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疼痛治療技術手冊
- 艾登斌 謝平 肖建民 劉慧松
- 1872字
- 2020-09-09 12:03:49
第二節 肩關節運動康復
肩關節是人體最靈活的關節,運動康復主要以恢復其活動度為主要目的,但肩部活動建立在一定穩定性基礎之上,所以功能鍛煉應兼顧其穩定性。最終目的是在不影響穩定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恢復肩關節的活動功能。
改善肩關節活動度常用方法
(一)肩關節屈、伸運動訓練 1.被動運動 (1)目的與作用:
伸展肩關節周圍韌帶肌肉,增強肩關節周圍屈伸肌群肌力,改善肩關節屈伸活動度。
(2)動作要領:
患者仰臥,兩臂自然置于體側,康復治療師站在患肢側,下方握住患肢肘部,上方手握住腕部,將患臂經體前在關節活動的可能范圍內移至頭部即為屈曲,回復原位即為伸直。
(3)注意事項
被動活動的范圍視患者疼痛程度而定,疼痛明顯應立即終止,此動作適用于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肌力小于Ⅲ級的外傷或失神經支配的患者。
2.助力運動或主動運動方法 (1)方法1:
肩關節梯格訓練。
1)目的與作用:
增加肩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肩關節屈伸肌群肌力,更大程度改善肩關節屈伸活動度。
2)動作要領:
患者將手指置于梯格底部,四指在前,拇指跟后,自梯格底部逐格往上爬升,直至患肢不能繼續爬升,重復數次。
3)注意事項:
可用于肩關節慢性勞損患者的康復。
(2)方法2:
肩關節主動屈伸訓練。
1)目的與作用:
增加肩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肩關節屈伸肌群肌力,更大程度改善肩關節屈伸活動度。
2)動作要領:
與被動運動肩關節屈曲活動方法相同,患者主動用力做患肩上臂經前屈曲到頭的活動,當患者肩關節活動超過主動屈曲范圍時,康復治療師可給予必要的助力幫助與保護。
3)注意事項:
患者需在一定的主動屈伸基礎上開始練習,且需肩關節前后方有較好的穩定性,同樣需循序漸進,以肩關節局部不產生明顯疼痛為適。
(二)肩關節外展、內收運動訓練 1.被動運動 (1)目的與作用:
伸展肩關節周圍韌帶肌肉,改善肩關節內收、外展活動度。
(2)動作要領:
患者仰臥,康復治療師站在患肢側,下方置于患肢的肘部,上方握住腕部,屈肘經側方將患臂置于頭側為外展,恢復原位為內收。
(3)注意事項:
被動活動的范圍視患者疼痛程度而定,疼痛明顯應立即終止,此動作適合于肩關節周圍韌帶損傷后期恢復訓練,肱骨大結節撕脫性骨折應避免肩關節大幅度的內收、外展。
2.助力運動或主動運動 (1)目的與作用:
增加肩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肩關節收展肌群肌力,更大程度改善肩關節收展活動度。
(2)動作要領:
患者站立上體前屈患側臂下垂,向體側做水平位擺動,進行外展內收運動練習。
(3)注意事項:
患者需在一定的主動內收外展基礎上開始練習,且需肩關節側方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同樣需循序漸進,以肩關節局部不產生明顯疼痛為適。肱骨大結節撕脫性骨折患者應避免肩關節主動外展運動。
(三)肩關節內外旋運動訓練 1.被動運動 (1)目的與作用:
伸展肩關節周圍韌帶肌肉,改善肩關節內旋、外旋活動度。
(2)動作要領:
患者仰臥,患側肩外展、肘關節屈曲,康復治療師的一手握于肱骨下端靠近肘關節處,另一手抓住患者手掌部,將前臂轉向患者足方為內旋,旋向頭方即為外旋。
(3)注意事項:
被動活動的范圍試患者疼痛程度而定,疼痛明顯應立即終止,此動作適合于肩關節脫位固定3周后的康復。
2.助力運動或主動運動 (1)目的與作用:
增加肩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肩關節收展肌群肌力,更大程度改善肩關節旋內、旋外活動度。
(2)動作要領:
患者取站立,患者手臂下垂,上臂與前臂為一整體,旋前或旋后。還可以取上臂與軀干成90°,上臂與前臂成90°,做前臂的前伸后擺運動。
(3)注意事項:
患者需在一定的主動旋轉基礎上開始練習,且需肩關節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同樣需循序漸進,以肩關節局部不產生明顯疼痛為適。適用于肩關節周圍骨折、肩袖損傷患者早期康復。
(四)肩關節的環轉運動 1.被動運動 (1)目的與作用:
被動活動肩關節,避免關節僵硬,改善肩關節環轉運動功能。
(2)動作要領:
患者取坐位,雙上臂自然下垂,康復治療師站于患肢側,一手握于患者腕部,另一手抓住患者肘部,兩手相互交替讓患肢在允許的范圍內做環轉運動。
(3)注意事項:
被動活動的范圍視患者疼痛程度而定,由小到大做環狀運動,疼痛明顯應立即終止,此動作適用于肩關節具備一定活動度的患者。
2.助力運動或主動運動 (1)目的與作用:
增加肩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肩關節收展肌群肌力,更大程度改善肩關節環轉活動度。
(2)動作要領:
患者取坐位或站位,雙手以肩峰為支點,在患肢允許范圍內做屈曲、外旋、外展、后伸、內旋、內收動作。
(3)注意事項:
患者肩關節具有一定穩定性前提下開始訓練,同樣需循序漸進,以肩關節局部不產生明顯疼痛為適。適用于肩關節周圍骨折或脫位患者中后期運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