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實用血液學圖譜
  • 管洪在 劉成玉
  • 2497字
  • 2020-09-09 12:18:52

第一節(jié) 造血功能障礙性貧血

造血功能障礙性貧血是多種原因引起的造血干(祖)細胞增殖、分化障礙和(或)造血微環(huán)境發(fā)生異常或被破壞,導致外周血細胞減少,出現以貧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常見有再生障礙性貧血、再生障礙危象和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
一、再生障礙性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aplastic anemia,AA),簡稱再障,是因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使骨髓造血組織減少,導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最終引起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的一組疾病。根據其病程及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再障(acute aplastic anemia,AAA)和慢性再障(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兩型。

(一)急性再障

AAA也稱為重型再障Ⅰ型(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Ⅰ),臨床上表現為發(fā)病急,貧血進行性加重,并伴有嚴重的感染、內臟等部位出血的癥狀。

1.血象

RBC計數和HBG濃度呈平行性、進行性下降,成熟紅細胞通常為正細胞正色素。網織紅細胞嚴重減少,常小于1%,絕對值小于15×10 9/L。WBC計數明顯降低,以中性粒細胞降低為主,絕對值常小于0.5×10 9/L;淋巴細胞相對增多(圖2-1)。血小板減少,常小于20×10 9/L。
圖2-1 AAA血象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極度減低(圖2-2),骨髓小粒減少,脂肪滴增多(圖2-3)。如有骨髓小粒,常為空網狀結構,造血細胞極少,多為非造血細胞(圖2-4,圖2-5)。粒系、紅系均明顯減少。粒系成熟細胞多見,紅系可見中、晚幼紅細胞,兩系均少見早期的幼稚細胞(圖2-6,圖2-7)。巨核系細胞常缺如。非造血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組織嗜堿細胞、破骨細胞、脂肪細胞等)相對增高(圖2-8~圖2-11),淋巴細胞可高達80%以上。成熟紅細胞形態(tài)無明顯改變。
圖2-2 AAA骨髓象(×100)
骨髓增生極度減低,巨核細胞少見或缺如
圖2-3 AAA骨髓象(×100)
脂肪滴多見,造血細胞明顯減少
圖2-4 AAA骨髓象(×100)
骨髓小粒呈空網狀結構
圖2-5 AAA骨髓象
骨髓小粒內可見成纖維細胞
圖2-6 AAA骨髓象
紅、粒、巨核系細胞減少,淋巴細胞比例增高
1.淋巴細胞;2.中性分葉核粒細胞
圖2-7 AAA骨髓象(伴lDA)
粒、紅系幼稚細胞減少
圖2-8 AAA骨髓象(伴lDA)
箭示漿細胞
圖2-9 AAA骨髓象
箭示組織嗜堿細胞
圖2-10 AAA骨髓象
箭示破骨細胞
圖2-11 AAA骨髓象
箭示脂肪細胞

(二)慢性再障

CAA發(fā)病較緩慢,常以貧血為主,感染、出血較輕。

1.血象

RBC計數和HBG濃度呈平行下降,多為中度減低。網織紅細胞計數大于1%,但絕對值低于正常。WBC計數明顯減少,但減少程度要明顯低于AAA,淋巴細胞相對增高。血小板數明顯減少。成熟紅細胞形態(tài)及染色大致正常。

2.骨髓象

因骨髓受累呈向心性改變(胸骨和棘突的骨髓增生略好于髂骨),且存在代償性、散在的增生灶,因此需進行多部位穿刺或骨髓活檢。多數病人至少一個部位增生減低(圖2-12)。粒系增生減低或正常,以晚幼粒和成熟型粒細胞為主,胞質中的顆粒常粗大。紅系增生通常減低,也可正常或者增高,常見“碳核”(胞核高度致密、濃染)樣晚幼紅細胞(圖2-13,圖2-14)。增生活躍時,偶見巨大原始紅細胞(圖2-15)。巨核細胞通常明顯減少或缺如。淋巴細胞相對增高。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細胞增加,脂肪空泡多見(圖2-16,圖2-17)。
圖2-12 CAA骨髓象(×100)
骨髓增生減低,巨核系減少或缺如
圖2-13 CAA骨髓象
骨髓有時可見局灶性增生
圖2-14 CAA骨髓象
骨髓紅系增生活躍,中晚幼紅細胞易見
圖2-15 CAA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躍時可見巨大原始紅細胞(箭)
圖2-16 CAA骨髓象(×100)
骨髓小粒可見空泡、網狀結構
二、再生障礙危象
再生障礙危象(aplastic crisis),簡稱“再障危象”,是指由多種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急性停滯,故又稱為急性造血功能停滯(acute arrestofhematopoiesis,AAH)。本病往往是在原有慢性貧血或其他疾病的基礎上急性發(fā)作,病情危急。全血細胞減少,網織紅細胞減低或缺如。感染,特別是病毒感染可能是主要的誘因。本病預后良好,多數病人在1~2周內恢復。
圖2-17 CAA骨髓象
骨髓中可見纖維網狀結構及非造血細胞。
1.組織嗜堿細胞;2.漿細胞

1.血象

RBC計數、HBG濃度明顯減少,HBG濃度常低至20~30g/L,網織紅細胞急劇下降或為0,紅細胞形態(tài)視原發(fā)病而定。WBC計數可正常,當伴有粒細胞減少時,淋巴細胞比例明顯升高,粒細胞胞質內可見中毒顆粒及空泡。血小板計數一般正常,但當巨核細胞受累時,血小板數可明顯減少。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圖2-18),偶有減低或重度減低者。當只有紅系造血停滯時,正常幼紅細胞極度減少,出現巨大原始紅細胞,其特點是:胞體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30~50μm,周邊可有瘤狀突;胞核較大,圓形或橢圓形,染色質呈細致點網狀,核仁顯隱不一;胞質呈深藍色,不透明(圖2-19)。粒系和巨核系大致正常。當伴有粒系造血停滯時,正常粒細胞明顯減少,可見巨大早幼粒細胞,胞質內顆粒增多,可有中毒顆粒或空泡(圖2-20);當伴有巨核細胞造血停滯時,可見巨核細胞減少,多為顆粒巨,無血小板形成,有退行性變。當三系均造血停滯時,骨髓增生重度減低,造血細胞明顯減少,非造血細胞比例明顯增高,骨髓象與AAA相同,但部分病人可見異型淋巴細胞和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偶見早期粒系、紅系細胞。
圖2-18 再障危象骨髓象(×100)
骨髓增生活躍
圖2-19 再障危象骨髓象
箭示有瘤狀突的巨大原始紅細胞
圖2-20 再障危象骨髓象
箭示巨大早幼粒細胞,胞質內含有空泡
三、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
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簡稱“純紅再障”,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引起,骨髓單純紅細胞系統(tǒng)造血功能障礙性的貧血。本病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兩大類,先天性PRCA又稱Diamond-Blakfan貧血(D-B貧血)是一種罕見的慢性貧血,多有遺傳基因的異常,部分患兒可合并先天性畸形。獲得性PRCA又根據是否有原發(fā)疾病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原發(fā)性通常原因不明,繼發(fā)性的常見病因有免疫因素、藥物誘導及病毒感染等。PRCA呈漸進緩慢的發(fā)展過程,有貧血的一般癥狀,常無出血、發(fā)熱和肝、脾大。

1.血象

HBG濃度進行性下降,屬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網織紅細胞顯著減少或缺如。WBC計數和分類大致正常,血小板大多正常(圖2-21)。
圖2-21 PRCA血象
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白細胞、血小板大致正常

2.骨髓象

多數病人骨髓增生活躍,少數增生低下,巨核細胞大致正常,骨髓小粒內可見脂肪空泡(圖2-22)。各階段幼紅細胞極度減少或缺如。粒系細胞相對增高,但各階段細胞形態(tài)及比例均無明顯改變(圖2-23,圖2-24)。
圖2-22 PRCA骨髓象(×100)
骨髓增生活躍,巨核細胞易見(箭)
圖2-23 PRCA骨髓象
幼紅細胞減少,粒系細胞明顯增多
圖2-24 PRCA骨髓象
幼紅細胞未見,其他細胞形態(tài)大致正常,血小板易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定县| 凤台县| 营山县| 沂源县| 彰武县| 张掖市| 佛坪县| 通榆县| 勐海县| 铅山县| 温宿县| 辽阳市| 仙游县| 井研县| 神木县| 台南县| 全州县| 冀州市| 白水县| 隆化县| 苍南县| 莎车县| 万全县| 突泉县| 松阳县| 区。| 瓦房店市| 泾川县| 邯郸市| 阳高县| 竹山县| 柏乡县| 昌图县| 湾仔区| 伽师县| 尼玛县| 双辽市| 鸡东县| 台前县| 元谋县| 苍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