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蘇沈良方》研究
  • 蘇穎 蘇鑫 魏曉光
  • 4334字
  • 2020-08-26 18:31:13
一、治肝病方
肝為將軍之官,五行屬木,主要生理功能為主疏泄與主藏血。其在志為怒,在竅為目,在液為淚,在體合筋;其華在爪。根據肝“體陰用陽”的生理特性,方中用藥主要分為調肝陽、養肝陰兩類。肝血虛不能斂陽或肝陽過亢均可導致陽盛動風;肝血虛失于濡養則筋痿、攣痛、目疾。現將治肝病方分為平肝息風方、養肝柔筋方、清肝明目方三類。
《蘇沈良方》中治療肝病類方劑在用藥組方上頗有特點:
注重附子及烏頭的使用
附子與烏頭均為辛熱之品,藥性相同,為補陽之常用藥。古往今來,對肝病病機的認識最廣泛的即為“陰虛陽亢”,因為“肝為剛臟”“喜條達、惡抑郁”,肝之為病陽亢居多,久而久之肝陽虛就被大家所忽視了。《蘇沈良方》治肝病類方共十六首,其中十一首用到了附子、白附子或烏頭,而木香散中更是同時使用了附子、烏頭兩味藥。由此可見,《蘇沈良方》中治療肝病運用辛熱之藥養肝陽的方法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注重“以形補形”方法的運用
《蘇沈良方》中對“以形補形”方法的運用,也可以看做對食療的探索。
治肝病方中,用到動物肝臟的有燒肝散、煮肝散,以羊肝為佳,豬肝次之;在四生散中還用到了豬腎。肝的功效為養血、補肝、明目;腎的功效為補腎療虛、生津止渴。用肝、腎時配合蔥、姜、鹽為輔料,可驅除腥膻之味,改善口感。
注重血肉有情之品的使用
《蘇沈良方》治肝病類方中用到了“血肉有情之品”,如牛黃、麝香、全蝎、蟬蛻、蛇蛻、地龍,使用頻率較高,起到了疏風散邪、滋陰止痛之功。
(一)平肝息風方
《黃帝內經》病機十九條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內風與肝關系極其密切。“諸”字在此為多數之意,并非所有的風都與肝有關。本節多數方劑與肝有關,亦有少數方劑與肝無關,因為風病故歸于此類。四神丹以熟地黃、元參、當歸、羌活四味藥組成,可補虛益血,治療血虛生風諸證;四味天麻煎方亦由四味藥組成,此方的藥物配伍極具特點,春季用天麻、夏季用烏頭、秋季用地榆、冬季用元參,按四季氣候及疾病特點隨證易君,加減變化;燒肝散主治脾虛肝乘之腹瀉;烏荊丸以川烏溫里扶陽、荊芥穗入血分,以醋糊丸增強收澀之性,止腸風下血;沉香天麻煎丸以疏風活血之藥為主,配合益氣溫陽之藥,治風氣不順等;通關散治中風攣弛,以祛痰為先,適用于痰瘀阻絡之證;地龍、谷精草、乳香三味研末名為諸風頭痛方,燒煙鼻聞可治諸般頭痛。
1.四神丹
熟干地黃、玄參、當歸、羌活各等分,搗為末,蜜和丸,梧桐子大。空心酒服,丸數隨宜。藥性中和,可常服。補虛益血,治風氣,百病皆愈,亦名“草還丹”。
2.四味天麻煎方
天麻、烏頭、地榆、玄參(四味五兩)。當去皮生用,治之方,搗烏頭無復毒。以四時加減,春肝旺多風,故倍天麻;夏伏陰,故倍烏頭;秋多利下,故倍地榆;冬伏陽,故倍玄參。此常服不獨去病,乃保真延年。
3.燒肝散
茵陳、犀角、石斛、柴胡、芍藥、白術各半兩,干姜、防風、桔梗、紫參、人參、胡椒、官桂(去皮)、白蕪荑、吳茱萸各一兩。上共十五味同為末,以羊肝一具,如無,即 豬肝代之,分作三分,凈去血脈脂膜,細切,用末五錢,蔥白一莖,細切相和。以濕紙三五重裹之,掘地坑,納以火燒,令香熟,早晨生姜湯嚼下。
治三十六種風,二十四般冷,五勞七傷,一切痢疾,脾胃久虛,不思飲食,四肢無力,起止甚難,小便赤澀,累年口瘡,久醫不瘥,但依此法服之必愈。大段冷勞,不過三服見效。
案:
廬州刁參軍,病泄痢日久,黑瘦如墨,萬法不瘥。服此一二服,下墨汁遂安。
4.烏荊丸
川烏一兩(炮,去皮),荊芥穗二兩。以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或熟水下。有疾,食空時,日三四服;無疾,早晨一服。治風,療腸風下血尤妙。
案:
少府郭監丞,少病風,搴搐,頤頷寬 不收,手承頷,然后能食,服此六七服即瘥,遂常服之。已五十余年,年七十余,強健,須發無白者。
5.沉香天麻煎丸
五靈脂、附子、白術、赤小豆各一兩,天麻半兩,干蝎(炒)、羌活、防風各一兩。上先以沉香二兩,酒一升,煎為膏,無犯鐵器,入藥搗千下,為丸梧桐子大。空腹,荊芥湯或荊芥酒下二十丸,過五日加至三十丸。治風氣不順,骨痛,或生赤點隱疹,日久不治,則加冷痹,筋骨緩弱。秋夏宜荊芥湯,春冬宜荊芥酒。春末夏初喜生赤根白頭瘡,服之瘥。
6.通關散
旌德烏頭四兩(破皮,旌德有蘆頭肌白者),藁本、防風、當歸、白芷、天南星、川芎、干姜、雄黃(細研)、桂各半兩(并生,勿近火)。上為末,煨,蔥酒下一字或半錢。癱瘓加牛黃、麝香,小兒減半,薄荷酒下。治諸中風傷寒。
案:
市有一人,扶倚床而呼曰:昔日臥者,今能扶榻而行矣。藥盡,愿少繼之。伯氏又與十服,服訖能起。又一吏病瘡而攣,逾歲月臥矣。伯氏與散二錢匕,為八服。吏謬以為一服,服已,僵眩嘔吐,幾困將殆。數日瘡攣悉除,大瘥。中風攣弛,治之須先去痰,去已,乃用續命湯輩汗之,未乃用此為宜。蓋風病多挾熱,若未發散,便投烏頭輩。或不相當也,更消息治之,必驗。
7.諸風頭痛方
地龍、谷精草為末,同乳香火餅上燃,以紙筒籠煙,鼻聞之即瘥。
(二)養肝柔筋方
肝主筋,筋得肝陽、肝血的濡養則柔韌,失于濡養則僵直抽搐。本部分歸納的六首方均為治療偏風癱瘓、筋骨疾、筋脈抽掣疼痛等癥。木香散藥味較多,方中藥物以散外邪、調氣機、通血脈為主,主治偏風癱瘓、腳氣等疾,屬內外同治之方;左經丸以活血、通經脈為主,治手足不隨、運動失常;伊祁丸中以全蝎為主要藥物,主治寒凝血瘀、久瘀入絡而致的手足指節疼痛、屈伸不利;煮肝散主治因外感風寒,邪氣入里導致血虛失養,有去表邪、生血肉的功效;肝藏血,意識活動需受血之養,辰砂散既可治療風邪諸癇,又可養肝血治狂言妄走、精神恍惚、魂魄不守等神志疾患;側子散以息風養血藥為主組成,治肝血虛生風之筋脈抽掣、疼痛不止及目赤痛等病癥。
1.木香散
羌活一兩,麻黃(去節,水煮少時,去沫)二兩,防風三分,木香、檳榔、附子(炮,去皮)、白術、川烏頭(炮,去皮)、草豆蔻(和皮用)、陳橘皮(去瓤)、牛膝(酒浸一宿)、生杏仁(去皮尖)、當歸(酒浸一宿)、人參、茯苓、甘草(炙)、川芎、官桂(不得見火)各半兩。上十八味,銼如麻豆。每服一兩,水一碗,姜七片,煎至一盞,去滓,得七分溫服。治偏風癱瘓、腳氣等疾。大腸不通,加大黃末,每服一錢,以老少加減。如久不通,加至三五錢不害。心腹脹,加葶藶并滑石末,每服各一錢,滑石湯送下。如上膈壅滯,痰嗽氣急,加半夏、升麻、天門冬、知母末各二錢同煎,其藥滓兩合為一服,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盞,服此藥。
2.左經丸
草烏(肉白者,生,去皮臍)、木鱉子(去殼,別研)、白膠香、五靈脂各三兩半,當歸一兩,斑蝥(去翅足,少醋煮熟)一百個,共為末,用黑豆去皮,生杵粉一斤,醋煮糊為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酒磨下。治筋骨諸疾,手足不隨,不能行步運動。筋骨疾,但不曾針灸傷筋絡者,四五丸必效。
案1:
一女子腕軟不能行立已數年,生因游凈因佛寺,與僧言,有一僧云能治,出囊中丸十枚,以四枚與生曰:服此可瘥。生如其言與服,女子遂能立。生再求藥于院,僧曰非有愛也,欲留以自備。必欲之,須合一料。生與錢一千,辭不受,止留百錢,后數日得藥,并余錢千余悉歸之。同院僧佐其理藥,乃剽得此方。
案2:
嘉興,有一里巷兒,年十余歲,兩足不能行。以一丸分三服服之,盡四五丸遂能行。自此大為人所知,其效甚著。此藥能通榮衛,導經絡,專治心腎肝三經。服后小便少淋瀝,乃其驗也。
3.伊祁丸
伊祁(頭尾全者)、桃仁(生)、白附子、阿魏、桂心、白芷、安息香(用胡桃瓤研)各一兩,沒藥三分(以前八物用童便五升、無灰酒二升,銀器內熬令厚),乳香三分,當歸、北漏蘆、牛膝、芍藥、地骨皮(去土)、威靈仙、羌活各一兩。上為丸,如彈丸大,空心,暖酒化下一丸。胡楚望博士病風疰,手足指節皆如桃李,痛不可忍,服此悉愈。
4.煮肝散
紫菀、桔梗、蒼術、芍藥各等分為末,每服四錢,羊肝半具,大竹刀切,勿犯水,勿令血散,入鹽醋蔥姜酒同煮熟。空腹食前,日三服。
案:
谷熟尉宋鈞傷寒病瘥后,雙足但有骨,不能立,服此見其肉生,一兩日間,乃復如舊。
5.辰砂散
辰砂一兩(須光明有墻壁者),酸棗仁(微炒)、乳香(光瑩者)各半兩。治風邪諸癇,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慮迷亂,乍歌乍哭,飲食失常,疾發仆地,吐沫戴目,魂魄不守,醫禁無驗。上量所患人飲酒幾何,先令恣飲沉醉,但勿令至吐。靜室中服藥訖,便安置床枕令睡。以前藥都為一服,溫酒一盞調之,頓服令盡。如素飲酒少人,但隨量取醉。病淺人一兩日,深者三五日,睡不覺,令家人潛伺之,覺即神魂定矣。慎不可驚觸使覺,及他物驚動。一為驚寤,更不可治。上樞正肅吳公,少時病心,服一劑,三日方寤,遂瘥。
6.側子散
側子(炮裂,去皮臍)、赤箭、漏蘆、芎 、酸棗仁(微炒)、海桐皮各一兩,桂心、五加皮、仙靈脾、牛膝、木香各三五錢,枳殼(麩皮炒,去瓤)半兩。共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不計時候。治筋脈抽掣,疼痛不止。服此藥,尤治目赤痛,屢用每驗,蓋攻治肝風,凡目赤皆主于風。
(三)清肝明目方
足厥陰之脈連目系,所以目與肝經最為密切,只有肝的精血循著肝經上注于目,才能使眼睛發揮正常的視覺功能。因情志郁結導致肝郁血滯,可用烏頭煎丸明目除障;四生散所治目疾是由于腎風引起的,此病雖與肝無直接關系,但肝腎同源、精血互化,故將此方歸于肝病類方。
1.烏頭煎丸
黑豆二兩(小者),川烏頭一兩(去皮),青橘皮半兩(去白,同烏頭、黑豆為末,以水一升三合浸一宿,緩火煎成膏子),甘菊花一兩,牛膝、枸杞、川芎、荊芥穗、羌活、地龍(去土)、白蒺藜、當歸、干薄荷各半兩。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茶酒任下,蜜湯亦得。治風毒氣攻眼,久成內外障,痛楚,胬肉赤脈等,病十年者皆可療。
案:
先君因失少女,感傷哭泣,忽目瞑不見物,治之逾月復明,因盛怒呵一罪人,目復瞑,逾年得此,服不盡一劑,目復如故。
附方:
羌活、防風(酒浸一宿)、黃芪、木賊、附子(炮)、蟬殼、甘草、蛇蛻(一條,青竹炙)、荊芥穗、甘菊花、白蒺藜(去角)、旋覆花、石決明(泥裹,燒通赤,另研)。上等分,除附子、蛇蛻、決明,皆銼碎,新瓦上烙令燥,為散。每二錢,第二米泔煎熟調下。空心,日午、夜臥各一服。
案:
予少感目疾逾年,人有以此方見遺,未暇為之。有中表兄許復常苦目昏,后已都瘥。問其所以瘥之由,云服此藥,遂合服,未盡一劑而瘥,自是與人,莫不驗。
2.四生散
白附子、腎形沙苑蒺藜、羌活、黃芪等分,皆生為末,每服二錢,鹽酒調下,空腹,豬腎中煨服尤善。治腎臟風,治眼,治癬。
案:
予為河北察訪使時,病赤目四十余日,黑睛旁黯赤成瘡,晝夜痛楚,百療不瘥。郎官邱革相見,問予病目如此,曾耳中癢否。若耳中癢,即是腎家風,有四生散療腎風,每作二三服即瘥。閭里號為圣散子,予傳其方,合服之,午時一服,臨臥一服,目反大痛,至二鼓時乃能眠,及覺,目赤稍散,不復痛矣。更進三四服,遂平安如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客| 南漳县| 梅河口市| 六枝特区| 会宁县| 遵义县| 博客| 和静县| 建水县| 安西县| 汉源县| 孟津县| 余干县| 迭部县| 江都市| 军事| 巴南区| 镇赉县| 织金县| 古田县| 巴马| 望城县| 徐水县| 格尔木市| 巧家县| 屏南县| 刚察县| 望奎县| 巫山县| 象山县| 吴川市| 烟台市| 澜沧| 德江县| 六盘水市| 麟游县| 临城县| 锡林浩特市| 台南市| 蕲春县|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