarques sur la langue fran?aise,1647)。他認為約定俗成是“活的語言的主人和君主”,但這是指精華人物的約定俗成。法蘭西學士院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夏普蘭(Jean Chapelain,1595~1674)。他主張“不變的準則”和“永恒真理的信條”。王權另一個控制文人的辦法是發放津貼,讓文人俯首帖耳地為王權效勞和歌功頌德。1663~1669年,政府每年的津貼從80000利弗爾增至110000利弗爾,但17世紀70年代有所降低,1672年為86000利弗爾,1676年為49000利弗爾,隨著財政收支不平衡,1690年甚至取消了對文人的津貼。總的看來,從17世紀30年代開始,在封建王權的支持和鼓勵下,古典主義文學思潮逐步發展起來。
古典主義文學思潮的理論基礎 16世紀下半葉,由于新興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的沖突而爆發了長達36年的宗教戰爭,最后亨利四世成為國王,就是這兩大階級在政治上妥協的結果。亨利四世為了安定局面,改奉了天主教,1598年頒布的《南特赦令》規定天主教是國教。新建立的波旁王朝因實行重商主義政策而獲得資產階級的支持,使中央政府得以加強抑制貴族割據和分立的行動。路易十四讓柯爾貝和勒泰利耶管理財政,又只讓大貴族擔任最高軍職,以取得政策上的平衡。“君主專制是作為文明中心,社會統一的基礎出現的。”1古典主義的繁榮同路易十四的愛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關系。他愛好宮廷喜慶和熱鬧場面,鼓勵戲劇創作。雖然他喜歡崇高的風格,但同樣欣賞莫里哀的滑稽諷刺,莫里哀由于得到他的保護而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向,取得《偽君子》上演的勝利。他使布瓦洛、拉辛、博須埃等在文壇獲得聲譽。他盡管一言九鼎,卻不愿給文學強加一行文字。他深知天才與順從不相調和,甚至容許作家有某種抨擊社會的獨立性;他并不喜歡拉封丹,但他的報復只限于推遲這位寓言家入選學士院。這個熱衷于榮耀的君主明白,后世會贊賞他是文學藝術的明智保護人。
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的唯理主義是古典主義的哲學基礎。他曾在波瓦蒂埃大學攻讀法律和醫學。1619年,他隨荷蘭軍隊來到德國的一個村莊時,決定用數學推理方法來從事研究。他參加過三十年戰爭,豐富了他的閱歷。1628年他來到荷蘭潛心著述,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晚年他受到瑞典王后的邀請,來到斯德哥爾摩,一年后死在那里。他的《方法論》(Le Discours de la méthode,1637)是法國第一部重要的哲學和科學著作,也是歐洲哲學史上的重要著述。《方法論》有六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理性是世界上最普遍為人接受的東西”。第二部分論述擁有理性所必不可少的方法。第三部分敘述他研究這門學問的經過。第四部分敘述他的方法是從懷疑開始,逐步使思想明確起來。第五部分認為人的身體像一部機器,人與動物的不同在于人擁有理性的心靈。第六部分解釋他早在伽利略受審判之前,就產生了讓人主宰自然的想法,因怕引起紛爭,只想讓人擺脫目前的局限。
笛卡爾在前言中表示要提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計劃,這個計劃能使我們的本性提高到最完美的程度”。他主張要運用“純粹的自然而然的理性”。他將人的思維分為四個階段:通過直覺和推理揭示真理;運用分析,透過復雜的事物找到普遍的真理;從孤立的因素出發,重新構造出復雜的事物;運用驗證以彌補可能遺忘的東西。他是這樣具體闡述的:“第一個原則是絕對只接受我明顯地認為如此這般的事物是真實的;也就是說,要小心避免倉促從事和既定的想法,不多不少只理解如下的判斷:那些非常明晰、非常清楚地呈現在我的腦際,以致我沒有任何時間懷疑的事物。第二個原則是把困難一個個區分開來,盡可能細致地審察每一部分,以便能最好地加以解決。第三個原則是從最簡單和最容易認識的事物開始,井井有條地引導我的思想,逐漸地、循序漸進地上升到最復雜的認識,甚至設想出那些本來彼此不分先后的事物的次序。最后一個原則是在各方面都進行完整的計算和普遍的查閱,以致我自信毫無遺漏。”他在1645年8月4日的一封信中則說,他在《方法論》中運用了三個原則,第一個是“盡可能運用自己的智力,了解應該做的事,或者了解在生活的各種情況下不該做的事”。第二個原則是“堅決實施理性所建議做的事,不讓情感或欲望改變它,而這種決心的堅定性,我相信是符合美德的”。第三個原則是“如果我們總是做了理性讓我們做的事,我們就永遠不會有任何要后悔的事”。笛卡爾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他認為感覺是不可靠的,理性是一種先天的認識能力,是一切認識的根源,人憑理性認識萬物的真偽,判明是非。他還認為萬物之美全在于真,真存在于條理、秩序、統一、均勻、平衡、對稱、明晰、簡潔,人憑理性才能認識這種真。笛卡爾早在1628年就提出與絕對君權相一致的思想,他說:“一切方法的秘密在這里:任何事都要發現最絕對的東西。”他在《方法論》中強調了絕對推理的頭等重要性,他指出,偏向絕對應成為思想和行動的法則、自由的保證、意志的動力和決定崇高與卑劣的分辨原則。此外,他的《心靈情感論》(1649)主張意志可以直接改變人的情感。他在1645年5月18日的信中指出,高尚與低劣的情感之分,在于低劣的心靈任憑情感肆虐,高尚情感受到理性的強有力支配。笛卡爾的理論直接指導了古典主義作家的創作,大約在1670年,他的理論家地位得到確立。
與笛卡爾相對立的哲學家是皮埃爾·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他出身農民,在埃克斯研究神學和哲學,1614年成為迪涅的議事司鐸,并教授哲學。他用拉丁文寫作,被看作自由思想者的導師。他繼承了伊壁鳩魯和盧克萊修的觀點,以原子論來解釋物質,主張自然神論。1641~1642年,他同笛卡爾發生爭論。伽桑狄不承認理性放之四海而皆準,不承認明顯的事實總能導致真理。他反對教條,批判一切惟亞里士多德為準則,否認形而上的建構。其次,他反對固定不變,認為人們看來是真理的東西,只不過是習慣或輿論造成的。第三,他對科學很感興趣,贊賞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成果,《為伊壁鳩魯辯護》 (Apologie d’Epicure,1634)和《哲學體系》(Syntagma philosophicum,1658)反映了他的感覺主義。但他的唯物主義與他的宗教信仰存在矛盾,他想使兩者調和的努力是成問題的。他的思想對莫里哀、西哈諾和圣埃佛爾蒙等產生了影響。
二、古典主義文學的發展和特征
發展過程與文學樣式 從古典主義的發展軌跡來看,路易十三時期是古典主義文學的形成階段,路易十四當政的17世紀60~80年代中期,是古典主義文學的成熟和繁榮時期,此后是古典主義文學的后期,以“古今之爭”為其標志。馬萊布是個過渡人物,他早期是個巴洛克詩人,他是人文主義過渡到古典主義的橋梁。古典主義前期的代表人物是高乃依、帕斯卡爾;中期的代表是莫里哀、拉辛、拉封丹、布瓦洛(他給古典主義文學取得的成就做出總結),后期的代表是博須埃、拉布呂耶爾、費納龍。
古典主義文學的主要藝術形式是戲劇。17世紀初,戲劇演員都是流浪的,他們在定期集市上演出,如每年2月的耶穌受難周在圣日耳曼市集上、7~9月的圣洛朗市集上的集中演出。復活節后的演出淡季,演員們在巴黎往往組成一些十來個人的小劇團,到外省去巡回演出,他們在客店或網球場上演出田園劇或悲喜劇。當時的劇場有布戈涅劇場(1599~1680)和瑪雷劇場(1600~1673)。16世紀末,巴黎只有一個劇場,在布戈涅府內,為宗教團體所擁有,他們壟斷了首都的演出,但他們沒有取得成功,只能在1599年將劇場租給瓦勒朗—勒貢特劇團,1628年這個劇團終于在布戈涅府站穩腳跟。路易十三允許它取名為“王家劇團”。布戈涅劇場先是上演鬧劇,后來專門上演悲劇。與王家劇團競爭的是一個新劇團,在瑪雷的網球場安置下來,由悲劇演員蒙多里領導,開始也上演鬧劇,后來上演機關布景劇。蒙多里中風癱瘓后,劇場關門。莫里哀的劇團(1658~1680)先在小波旁劇場演出,1660年劇場被拆毀,改在豪華的王宮劇場(黎世留所建)演出。這個劇團陣營強大,但在莫里哀死后改在格內戈劇團演出,終于瓦解。1680年布戈涅府和格內戈府的兩個劇團合并,由此產生法蘭西喜劇院。當時的劇場呈狹長形,包廂和樓座呈橢圓形,包廂是保留給上層婦女的。樓下的正廳與舞臺有時用柵欄隔開,1782年之前觀眾都是站立的,沒有座位,票價低廉。1656年,在英國的影響下,舞臺兩側開始設有一些座位,保留給有地位的觀眾。舞臺很小,成漏斗形,由插在后墻的蠟燭照明,當時還沒有舞臺前的腳燈。由于劇情發生的地點一致,背景也不需要更換,只要說明在宮中發生就可以了。隨后,在意大利人的影響下,豪華布景的趣味發展起來,并采用了機關布景,日月星辰和云彩都能移動,并利用滾筒在幕布后面滾動,制造波浪起伏的視覺效果。喜劇的服裝是城里人打扮,而悲劇服裝是羅馬式的:羽毛裝飾的帽子或頭盔、胸甲、半筒靴,不是西班牙式的就是土耳其式的。觀眾對于奧古斯都戴著兩排紅羽毛的帽子,波利厄克特戴著假發,手里拿著氈帽和手套,向天主祈禱,并不感到奇怪。
在高乃依之前,較有名的戲劇家是亞歷山大·阿爾迪(Alexandre Hardy,1570 ~1631),他寫作悲劇、田園劇和悲喜劇。比高乃依稍早的是梅雷(Jean Mairet,1604~1686),他的《西爾薇》(Sylvie,1628)是一出悲喜劇和田園劇,《索福尼斯布》(Sophonisbe,1634)是第一出遵守三一律的悲劇。其他劇作家還有羅特魯(Rotrou,1609~1650)、托馬·高乃依(Thomas Corneille,1625~1709)和吉諾(Quinault,1635~1688)。羅特魯的劇作有《圣日內斯特》(Saint Genest,1646)和《旺塞思拉斯》(Venceslas,1647),他的創作傾向與高乃依相同。高乃依的《熙德》獲得的成功及其引起的爭論,擴大了悲劇的影響,古典主義悲劇由此確立地位。悲劇至17世紀60、70年代在拉辛手里達到高峰。他的悲劇以心理描繪細膩為特點,對三一律的運用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從17世紀50年代開始,喜劇逐漸受到觀眾歡迎,例如,1652~1659年,共有39出喜劇、28出悲喜劇、27出悲劇上演。莫里哀的喜劇正是在這種社會氛圍中應運而生的。他徹底改造了舊喜劇,直接反映當時的現實生活,特別注重喜劇的諷刺功能,富于戰斗精神。他的后繼者有杜弗雷斯尼(Dufresny,1648~1724)、勒尼亞爾(Regnard,1655~1709)、當庫爾(Dancourt,1661~1725)。其中勒尼亞爾寫有鬧劇《概括遺贈財產承受人》(Le Légataire universel,1708)。悲劇和喜劇雖然受到平民和貴族的歡迎,但當時的演員地位低微,且受到歧視,他們要被逐出教門,死后不能葬入教堂墓地。
詩歌在17世紀也獲得發展。馬萊布講究詩歌語言、格律和音韻,對古典主義的語言風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同屬于巴洛克詩人的維奧、圣阿芒等卻是與他對立的,他們的語言駁雜,反映的生活面較廣。值得注意的是詩劇,高乃依的詩劇的陽剛之美,拉辛的詩劇的雅致之美和莫里哀的詩劇的平易之美,體現了不同的風格,也是古典主義詩劇達到高峰的明顯標志。拉封丹的寓言詩擴大了寓言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在形式上也富有創造性,如對話的運用、詩行的變化、語言的豐富多彩、對大自然的出色描繪等,使寓言這種小體裁達到了能與大體裁并列的水平,獨樹一幟。在寓言詩這個領域,沒有人能與他媲美。
古典主義散文也朝精致這方面發展。無論回憶錄、隨感、箴言,都注意短小精悍,文字簡練。散文家密切注意當時的重大政治事件,他們的散文也就具有文獻價值,如雷茲和塞維涅夫人的散文。同時他們也注意對人情風俗的描繪,擅長人物的肖像畫,如拉布呂耶爾就是這樣。他們對人生和哲學問題進行深入思索,如帕斯卡爾和拉羅什富科的散文。古典主義后期散文加強了對社會黑暗面的抨擊。從形式上說,箴言、書信、布道、誄詞則是新的體裁,尤其書信,在后世影響較大。
小說在17世紀相當流行,特別是田園小說和冒險小說,盛極一時。這類小說受到貴族沙龍倡導的矯飾文學的影響是毫無疑義的,但它們內容貧乏,拖沓冗長,絕大部分今天已被淘汰。與這種小說相對立的是世態寫實小說。雖然這類小說在形式技巧上并不成熟,卻是后來的現實主義小說的先導,特別是人物的肖像描繪相當生動,因而至今仍有價值。至于拉法耶特夫人的心理小說,被認為是歐洲最早的心理小說,以對愛情心態的刻畫精細入微而著稱。
古典主義發展到17世紀80年代,似乎已到強弩之末。以貝洛為首的一批作家,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發起了攻擊,由此爆發了“古今之爭”。這是資產階級要求表現自身而發起的第一次攻擊,符合時代和文學發展的要求。在這場論爭中,古典主義理論權威布瓦洛扮演了保守派的角色。
思想特征 古典主義文學的思想特征表現為:第一,受到王權的直接干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國家統一,反對封建割據,歌頌英明君主,把文學和現實政治結合得非常緊密。古典主義作品大多描寫主人公的感情與家族責任或國家義務的沖突,表現情感服從責任,個人服從義務的主題。不少作品直接歌頌國王賢明,或者由國王充當矛盾的裁決人和調停人。對于不利于社會穩定的非法活動則加以犀利抨擊,表現了擁護中央王權的強烈政治傾向性。第二,宣揚理性,要求克制個人情欲。布瓦洛指出:“首先必須愛理性:愿你的文章永遠只憑理性才獲得價值和光芒。”古典主義主張要以理性去處理個人與國家利益、家庭義務和榮譽觀念的矛盾,因而愛情或情欲只能放在第二位,甚至為了城邦的利益而與情人的兄弟格斗致死;有的情欲則被認為是邪惡的,受到了貶斥。有的作家將吝嗇、偽善、淫邪,等等,也看作不符合理性的情欲橫流,加以諷刺和抨擊。理性被置于一切之上,它被看成永恒的、不變的美和準則。掌握理性的人是“有教養的人”,他們懂得跳舞、談話,風雅、機智、頭腦明晰、不會輕易自鳴得意、悠然自得、舉止有分寸、性格隨和、自然大方,這自然是上層階級的人物。第三,尖銳地抨擊貴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墮落,同時也批判資產階級的愚頑、附庸風雅和想成為貴族的心理。古典主義作家敢于揭露社會上的惡習和弊端,對披著宗教外衣進行罪惡活動的不法分子和團體給予毫不留情的打擊。尤其是喜劇,主張在笑中移風易俗。第四,古典主義悲劇多以帝王將相、宮闈秘事為題材,繼承了古希臘悲劇的傳統。這是宮廷和貴族上層生活的折射。其中,高乃依的悲劇排除了古代悲劇的靈魂——命運觀念。他筆下的英雄是自己命運的締造者,不再屈服于超人的力量。這種人物雖然不由自主地投入意料不到的事件中,但能從自身吸取必要的力量,戰勝巨大的困難。古典主義喜劇、寓言和散文反映的生活面要廣闊得多。喜劇描寫到資產階級、貴族、平民、學者、醫生、戲子、仆人、廚師,等等。寓言既寫動物也寫人。散文除了記錄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外,還有人物特寫,更有哲理沉思,思索人生的重大問題。
藝術特征 古典主義文學的藝術特征是:第一,從古希臘羅馬文學中汲取藝術形式和題材。這一點似乎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一樣,實際上存在不同之處。人文主義者所做的工作是將被湮沒1000多年的古籍發掘出來;人文主義作家僅在詩歌和散文方面從古代作家那里學到東西,至于戲劇形式則可以說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寓言就更不用說了。古典主義悲劇和喜劇與古希臘羅馬悲劇和喜劇已有很大不同,它們已具備現代戲劇的基本形式,有一定的幕數,適宜于在一定的時間內演出。戲劇沖突十分尖銳,心理刻畫非常細膩,達到了悲劇和喜劇的新高峰。從世界范圍來看,戲劇也處于一個發展的重要階段。第二,有一套嚴格的規范和標準。戲劇創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節、時間、地點必須保持“整一”。這個主張在16世紀已有人提出。古典主義的理論家發展得更為明確:須圍繞單一的劇情進行,排除一切次要的插曲(如《熙德》中公主對羅德里格的愛情就不符合情節一致的原則);在一天中進行;在一個地點進行。三一律的提出者斷言,亞里士多德的《詩藝》中談到這些規則,其實,《詩藝》中根本沒有提地點一致。三一律只不過是對古希臘戲劇的一種曲解。古典主義者“正是依照他們自己藝術的需要來理解希臘人的,因而在達西埃和其他人向他們正確解釋了亞里士多德以后,他們還是長時期地堅持這種所謂‘古典’戲劇”。2三一律雖有使劇情集中,沖突尖銳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束縛了作家。規范還包括美學方面的(不能混合嚴肅與可笑,不能雜亂無章),道德方面的(排除有礙廉恥、同情心的東西,不能自我吹噓)和其他方面(要考慮風俗和人物的地位,要安排好情節的發展)。此外,古典主義對文學體裁做出高低之分,推崇悲劇,貶低喜劇、寓言和民間文學,反映了貴族觀念。第三,主張語言準確、精練、華麗、典雅,表現出較多的宮廷趣味。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劇最具有代表性,它們都具有莊重、典雅的風格,高乃依的悲劇多一點雄健,而拉辛的悲劇多一點柔情,但同樣都有雅致的特點。尤其是拉辛的悲劇,善于以最克制的表達形式、婉轉的暗示、表面看來無力的詞匯去反映強烈的激情。他的詩劇被人稱之為“曲言藝術”,具有“弱音器效果”。古典主義詩劇往往是完美的藝術品,它們不僅達到2000行左右這一精練的標準,而且詩句優美。古典主義戲劇這種集中精練,反對蕪雜和不受約束的情感,目的在于達到規范與和諧。此外,古典主義文學對民族語言的規范化起到良好的作用。第四,人物塑造類型化。布瓦洛要求“凡是英雄都應該保持其本性”。古典主義作家往往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單一。他們把人的本質看作每個人生來就有的抽象屬性,而不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忽略環境對人物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