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康復治療師臨床工作指南·吞咽障礙康復治療技術作者名: 萬桂芳 張慶蘇本章字數: 2082字更新時間: 2020-09-09 12:21:29
第二章 吞咽的解剖、生理與病理
第一節 正常吞咽的解剖
吞咽(swallowing)是人類最復雜的行為之一,是食物經咀嚼形成的食團由口腔經咽和食管入胃的過程。正常吞咽過程的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的劃分與食團在吞咽時所經過的解剖部位有關。與吞咽有關的解剖結構包括:①器官,如口腔、咽、喉和食管;②骨骼系統,如上頜骨、下頜骨、舌骨、喉軟骨;③肌肉系統,如咀嚼肌群、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面部肌、舌肌和軟腭肌。
一、口腔
口腔(oral cavity)是吞咽器官的起始部分,由唇、上頜、下頜、牙、舌、口底、頰、硬腭、軟腭、腭垂、腭舌弓等組成(圖2-1)。口腔的這些結構與相鄰部位借助肌肉、黏膜形成袋或側溝,如牙槽和上、下頜與唇部肌肉所組成的前溝,牙槽和上、下頜與頰部肌肉組織所形成的側溝。這些側溝對吞咽來說很有意義,可以在反復咀嚼時包納食物并起到暫時留存的作用,隨后在咀嚼形成食團后基本清理干凈,但當出現口顏面癱瘓時,這些食物就會容易滯留在側溝中而無法清除。

圖2-1 口腔
口腔部分,以下牙列和牙齦為界分為前外側的口腔前庭和后內側的固有口腔兩部,口腔前庭是唇、頰與上、下牙弓和牙齦之間狹窄的間隙,固有口腔為上、下頜牙及牙齦后內側部的空間。當上、下頜牙列咬合時,口腔前庭可使最后一個磨牙后方的間隙與固有口腔相通。因此,當牙關緊閉不能進食時,可經此間隙插入胃管,注入營養物質等。
(一)骨骼
由上頜骨、腭骨及下頜骨圍成。頂為腭骨,前壁及外側壁由上下頜骨的牙槽突及牙齒圍成。
1.上頜骨(maxilla)
位于顏面的中央部,構成鼻腔的側壁、口腔的頂及眶下壁的大部。
2.下頜骨(mandible)
上緣構成牙槽弓,容納有下頜牙的牙槽。體外面的正中有凸向前的頦隆凸,為人類所特有,靠外側約正對第二前磨牙根的下方有頦孔。下頜支的上端有兩個向上的突起,前方的稱冠突,后方的稱髁突。髁突上端膨大為下頜頭,與顳骨下頜窩組成顳下頜關節(TMJ關節),當此關節受累時,張口困難,影響正常進食。
3.腭骨(palatine bone)
位于上頜骨的后方,呈L形,構成骨腭和鼻腔外側壁的后部(圖2-2)。

圖2-2 腭骨
(二)肌肉
與吞咽有關的面部及口腔內肌肉有顳肌、頰肌、咬肌、口輪匝肌、翼內外肌、腭肌、舌肌、舌骨肌等。食團在舌面上和牙齒間咀嚼時,面部肌肉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部分肌肉的作用及神經支配見表2-1。
1.咀嚼肌
吞咽功能首先需要口唇肌(口輪匝肌)的關閉與頰肌的張力,以使舌肌運動并移動食物至腭咽弓。食團的咀嚼涉及咀嚼肌(咬肌masseter、顳肌temporalis、翼內肌medial pterygoid、翼外肌lateral pterygoid和頰肌buccinator),三叉神經(Ⅴ)發出運動纖維支配這些肌肉(圖2-3、圖2-4)。頰肌收縮可防止食團在齒齦頰槽溝內集中,并送至磨牙下咀嚼。當口腔咀嚼功能完成時,吞咽反射才能開始。此外,維持食團在舌面上和牙齒間咀嚼時,面部肌肉起重要作用。如果口腔的解剖結構受到破壞,口腔吞咽功能障礙就必然影響到吞咽功能的進行,尤其是口輪匝肌(orbicularis oris)和唇周的環形肌保持口腔開閉功能,并認為是吞咽系統的第一處括約肌。
表2-1 與吞咽有關的面部及口部肌肉解剖、功能及神經支配


圖2-3 面部(咀嚼肌)肌肉(側面觀)

圖2-4 翼內肌、翼外肌(側面觀)
2.腭肌
口腔的頂部由硬腭、軟腭及腭垂所構成,位于腭舌弓的腭舌肌收縮時可將硬腭往下及往前拉,使軟腭下降與舌根接觸,可以阻擋正在咀嚼的食物掉進咽。位于腭咽的腭咽肌、腭帆提肌及咽上縮肌的纖維所構成的肌肉群(圖2-5),其收縮時可將硬腭往上拉及往回縮,腭舌肌收縮接近腭和舌后部,有效關閉口腔后部。吞咽系統中,腭肌是第二處括約肌。

圖2-5 腭肌(側面觀)
(三)舌
舌(tongue)分為上、下兩面。舌的上面又稱舌背,借V形的界溝可將舌分為前2/3的舌尖、舌體和后1/3的舌根。界溝的尖端有一小凹,稱舌盲孔,為胚胎時期甲狀舌管的遺跡。舌體的前端為舌尖。舌下面正中線上有一條縱行的黏膜皺襞,連于口腔底的前部,稱舌系帶。舌系帶根部的兩側各有一個小的圓形隆起,稱舌下阜,其上有小孔,為下頜下腺及舌下腺大管的開口。在舌下阜的兩側有向外側延續的舌下襞,舌下腺小管散在地開口于此。舌的主要功能是將食物攪拌形成食團,并由舌前部輸送到舌根部。大多數食團的位置和運動由舌肌來完成。除4對舌內肌位于舌內(上縱肌、下縱肌、橫肌和垂直肌)外,還有4對舌外肌(頦舌肌、舌骨舌肌、莖突舌肌和腭舌肌),與相關的頸部肌共同組成舌外肌群(圖2-6、圖2-7)。

圖2-6 舌內肌

圖2-7 舌外肌
按吞咽功能狀況,以輪狀乳頭為界,舌可分為口腔部分和咽腔兩部分,舌的前2/3受舌神經支配,在吞咽口腔期很活躍。舌的后1/3為咽腔部,也就是舌根,受舌咽神經支配,在舌咽的咽期較為活躍。舌內、外肌群起止點、功能和神經支配見表2-2、表2-3。
表2-2 舌內肌群

表2-3 舌外肌群

(四)腺體
吞咽活動的準備期除食團的咀嚼外,尚包括食物與唾液的混合。食物食團由口腔進入食管前需要與唾液充分混合,唾液潤滑和稀釋食團以利于吞咽,這些唾液來自口腔的腺體,口腔的腺體主要由腮腺(parotid gland)、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和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3大唾液腺組成,它們分別位于臉頰溝和唇溝中(圖2-8),其解剖位置及功能見表2-4。除此之外,有許多小腺體在舌、唇、臉頰及口腔頂部的黏膜中。來自腦干內上、下泌涎核的副交感神經纖維調控唾液腺的分泌。

圖2-8 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外側面)
表2-4 口腔三大腺體解剖位置及分泌物

二、咽
咽(pharynx)為消化與呼吸的必經通道,與吞咽、呼吸、發聲關系密切相關。咽是肌性管道,上寬下窄,前后壁緊鄰,略呈扁的漏斗形,但其前壁敞開,自上而下向前通于鼻腔、口腔、喉腔,向下連于食管。所以,咽實際上幾乎沒有前壁,只有在喉口以下的喉后壁,可視為咽的前壁。咽上起顱底,下達第6頸椎下緣高度,成人咽長11.0~14.0cm。咽腔在靠近顱底處,寬可達3.5cm,而在與食管相接處,寬僅1.5cm。
(一)咽的分部和結構
咽可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與吞咽關系密切的是口咽和喉咽兩個部分。
1.鼻咽
鼻咽(nasopharynx)介于顱底與腭肌(第2頸椎體下緣高度)之間。腭肌后緣與咽后壁之間的通道稱鼻咽峽,是鼻咽與口咽的分界,鼻咽向前經鼻后孔與鼻腔相通,鼻咽由頂、后壁及兩側壁圍成。
2.口咽
口咽(oropharynx)介于腭帆與會厭之間,相當于第3~4頸椎高度。向前經咽峽通口腔,向前下通喉腔,向上經鼻咽峽通鼻腔。舌根的舌扁桃體面向口腔,可視為口腔的前壁。咽下兩側的腭舌弓、腭咽弓以及兩弓之間的腭扁桃體可視為側壁,腭舌弓為側壁的前緣。舌扁桃體和腭扁桃體都是淋巴組織,是經口入咽的第一道免疫防御結構,位于舌根與會厭之間的黏膜,形成三條矢狀位的皺襞,分別是舌會厭正中襞和兩側的舌會厭外側襞,三襞之間的凹陷稱為會厭谷(epiglottis vallecular spaces)。通常會厭谷的容積約8~10ml,在正常吞咽過程中,食物與水也可滯留于此。
3.喉咽
喉咽(laryngopharynx)位于喉的背側,介于會厭軟骨上緣與環狀軟骨下緣之間(圖2-9)。相當于第4~6頸椎高度,上寬下窄,其下段是咽腔最窄處,寬約1.5cm。喉口由杓狀會厭襞圍成,前高后低,將喉嚨上段分隔為左右,喉口與咽側壁間呈凹窩狀下陷,稱梨狀隱窩(piriform fossa),俗稱梨狀竇(piriform sinuses),在吞咽時食物可滯留于此凹陷中(圖2-9)。在梨狀隱窩底,可見一條橫向的黏膜襞,稱喉神經襞,是喉上神經的內側支自外上向內下入喉的途徑,臨床可用此處做神經阻滯麻醉。在喉口前緣,會厭軟骨上緣兩側,還有一橫向皺襞,自會厭呈弧形繞至咽側壁,稱咽會厭壁,由莖突咽肌的部分纖維經過黏膜的深面構成,可視為口咽與喉咽的分界。

圖2-9 咽肌后面觀
(二)咽肌
咽是肌性器官,由斜行的咽縮肌和縱行的咽提肌構成(圖2-7、圖2-9)。
1.咽縮肌群
由上、中、下三層咽縮肌組成,自上而下覆蓋,呈疊瓦狀。
(1)咽上縮肌(superior pharyngeal constrictor):
肌纖維略呈水平,自上而下依次為蝶骨翼突內板(后緣下1/3)、蝶突下頜縫(位于翼突與下頜小舌間的纖維索,也是向前行的頰肌的起點)、下頜舌骨線(后段)和舌根側緣(可視為舌橫肌的延續),肌纖維經兩側向后,會合于咽縫。
(2)咽中縮肌(middle pharyngeal constrictor):
起自舌骨小角、大角和莖突舌骨韌帶下部。肌纖維呈輻射狀,兩側肌會合于咽縫,全肌呈菱形。其上部肌纖維覆蓋咽上縮肌。
(3)咽下縮肌(inferior pharyngeal constrictor):
起自甲狀軟骨的斜線和環狀軟骨外側面,肌纖維由兩側繞向背側,會合于咽縫。其上部肌纖維向內上,覆蓋咽中縮肌的下部。在咽與食管交界處,有橫行肌纖維,兩端向前附著于環狀軟骨,稱環咽肌(cricopharyngeus)。咽下縮肌纖維向前連接甲狀軟骨的兩側,這些纖維與甲狀軟骨之間形成間隙,這些間隙就是梨狀隱窩,其末端止于環咽肌下方,這是咽底層的結構。吞咽時食物由此通過。
傳統上認為環咽肌是食管上括約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的主要肌肉成分,環咽肌插入左、右環狀軟骨板下側緣。因此,括約肌和喉部必須運動一致。此軸向活動與脂肪組織平行的喉部組織裂隙輔助進行,受同側咽叢及喉返神經支配,也有學者將環咽肌纖維視為咽下縮肌的一部分。環咽肌起到括約肌作用,此肌肉在食管上方充當雙向閥門作用,使食團進入食管,也可以使嘔吐物和氣體進入咽。此肌纖維在休息狀態下呈收縮狀態,維持一定的緊張性收縮,以避免呼吸時空氣進入食管。咽下縮肌遠側部、環咽肌和食管近端肌肉共同構成上食管括約肌,其為長3~5cm的環狀高壓帶,能抵擋食管內11cm水柱的壓力,在造影時可清楚顯示,與腔內測壓術的頸段食管高壓區相對應,也是咽與食管的“樞紐”。環咽肌在吞咽前瞬間吸氣時的壓力最大。吸氣時,壓力的增加是為了確保空氣不能吸進食管。在吞咽適當時刻,環咽括約肌打開,持續約2s,讓食團通過食管后,繼之以強力收縮,即刻關閉,防止食管內食物反流到咽。
2.咽提肌群
為縱行肌束,貼近纖維膜,共計3束。
(1)莖突咽肌(stylopharyngeus):
起自莖突根部,肌束扁而細長,下行于咽上縮肌和咽中縮肌之間,末梢分散于咽壁中,部分肌纖維與腭咽肌混合,止于甲狀軟骨板后緣。收縮時,提咽向上,縮短咽腔,同時將咽腔向外上提面而使咽腔擴展。
(2)腭咽肌(palatopharyngeus):
肌長而扁闊,位于腭舌弓內。起自甲狀軟骨板后緣及咽纖維膜,肌纖維向內上行,止于腭腱膜上、下面。此肌收縮,可縮小咽峽,同時牽軟腭向后,分割鼻咽和口咽,即所謂“腭咽閉合”(palato-pharyngeal closure),這對吞咽和發音都至關重要。
(3)咽鼓管咽肌(salpingopharyngeus):
可視為腭咽肌的一部分,介于咽鼓管軟骨部與甲狀軟骨上角之間。收縮時,牽喉向上。
綜觀咽肌在吞咽時,咽縮肌自上而下依次收縮,迫使食團向下運行。咽提肌群收縮,上提咽、喉,在咽肌配合下,關閉喉口,腭帆后移,封閉鼻咽峽。從而使食團自舌根與會厭之間,分別流經喉口兩側進入梨狀隱窩,而后匯合經喉咽進入食管。
三、喉
喉(larynx)位于頸前正中線,相當于第3~6頸椎高度。在舌骨下方,上通咽喉,下接氣管,它是一個開放的腔道。喉不僅是呼吸通道,也是發音器官。它以軟骨為支架,并通過關節、韌帶、纖維膜、肌群以及黏膜,構成一個比較復雜而且精巧的空氣通道器官(圖2-10)。

圖2-10 喉
喉的上界為會厭軟骨上緣,相當于第3頸椎體上緣水平,下界為環狀軟骨下緣,會厭軟骨是會厭的基礎,借舌骨會厭韌帶與舌骨連接,會厭軟骨基部由韌帶與甲狀切跡連接;會厭與舌根之間形成楔形間隙為會厭谷。會厭谷和梨狀隱窩合稱為咽隱窩,食物在咽期吞咽起始前或之后可進入或停留在此處。進入喉部的入口為喉前庭(圖2-11)。此部位由會厭軟骨、杓狀會厭襞與杓狀軟骨圍成,其下端是假聲帶。吞咽食物時,喉會隨咽上抬且稍向前移。舌根向后方壓迫會厭向下封閉喉口,使食團進入咽。避免食物在吞咽時進入呼吸道。

圖2-11 喉前庭
(一)喉軟骨 1.軟骨 (1)喉軟骨(laryngeal cartilages):
構成喉的支架。主要有9塊,其中3塊較大,不成對,即甲狀軟骨、環狀軟骨和會厭軟骨。其余6塊成對,即杓狀軟骨、小角軟骨和楔狀軟骨(圖2-12)。這6塊成對的軟骨,特別是杓狀軟骨,在吞咽時為防止誤吸發揮了重要作用。
(2)杓狀軟骨(arytenoid cartilages):
口外側角呈鈍圓突出,稱肌突(muscular process),有環杓側肌、環杓后肌以及斜肌、杓橫肌、甲杓肌的外側部等附著。杓狀軟骨尖彎向后內,頂端有小角軟骨相接。杓狀軟骨左、右各一個,位于環狀軟骨板上方中線兩側。由會厭壓肌、四方肌與楔形軟骨共同構成杓狀會厭襞,此部位與會厭軟骨邊緣接觸,由側方、后方及下方包圍杓狀軟骨,杓狀會厭皺襞形成喉前庭的側壁。兩個杓狀軟骨位于環狀軟骨后方邊緣上。肌肉收縮拉動杓狀軟骨,控制聲帶的運動。環杓后肌位于后環狀軟骨板的表面,連接杓狀軟骨的肌突,可控制杓狀軟骨與真聲帶的外展運動,協調呼吸。連接環狀軟骨的上緣以及同側杓狀軟骨的側環杓肌和連接兩個杓狀軟骨間的杓內肌控制杓狀軟骨的閉合運動,以及關閉橫跨于呼吸道上方的聲帶。由于甲杓肌肌肉纖維收縮牽拉,使杓狀軟骨在吞咽時向前傾斜,以致呼吸道關閉。

圖2-12 喉的軟骨結構
2.聲帶 (1)假聲帶:
即前庭襞,或稱室襞。位于真聲帶的上方,與真聲帶平行,杓狀會厭襞終止于假聲帶(圖2-13)。

圖2-13 吞咽時喉的變化
(2)真聲帶:
由聲帶肌和甲杓肌構成,連接杓狀軟骨的聲帶突,側方連接甲狀軟骨板的內表面,并往前連接甲狀切跡。當真聲帶閉合時,將兩個突出于呼吸道的軟骨板并攏,以有效閉合喉部。因此,當食物進入氣管前,真聲帶是保護呼吸道的最后一道防線。會厭軟骨和杓狀會厭襞、杓狀軟骨、會厭軟骨基部和假聲帶,與真聲帶形成喉部的三層括約肌,從咽開始,使喉部完全關閉,防止吞咽時食團或液體嗆入氣管(圖2-13)。
(3)喉室:
真聲帶和假聲帶都是由軟組織形成的隔板,由前往后凸出于喉的兩側;兩側真聲帶和假聲帶之間形成的空間為喉室。
(二)喉關節
喉關節主要有兩對關節,即環甲關節(一對)和環杓關節(一對)。
1.環甲關節
由甲狀軟骨下角內側面的關節面與環狀軟骨相連接處外側的關節面構成,是車軸關節,能夠產生旋轉運動。環甲肌收縮時,環狀軟骨的前部拉向上方與甲狀軟骨靠近,環狀軟骨的后部則帶動杓狀軟骨一起向下移動,從而使聲帶張力增加,配合聲門閉合。
2.環杓關節
由環狀軟骨板上部的關節面與杓狀軟骨底部的關節面構成,是鞍形關節,能夠進行搖擺運動和輕微的滑動運動。關節外展時,杓狀軟骨的運動使聲突向外上方翻轉;內收時,使聲突向內下方翻轉,開閉聲門。
(三)喉肌
喉肌可以分為兩組。一組是喉與周圍結構相連的肌組織,如舌骨上、下肌群、咽下縮肌及莖突咽肌等,見前述;另一組是喉的固有肌群,起止于喉軟骨之間,用以調控喉的發音。固有肌群以甲狀軟骨板為界,又可分喉外肌和喉內肌兩組,喉外肌只有一對,即環甲肌,其余都屬于喉內肌(圖2-14)。

圖2-14 喉的肌肉
1.環甲肌(cricothyroid)
位于環狀軟骨弓與甲狀軟骨板的表面,呈三角形。肌纖維起自環狀軟骨弓的前外面,向后上走行,一部分止于甲狀軟骨板下緣的后部,稱直部;其余的部分止于甲狀軟骨下角的前緣,稱斜部。環甲肌多與咽下縮肌相連(75.8%)。此肌收縮,使甲狀軟骨前傾前移;若甲狀軟骨固定,則使環狀軟骨及其上方的杓狀軟骨后傾。兩種情況都是拉長聲帶,使之緊張。
2.環杓側肌(lateral cricoarytenoid)
呈不等邊三角形,肌纖維起自環狀軟骨弓上緣,斜向后上,止于杓狀軟骨肌突的前部。此肌收縮時,使杓狀軟骨內旋,兩側聲帶靠攏且稍松弛。
3.環杓后肌(posterior cricoarytenoid)
呈三角形。起自環狀軟骨板背側的板凹,肌纖維斜向外上,止于杓狀軟骨肌突的后部。此肌收縮時,使杓狀軟骨外旋,從而聲門開大,聲帶緊張。
4.杓橫肌(transverse arytenoid)
肌纖維橫行。位于兩側杓狀軟骨背側面,附著于杓狀軟骨的外側緣和肌突。此肌收縮,使杓狀軟骨向中線靠攏,聲門裂軟骨間部(呼吸部)變窄,聲帶稍緊張。
5.杓斜肌與杓會厭肌
杓斜肌(oblique arytenoid)是一對肌束,位于杓橫肌的淺層,相互交叉呈X形,起于一側軟骨的肌突,止于對側軟骨尖。此肌延續入杓狀會厭襞內,則稱杓會厭肌(aryepiglotticus)。兩肌收縮,不僅協助杓橫肌使聲門變窄,更主要的是使喉口縮小,甚至關閉。
6.甲杓肌(thyroarytenoid)
是介于甲狀軟骨前角與杓狀軟骨之間矢狀位肌纖維的總稱。甲杓肌較厚,可分內側和外側兩部。內側部有少數肌纖維位于前庭襞內,稱前庭肌(vestibularis)或室肌(ventricularis)。收縮時,使兩襞縮短并靠近。另一部分肌束附著于杓狀軟骨向前,聲帶變松;外側部的肌纖維主要止于杓狀軟骨的橢圓凹,并有纖維與杓橫肌相續,收縮時,可使聲帶松弛,聲門裂軟骨間部靠攏,乃至關閉。另有部分肌纖維自甲狀軟骨背側斜后向上,止于會厭軟骨側緣和前面,稱甲狀會厭肌(thyroepiglotticus),收縮時,牽拉會厭軟骨向前下,使喉口及喉前庭擴大。
綜觀喉肌,其主要作用是使聲帶運動,在吞咽時,協助聲帶關閉,避免食物誤吸入肺。
四、食管
食管是胃腸道上部一個富有伸縮性、近乎塌陷的肌性管道,長23~25cm。食管分為頸段、胸段和腹段。在頸段,食管位于氣管的后方,與氣管的膜性腔壁由疏松結締組織相連。因此,氣管的后壁也是食管的前壁(圖2-15)。當食管異物較大時,推移氣管膜性腔壁可壓迫氣管,引起呼吸困難;氣管外傷時也常伴有食管損傷,可引起吞咽困難。

圖2-15 食管與氣管的關系
(一)食管的生理性狹窄
食管的三個生理性狹窄指人體食管的三個狹窄部位。食管的第一個狹窄位于食管的起端,即咽與食管的交界處,相當于環狀軟骨和第6頸椎體下緣,由環咽肌和環狀軟骨所圍成,距中切牙約15cm;食管的第二個狹窄在食管入口以下7cm處,位于左支氣管跨越食管的部位,相當于胸骨角或第4~5胸椎之間的水平,由主動脈弓從其左側穿過和左支氣管從食管前方越過而形成,該部位是食管內異物易存留處,距中切牙約25cm;食管的第三個狹窄是食管通過膈肌的裂孔處,該裂孔由右向左呈向上斜位。在行食管鋇餐造影時,可見到食管的這三個壓跡。當左心房出現病理性擴大時,第三個壓跡更為顯著,距中切牙約40cm(圖2-16)。

圖2-16 食管的三個狹窄
(二)食管的肌層和括約肌
食管由兩層肌肉組成,內層為環狀,外層為縱向,每層上1/3為橫紋肌,下1/3為平滑肌,中層為橫紋肌和平滑肌,通過節律性蠕動,推擠食物入胃。食管上、下兩端各有一個括約肌,上端為食管上括約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與咽相連;下端為食管下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即賁門,連接于胃,可防止胃內容物反流。
1.食管上括約肌
至少由3組橫紋肌組成,咽下縮肌遠側部、環咽肌和食管近端肌肉。UES能使咽與食管分隔,在呼吸時防止氣體進入消化道,通過防止物質由食管反流進入咽,保護呼吸道。
UES也稱為周圍食管段(peripheral esophagus segment),是涉及口咽期吞咽的第三處也是最后一處括約肌所在的位置。休息時,環咽肌收縮使其關閉,抑制緊張性收縮,使其松弛和括約肌開放,開始口咽期的吞咽并持續到環咽肌緊張性收縮,從而使食團進入食管。喉的升高(使環狀軟骨板離開咽后壁)和環咽松弛對正常的咽食管段的開放是必要的,有利于食團通過。壓力研究顯示成功的吞咽依賴于舌的驅動力和在周圍食管段產生的負壓,而不是括約肌蠕動的壓力。
2.食管下括約肌
未吞咽時平滑肌緊張性收縮,在食管和胃的交界處壓力升高,形成LES。括約肌處升高的壓力可阻止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吞咽時,LES的張力被抑制,LES松弛,食團進入胃。
在食管和胃之間,雖然在解剖上并不存在括約肌,但用測壓法可觀察到,在食管至胃賁門連接處以上,有一段長4~6cm的高壓區,其內壓一般比胃高0.67~1.33kPa(5~10mmHg),因此是正常情況下阻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的屏障,起到了類似生理性括約肌的作用,通常將這一食管稱為食管-胃括約肌。當食物經過食管時,刺激食管壁上的機械感受器,可反射性地引起食管-胃括約肌舒張,食物便能進入胃內。食物入胃后引起的胃泌素釋放,則可加強該括約肌的收縮,這對于防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可能具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