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疼痛治療技術手冊
- 艾登斌 謝平 肖建民 劉慧松
- 3660字
- 2020-09-09 12:03:48
第四節 超聲檢查
超聲波檢查是利用人體組織對超聲波反射的差異形成不同的圖像,而進行觀察人體病變的一種檢查手段。超聲診斷(ultrasonic diagnosis)是將超聲檢查技術應用于人體器官,通過測量了解組織的結構、形態發現疾病,并作出提示的一種診斷方法。超聲診斷是一種無創、無痛、方便、直觀、準確的有效檢查手段,尤其是B超,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與X射線、CT、磁共振成像并稱為4大醫學影像技術。超聲在臨床上主要被用于檢查診斷疾病,有時也被用于與其他檢查方法的聯合應用中,如在超聲波檢查的監視下,為組織學檢查進行超聲波下活檢;與內鏡檢查聯合進行的超聲波內鏡檢查;在超聲波下進行手術、麻醉部位的定位等。
一、超聲檢查的方法
1.A型法
主要根據示波屏上的波幅、波的先后次序、波數等來判斷有無病變,波幅的高低代表界面反射信號的強弱。能探測臟器徑線及鑒別病變的物理特性,主要應用于腦血腫,腦瘤,囊腫,肝脾腫大,胸、腹水和腎盂積水等疾病的診斷。由于此法只能粗略的顯示病變信息,已基本上被淘汰。
2.B型法
主要以不同輝度光點表示界面反射信號的強弱,反射強則亮,反射弱則暗,圖形直觀而清晰,可看到人體內臟各種切面圖形,比較容易發現較小病變,并且此法采用多聲束連續掃描,可顯示臟器的二維圖像,對肝、膽囊、胰腺、脾、腎及輸尿管、膀胱等器官的多種病變能獲得早期診斷。此法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超聲診斷法。
3.M型法
是根據掃描線上光點的強弱、遠近及多少來判斷器官的密度是否均勻,結構情況及各界面之間的距離,是一條能顯示時間、距離、幅度及反射光點強弱的時間——位置活動曲線。能在一條線上顯示心臟各個結構活動規律,常與心電圖聯合應用。主要用于各類心臟疾病的診斷,如風濕性瓣膜病、心肌病、心房內黏液瘤、心包積液、心功能測定及各類先天性心臟病的手術前診斷和手術后隨訪。
4.扇形法
由于能從各種切面觀察心臟,且能觀察心臟收縮和舒張時的圖像,所以扇形法較M型法對心臟的觀察更為細致和確切。該法診斷疾病的范圍也更廣,除心臟外,尚可用于檢查肝、膽、胰、顱腦等疾病。
5.多普勒超聲法
一種主要用于測定血管腔或心腔內血流的新方法,可從體外測出血流的速度和方向。用于診斷多種外周動、靜脈疾病和部分先天性心臟病,如室間隔缺損、大血管轉位、動脈導管未閉、法洛四聯癥等。產科醫師還可用來診斷、確定胎動和胎心。
二、超聲的檢查項目
1.臟器或病變的輪廓及形態正常臟器都有特定的外形,清晰的邊界,若有使外形失常、局部腫大,邊界異常等變化,則該部位有病變;如果腫塊有邊界回聲且顯示光滑完整者為具有包膜的證據,無邊界回聲和模糊粗糙、形態不規則者多為無包膜的浸潤性病變。
2.臟器或病變的位置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測定臟器的位置有無移位及病變在臟器內的具體位置,病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有否壓迫或侵入周圍血管等。
3.測距即測定被檢查臟器或病變的大小,深度,各徑線或面積、容積等。
4.病變性質根據超聲圖顯示臟器或病變內部回聲的特點,邊界,血供等情況,判斷臟器或病變的性質。
5.活動規律 檢測心臟瓣膜、室間隔等心臟結構的活動規律。
6.血流信息超聲多普勒可以測定心臟及血管內各部位的血流速度、方向從而推斷出心內瓣口有無狹窄或反流,有無心內分流并計算測量心臟每搏輸出量、心內壓力等,并可檢測血管狹窄、閉塞,血管瘤,外傷斷裂,移植血管的通暢情況,臟器內血管分布,臟器或病變的血流供應等。
7.檢測腔隙內有無積液存在,并初步估計積液量。
三、超聲檢查的適應證
超聲主要用于軟組織及臟器的檢查,包括肝、膽囊、胰腺、脾、胃、腸、腎、輸尿管、膀胱、腎上腺、前列腺、子宮、卵巢、產科方面、盆腔、心臟、血管、顱腦、眼、甲狀腺、乳腺、縱隔、肌肉、表淺部位的腫塊等部位的檢查,現在也被應用于骨骼、關節、神經等部位的檢查。
四、超聲檢查在疼痛性疾病中的應用
(一)運動系統的超聲表現
超聲檢查應用于骨骼、肌肉、關節系統已有20余年的歷史,特別是近幾年,超聲在運動系統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
1.骨骼
在骨骼系統檢查中超聲主要應用于骨折(主要是長骨和肋骨骨折)、骨腫瘤和骨髓炎的檢查。
(1)骨折:
超聲檢查骨折主要用于輔助診斷骨折,鑒別骨折端周圍的腫脹是血腫還是周圍軟組織水腫,輔助診斷外傷性骨筋膜室綜合征等。
檢查骨折時主要觀察骨的連續性是否中斷,骨端有無分離、重疊、成角等,骨折斷端局部有無低回聲或者無回聲區形成,對于骨折時間較久或者治療者,可觀察骨折端有無骨痂形成,骨折端有無骨不連。
(2)骨腫瘤:
不同的骨腫瘤有不同的超聲表現。
1)骨巨細胞瘤:
病變處骨皮質明顯變薄,局部明顯膨大變形,瘤體透聲性好,多呈低回聲內部伴有條狀或點狀高回聲,與正常骨質分界清楚。
2)骨肉瘤:
病變處膨大變形,內部回聲高低不均,分布不均,血供豐富,骨質破壞明顯,與周圍正常骨質邊界不清。
3)骨瘤、骨軟骨瘤:
腫瘤區骨質破壞、消失,局部向表面隆起,骨皮質回聲變薄,腫瘤后方回聲衰減不明顯。
(3)骨髓炎:
超聲檢查骨髓炎主要觀察骨膜有無增厚、不規則,骨膜與骨表面間有無條索或者梭形無回聲區,病灶處骨帶狀回聲區有無粗糙、增厚、回聲強弱變化、骨包殼形成、無效腔、死骨征象等;局部軟組織內是否有無回聲區或者團狀高回聲區。
急性骨髓炎表現為骨膜下膿腫帶呈無回聲區,骨膜被掀起呈拱形并增厚,骨皮質可見回聲中斷,呈不規則的低回聲區夾雜著點片狀高回聲區。
慢性骨髓炎骨皮質呈不規則濃密回聲,表面凹凸不平,骨漏孔處回聲中斷或消失,死骨形成并分離時呈孤立的點狀、塊狀高回聲影,周圍被低回聲包繞。
2.肌肉
超聲檢查被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骨骼肌疾病的檢查。
正常的骨骼肌肌纖維為低回聲或者中等回聲,而肌束膜、肌間筋膜、肌間結締組織及薄層脂肪為線狀強回聲。肌腱呈中等或強回聲,被膜為線狀強回聲,腱旁結締組織呈薄層低回聲。
肌肉損傷時容易引起肌肉挫傷,超聲可見肌肉內強回聲或者混合回聲的水腫征象及邊界清楚的低回聲或無回聲的血腫征象。肌肉斷裂可見回聲中斷,斷裂處充滿低回聲的血腫。
3.關節 (圖2-4-1, 圖2-4-2)
超聲檢查在關節檢查方面主要適用于肩袖損傷、關節腔積液、滑囊炎、半月板損傷等。
肩袖斷裂:
表現為回聲中斷或不顯示,撕裂區有血腫形成時呈低回聲;關節腔積液表現為關節囊擴張向外突出,腔內出現大的無回聲區。
滑囊炎:
表現為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液性無回聲區,邊界清楚,壁光滑,無波動,后方回聲增強。

圖2-4-1 膝關節超聲

圖2-4-2 膝關節超聲
半月板損傷:
程度不同,超聲表現不同,完全斷裂時可見低回聲裂隙,楔尖消失,或呈不均勻高回聲,小的不完全斷裂呈線狀強回聲,半月板退行性變表現為半月板內部多發性較強的不規則回聲。
(二)神經系統的超聲表現
超聲的分辨率越來越高,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不僅應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積水、腫瘤、腦膜炎等)的檢查,還逐漸應用于周圍神經系統疾病(如神經卡壓綜合征、神經纖維瘤、神經鞘瘤等)的檢查。
但并不是所有的外周神經都適合做超聲檢查,主要用于神經的位置表淺且沒有骨骼干擾的肢體神經檢查,尤其位于肌肉中的神經比被脂肪包繞的神經更易于檢查。而大多數腦神經、脊神經神經根周圍解剖結構復雜且位置較深,很難顯示清楚。
在高頻超聲聲像圖上,不僅能顯示外周神經的形態、走行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還能清楚的顯示其內部結構:在長軸方向,外層的神經外膜呈線狀強回聲,內部的神經纖維呈平行的低回聲束;短軸方向,表現為強回聲線包繞小圓狀低回聲束呈網格狀結構。正常情況下神經是柔軟且可變形的,形狀一般為圓形,但當神經走行的解剖通路的寬度變窄或者被周圍結構的突起擠壓時可變為橢圓形。另外神經是可運動的,在探頭稍加壓或患者運動時可以看到其在動脈或肌肉表面滑動。在關節周圍,當神經橫穿過狹窄的骨纖維管道時,由于神經纖維束的緊密包裹和局部神經外膜量的減少,超聲上可顯示為更同質的低回聲。小的神經與鄰近小血管鑒別困難時,多普勒成像有助于鑒別診斷。
(三)循環系統的超聲診斷(圖2-4-3,圖2-4-4)
包括常規超聲心動圖檢查、四肢大動脈及深靜脈系統、頸部動靜脈、腹腔動靜脈、腎動脈等部位的血流動力學檢查。
超聲心動圖檢查:是將超聲探頭置于胸壁或食管內,對心臟進行多切面掃描、綜合分析心臟各結構的位置、形態、活動與血流特點,從而獲得心血管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及血流動力學診斷資料。

圖2-4-3 外周血管B超

圖2-4-4 心臟B超
近年來食管內超聲、血管內超聲、心血管三維超聲等成像技術的發展,不僅拓寬了其應用范圍,更提高了診斷的敏感性與特異性。
常用的循環系統超聲檢查如下:
1.先天性心血管結構異常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法洛四聯癥、心臟大血管轉位等。
2.心瓣膜病變 超聲檢查對心瓣膜狹窄、關閉不全、脫垂、穿孔、贅生物附著、瓣環鈣化、瓣葉發育畸形、瓣葉鈣化等病變均能作出明確診斷。
3.頸動脈、腹主動脈、腎動脈、四肢大動脈的內膜病變、斑塊形成或狹窄等病變,頭頸、腹腔及四肢靜脈的血栓形成、擴張、畸形等病變超聲均能較清晰地顯示。
4.應用于高血壓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甲亢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肌病、主動脈夾層動脈瘤、主動脈竇瘤、心臟腫瘤及心腔內血栓形成等疾病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