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概述

一、定義
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是運用力、電、光、聲、磁、水及溫度等物理方式來促進人體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改善功能的一門專業學科。物理治療通常分成運動治療和物理因子治療兩大類。
運動治療(therapeutic exercise)以整合和運用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運動學、生物力學、運動控制和運動學習等為理論基礎,采用主動和/或被動運動為治療手段,通過改善、代償和替代的途徑,以糾正人體軀體、生理、心理和精神功能障礙,提高健康水平的一類康復治療技術。運動治療多為主動性治療方式,著重于軀體運動的靈活性及穩定性、平衡與協調、心肺功能、神經肌肉控制等功能進行訓練。運動治療是運動學與臨床醫學的交叉點,是非藥物治療最重要的組成之一。與一般體育活動不同,它需根據患者的功能水平與疾病特點,選用適當的訓練技巧與方法,促進疾病的臨床治愈和功能恢復,防止并發癥或不良后果,同時兼顧強身健體,增加幸福感等。
二、歷史與現狀
人類很早就已經認識到,運動對維持身體健康和預防疾病有重要的價值。許多學者發表了相關著述,倡導和研究通過運動健身來治療疾病。
進入20世紀后,運動治療獲得了較快發展,開始廣泛應用于偏癱、截癱、骨關節疾病、脊柱側凸、脊髓灰質炎等多種疾病的治療。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出現大量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傷病員,改善和恢復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個人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有巨大意義。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以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為基礎理論的關節運動、肌肉力量訓練、牽伸療法、耐力訓練等成為運動治療技術研究的主要方向。20世紀40年代開始,以神經生理發育為特色的神經發育療法(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NDT)獲得了較快發展,主流技術為Bobath技術、Brunnstrom技術、Rood技術、Kabat-Knott-Voss技術(又稱為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1980年后期,以神經生理學、運動科學、生物力學、行為科學等為理論基礎的運動再學習療法(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RP)逐漸發展。根據腦可塑性和功能重組的理論基礎,將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運動功能的恢復視為一種再學習過程,針對性的練習活動越多,功能重組就越有效,特別是開始注重早期練習。而缺少練習則可能產生繼發性神經萎縮或形成不正常的神經突觸。
21世紀以來,隨著腦神經科學、運動功能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及神經生理學的不斷發展,運動控制理論和運動學習過程的研究不斷深入,中樞神經系統水平的神經易化技術不斷涌現,運動治療也取得了新的發展。如強制性運動治療、鏡像療法、虛擬現實技術、運動想象療法及神經發育療法等新老技術均主張通過多種反饋(視、聽、皮膚、體位、手的引導)來強化運動學習效果,并充分利用反饋在大腦可塑性和功能重組中的作用。同時,整體康復理念逐漸取代了傳統疼痛部位的孤立檢查評估和單一關節及肌肉的局部治療模式。大量研究證明:人體是一個運動和維持平衡穩定的整體,人體的各個部分(關節)所起的作用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任何一個部位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導致其他相鄰或不相鄰部位的代償性改變,一旦這種改變出現失代償,就會出現癥狀,如疼痛、功能異常。因此,選擇性功能動作評價(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SFMA)、筋膜松動技術、核心穩定性訓練等新運動治療技術,均強調疼痛、損傷和運動模式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主張從姿勢評估與運動控制方面著手全面整體地處理疼痛及運動功能障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铜峡市| 孙吴县| 泰顺县| 筠连县| 开平市| 资中县| 灵武市| 陆河县| 大英县| 南平市| 江永县| 增城市| 碌曲县| 阜宁县| 阿鲁科尔沁旗| 景宁| 汶上县| 宜城市| 丹江口市| 大石桥市| 建平县| 犍为县| 罗平县| 芜湖县| 麻城市| 清河县| 琼结县| 休宁县| 古蔺县| 乌鲁木齐县| 泰宁县| 万盛区| 正定县| 济宁市| 象州县| 太和县| 崇义县| 广德县| 通海县| 新蔡县| 同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