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CT檢查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和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起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連續的斷面掃描,透過人體的X線強度用檢測器測量,經信號轉換裝置和電子計算機處理,形成檢查部位相應的橫斷面圖像。
一、CT檢查的方法

1.普通檢查

一般多采用橫斷掃描,根據需要亦可采用冠狀掃描。普通掃描對CT機沒有特殊要求,在普通CT機和螺旋CT機上均可實施。

2.增強掃描

是指靜脈注射造影劑后再進行的掃描。注射造影劑可使正常組織與病變組織的密度有明顯差別,能較清楚地顯示出病變的大小、形態、范圍以及病變與周圍組織間的關系,有助于發現普通平掃未能顯示或顯示不清的病變及其血管結構、血管病變等,還可依據病變強化的特點,對其做出定性診斷。

3.特殊檢查主要指三種掃描技術 (1)薄層掃描(thin slice scan)技術:

薄層掃描是指層厚小于5mm的掃描(目前普通CT最薄的掃描層厚可小至1mm,多層螺旋CT能薄至0.5mm),在普通CT機和螺旋CT機上均可實施。薄層掃描能有效減少部分容積效應,因而能較真實地反映病變及組織器官內部的密度。主要用于椎間盤、眼部、鞍區等病變檢查。

(2)重疊掃描(overlap scan)技術:

重疊掃描是指掃描時設置的層距小于層厚,使相鄰的掃描層面有部分重疊。重疊掃描對CT機沒有特殊要求,普通CT機和螺旋CT機均可進行,此種掃描可減少部分容積效應,提高小病灶檢出的機會。通常在沒有薄層掃描CT的情況下可用此法。

(3)動態掃技術:

所謂動態CT掃描就是在不同時間測相同層面病灶的CT值,觀察該值與時間的關系,是觀察病變動態變化的一種方法。要求注藥快,選層準,掃描間隔短。它使CT技術不僅能觀察結構異常,還能探討功能的變化,臨床主要用于診斷腫瘤、血管畸形、夾層動脈瘤等。由于CT具有高密度分辨的特點,因此診斷時可仔細觀察病變的內部結構,同時還可以利用CT值測定對微細病灶作出判斷,如腫瘤內產生的壞死,存在的氣體,脂肪組織的鈣化等。
二、CT檢查的適應證及禁忌證
1.CT檢查的適應證
(1)頭部:主要用于檢查腦出血、腦梗死、腦外傷、血管畸形、腦腫瘤、腦發育異常等,而且是急性腦梗死、腦出血及顱腦外傷的首選檢查方法。
(2)頜面部:主要用于腫瘤、骨折、炎癥等的檢查。
(3)胸部:主要適用于胸部腫瘤、炎癥、支氣管擴張、肺膿腫、肺結核、肺不張、氣胸、骨折等疾病。
(4)腹、盆腔:主要用于肝、膽、胰、脾,腹腔,腹膜后間隙,泌尿、生殖系統等疾病的診斷。
(5)骨骼系統:主要適用于顱骨及脊柱細微骨折,骨腫瘤,骨結核及炎癥,椎間盤病變,椎管狹窄等疾病。
(6)脈管系統:用于血管閉塞,動脈瘤及夾層動脈瘤,血管畸形,血管損傷,心臟冠狀動脈等動脈性病變的檢查。
2.CT檢查的禁忌證危重患者,昏迷、精神失常、煩躁不安等不能配合的患者,妊娠期,青少年敏感部位(生殖器)檢查。
三、臨床常見疼痛疾病的CT檢查

1.顱腦CT

神經系統(顱腦外傷、腦梗死、腦腫瘤、炎癥、先天畸形等病變)為應用CT最早的人體系統,尤其是顱腦外傷更是首選檢查方法。以下是幾種常見顱腦疾病的CT表現。
(1)顱腦損傷(圖2-2-1):主要表現為腦出血、腦水腫、腦挫傷及腦腫脹,CT不僅能清楚的顯示這些病變,而且可以對其定位、定量、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及預測預后情況。對顱骨骨折多數情況下用X線片也能診斷,但X線片不易發現顱底骨折及骨折并發的顱內血腫,而CT則能清楚地顯示這些病變,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因此是顱腦損傷的最佳檢查技術。
圖2-2-1 顱腦損傷CT
(2)腦腫瘤(圖2-2-2):CT能顯示直徑在1cm以上的腫瘤,高分辨掃描還能分辨一些僅數毫米的腫瘤。腫瘤的成分不同密度也有所不同,CT顯示鈣化極為清晰,增強掃描還能觀察腫瘤的供血情況及血-腦屏障是否完整。因此,CT不僅能確定腫瘤的大小,還能對其進行定位及定性診斷,準確率為70%~90%,是目前腦腫瘤檢查的基本技術。CT的組織密度分辨率雖高,但是CT主要是橫斷位成像,不能行矢狀位掃描,因此在顱后窩常有顱骨偽影,影響此處腫瘤的檢出率。
圖2-2-2 腦腫瘤CT
(3)腦血管疾病:CT顯示腦出血(圖2-2-3)常呈高密度,腦梗死(圖2-2-4)常呈低密度,其診斷準確率高,因此是首選的檢查技術。CT平掃和增強掃描可清楚地顯示腦動脈瘤和腦血管畸形,特別是能清楚顯示其并發癥,如出血、梗死等。直徑1cm以上的動脈瘤在CT血管造影(CTA)上能清楚顯示。但CT也有不足:亞急性或某些慢性出血在CT上偶可呈等密度而漏診;腦梗死24小時內CT不易顯示;CT顯示微小腦梗死,特別是小腦、腦干部位的梗死灶容易漏診;CT對腦動脈瘤的檢出率較低,平掃只能發現約10%~30%的病例。
圖2-2-3 腦出血CT
圖2-2-4 腦梗死CT
(4)顱內感染性疾病:CT能對腦膿腫進行早期診斷和準確定位,并能顯示結核性、真菌性、病毒性顱內感染及腦寄生蟲病等各種病變。由于CT能清晰地顯示鈣化,因此對非活動期腦囊蟲病的診斷有很高價值。但是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及腦囊蟲病(活動期和退變期)有時在CT上不能清楚地顯示。
(5)CT能顯示顱腦先天性畸形、脫髓鞘疾病及變性腦病等病變,特別是對結節硬化等含有鈣化的病變顯示非常清晰。

2.脊柱CT掃描(圖2-2-5)

在脊柱CT的橫斷像上,由椎體、椎弓根和椎弓板構成高密度椎管骨環,脊髓位于椎管中央為低密度影。黃韌帶附著在椎弓板和關節突內側,為軟組織密度影,正常厚約2~4mm。腰段神經根位于硬膜囊前外側,呈圓形高密度影,兩側對稱。側隱窩呈漏斗狀,左右對稱,其前方是椎體后外側面,后方為上關節突,側方為椎弓根內壁,其前后徑小于5mm,隱窩內有神經根穿出。椎間盤由髓核與纖維環組成,其密度低于椎體,但高于其后方含腦脊液的硬膜囊,且邊緣密度較中間高,CT值約為50~110Hu。橫斷平掃主要觀察以下幾點:
圖2-2-5 脊柱CT
(1)椎體骨質結構有無破壞及壓縮性骨折。
(2)椎間盤有無向后方即椎管內突出、脫出或向四周膨出的情況,椎間盤內有無氣體征。
(3)硬膜囊是否受擠壓變形,椎管和硬膜囊之間的脂肪層是否消失,神經根是否被推壓移位。
(4)骨性椎管前后徑及橫徑有無變窄,黃韌帶或后縱韌帶是否肥厚、鈣化,側隱窩是否狹窄。頸椎前后徑<10~11mm,腰椎前后徑<12mm為肯定狹窄,黃韌帶>5mm是椎管狹窄的重要指征;側隱窩前后徑在2mm以下可肯定為狹窄,2~4mm為可疑狹窄。
(5)椎板峽部是否斷裂。
(6)有無手術后殘留的椎間盤組織及纖維瘢痕增生組織。

3.胸部病變(圖2-2-6)

CT是肺部疾病首選的檢查方法,能比較清楚地顯示肺部的各種病變,如肺部感染、肺部創傷、肺內占位等。對于縱隔內的腫物、淋巴結以及胸膜病變等也能較清楚地顯示,還可以顯示肺內團塊與縱隔關系等。
圖2-2-6  肺CT

4.心血管系統(圖2-2-7)

CT主要用于診斷心包的疾病如:腫瘤、心包積液等。此外,對急性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有定性定位的診斷意義,特別是增強掃描更能顯示其特征性表現。
圖2-2-7 心血管CT

5.腹部器官(圖2-2-8)

CT對實質性器官,如肝臟、膽囊、脾臟、胰腺、腎臟、腎上腺等顯示比較清晰。尤其是診斷肝癌,能清楚地顯示肝癌(原發或轉移性)的大小、數目、邊緣、輪廓、形態、密度等,所以慢性肝炎、肝硬化并存在可疑病變或肝癌的患者,有必要做CT檢查。肝CT檢查對于早期肝硬化的診斷也有較高的靈敏度,因此可以作為慢性肝炎患者的常規檢查項目。

6.盆腔臟器(圖2-2-9)

因盆腔器官一般由軟組織構成,且臟器之間有豐富的脂肪間隔,缺乏自然對比,一般的X線檢查不能清楚的顯示。而CT組織分辨能力較高,且不受呼吸和胃腸蠕動的影響,因此已成為卵巢,宮頸,子宮,膀胱,精囊,前列腺和直腸疾病的主要檢查手段,尤其是對這些部位的腫瘤及其對周圍組織的侵犯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圖2-2-8 腹部CT
圖2-2-9 盆腔CT

7.骨與關節 (圖2-2-10)

CT不僅可相對清晰地顯示X線片中被骨皮質遮蓋的骨內、肌肉的細小病變,還能顯示結構復雜的骨、關節,如脊椎、胸鎖關節等;CT對骨腫瘤造成的骨皮質破壞,腫瘤向軟組織浸潤的情況等顯示也比較清晰,還能清晰地顯示骨破壞區內部及周圍結構,如破壞區內的死骨、鈣化、骨化以及破壞區周圍骨質增生、軟組織膿腫、腫物等;但對于關節軟骨、韌帶、半月板、滑膜等顯示不如MRI清晰。
圖2-2-10 肩關節CT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光县| 长海县| 岳普湖县| 玉环县| 古浪县| 调兵山市| 铜陵市| 武胜县| 滦平县| 西和县| 商都县| 潜江市| 贡嘎县| 顺平县| 呼和浩特市| 阳朔县| 小金县| 新竹县| 大悟县| 黄石市| 鄄城县| 芜湖县| 洪泽县| 辉南县| 克拉玛依市| 金沙县| 墨脱县| 龙川县| 阳城县| 砚山县| 修水县| 布尔津县| 英山县| 内江市| 马公市| 运城市| 桂阳县| 玉门市| 嘉荫县| 台中县| 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