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沈良方》研究
- 蘇穎 蘇鑫 魏曉光
- 11430字
- 2020-08-26 18:31:20
二、酒制劑療法分析
《蘇沈良方》中共載157方劑,其中與酒有關的方劑有50首,所占比例為31.85%,如下表所示。

(一)《蘇沈良方》藥用酒的種類
書中應用于治療疾病的酒主要有三類,即白酒、黃酒和米酒。
1.白酒
俗稱燒酒,是用谷物釀造的,味甘苦,性辛,芳香濃郁,無雜味,乙醇含量高,一般為50°~60°。一般制造藥酒所用的酒都是50°~60°的白酒。目前,我國研制的白酒有五種香型:醬香型,如茅臺酒;清香型,如汾酒;濃香型,如五糧液、瀘州老窖;米香型,如桂林三花酒;其他香型,如董酒和鳳酒。白酒在生產的過程中會產生甲醇,若飲用含過量甲醇的白酒可致急性中毒,可表現為頭暈頭痛、胃痛、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甚至昏迷等。
2.黃酒
又稱老酒,也是用谷物釀制而成的,味甘略酸,香氣濃郁,風味獨特,因其顏色黃亮而得名,乙醇含量低,為10°~20°。黃酒內含麥芽糖、糊精、甘油、葡萄糖、氨基酸、肽類及礦物質等諸多重要營養成分。黃酒具有補養氣血、健脾養胃、舒筋活血、祛風散寒等功效,廣泛用于中藥的加工、炮制及藥酒溶媒。中藥中有以用黃酒炮制的,如酒大黃、酒熟地、酒烏梢蛇等;用酒能夠增強藥力,使有效成分,并引藥歸經。
3.米酒
中藥處方中常用米酒浸泡、燒煮某些中草藥,或調制各種藥酒,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保健作用。此酒營養豐富,能入肺、肝、腎經而益精血、補脾肺,又大大增強了酒的竄透之力,冷飲能消食化積、鎮靜,對消化不良、厭食、煩躁等有療效;熱飲能散寒祛濕、活血化瘀,對腰背酸痛、手足麻木和震顫及跌打損傷等有益。米酒適合所有人食用,能溫中益氣、補氣養顏。對于中老年人、孕產婦和身體虛弱者更加適合。米酒乙醇含量雖低,但不可貪杯。
總之,釀酒技術的發明與改進,為中醫治療方法和藥物炮制方法拓寬路子提供了條件,而醫家把酒引入醫藥領域反過來又推動了釀酒業的發展,亦提高了釀酒技術。
(二)《蘇沈良方》酒劑常用方法
書中以酒為藥的方法多種多樣,用法各具特色,主要有浸制法、煮酒法(酒煎法)、酒送服法等。
1.浸制法
浸制藥酒可應用于各種疾病,內服外涂均可,故為臨床最常用的一種炮制藥酒的方法。根據病情需要將所需藥或食物按處方用量進行調配后,將物料擇凈洗潔瀝干,切片或粉碎后投入到預先準備好的器皿內,加入適量黃酒或白酒,一般酒量為藥材量的10倍左右,可根據藥材性質,適當增減。密封浸泡,浸泡期間,經常振搖或翻動藥物,貯存一段時間,或三五天,或數月,典籍中亦有浸泡一天者。一般來說,夏季浸泡時間短,冬季浸泡時間最長;新鮮藥物時間可適當短一些,具有一定毒性的藥品或干燥品浸泡時間可長一些,短者半個月,長者可達半年以上,待藥物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藥性與酒性充分融合后,將酒汁濾出,每天服數次,每次服適量。如還睛神明酒,將諸藥“
咀,絹囊盛,用好酒五斗,甕中浸之”。此種方法操作方便,容易掌握,故最常為大眾所接受。

2.煮酒法(酒煎法)
將藥物碾成小塊或粗末后置煮鍋中,加入酒或酒、水各適量,一般液面要高出藥面約10cm,浸泡5個小時左右,加熱煎煮1小時后,去藥渣乘溫熱服用。這種方法一般即煮即飲,藥性溫熱,可加快藥力的宣散,達到溫中散寒、活血止痛等作用,如治療冷痹的沉香天麻煎丸;治療胃氣,霍亂吐瀉,轉筋腹痛的神圣香茸散;治療婦人血風勞的朱賁琥珀散等。
3.酒送服法
將治療用藥按中醫制劑方法制丸劑或散劑后,取所需用量,用酒送服藥物,亦可將新鮮藥物搗汁或干燥藥物煎汁再與酒兌服。這兩種方法簡單易行,充分發揮酒和藥物的各自性能,故在臨床上應用的機會較多。
(三)《蘇沈良方》酒劑治療特點
《蘇沈良方》中所載藥酒種類繁多,所用酒的方法也大不相同,或酒下,或酒煎,或溫酒,或冷酒。下面對其進行簡單論述。
1.酒(酒下、酒煎)
書中所載有關酒的方劑中以酒下或以酒煎的方劑最為多見,共有24首,占比高達48%。24首方劑所主病癥主要分為風邪致病、筋骨諸疾、傷寒表證、皮膚疾患、養生以及諸痛6大類。
(1)風邪致病:
四神丹治療風氣、烏荊丸治風、烏頭煎丸治風毒、麻黃丸治一切風及沉香天麻煎丸治風氣不順時均以酒下或酒煎,不難說明酒在治療風邪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太平圣惠方》謂:“夫風者,分布八方,長養萬物,是天地山川之風,溫涼寒暑之氣也。其不順四時,賊邪之氣傷于人者,則為毒風。故圣人云避風如避矢。”“夫風邪者,謂風氣傷于人也。人以身內血氣為正,以身外風氣為邪,若居處失宜,飲食不節,致臟腑內損,血氣外虛則為風邪所傷也。”這些論述說明風廣泛地分布在我們身邊,如若居處不能避風、衣衫簡薄,或飲食失調,臟腑虛弱而不能衛外,虛邪賊風易趁虛傷人。風性輕揚開泄、升發、向上、向外。酒味辛,能散能行,具有發散的作用,加之芳香能疏散,外感之風邪借酒的發散之力而退,是謂從其性而治之之法。
(2)筋骨諸疾:
筋膜附著于骨而聚于關節,是聯結關節肌肉、主司運動的組織。《素問·五臟生成》曰:“諸筋者皆屬于節。”筋和肌肉的收縮和弛張,即能支配肢體、關節運動的屈伸與轉側;骨是人體的支架,具有支撐、保護人體,主司運動的生理功能。故筋骨不利則會出現行動不便,四肢遲緩拘急,筋骨緩弱等臨床表現。書中以左經丸治筋骨諸疾,手足不隨,不能行步運動;以何首烏散治療肢節痛,手足拘攣,麻痹;煮肝散治肝痿腳弱及手足干小不隨,以及用沉香天麻煎丸治療筋骨緩弱時,均以酒送服諸藥,是因酒味甘醇,甘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筋膜有賴于肝血的充分滋養,才能強健有力,活動自如。酒為水谷釀造之精華,尚可補益氣血、濡潤筋骨。筋骨疾患易發拘攣、麻痹,酒能緩急止痛,減少疼痛對患者造成的痛苦;酒味甘,還可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不至于大寒大熱,還可降低某些有毒藥物的毒性。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適量飲酒可加速血液循環,調節、改善體內生化代謝,對神經傳導產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具有舒筋活絡的作用。
(3)傷寒表證:
是以寒邪為主的風寒之邪侵襲太陽經脈,使衛陽被遏,營陰郁滯所表現的證候,臨床又稱太陽傷寒證。證見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肢體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治宜發汗解表。酒味辛,發散之力較強,疏散郁于肌表之風寒之邪,肌表不被其所束,衛陽不郁,肌表得以溫煦,自然不會惡寒,況且酒性熱,飲酒之后,得酒之熱便會微發汗,祛其寒,以達發汗解表之功,此舉乃如服桂枝湯后啜熱稀粥之意。臨床在治療傷寒表證之時,借酒發散祛寒之力而愈者,并非少見,如以麻黃丸治傷寒,每服一丸,蔥茶或酒嚼下,薄荷茶亦得。蔥白辛溫,可發汗解表,散寒通陽;薄荷辛涼,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之功。從此處的三者任下均可,可以看出酒能夠發汗解表,散風寒之邪。
(4)皮膚疾患:
書中所載治癰瘡瘍久不合方、治癰疽方、治瘡疥方、沉香天麻煎丸中,或加入酒,或以酒送服,均用于治療皮膚疾患,如癰瘡久不合、瘡疥、赤點癮疹、癰疽等。癰者,由六腑不和所生,六腑主表,氣行經絡而浮,若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調,則六腑不和,榮衛虛者,腠理則開,寒客于經絡之間,經絡為寒所折,衛陽因寒凝而澀滯不行,衛陽蘊積則生熱,寒熱久不散,故積聚成癰。從癰的表象上來看,紅腫、
熱疼痛,一派熱象,實則根源于寒邪客于經絡,致使榮衛稽留于脈。榮者血也,衛者氣也,榮血得寒而凝,衛氣從之,與寒相搏,亦壅遏不通;氣者陽也,氣郁而化熱,故呈現陽熱之象。酒味辛性熱,大可溫散客于經絡間的寒邪,以治其本;其味苦又可清泄火熱,以治其標。《黃帝內經》云:“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余,故名曰疽。”疽由熱毒所發,服用酒之后,可以刺激患者皮膚血管擴張,增加皮膚的散熱排毒能力,由于其具有揮發性,可吸收并帶走大量熱量,助熱毒消散。

(5)養生:
《壽世保元》云:“人之一身,有元神,有元氣,神官于內,氣充乎體,少有不保而百病生矣。……神固氣完,百邪無能奸,百病無由作矣。”此論認為,疾病的發生乃因平時失于養護調理致神氣損傷,所以人們平時很重視對形神的養生保健。保健養生即是通過藥物、食物或其他途徑達到保存體內正氣,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提高生活質量,延年益壽的方法,一般是在未發現明顯疾病狀態下所采取的預防性措施。而酒在養生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通過制作藥酒或直接飲酒而進行養生的,從而達到陰陽平衡,補益氣血,調整機體內環境,增強臟腑功能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據現代專家們對各類酒的研究分析后發現,在各類酒中,除了含有乙醇外,還含有多種有機酸、氨基酸、酯類、糖分、微量元素和較多的維生素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酒含有人體所需的諸多活性物質和功能性成分,如醇類、微量元素、酚類化合物和氨基酸等。一項美國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每天飲用相當于含有14~28g乙醇的酒可以降低總死亡率,與不飲酒的人相比,每天飲用相當于含有14~28g乙醇的酒的成年人患冠心病的風險更小,而在大量飲酒的人中發病率和死亡率比不飲酒的人高。飲酒與血壓也有類似的曲線關系,即少量飲酒者的血壓比不飲酒或戒酒者低,但每天攝入乙醇30g以上者,隨飲酒量的增加血壓顯著升高。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在45~59歲中年人中,每天飲酒5~10g,可能對高血壓和血脂發生異常起到一個很好的預防作用。
(6)諸痛:
疼痛是臨床最為常見的一個癥狀,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伴隨在其他病證中出現。它涉及的病因以及部位十分廣泛,醫家將其病機歸結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兩類。《素問·舉痛論》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這就從病因病機上說明了疼痛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寒邪侵襲,寒凝經脈,致使經絡閉阻,營衛凝滯,血瘀氣滯而發生疼痛,即后世醫家所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治療此類疼痛而用酒者,乃因酒性熱能祛其寒,且酒性善行,又能宣通血脈,疏通經絡。《黃帝內經》又云:“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此句論述了“不榮則痛”的病機為寒性收引,入侵人體后易導致氣血凝滯,血脈不暢,臟腑組織得不到充足的氣血濡養,則會出現疼痛。可見“不榮則痛”的本為寒邪所客,標為血虛不榮。酒性甘、溫,能補、能緩,對氣虛血虧所致的疼痛,能起到益氣補血、緩急止痛的效果。酒之所以能夠療諸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酒可以抑制神經,使患者麻痹,從而對痛覺的感受減弱。我國古代醫家華佗所創麻沸散是用于外科手術的麻醉藥,其理就在于此。如《后漢書·方術列傳》載:“若疾發結于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蘇沈良方》中載有以酒送服藥物治療各類疼痛的方劑,如麻黃丸酒嚼下以止頭痛、酒下何首烏散治肢節痛、酒煎沉香天麻煎丸治療骨痛,以及酒煎神圣香茸散治療轉筋腹痛等。顯然,酒廣泛應用于治療疼痛類疾病,且效果極佳。
此外,書中所載治骨鯁或竹木簽刺喉中不下方,治骨鯁,或竹木簽刺喉中不下,以酒一合,煎化溫啜。若得逆便吐,骨即隨出。此以大量飲酒的方法進行催吐,將骨或竹木簽吐出。此法雖靈驗,但大量飲酒直至嘔吐勢必傷及于胃,況有不飲酒者、小兒智識未開者或婦人懷胎而不宜飲酒者,臨床可用瓜蒂散催吐,將2g瓜蒂熬黃,加入赤小豆(研細末)2g,用香豉9g煎湯去滓后送服。
2.溫酒/暖酒,熱酒
《蘇沈良方》中所載以溫酒/暖酒,或以熱酒送服藥物的方劑共有18首,占比達36%,所主疾病除了在“酒(酒下、酒煎)”中所論述的之外,還用于促進消化、療婦人產后諸疾。
(1)促進消化:
在釀酒過程中,被視為一個關鍵的環節,同時也是釀酒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材料,那就是制曲。酒之所以能夠促進消化與曲有很大關系。幾千年來,制曲技術不斷進步,曲的新品種也不斷涌現。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懂得利用曲來幫助消化,治療脾胃疾患。在南北朝時期,開始專門生產藥用曲。由于曲在治療食積停滯、食少納呆、脘腹脹滿時療效顯著,所以在明代把這種藥用曲,譽稱為“神曲”,給予很高的評價。神曲,具有消食、行氣、健脾、養胃的功用,至今仍在臨床和民間廣泛使用。現代學研究結果顯示,神曲內含酵母菌、淀粉酶、維生素B復合體、麥角甾醇、蛋白質及脂肪、揮發油等,故有增進食欲、維持正常消化功能等作用。實驗表明,人們在適量飲酒1小時后,其體內的胰液素含量比飲酒前明顯增多。胰液素是胰腺分泌的消化性激素,對人們的健康是很有利的,而胰島素又可促進人體消化系統內各種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強胃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婦女產后諸疾:
即產后病,是凡在產褥期所發生的與分娩有關的一些疾病。由于分娩帶來的產創和出血,以及婦女臨產用力過度,使產婦元氣受損,正氣減弱,故有“產后百骸空虛”之說,此時稍有不慎,則易引起各種疾病。產后病發生的機理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出血過多,亡血傷津,以致沖任損傷;二是瘀血內阻,氣機不利,氣血運行不暢;三是體虛易感外邪,易被飲食所傷。根據亡血傷津、多虛多瘀的特點,本著“勿拘于產后,勿忘于產后”的原則進行辨證論治。既有產后氣血大虛,又多見瘀血阻滯,當以補虛為主,兼活血化瘀,二者不可偏廢。酒為谷物所釀,為谷物中的精華,少量飲酒,可通過脾的運化作用而變成氣血,充養全身百骸,從而達到補益氣血的作用,又因酒性辛散,具有善行的特點,能夠宣通瘀滯之氣血,且酒性本為溫熱,在服用時又以溫酒或熱酒送服,瘀血得熱而散,大可溫化瘀停之敗血。如澤蘭散、肉桂散均可治療婦人產后諸疾,其中,澤蘭散空心熱酒調下,用于治療產后血暈、衄血血積、胎衣不下等病;肉桂散以溫酒調下,用于治產后眾疾、血氣崩運、腫滿發狂、瀉痢寒熱等。
3.冷酒
即清酒,呈無色或淡莧色,清亮透明,芳香怡人,其味甘辛,其性微溫,較白酒柔和,含醇量不高,與啤酒的酒精度不相上下,且含有大量的酯類、蛋白質類和糖類物質。據《周禮》記載,清酒起源于中國,在公元400年左右,清酒釀造技術傳入日本,使之成為日本的國酒。小朱散治療癮疹久不瘥、心腹痛、痰噦、麻痹、筋脈不仁,用這樣的酒調下二錢,用以溫行氣血,以助通脈,甚至有補虛扶弱之功。我國廣東部分地區有婦女產后用清酒加入生雞蛋煮熟,補養虛弱的習慣,這與冷酒下小朱散而發揮其補虛扶弱、溫行氣血之功的方法,是一脈相承的。小朱散在補血活血止痛藥物的基礎上,更借清酒之溫行氣血、補虛扶弱之功,使氣血充實,經脈暢通。
4.無灰酒
古傳發酵酒為了控制其酸堿度,在酒內加入石灰以防酒酸,但因有灰酒能聚痰,所以在治療某些疾病時不宜使用有灰酒,須用無灰酒。無灰酒,即在釀酒時,遇酸堿度適中,無須再加石灰,或在加入石灰之后,通過坐灰、清灰等操作方法進行除灰,即稱無灰酒。無灰酒是發酵類酒中黃酒的佳品。我國釀酒技術流傳甚久,所用石灰皆生塊灰,選材亦嚴,用量控制全憑經驗,所以即使加灰酒,也對人體影響不大。
5.藥酒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用酒浸藥,不僅能將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出來,使人體易于吸收,且由于酒性善行,能宣通血脈,還能借以引導藥物的有效成分到達需要治療的部位,從而提高藥效。下面介紹書中涉及的7種藥酒。
(1)熱蔥酒:
書中載以蔥酒送服通關散治療諸中風傷寒。因蔥白味辛,性溫,具有發汗解表、通達陽氣的功效,發散之力較強,可疏散郁于肌表之風寒之邪,使邪氣從表而解,肌表不被其所束而能愈。又載以熱蔥酒送服續骨丸治療骨折痛甚。《本草綱目》記載:“蔥……所治之癥,多屬太陰、陽明,皆取其發散通氣之功。通氣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氣者,血之帥也,氣通則血活矣。金瘡磕損,折傷血出,疼痛不止者,王
《百一選方》用蔥白、砂糖等分研封之。云痛立止,更無痕瘢也。”是故骨折必出血而后成瘀血,又疼痛不止,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無以濡養筋骨百骸,則骨折難愈也。蔥白可通達陽氣,氣通則血活,血活能滋養傷折之處而易恢復,又以酒煎煮蔥白,大可借酒之力活血化瘀,疏通血脈,止傷折之痛。

(2)茶酒:
茶酒是以茶類產品為主要原料,經發酵、過濾、陳釀、勾兌而成的酒。這種酒的酒精度數低,色澤清澈透亮,酒味香醇,同時含有豐富的茶多酚、蛋白質、氨基酸、茶多糖等物質。《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本草拾遺》又言:“止渴除疫,貴哉茶也。……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這是古人對茶和茶療的一種充分肯定與贊美。現代醫學表明,茶多酚、咖啡堿是茶酒的主要成分,其中咖啡堿主要有興奮中樞、振奮精神、強心利尿等保健作用;茶多酚能抑制磷酸二酯酶,而磷酸二酯酶能抑制胃壁細胞分泌胃酸,所以它受到抑制后胃壁細胞就會分泌大量胃酸,從而促進消化。訶子丸在使用方法中載有“茶酒任下”,意思應該為或以茶下,或以酒下,而非以茶酒下,但在書中另一處所載用于治療眼疾的鳩貍丸以“茶酒下”,可見茶酒是存在的。訶子丸雖非茶酒下,由于茶、酒均可下,便知二者均能起到某一作用,所以用訶子丸進行消食化氣時以茶或酒送服,以助消化。
(3)薄荷酒:
薄荷,辛涼,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之功效。以薄荷酒下治療傷寒中風的通關散,不難看出是取酒及薄荷的發散之性,二藥搭配使用,其發散之力愈強,散其郁于肌表之風寒之邪。
(4)荊芥酒:
沉香天麻煎丸在治療風氣不順、赤點癮疹時,以荊芥湯或荊芥酒下藥二十丸,又載“秋夏宜荊芥湯,春冬宜荊芥酒”,是因秋夏天氣炎熱,人體陽氣也隨之旺盛,春冬天氣寒冷,人體陽氣閉藏或萌動而剛欲升,酒性熱,飲之可溫陽祛寒,故有此論。荊芥,氣溫,味辛、苦,入肺、肝經,能解表祛風、透疹、止血。疹多由風邪而起,癮疹尚不能透發,乃以荊芥酒予之。荊芥辛溫,具有發散之性,又有祛風透疹之效,入肺經又可助肺宣發透疹。酒性升散,具有向上、向外的特點。荊芥與酒相配,共奏祛風、透疹之功。
(5)鹽酒:
根據同氣相求的理論,飲食五味進入人體,各有其所喜。《素問·宣明五氣》指出“咸入腎”。《黃帝內經》中論述類似于“咸入腎”的理論還有很多。如《靈樞·五味》云:“谷味咸,先走腎。”《素問·五運行大論》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咸先入腎。”由此看來,咸由水生,而腎又屬水,同氣相求,故咸入腎。四生散在治療腎臟風時以鹽酒調下二錢,可見用鹽作為引經藥。《本草綱目·食鹽》曰:“故服補腎藥用鹽湯者,咸歸腎,引藥氣入本臟也。”故以鹽酒送服四生散,引藥氣入腎臟以治其病。
(6)生姜酒:
生姜酒首次記載于《本草綱目》,曰:“姜酒……治偏風,中惡疰忤,心腹冷痛。以姜浸酒,暖服一碗即止。一法:用姜汁和曲,造酒如常,服之佳。”生姜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能看見或用到的一種食材,其辛溫而散,能入脾胃經而益脾胃,善溫中降逆止嘔。酒磨丸可在發揮自身藥效的基礎上,借助生姜酒的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力,治療胃寒吐逆,效果極佳,同時生姜又可作為脾胃的引經藥,酒亦可溫陽散寒。生姜酒度數低,對于胃寒導致的胃脘冷痛、惡心嘔吐、口淡不渴等癥,老少皆可飲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生姜酒具有良好的營養保健作用,所用生姜具有抗老防衰、抗癌防癌之功效。生姜酒中所含的揮發油是促進血液循環的主要成分,能抗菌、抗衰老、抗疲勞;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和腸管道蠕動,可以促進消化;其他大量糖類、含氮物質和有機酸,是增加人的肌力的有效成分。同時,生姜酒還是很好的佐料,無論是用它做湯做菜,都能使人感到美味可口。
(7)當歸酒:
云母膏在治療“血氣”病時,以當歸酒下一分,每日一服。中醫病證中雖無“血氣”一名,但根據云母膏的主治可以推斷出其意,病機為血氣瘀滯導致的瘡瘍。當歸酒首見于《本草綱目》:“當歸酒,和血脈,堅筋骨,止諸痛,調經水。當歸煎汁,或釀或浸,并如上法。”在《雷公炮炙論》中又有酒當歸的制法:“凡使當歸,先去塵并頭尖硬處一分已來,酒浸一宿。”無論是當歸酒還是酒當歸,二者藥用價值相似。當歸,甘、辛,溫,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可治療癰疽瘡瘍,酒煎后,活血化瘀、疏通血脈之功倍增。此酒適合因瘀致虛,或婦女月經不調、痛經患者飲用。
通過以上《蘇沈良方》中有關酒療法的論述,足見酒在治療疾病時被廣泛應用,而且療效顯著,對后世臨床具有良好的指導作用。
(四)酒與醫的關系
我國人民掌握釀酒技術歷史悠久,現有文字記載為四千多年的歷史。《說文解字注》謂:“少康作箕帚秫酒。少康者,杜康也。”姒少康是姒相之子,夏朝君主,所以后世認為酒的釀造初始于夏朝,故后世皆稱酒為杜康。而《淮南子·說林訓》謂:“清盎(白酒)之美,始于耒耜。”故也有人認為,我國以谷物造酒的歷史是淵源于新時器時代。酒的出現,最初很可能就是谷物久積之后自然發酵,便產生乙醇和其他物質,結果釀成了天然酒。古代酒為糧食所釀,故酒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且酒的興盛是國家安定富饒、人民豐衣足食的象征。
我們的祖先在創造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過程中,也積累了豐富的釀酒經驗和創造了多彩的酒文化。人們在長期飲酒實踐中,逐漸認識到飲少量酒可以活血通絡、祛寒止痛、令人興奮,大量飲酒則會出現麻木、嘔吐、頭暈頭痛、胃痛等現象,所以酒在生活中的作用,除了供人們日常飲用、增添情趣之外,另一方面便是治病。在古代,“醫”為“
”。《說文解字》謂:“
之性然,得酒而使,從酉……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注疏》曰:“
之字,從
從酉……
者釀粥為醴則為
。”
,表示病人發出的聲音;酉,表示醫生用酒治病。清代徐灝的箋注為:“
本酒名,故從酉,
聲,治病
藥為主,以酒為使,故
藥并稱。”這說明用酒治病是醫生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見酒與醫的關系絕非一般醫藥關系可比。歷代醫家均有直接用酒治病或治病時常常借助于酒力,使藥物能發揮更好的療效。所以《漢書·食貨志》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記載,在《十問》中記載“酒者,五谷之精氣也,其入中散流,其入理也徹而周,不胥臥而究理,故以為百藥由”,這與班固的“酒為百藥之長”的觀點是一致的,進一步突出酒在中醫藥中的重要作用。











(五)歷代醫家對酒的應用
以酒為藥的歷史很悠久,可以說源遠流長。藥酒的使用至遲也不晚于殷商時期。甲骨文有“鬯其酒”的記載,這是一種色美味香的藥酒,既能用于醫療也可用于祭祀,是目前所知關于藥酒的最早記載。現存最早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雖未對酒進行介紹,但其序言中有“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的記載,亦說明了當時酒劑存在的普遍性。酒在古籍中應用于治療疾病的記載不勝枚舉,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名醫扁鵲診齊桓侯時所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說明了當時扁鵲就以酒治療胃腸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倉公淳于意的診籍中已有用藥酒治愈“風蹶胸滿”的記載,可惜未記述藥酒的成分和制作方法。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專篇,對酒的性質做了描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賢也。”《說文解字》云:“醪,汁滓酒(濁酒)也。”《素問·繆刺論》云:“
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此句論述的是治療尸厥的左角發酒。《素問·腹中論》中載有以雞矢醴治療鼓脹且效果顯著,即“一劑知,二劑已”,雖未記載雞矢醴方的組成和用法,但在《圣濟總錄》中載有“以雞屎白,曬干為末,每用醇酒調服一錢匕,食后、臨臥服”,以及在《奇效良方》中記載“雞屎白半升,以好酒一斗漬七日,每服一盞,食后臨臥時溫服”,都對其配方和服用方法做了詳細記載。《靈樞·壽夭剛柔》對治療寒痹進行了詳細論述:“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
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白布四丈,并內酒中。置酒馬矢
中,蓋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綿絮,曝干之,干復漬,以盡其汁。每漬必
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與綿絮……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處,令熱入至于病所。”可見于方中加入大劑量的酒(二十升),說明酒在治療寒痹時發揮的重要作用,也可體現出酒性溫熱,能溫通經脈,祛寒除痹。綜上所述,自春秋戰國時起,醫生以酒醪治療疾病,和針石、湯藥一樣已是很普遍的了,自此以后各個朝代的各類醫藥專著中均有關于酒之藥用的記載。




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在其所著《金匱要略》中,則對紅蘭花酒、瓜蔞薤白白酒湯等以酒為主要藥物組成的藥方的適應證、具體用法和注意事項等進行了詳細敘述,此外還在10余個方中采用酒送服藥物的方法。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記載有豬胰酒、金牙酒、海藻酒、桃仁酒等藥物或食物與酒同釀或同漬后服用的方法。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中最早記載酒的性味功能——“味苦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邪惡氣”,并在《神農本草經集注》中提出藥酒的制作方法——“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瀝出,不必待至酒盡也”。唐代孫思邈對藥酒的論述更為詳細,如“凡合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納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滓服酒”,所撰《備急千金要方》中有近四分之一的方中用了酒,其中或以酒煎,或以酒浸泡,或以酒送服,并指出“凡服酒藥,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絕則不得藥力。多少皆以知為度,不可令至醉及吐,則大損人也”。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寫過一首名為“元日”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
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一首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生動景象的詩。“元日”就是今天的春節,其中的“屠蘇”,就是屠蘇酒。屠蘇酒最早為漢代崔
《四民月令》所載“椒柏酒”,是將大黃、烏頭、白術、防風、桂枝、花椒、
等中藥放入酒中浸制而成,這種方法由孫思邈掌握后,他在每年春節前,總是要分送給親戚、鄉鄰一包藥,告訴大家以酒泡藥,除夕飲用,可以預防疫病。經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春節的習俗。明代《本草綱目》中記載70種藥酒,其中人參酒、鹿茸酒、五加皮酒等,至今仍在應用。




藥酒的出現是我國歷代醫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醫生們認識到酒是用谷物和曲所釀成的流質,其氣悍,質清,味苦甘辛,性熱,具有散塞滯、開瘀結、消飲食、通經絡、行血脈、溫脾胃、養肌膚的功用,對于治療關節酸痛、腿腳軟弱、行動不利、肢寒體冷、肚腹冷痛等癥效果良好,也可以在治病開處方中,把某些藥物用“酒漬”或“以酒為使”,來引導諸藥迅速奏效,這就使酒與藥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完整的藥酒方。由于藥酒具有適應范圍廣、便于服用、收效快捷、易于保存等獨特優點,深得患者的歡迎。
雖然酒在治療疾病時被廣泛應用,且療效顯著,又深得患者的歡迎,但酒并非百利而無一害,也不是所有疾病、所有患者均適合加酒治療。誠如李時珍所言:“酒,天之美祿也。面曲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又因人的體質各有差異,有的人酒量很大,有些人不勝酒力,還有人酒不沾唇,所以臨證時要因人制宜,辨證施治。
(六)酒療法適宜病證及臨床禁忌
歷代醫家通過對酒制劑的臨床運用,逐步總結出了酒制劑的適宜病證與臨床禁忌,為臨床運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1.適宜病證
(1)平素陽虛,易感風寒濕邪引發的痹證,癥見肢體關節疼痛、屈伸不利、功能活動受限者,宜選擇鹿茸類的藥酒。
(2)因外力損傷所致的血瘀證患者,可選用當歸酒。
(3)平素少氣懶言,倦怠乏力,易出虛汗者,可選擇一些以人參為主的藥酒。
(4)平素血虛所發頭昏眼花、面色萎黃及婦女月經量少色淡,宜選用熟地、當歸、大棗類藥酒。
(5)平素腰酸背痛、筋骨不堅,易勞累的患者,可以選擇具有強筋健骨、舒筋活血功效的藥酒。
(6)老人和體質虛弱患者,宜在醫師的指導下長期服用。
(7)各種皮膚病患者,除了口服以外,還可以外用涂抹藥酒至患處。
2.臨床禁忌
(1)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忌飲。
(2)急性傳染病或高熱患者,不宜飲高度藥酒。
(3)對酒過敏者,忌服。
(4)凡痰黃黏稠、痰多,實熱喘嗽,胃脘脹滿,頭身困重等痰熱濕盛證患者,忌服。
(5)各種血證之血分有熱者,禁飲。
(6)凡屬陰虛火旺證,癥見口干舌燥、五心煩熱、骨蒸勞嗽、顴紅盜汗者,忌服。
(7)婦女月經過多,慎服活血類藥酒。
(8)孕婦、幼兒,慎服或忌服。
(9)婦女產后瘀血蓄積所致的惡露不行、小腹疼痛,若在哺乳期,慎服或禁服。
(10)患有精神類疾病者,忌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