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疼痛治療技術手冊
- 艾登斌 謝平 肖建民 劉慧松
- 1491字
- 2020-09-09 12:03:45
第七節 踝足部檢查
一、踝足部視診
主要觀察踝足部有無腫脹、畸形,活動度是否正常,皮溫是否正常,足背動脈搏動情況。
1.踝關節腫脹
踝關節腫脹可由局部原因引起,也可以是全身水腫的表現。踝關節腫脹最常見于外傷,其中以踝扭傷最為多見,如有內、外踝骨折或者脛骨下端骨折,則腫脹更為顯著;而踝關節內積液或者血腫時,內、外踝下方及跟腱兩側的凹陷消失,且有波動感;跟骨骨折則表現為踝下凹陷消失,跟骨增寬,跟腱止點處疼痛;側副韌帶損傷時,腫脹多局限于一側;足后部腫脹多見于跟腱炎、滑囊炎、骨質增生等;若為踝關節結核或關節炎等,則腫脹形成緩慢。
2.足踝部常見畸形 (1)馬蹄足:
站立時足尖著地,足跟懸空,形如馬蹄,故稱為馬蹄足。行走時足尖不能抬舉,常踢地行走,足尖先著地而足跟后著地。檢查可見足前部跖屈明顯,背屈不能,跟腱短縮。
(2)仰趾足:
站立時足背屈、外翻,行走時足跟著地負重,踝關節背伸,前足仰起,故稱為仰趾足。
(3)內翻足:
足的前半部內收、內翻,跟骨內翻、跖屈,跟腱攣縮,足底向內翻轉,行走時足背外側緣著地。
(4)外翻足:
足跟軸向外偏斜,足底向外翻轉,行走時足內側緣著地。
(5)扁平足:
足弓塌陷變平,足跟外翻,足掌外展,行走時足舟骨低平甚至觸地。
(6)弓形足:
足的縱弓異常升高,足弓角度變小,行走時足跟和跖骨頭著地。
3.足部正常的活動度 (1)踝關節背伸:
大約20°~30°。
(2)踝關節跖屈:
大約40°~50°。
(3)足內翻:
大約是30°。
(4)足外翻:
大約30°~35°。
(5)跖趾關節跖屈:
大約30°~40°。
(6)跖趾關節背屈:
大約45°。
二、踝足部觸診
觸診主要檢查踝足部的壓痛點。
1.踝關節周圍
踝關節外傷、炎癥、腫瘤時其周圍壓痛明顯,關節積液時可觸及搏動。
2.內踝尖端部
脛后肌止點炎癥或者骨質無菌性壞死時此處壓痛明顯。
3.外踝部
壓痛多見于外踝骨折。
4.外踝前下方
壓痛多見于外側副韌帶損傷、炎癥。
5.跟骨底部
跟骨骨刺、跟底滑囊炎、跟骨脂肪墊肥厚等疾病此處壓痛明顯,而青少年此處壓痛多見于跟骨骨骺炎。
6.跟距關節間隙
壓痛主要見于跟距關節炎。
7.跟骨結節
壓痛多見于跟腱炎。
8.第二跖趾關節近端
壓痛多見于第二跖骨頭無菌性壞死。
三、踝足部特殊檢查
1.跟腱偏斜癥
正常站立位時,跟骨縱軸線與跟腱縱軸線重疊,如果出現跟腱軸線向內或外側偏斜,則提示足內翻或外翻畸形。
2.提踵試驗
被檢查者如果僅能提踵60°(踝跖屈30°)站立,而不能提踵30°(踝跖屈60°)站立,為陽性。提示跟腱斷裂。
3.跟腱攣縮試驗
被檢查者坐位,小腿自然下垂,若膝關節屈曲,出現踝關節下垂的跖屈畸形,提示比目魚肌攣縮;如膝關節伸直位,踝關節跖屈,且不能背伸,則為腓腸肌攣縮;如膝伸直或屈曲位,均出現跖屈,則為比目魚肌和腓腸肌均攣縮。
4.足內、外翻試驗
被檢查者仰臥,檢查者一手固定其小腿,另一手握其足,將踝關節過度內翻或外翻,如同側疼痛,提示有內外踝骨折可能,如對側痛則多為副韌帶損傷。
5.巴賓斯基征(Babinski sign)
被檢查者仰臥,腳部放松,用棉簽輕劃其足底外側,引起
趾背屈,其余四趾呈扇形分開,為陽性,提示有錐體束損害。

6.踝陣攣
被檢查者仰臥,髖關節與膝關節稍屈,檢查者一手持其小腿,一手握其足的遠端,突然用力使踝關節背屈,如果出現節律性的踝關節屈伸交替運動,為陽性。見于錐體束損傷的患者。
7.彈趾試驗
被檢查者仰臥,放松腳部,檢查者輕叩其足趾基底部或用手將足趾向背面撥動,引起跖屈為陽性,提示有錐體束損害。
8.足跟叩擊試驗
被檢查者仰臥,檢查者一手握著其腳踝,一手輕叩其足跟部,出現疼痛為陽性,見于踝關節損傷。
9.跖骨頭擠壓試驗
被檢查者仰臥,檢查者一手握其足跟部,另一只手擠壓跖骨頭,出現疼痛為陽性。可見于跖痛病、跖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