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醫者 師者 仁者——記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王榮福

(陳雪祺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核醫學科走廊里,時常可以看到一位精神矍鑠、步履匆匆的長者,他就是北京大學醫學部核醫學系主任,原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核醫學科主任、教學主任王榮福教授。身兼數職,日常臨床及管理工作十分繁忙,但王老師仍心系教學。從教37年來,他先后多次獲得校級、院級優秀教師、先進個人等稱號,培養了一批優秀青年醫師、學術骨干和學術帶頭人。他帶領的教學團隊曾獲得北京大學及醫學部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方面,王老師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投入其中,2006年起參與北京市住培命題、考試,住培基地評估、考核等工作,2008年被聘為北京市住培醫學影像專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起草、修訂了本專業部分的培訓細則、培訓基地標準等。2014年北京市住培核醫學專科委員會成立,王老師被選為主任委員和考核中心主任。
王老師作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核醫學科教學主任,強調要重點加強住培的過程管理和指導教師工作的規范化,按照住培細則要求和住培基地評估指標,制定并完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如入科教育、輪轉安排、出崗考核、出科考核等,每項都嚴格管理。要使住培工作融入日常臨床工作之中,并成為每位住培指導教師的自覺行為。王老師即使再忙,每天都堅持審片和讀片,不定期進行疑難病例討論,及時了解住培學員學習成長狀況,提高住培學員臨床診斷技能;精心安排住培課程和科內小講課,提高住培學員理論知識儲備;不定期與呼吸、化療、放療、胸外、影像等科室聯合開展多學科診療教學活動,以利于住培學員臨床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積極敦促帶教教師參加全國、北京市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育處組織的帶教老師培訓班,不斷提高帶教能力和考核評價能力。近年來我院核醫學專業圓滿完成北京市住培一階段和二階段考核工作,在基地的住培學員和臨床型碩士研究生全部通過北京市住培一階段及二階段實踐能力考核,成績優良。
王老師作為核醫學專業住培基地主任,首先是一名優秀的醫者。他積極引進和開展核素示蹤新技術的臨床應用,搭建青年醫師診治疾病施展本領的平臺,提供為患者服務的綠色通道。率先在國內進行的阿片受體顯像研究、多巴胺轉運蛋白顯像、國內首例CT引導下 125I粒子植入治療頸部惡性腫瘤等新技術、新療法,大大拓展了核醫學臨床應用范疇,使科室獲得了社會和經濟效益。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SCI收錄40余篇,主編教材和專著10余部,承擔多項國家級、部委級及973計劃、985工程科研課題和基金項目。曾榮獲福建省“新長征突擊手”和共青團中央“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獎勵;美國核醫學榮譽獎、香港紫荊花醫學科研金獎、核醫學卓越貢獻獎;教育部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及北京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榮獲“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計劃人才”等稱號。卓越的成績顯示了王老師對事業的追求和進取。
作為師者,王老師多年來一直承擔著北京大學醫學部五年制、長學制、研究生、夜大本專科生、進修醫師、住培學員以及相關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的核醫學教學任務。在臨床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能從王老師身上學習到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影像基礎,也為王老師的耐心細致所折服,報告中的每句話、每個字,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的錯誤王老師都會一一指出;此外王老師也常與住培學員探討病例中發現的問題,教導我們總結病例特點并收集保存,他說:“經驗不是寫寫報告就出來了,思維沒有深厚的積累也不可能敏銳,平時要善于總結,看到有意義的病例要及時隨訪、積攢。”這些點滴的諄諄教誨、循循善誘,盡顯王老師的師德師風。
常言說:“醫乃仁術,無德不立。”在我們眼中,王老師不僅是醫者和師者,更是一位“仁者”。王老師面對每一位患者,都能耐心對待,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患者,也常常為外地來的患者加班加點地看門診;多少次,患者急切地等在門外,剛出完門診的王老師,連飯都顧不上吃,仍加班審報告、簽報告。熟悉王老師的人可能都知道王老師患有慢性咽炎,近幾年愈發的嚴重,即使是這樣,在門診面對患者和帶教時,王老師不顧聲音的嘶啞,仍是一遍遍地交代病情,指導年輕學員學習。這樣的言傳身教,讓我們深深體會到王老師的辛勞與奉獻,更是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醫者仁心”的含義。“做醫生不難,成良醫不易”,王老師身上為人師表的醫德與師德,值得我們年輕一輩去學習,也是我們持久努力的方向與榜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瓯市| 大竹县| 苏尼特左旗| 滁州市| 合阳县| 万荣县| 浑源县| 平遥县| 盱眙县| 启东市| 霍林郭勒市| 扎赉特旗| 启东市| 伽师县| 禄劝| 沙洋县| 焦作市| 秀山| 江津市| 肇州县| 赫章县| 蓝田县| 潜江市| 满洲里市| 郯城县| 沧州市| 德庆县| 临西县| 田东县| 濉溪县| 美姑县| 东至县| 上犹县| 手游| 沙洋县| 那曲县| 晋城| 绥阳县| 井陉县| 本溪市| 蓬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