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復治療師臨床工作指南:運動治療技術
- 黃杰 公維軍
- 1547字
- 2020-09-09 12:28:27
第二節 運動治療原則及應用
一、《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框架與運動治療原則
《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and Health,ICF)對組成健康要件的功能性狀態與失能程度提供了統一和標準的框架(圖1-2-1)。失能(disability)與健康(health)都是人類的一種生存狀態,幾乎每個人在生命的某一階段都有暫時或永久的功能減弱或喪失。各類運動治療技術可應對不同形式和種類的失能狀態,采取多樣化、系統性的干預措施,調整或恢復身體動作、姿勢或運動表現,改善或重建軀體功能,全面促進失能者在家庭、社區、工作場所或娛樂休閑中的活動能力提升,增強社會參與感和自我認同感,使其融入社會。

圖1-2-1 ICF概念模型
運動治療計劃的制訂和實施應從ICF理論框架出發:
1.因人制宜地按照患者疾病、功能水平、社會背景、心理變化等不同情況制定個性化治療目標和方案,并可根據治療反應做出及時調整。
2.循序漸進地正確引導,治療中密切觀察、避免疲勞、防止損傷。運動強度由小到大,運動時間由短到長,動作復雜性由易到難。
3.運動治療需要持之以恒,持續一定時間的訓練才能獲得顯著效應,同時注意訓練強度和方法的選擇。
4.運動治療強調主動參與,只有積極地主動參與,才能激發潛能,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被動性運動治療不能取得日常功能活動最大限度的恢復。
5.全面鍛煉。運動治療涉及人體多個系統、組織和器官綜合治療,運動治療的目標應包括心理、職業、教育、娛樂等多方面,最終目標是重返社會。
6.合適的訓練場所和各類輔助儀器設備也能提高治療效果,需要靈活選擇。
二、技術分類
運動治療技術種類繁多,方法豐富多樣。本節主要從治療原理和臨床應用的角度,將運動治療技術進行如下分類:
1.力學和運動學原理
關節活動訓練、關節松動技術、肌力及耐力訓練、牽引治療、牽伸訓練、平衡與協調訓練、轉移和步行功能訓練等。
2.神經生理學療法
Bobath技術、Rood技術、Brunnstrom技術、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PNF)、運動再學習技術、強制性運動治療、鏡像療法、虛擬現實技術和運動想象療法等。
3.特殊手法技術
肌肉能量技術、筋膜松動術、麥肯基力學診斷與治療、神經松動術及淋巴引流術等。
4.其他技術
有氧運動、心肺功能訓練、呼吸訓練、醫療體操、核心穩定性訓練與懸吊訓練、盆底肌訓練技術等。
三、作用機制
1.維持和改善運動器官功能
運動可增加骨骼肌肉系統的血液供應,促進關節滑液的分泌,維持和改善關節活動范圍,提高和增強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和提高平衡及協調能力。
2.增強心血管系統功能
運動時可引發心血管系統復雜的生理調節機制,增強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功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環,促進氧及各類物質的新陳代謝水平。心血管調節幅度的大小取決于運動的種類和強度。
3.提高呼吸功能水平
運動治療可改善肺和胸廓的順應性,強化呼吸肌做功,調節呼吸模式,提升肺通氣和換氣功能。同時呼吸訓練可清除氣道內分泌物,減少氣道刺激因素,保持呼吸道暢通。
4.提高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
運動治療通過神經反射、神經體液和生物力學作用等途徑,對人體的局部和全身功能產生相應的影響,提高神經活動的興奮性和反應性等調節能力,維持和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
5.促進腦可塑性的形成和發展
運動治療是中樞神經系統最有效的刺激形式,日常生活中的任何運動均可向中樞神經提供感覺、運動信息的傳入。反復多次的學習、刺激可促進大腦皮層建立暫時性的聯系和條件反射,相應區域的突觸結構和傳遞產生可塑性變化,使神經系統發生功能性重組或代償。
6.增強內分泌系統的代謝能力
主動運動可以促進糖代謝,減少胰島素分泌,維持血糖水平;增加骨組織對礦物質(如鈣、磷)的吸收。因此,適當運動已經成為糖尿病、骨質疏松癥的基本治療方法之一。
7.調節精神和心理狀態
運動中機體代謝活動增強,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而產生的欣快感,能緩解精神和心理壓力,阻斷抑郁或焦慮情緒與軀體器官功能紊亂之間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