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應祿男科學(第2版)
- 夏術階 呂福泰 辛鐘成等
- 31079字
- 2020-08-26 17:31:08
第二十三章 性偏好障礙
性偏好障礙(disorders of sexual preference)又稱性偏離(sexual deviation),舊稱性倒錯(sexual perversion,paraphilia),指采取明顯異常于常人的性行為方式來滿足性欲的一類性心理障礙。主要可歸納為性欲喚起的偏離正常、性對象選擇的偏離正常,以及滿足性欲方式的偏離正常。
這種人的性喚起和性欲的滿足依賴于一種不常見的性體驗,并使之成為性行為的主體。也就是說,常人不引起性興奮的某些物體或情境,對性偏好障礙者卻有強烈的性興奮作用,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干擾了正常的性行為方式,甚至取代了正常的性生活。
性偏好的障礙可表現為:窺陰癥、露陰癥、戀物癥、異裝癥、戀童癥、戀獸癥、性施虐癥、性受虐癥、電話穢語癥、觸摸癥、摩擦癥等形式。
為了掌握判斷一種性行為是否正常,應對正常性行為的標準有所認識。以下即將介紹的“正常性行為的標準”僅作為判斷性偏好變態與否的參考。
第一節 正常性行為的標準
人類的性行為除了具有生物學特性之外,還具有社會性的一面,并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社會文化的影響。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性行為有不同的評價。即使是同一社會、同一文化背景,在不同時期也會有不同的性觀念或評價標準。由此可見,對性行為的評價并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是,為某一社會文化所認同的標準還是存在的。也就是說,凡符合某一社會文化的規范、法律以及生物學需要的性行為,就被視為正常范圍之內的性行為,否則被視為異常的性行為。
在生物學里,“性”是直接與生殖相聯系的,正常的(或經典的)性行為必然導致生殖或種系的繁衍。也就是說,男女之間通過陰莖-陰道的性交方式才屬于正常的性行為。如果人類所進行的性行為最終并不導致兩性陰莖-陰道方式的性交,則屬于異?;蜃儜B,而偏好這些性行為方式的人,則稱為性偏好變態者。在具體判定一種性行為是否正常時,我們既要考慮性伴侶的特性,又要考慮性活動方式的特點。
一、正常性伴侶的標準
人類在進行正常性活動時,需要有性的伴侶,這是保證正常性活動的前提。根據以上傳統的觀念,為了生殖和繁衍,正常性伴侶在原則上應該是:
1.活的。因此,戀物癥、戀尸癥等屬于不正常。
2.同一種類的。因此,戀獸癥屬于不正常。
3.若性伴侶是女性,應在產育年齡,不應過老或過于年幼。因此,戀童癥和戀老癥(又稱枯楊癥)屬于不正常,但這并不意味一對老年人相愛屬于不正常。此外,對性伴侶身上的畸形如跛行、斷肢等有興趣的,自然屬于不正常之列。
4.異性的。這一條尚有爭議,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不再將同性戀歸為精神疾病,這個觀點正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因此在考慮正常性伴侶的標準時,同性伴侶也逐漸被認可。
二、正常性活動的標準
有時性伴侶是正常的(如健康產育年齡的女人),而性的活動方式不正常,也屬于性偏好障礙。
像性伴侶的標準一樣,正常的性活動方式是以導致生殖為最終目的。當然,這種標準不如性伴侶的標準那樣明確可辨。
譬如,人類在生殖器性交之前,有許多先期活動互相刺激。正常性活動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過程是喚起性伴侶相應的反應,為性交創造條件,以達到生殖的目的。這些生殖器性交前的先期活動就是為了達到此目的而進行的,因此它們應該是正常的活動。
變態的性活動與上述先期活動的性質不同。它不是性交的準備活動,而是生殖性性活動的取代,即以這些活動取代了生殖性性活動。這種情況下如不是為了避免妊娠、保持童貞等目的,已在不同程度上干擾了正常的性活動,則應視為變態。
為了判斷性活動正常與否,必須與當事人深入地交談,并對臨床材料進行細致分析,了解當事人對這種可疑的變態性活動的態度,并與正常的生殖性性活動進行比較,評估哪一種要求更為強烈。想要完成以上診斷過程,需要熟練的交談技巧和豐富的評價經驗。
三、性伴侶的特異性與環境的關系
一般來說,判斷性變態主要以性伴侶作為標準。但是,性伴侶的特異性隨著性要求的程度而變化——性要求愈高,性伴侶的特異性則愈低。
譬如,在住宿學校、修道院、監獄等與外界隔絕的單一性別的環境中,由于缺少特異性的性伴侶,人們只能降低對性伴侶特異性的要求,轉而尋找特異性較少的同性,發生了同性性行為。又如,遠離人群獨處的牧人,由于連相同性別的人都難以找到,為滿足性欲而產生了獸奸行為。這些行為雖不正常,但均屬于性欲得不到正常發泄的權宜之舉。一旦脫離上述這些特殊的環境而回到正常的環境中,他們就會放棄這種異常的性行為,恢復其正常的性行為。因此,他們一時性的性偏好異常不能歸入性心理障礙。
從另一方面看,若剝奪同性戀者的特異性性伴侶(指同性性伴侶),這些性變態者也不會轉向正常。如有的男同性戀者在結婚之后會停止其同性戀活動,與妻子過上正常的性生活。但是,一旦原先那種特異性的刺激再度出現時,先前那種異常的性活動形式又會再現。當然,有時即使原先的刺激沒有出現,這種人也會在幻想中或在睡夢里再現先前異常的性活動情景。
第二節 性偏好障礙的發生機制
一、生物學因素
1.遺傳學說
家系調查發現,性偏好的異常有遺傳因素的作用。
Hirschfeld(1868—1935年)發現,25%性欲倒錯的發生有遺傳因素的參與。Buhrich(1977年)報道一家父子倆人均穿著異性服裝,有趣的是兒子否認知道其父也著異性服裝。Krueger(1978年)還報道一家父親和3個兒子均常穿著異性服裝的案例,他用精神動力學的原理,以與父親進行性角色的認同,來解釋這個家庭中3個兒子的行為。Gaffney等(1984年)研究發現,相對于其他精神病患者的家族成員,性心理障礙患者的家庭成員中性心理障礙的患病率明顯增高,分別為3%和18.5%,而且以戀童癥最為明顯;進一步研究發現,性偏好障礙與基因或染色體異常有關。Hedges等發現,一名伴有露陰癥、沖動控制能力下降的默比厄斯綜合征患者存在1∶13染色體易位。
2.神經解剖結構和功能學說
某醫療中心對性偏好障礙者進行軀體檢查發現,74%性偏好障礙者有激素水平異常,27%有神經系統體征,24%有染色體異常,9%有抽搐發作的病史,9%有誦讀困難,4%雖無抽搐發作卻有腦電圖異常,4%患有嚴重性精神障礙,4%為精神發育遲滯(智力低下)者。
不少學者通過觀察及實驗發現,某些變態的性行為與顳葉病變有關。如Epstein(1961年)報道了顳葉癲癇患者伴有戀物癥和異裝癥的病例;Kolarsky等人(1967年)發現許多男性性偏好障礙者(包括露陰癥、戀物癥、性施受虐癥等)有輕度顳葉損害。由于這些腦部損害很輕,不表現出智力缺損和精神病性障礙,只影響性的偏好。這種損害多發生在3歲之前,由產傷(往往由產鉗助產)或腦炎、腦膜炎等所致。20世紀80年代之后,有人用CT掃描檢查證實了性偏好障礙者的顳葉病變。
一項對戀物癥、露陰癥患者的調查發現,150例被調查者中有15例有腦器質性改變,其中戀物癥占8.3%,露陰癥占13%。這些患者的腦電圖也發現異常,其中8例常規腦電圖正常,但蝶骨電極或貝美格試驗異常,其中異??觳?例,發作性高幅異??觳?例,局限性高波5例,陽性棘波4例。既往史中有產傷3例,嬰兒期腦外傷2例,早產1例,先天性腦發育障礙7例。
還有一些神經影像學的研究發現,戀童癥患者右側杏仁核以及相關的間腦結構體積較對應的同性戀或異性戀對照組明顯減少。另一項研究發現,戀童癥患者大腦紋狀體、眶回以及小腦灰質體積較對應的同性戀或異性戀對照組明顯要小。一項對一名男同性戀戀童癥患者的fMRI研究發現,在給予一裸體男童圖片刺激后,該患者大腦出現與正常對照不同的興奮區域。
3.內分泌學說
性激素因直接參與性行為、性功能的調節而在病因學研究中備受關注。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性偏好障礙的發生與性激素分泌異常有關,其關鍵在于下丘腦,現已在某些哺乳動物上證實(Raisman和Field,1973年)。UeEwan(1980年)發現,下丘腦前部的視前區是雄激素激活雄性行為的主要區域;而腹中間核則與雌激素激活雌性行為有關。有人對13名男戀童癥患者進行研究,發現治療前血清睪酮水平的高低與患者的人口學特征、臨床特點、性行為自評得分無關,但治療前血清睪酮水平低于正常值的患者似乎對孕激素治療更為敏感。另有資料報道,窺陰癥或露陰癥患者的血清中雌激素水平比正常人高。Gaffney和Berlin研究發現,戀童癥患者在注射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后血內黃體生成素較非戀童癥患者明顯升高。
4.神經遞質學說
人們對5-羥色胺(5-HT)研究最多。Pearson(1990年)以及Kafka、Coleman(1991年)首先提出了性偏好障礙患者中存在5-HT傳遞異常。1997年和2003年Kafka進一步提出其假說的依據為:①動物實驗中降低5-HT水平會提高性欲或性行為,而提高中樞5-HT水平則抑制性行為或降低性欲;②戀童癥患者可能與特定5-HT受體功能失調有關,有證據顯示此類患者大腦5-HT能神經元突觸前膜活動水平下降,而突觸后膜5-HT2A/2C兩受體表達上調;③有研究顯示,性侵犯與情感障礙、焦慮障礙、精神活性物質濫用、行為障礙、多動癥等精神障礙共病的現象很常見,目前已有證據證實這些精神障礙與5-HT功能異常存在一定的關聯;④某些治療上述疾病的藥物會改變單胺功能,進而對人的性功能產生影響,包括性功能減退。
二、心理因素
1.精神動力學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創始人Freud是第一個提出“人的性欲不是從青春期才開始,而是和食欲一樣都是與生俱來的”論點。他認為:“正常的性生活和變態的性生活都起源于幼兒的性活動。”“變態的性生活就是幼兒的性生活,不過范圍大小和繁簡不同罷了?!盕reud的幼兒性欲和性心理發展學說是精神分析學派對性變態的發病機制解釋的理論依據,其觀點概括如下:性變態是正常發育過程中異性戀發展遭受失敗的結果。兒童在發育過程中未能解決的閹割焦慮(castration anxiety)和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在無意識中持續發生作用,幼兒性活動的各個階段都可停滯不前。當患者因為外界因素在解決兩性問題上發生困難受到挫折時,為了緩解焦慮,其性心理狀態可退行到兒童時期的幼稚階段,其性行為固結為一種不成熟的心理行為模式,其固結處多是性欲得到滿足、感到快樂的階段,即使是一次純粹偶然的經驗也可形成固結,從而影響性心理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盡管患者的性心理已經發展成熟,有了成熟的性生活,但一旦受到客觀現實的阻礙或遭受心理上的創傷,性興奮無法得到正常的宣泄和滿足,便容易退回到已經過去了的固結處,尋找已經放棄了的對象,以求得宣泄。
2.行為主義學派理論 這一學派根據臨床資料認為,某些性偏好障礙是根據條件反射的原理而形成的,是性興奮與偶然遭遇的無關刺激物條件化結合的產物。他們舉了一個對女人鞋襪產生戀物癥的案例來說明,這個戀物癥者在年輕時通過浴室門上的鎖孔窺視女性的裸浴而引起性興奮,但由于鎖孔狹小,只能看到女人的鞋襪和身體的一部分,造成他將這些物品與性興奮相結合,以后這些刺激物單獨出現時即可引起性反應、達到性興奮,形成了戀物癥。Rachman以實驗證實了戀物癥的條件化形成機制,認為患者在兒童或少年時期性發育過程中,會因受過不良性教育或受不良性經驗的影響而出現性偏好行為。
3.社會學習的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只有性高潮反應是天生的、非條件的,其他均是由學習而獲得的,性活動的偏好也不例外。兒時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如父母把男孩做女孩打扮、當做女孩對待,父母與異性子女同睡、同浴時間過長等,都是產生性偏好障礙的潛在因素。國內有學者報道,50%露陰癥和窺陰癥患者曾受到他人教唆或黃色書刊的影響。
4.“四因素”模式該模式由Finkelhor等于1984—1985年創立,該模式認為戀童癥患者:①在情感上,與兒童比與成年人具有更多的一致性;②借助兒童產生性喚起;③從成人那里獲得需要的能力受阻;④阻止他們實施性侵犯的社會化過程被抑制。Finkelhor的理論與其說是性侵犯的成因學說,倒不如說是在解釋性侵犯行為是如何保持的。
5.求偶行為階段說 求偶行為階段學說把性侵犯看成是正常求偶過程的異常行為。根據對動物求偶行為的觀察,把人類的求偶行為分成4個階段:①對潛在的性伴侶進行初步考察;②身體接觸前的交往,如打手勢;③非性器官的身體接觸;④性器官結合。按照這一理論,求偶行為階段說認為:窺陰癥是第一階段的異常行為,露陰癥是第二階段的異常行為,摩擦癥是第三階段的異常行為,而強奸者是第四階段的異常行為。
6.依戀/親密學說 該學說認為,無論出現哪一種類型的依戀行為,均有可能影響到個體的親密行為;而親密缺陷會促使個體對性行為的不合理使用。有學者指出戀童癥的成因之一是:不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在情感上渴望與他人親近但內心又擔心被拒絕而受到傷害,于是他(她)嘗試與兒童接觸并試圖與他們建立起一種“浪漫”的親密關系[因為與兒童交往時他(她)感到比較安全],最終他(她)可能與這些兒童產生不正當的性接觸。
三、社會因素
社會環境對性意識和性行為的影響非常巨大。個體在少年兒童時期受到其影響最為最深刻,并會對未來心理發育造成影響,如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接觸黃色書籍,偷窺異性身體,幼年時受到家庭環境中性刺激、性興奮經歷的影響,兒童少年早期即有特殊的性癖好、性偏好等,均可能導致成人后形成各種類型的性偏好障礙。父母對于性行為的態度對兒童的性心理發育影響甚大,如果父母對性行為采取否認、禁止的態度,會導致兒童對性產生罪惡感或羞恥感等,從而影響個體在成年后享受性快樂的能力,甚至產生性適應不良。正常的異性戀遭受挫折、重大生活事件或者受到來自周圍環境的壓力或排斥等,也可能對個體的性心理產生顯著影響,甚至導致性偏好行為的發生。
第三節 性偏好障礙的表現
性偏好障礙可表現為窺陰、露陰、戀物、異裝、戀童、戀獸、性施虐、性受虐、電話穢語、觸摸、挨擦、戀尸、性窒息等形式,并且會有2種以上的異常性偏好同時或不同時期地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性別上,性偏好障礙多見于男性。
起病年齡上,50%起始于18歲之前,15~25歲為高峰,之后逐漸減少,50歲以后則少見。
一、窺陰癥(voyeurism)
指反復地窺視異性更衣、裸浴、排便,他人的性活動或親昵行為,以引起性興奮,往往以此時的快感代替正常的性活動。窺視者通過廁所、浴室、臥室的窗子或孔隙進行這些活動,有的在窺視的同時伴有手淫。
在我國,不少窺陰癥者為尋找機會窺看女性的外陰部,他們常躲藏在公共廁所之中,通過男女隔板間的縫隙或者將反光鏡伸到兩面貫通的便溝里,窺看對側如廁的女性。由于這種公共廁所是開放的積糞池式廁所,臭氣極大,并且不斷地有人進進出出,因此偷看時心情十分緊張,要蹲在那里等待多時,方能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成功地窺視到一次。
窺視者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也知道其后果,卻控制不住性沖動,依然鋌而走險,因而具有強迫的性質。他們對受害者不會有進一步的攻擊傷害行為。
需要指出的是,出于對異性好奇的心理而扒看窺視異性上廁所、洗澡的人并不屬于窺陰癥;還有通過喜歡觀看色情電影、錄像、畫片,以及喜歡觀看色情表演以獲得性滿足者也不應歸為窺陰癥。窺陰癥者也多不參加這種公開的觀賞娛樂活動。
絕大多數窺陰癥者為異性戀者,但他們多不愿與異性接觸。他們與性伴侶的性活動也難以獲得成功,與妻子性交時常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同性戀者少有報道有窺陰行為。
例1:男性,29歲,已婚,工人。兒時生長發育正常,學習努力。21歲參加工作,積極肯干。與人關系好,對弟妹照顧周到。24歲當民兵時聽人說女性外生殖器有不同的形狀而感興趣。25歲與現妻戀愛時,曾要求發生性關系而被拒絕,更對女性生殖器感到神秘。一天下午,在酒后扒女廁偷看,被發現后受處分。此后,從板縫窺看婦女40余次,或在女廁所,或去女浴池,逐漸發展到有時夜間出走窺看,否則不能成眠。有一次,溜進女浴室脫衣與兩個女人同浴,并摸了其中一名的會陰部,被發現后慌忙逃走。曾被抓獲多次,拘留審查時能交代全部問題,認為自己是流氓行為,被打罵是罪有應得,愧疚流淚,并保證絕不再犯。但事隔不久,又再次重犯。最近一次,他明知去過多次的女浴室已布置下人捉拿他,仍執意出走,改扒門為扒窗窺看,當場被抓獲。事后也認為是“自投羅網”。
據本人描述,結婚后與妻子同床40多分鐘也不能達到性高潮而排精,而扒看7、8次就排2次精。每次窺看后十分害怕,可是出現性沖動后難以自我控制,“像非常鬧心似的感覺,說不出是什么滋味。只要看一眼,馬上就平靜了?!?
窺陰癥者往往同時還有其他種類的異常性偏好。Langevin(1985年)觀察了600多名性變態的男性后,幾乎未發現“純粹的”窺陰癥者。
例2:男性,24歲,計算機研究人員。因多次在女性面前暴露生殖器、扒看女廁所,并在公共汽車上觸摸女性及用生殖器碰觸女性而被抓獲,送來鑒定。
當事人中等偏低身材,文質彬彬,拘謹靦腆。經過長時間的交談,當事人說出他8歲時發生的2件事情:他是浙江青田人,家住農村,當地風俗男女共用一個廁所。一次一個姑娘上廁所,他與幾個男孩子淘氣,從后面用長竹竿挑起糞池中的污物抹到該姑娘的陰部,然后逃去。還有一次,一個15歲左右的姑娘上廁所,當事人匆匆跑入在她面前往地上小便,此時那個姑娘說:“你轉過來讓我看看?!彪m然自幼當事人與各種年齡的女人同廁,此次卻產生羞赧的感覺。目前雖然記不清是否轉身,但那個姑娘的神情依然能清晰回憶。
至于摩擦行為,當事人回憶不起有何兒時的經歷與其有關。但有意思的是,產生這種行為的沖動,也隨著窺陰和露陰沖動的消失而消失。
二、露陰癥(exhibitionism)
指向沒有防備的陌生異性暴露外生殖器從而獲得性興奮和性滿足的一種行為障礙。此類患者多為未婚男性,受害者幾乎均是成年女性或兒童。
這種人往往躲藏在隱蔽處,如小樹林中或城市街巷的陰暗角落,等待有女性走近或來到面前時,突然鉆出來暴露自己的外生殖器或以手電筒照射暴露的生殖器,使對方感到震驚、恐懼、驚叫逃跑,他們從女性強烈的情緒反應中獲得性的滿足。情境愈驚險緊張,他們愈感到刺激,得到的性滿足也愈強烈。
他們一般與受害者保持相當的距離,不會有進一步引誘的意圖,不講威脅性質的話語,也沒有攻擊行為。只有在偶然的情況下,由于女方的反應不強烈而引起他們的不滿,出手毆打女方或強迫女方與他進行口交。
這種人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如果在行動之前已發現時機不對,能收斂自己,而在露陰當時如不能逃脫現場而被抓獲的話,一般并不反抗,多主動認罪。
露陰癥者幾乎均為男性,極個別為女性。
Lasegue于1877年最先描述這種性變態表現。至今,露陰癥仍是最常見的性侵犯之一。Rooth在1970年、1972年、1973年做了大量的調查,發現在歐洲、加拿大和美國,1/3的性侵犯行為是露陰。
絕大多數露陰癥的受害者為16歲以上的女性,但露陰癥者也常對小女孩暴露其生殖器。究其動機,一方面是小女孩很少去告發,這些露陰癖者不至于被抓獲;另一方面是小女孩不懂事,對露陰癥者的行為感到奇怪、有意思、有興趣,覺得好玩,她們好奇及驚奇的反應都滿足了露陰癥者自戀的需要。
與小女孩不同,年紀大的女性面對他們的露陰可能表現冷淡、無動于衷或不屑一顧,女性的這種態度會使露陰者大為掃興。
露陰者絕對不會在親屬面前做此動作。
1.露陰癥的類型
依據行為動力學和人格特點,露陰癥者可分為幾種類型。
Rooth(1971年)指出2類不同的露陰癥者:一類為暴露松軟的陰莖的“被抑制的小伙子”;另一類是暴露勃起的陰莖,并毫無羞恥地進行手淫的“性興奮男性”。
Rosen(1979年)指出還可分為簡單退化型和恐怖-沖動型2種。
Forgac和Michaels(1982年)提出人格分型:“純”露陰癥者僅暴露其生殖器;而犯罪露陰者則有反社會的人格特點。
總之,臨床上將露陰癥分為2型:①溫和型:他們可能與自己的露陰沖動作斗爭,每一次露陰行為之后均有罪惡感;②攻擊型:他們顯露勃起的生殖器并且手淫,這一類人可能伴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2.露陰行為的機制
迄今解釋露陰的觀點有:自戀說,自卑說,與異性社交不成熟說,戀父說,閹割焦慮說,恨女人說,羞辱或恐嚇沖動說,潛伏的同性戀說,身體形象焦慮說,性交恐懼或性交欲望說,性欲亢進說等。
Christoffel(1936年)提出“陰道恐怖”的觀點,即害怕女人的生殖器。認為這是露陰癥的基礎。
Kolarsky和他的同事們(1983年)認為,正常男人的性活動能力會因為女人求偶行為而增強。露陰癥者與這種正常的行為模式恰恰相反——女人的求偶行為抑制了露陰癥者的性活動,而女人的非求偶行為則激發了露陰癥者的性活動。這也就是說,露陰癥者暴露生殖器可以免除求偶過程所導致的生殖器結合。根據此假說,露陰癥者就像窺陰癥者一樣,害怕女性,尤其害怕性交。他們覺得這種害怕是缺乏男子氣的表現,是氣餒的表現,是ED的表現。為了克服這種害怕的心理狀態,某些露陰癥者通過暴露生殖器和手淫的方式達到快感。
某些露陰癥者曾坦率地表示對性交不感興趣。
Langevin等人(1979年)及Lang等人(1986年)的研究均表明,即使女性主動配合,只有半數的露陰癥者愿意性交。這可能是害怕女性、害怕性交所造成的,也可能是對性交缺乏興趣的緣故。
由此可知,露陰活動是為了替代生殖器的結合。露陰癥者有可能不愿意結婚,不愿意過正常的性生活。當然,露陰癥者中也有許多人有正常的約會或婚姻,并過著美滿的性生活。
3.自戀癥(narcissism)與露陰的關系
Karpman(1975年)認為,露陰癥是自戀行為。其理由如下:①露陰癥有自我色情的成分,露陰癥者看到自己裸露的身體而得到快感;②露陰癥者認為,暴露自己的身體是慷慨大方的行為;③露陰癥者為自己的陰莖而自豪,并希望以此而被人羨慕,這種人常常在沒有人的時候進行“戶外”手淫或對著鏡子手淫。
然而,Langevin等人(1979年)發現,露陰癥者并不特別地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他們更喜歡有別人在場的性活動。
調查發現,露陰癥者希望女性在看了他的生殖器后,會被喚起性興奮。當詢問露陰癥者時,他們中許多人表示:不論年齡多大的女性,都喜歡看他們暴露生殖器。有一個露陰者在接受治療時說:“20個女人中,只有1個報警,說明其余的女人一定喜歡看我的陰莖?!?
Lang等人(1986年)調查發現,94%露陰癥者希望女性喜歡這種體驗;80%露陰癥者希望女性會對他們陰莖的大小留下印象。
4.暴露與暴力
某些學者認為,露陰癥是性施虐癥的替代。露陰癥者企圖使受害者大吃一驚、感到羞辱以及失去尊嚴,并且通過她們的恐懼表現而得到滿足,這實際上是一種施虐行為。
雖然大部分露陰癥者沒有暴力行為,但也存在部分露陰癥者伴有其他的性侵犯,甚至強奸行為。Rooth(1973年)及Lang等人(1986年)發現,20%露陰癥者曾經有過1種以上的暴力性侵犯行為。
與以上觀點相反,不少學者報道露陰癥者在女人面前表現得膽小、害羞、畏縮、被動,不能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他們有自卑感,而這種自卑感集中表現在性的問題上,尤其是對他們的陰莖感到特別的自卑,由此而產生對女性無法表達的憤恨。
依Stoller(1975年)之見,所有性變態都基于敵意,由于這樣憤恨和敵意導致露陰。但露陰者膽小害羞,當他們對著女性講挑逗的下流話時(如“你想跟我性交嗎?”),假如女性向他們走近,他們便會逃之夭夭。
露陰癥者??赏瑫r是窺陰癥者;有的露陰癥者還可能同時是個異性裝扮癥者,他們由穿戴異性服裝而獲得性滿足。
Rooth(1973年)調查發現,露陰癥者中17%在露陰前有窺陰行為。Smukler和Schiebel(1975年)則發現,100%露陰癥者在露陰前的窺陰行為。Freund等人(1983年)觀察了139名求偶障礙者,發現44.6%有2種以上不正常的求偶行為。Lang等人(1986年)發現,34名露陰癥者中,有24名(71%)偷看過女人脫衣,50%在窺陰時達到性高潮;30%在打淫穢電話時達到性高潮;有43%在著異性服裝時會達到性高潮;29%有戀童行為;而只有低于6%的人在摩擦時或強奸時達到性高潮。因而他們認為,窺陰癥、露陰癥、摩擦癥和強奸之間的關系并不緊密。從總體來說,每一種求偶障礙都是獨立的,而不一定與別的求偶障礙并存。
女性露陰癥者極為罕見,形式多為全裸,也可伴發癲癇、腦器質性疾病或某些精神疾病。
三、戀物癥(fetishism)
表現為反復采用某種無生命物體作為刺激物來引起性興奮并獲取性滿足,對異性本人反而缺乏興趣。不少人還因這種癖好而干擾正常的性活動。
法國人類學家Charles Brosses于1760年首先使用“fetish”一詞來形容西非土著人那些賦予了魔力的木雕及小石頭,這個詞是由葡萄牙語“feitico”而來,意思是用藝術和技巧的構思而制成的物品。
戀物癥者所迷戀的物品多為人體的伸延物,且多是直接與皮膚接觸的物品,如內衣、內褲等。在某些案例中,所迷戀的物品僅作為提高以正常方式獲得性興奮的一種手段。但只有當迷戀的物品成為性刺激最重要的來源或成為達到滿意的性反應的必備條件時,才能診斷為戀物癥。
戀物癥幾乎僅見于男性。但Zavitzianos(1971年)報道,女性也有戀物行為。Chalkley和Powell(1983年)調查48例戀物癥者中,有1例女性。這48例中,11例為同性戀者,1/3只迷戀一種物品,而大多數戀物癥者迷戀的物品有許多種。
戀物癥者所眷戀的婦女物品有:內衣褲、乳罩、手套、手絹、鞋襪、月經帶、飾物等。他們將這些物品放在鼻前聞嗅,用手撫摸,伴有或不伴有手淫。有的戀物癥者僅在性交時擺弄這些物品,以這些物品作為性興奮的刺激物。盡管這類物品很多,但對每一個具體的戀物癥者而言,他們僅對其中少數幾種物品產生迷戀。
戀物癥者在接觸到自己所偏愛的物品時,會出現性興奮,甚至達到性高潮。為此,他們不擇手段、不顧危險地竊取被女性用過的以上物品,并收藏起來,作為性興奮的誘發物。一般來說,他們對新的、未經用過的物品不感興趣,也并不試圖去接近物品的主人。他們對異性本身及其性器官無特殊的興趣,因此不會對她們進行人身攻擊。
但是也有對女性身體的某一部分如手指、腳趾、頭發、指甲等特別興趣者,稱為部分體戀(partialism)。其中,對異性頭發戀眷者往往在公共汽車、地鐵列車等擁擠的公共場合偷偷撫摸女性的頭發,甚至將女性的頭發剪下(劫發者)收藏玩賞,以達到性興奮。Hirschfeld(1944年)就報道過一個剪了31位女性發辮的男性。
賈誼誠(1988年)報道一例偷剪女發的慣竊,司法人員在他家里發現近20條被他偷剪的發辮,這些發辮均被洗滌梳理整潔,并噴灑了香水、香粉,用紅絲帶結扎,整齊地排放在一個箱子里。
關于戀物癥的原因,Binet早在1877年就提出,假如某種物品與性興奮同時出現,此種物品則會成為戀物癥者的眷戀物。Rachman(1966年)用實驗證實了此種說法,他給男性志愿者看靴子的圖片,緊接著給志愿者看性喚起的圖片,重復多次之后,只要出示靴子的圖片就能喚起性興奮。
戀物癥者選擇性的眷戀物,也可能與他們在兒童時期曾密切地接觸過的、并產生特殊感情的某些人(如異性親屬、保育人員等)的所有物有關。
例如,一個很有威望的外科醫師對女人用的發卡產生眷戀。他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大街上、在公共汽車上盯看女人頭上的發卡,有時還忘乎所以地跟隨那些女人走很長的路程,此時多能獲得快感,達到性高潮。追問其生活經歷發現他青年時代曾與表妹相愛,而他表妹喜歡戴各種發卡。由于戰爭他與表妹失散,若干年后才得知表妹死于戰亂,此后便產生了這種眷戀發卡的癖好。
蘇敏軍(1989年)報道過一名戀發癥者。他是一個25歲的部隊干部,因偷剪女性頭發而被懲罰。他出身于干部家庭,受過大學教育?;貞浧鹱约河浭缕鹁拖矚g小女孩的頭發,撫摸她們的頭發可引起愉快的體驗。8~9歲時偶與鄰居一女孩共睡一床,偷偷地撫摸對方頭發,感到十分“好玩”。初中以后,常借故撫摸女同學頭發但引起她們反感??既胲娦:?,學習成績優良,但迷戀女發的情況加劇,看到梳理整齊的女生頭發便激動不安,??刂撇蛔〉厣焓謸崦?。同時在人多擁擠的場合,觸到女發或聞到女性頭發的香氣也會激動不已。
再有一點,戀物癥的發生也與社會文化和習俗有關。在某一個地區被認為是性感的物品,在另一個地區就不見得十分受喜愛。比如中國過去崇尚“三寸金蓮”,許多人對女性畸形的小腳及小鞋眷戀并感到格外性感;而裸體之風在某些國家盛行之時,日本人仍然認為女人的后頸部最為性感。這些風氣的興起,與文學著作的渲染不無關系。
Meyer(1980年)發現,戀物癥者與邊緣型人格障礙有關聯。
戀物癥者多起于青春期,但也有始于兒童期者,后者稱為兒童戀物癥。以下為幾個例子。
例1:男性,22歲,大學文化。自幼性格內向,膽小怕事。13歲開始遺精,遺精時喜歡用毛巾捏住陰莖,目的是不讓精液流出過多。以后發現母親所用的毛巾上有一種芳香的氣味,用它包住陰莖更為舒服,從此便四處收集女性用過的毛巾、頭巾、乳罩、內褲等物,竊取后躲在屋內用它們包住陰莖進行手淫。某次在偷竊鄰居的內褲時被當場抓獲,結果從他床下的箱子里發現80多件女性貼身衣物。他說:“我有一種渴望得到這些物品的沖動,一見到就想據為己有。雖然在偷竊時心情十分緊張害怕,卻總也無法控制那一股沖動?!彼麖膩頉]有產生過接近物品女主人的想法。
例2:男性,8歲,小學二年級學生。自6歲起喜歡偷拿母親或別的女性的襪子內衣等物品,夜間常偷偷穿上,只有這樣才感到睡得安穩,否則煩躁不安輾轉難眠。1年前父母從他床墊下找出數十件女襪、內衣等物,被父母嚴厲責打,之后依然不改,只是手段更為隱蔽。自訴雖然在偷拿之時緊張害怕,也感到羞恥,卻難以控制這種沖動,且在拿到之后會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和滿足。
例3:男性,5歲。其母介紹,他自3歲起就迷戀女性的尼龍絲襪。只要他母親穿上尼龍絲襪,他就會用手觸摸或親吻,將母親的腿抱住用臉和身體摩擦,進而騎在母親腿上,將外生殖器緊貼在尼龍絲襪上有節律地摩擦,此時臉色通紅、渾身出汗、異常興奮。為此母親只得長年光腿不穿襪子或改穿棉線襪,但他卻跑到鄰居家里找穿有尼龍絲襪的女性做同樣的動作。無論如何打罵,均不能改變他對尼龍絲襪的依戀。
以上2個兒童在身體及智力發育上均屬正常,除了戀物行為之外,未發現有任何行為上的異常。
四、戀物性異裝癥(transvestism)
指正常異性戀者反復穿著異性服裝,暫時性地享受作為異性成員的體驗,以引起性興奮和性高潮,但沒有永久改變性別愿望的一類性變態。這些人往往一旦達到性高潮,性喚起就開始消退而脫去異性服裝。
戀物行為者中,有13%的人喜著異性服裝。
這種人的性愛指向往往是正常的,他們中大多數人有正常的異性戀關系。他們與同性戀者穿著異性服裝不同,某些同性戀者穿著異性服裝是為了取悅性伙伴或認為只有這樣才符合他們的性取向與內在性格,而不是為了性喚起或性滿足,也沒有以著異裝作為緊張釋放的心理依賴。
戀物性異裝癥與雙重角色異裝癥的異性裝扮也不同。前者是為了得到性滿足,后者則是性別認同的紊亂,穿著異性服裝是基于對異性的偏愛,認為只有以異性裝扮才符合其性身份,且不產生性興奮。
在應激的情況下,某些戀物性異裝癥者會對自己的性別感到煩惱,稱為性別煩惱異裝癥(gender dysphoric transvestite),他們甚至會要求做變性手術,此時應明確診斷,避免造成不可逆的手術后果。對這種情況,應以心理治療為主,為解決情緒上的抑郁、焦慮,可使用抗抑郁劑及抗焦慮劑。由于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采取自殺的行為或者自行閹割,因而在護理上應有所警惕,必要時需住院治療。此外,患者在情況好轉之后,還會在應激之下而再度復發。因而,在性別煩惱減輕之后,仍應繼續地給予支持治療。
戀物性異裝癥的原因,有的是幼時被家里當女孩子對待,長期將他打扮成女孩子造成心理變態,只愛穿異性服裝,并產生性興奮,這種性興奮早在4~6歲時就會體會到;有的是在異性戀生活中受到挫折,性欲受到抑制;也有的與遺傳素質有關。弗洛伊德認為,異裝是為了防止戀母亂倫的罪惡感,以及減少閹割焦慮,是退化到兒童期的表現。
以下是因幼時感情依附而導致戀物性異裝癥的案例:F某,男性,23歲,高中文化,出生于干部家庭。由于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F某很少能從父母處得到溫暖。家庭中唯有姑姑(長他17歲)對他十分疼愛,常給他講故事,教他畫畫,并帶他到公園玩。兒時他經常待在姑姑的房里,尤其是父母吵架之時。
上小學四年級時(10歲),姑姑一家遷居外地,F某平時少了一個去處,心里時常感到空落落的。第二年(F某11歲),不知為何,他一見到女式圓口鞋就心慌意亂,雖然心里不好意思,卻控制不住地想看,且越不好意思越想多看幾眼。F某時常在鞋店或商場的賣鞋處逗留,情不自禁地徘徊于女式圓口鞋前。
20歲時,他在一本時裝雜志上看到一個腳穿圓口鞋、身著漂亮服裝的女性照片。由于服裝新穎,襯托出鞋子更美,F某一下子被吸引住,視線久久不能離開這幅照片。當時他想:如果他穿上這鞋和服裝會是什么樣子呢?也一定很美。此時,他腦子一陣陣發熱發脹、手心出汗,產生取得女性衣物穿上一試的沖動。
從此,F某開始四處偷竊女性衣物,且迫切希望得到用過的衣物。他偷竊的婦女用品有乳罩、內褲、長筒絲襪、女鞋等,這些物品對他來說“有一種特殊的吸引力”。F某經常關上房門,將竊來的婦女衣物穿戴整齊,在鏡子前自我欣賞,他感到一陣陣興奮。
有幾次,F某穿著女性衣服走到街上。若遇見女性還主動地打招呼,與她們攀談,但他心虛膽怯,總怕被女方識破自己是個男人,所以每當發現女方盯住他看或發現女方顯露出懷疑的眼神時,就主動地告訴對方自己有病需要服用雄性激素,因而骨骼變粗大、乳房萎縮等。F某自稱對她們并無邪念,也從來沒有非禮行為。他對女性一直沒有興趣,平時也較少接觸,可是一見到某些女性用過的衣物就沖動起來,難以自控,偷竊之時也就顧不得害怕了。
某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天氣悶熱,F某又興奮起來,換上女性裝扮后就出門了,不久他發現自己被兩個男人尾隨,無奈之下他叫住行人要求保護,結果一同被帶到派出所。在明亮的燈光下,他被認出是男扮女裝。追問之下,他承認所穿的衣服均是偷竊而來。警察在他家中查出女襪100余雙,各式女鞋14雙,裙子20余條,女內褲、乳罩、月經帶等數十件。
經醫師幫助,F某回憶起他姑姑最偏愛穿圓口鞋。由此提示,現實生活中的圓口鞋成了遠在他鄉的姑姑的替代物。在沒有家庭溫暖的情況下,成為F某感情的投注客體,進而發展為戀物性異裝癥。
五、戀童癥(pedophilia)
指對未成年兒童產生強迫性的、難以抗拒的性癖好,可分為戀異性童癥和戀同性童癥2種。一般以后者占多數,但也有10%為兩性戀,即同時對男、女兒童均有興趣。
受害者多為6~11歲的兒童。戀同性童癥的受害者年齡稍大些,多為12~15歲,即青春期的少年。不論受害者是青春期前或青春期后,與戀童癥者至少要相差5歲。
在與受害兒童的關系上,戀童癥者多為受害兒童的親戚、熟人或鄰居,與受害兒童相識。而戀異性童癥者與受害兒童的關系,較之戀同性童癥者與受害兒童的關系更近,有調查示僅有10.3%~17.8%為陌生人。
戀童癥的實際發生率比發現的要高得多,被揭露的案例不及15%。實際上,由于卷入這類案件的親屬關系比例較高,“家丑不可外揚”的觀念使許多戀童行為發生后并沒有被報案公開。
戀童癥者對兒童的侵犯多表現為:以糖果、糕點、小玩具為誘餌,哄騙引誘不懂事的兒童(多為小女孩)到家中、電影院、公園或偏僻場所,裸露自己、撫弄兒童、指奸、雞奸(肛交)、口交等,其形式主要是由受害兒童懂事程度而決定,而不完全由戀童癥者所決定。
Abel等人在一份未公開的調查中報道:戀童癥者84.9%為撫弄、口交、性交、肛交等性行為;13.4%暴露自己于兒童之前;0.9%迷戀兒童身體的某一部分,如手、腳等;0.4%對兒童施虐。有的戀童癥者會殘酷地折磨被害兒童,甚至將兒童殺害。Christie等人(1985年)報道,有58%的戀童癥者使用了暴力。
有人發現,戀童癥者一般偏好沒有陰毛腋毛、外陰部較小、乳房不發育的女性,以及沒有胸毛、缺乏胡須的男性。
從年齡上看,大多數戀童行為發生于3個高峰時間:青春期、35~40歲和55~60歲。因而,可以分為青少年戀童癥、中年戀童癥和老年前期戀童癥3種。過去以為只有老年前期戀童癥,或者認為以老年前期戀童癥占絕大多數。后來,又發現中年組為數最多。然而,實際上青少年戀童癥才是最為多見的,過去的調查資料顯然忽視了這個事實。
進一步的調查發現,青少年戀童癥者在學校和社會中與人疏遠,尤其不與女性來往。中年戀童癥者可能已經結婚,對他們的婚姻狀況及家庭關系的了解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些人的家庭關系一般都不和睦,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較大;他們與同事的關系也可能存在問題,并可能伴有酒精依賴。老年前期戀童癥者在社會上往往比較孤獨、與社會隔離,雖然他們在人格上沒有改變,但在情感上缺乏發泄的機會,這是產生境遇性戀童行為的一大原因。
Tasto(1980年)將戀童癥者分為3種類型:
Ⅰ型:無法與成年女性性交,卻能由成年女性及兒童導致性喚起。
Ⅱ型:能與成年女性性交,卻無法由她們導致性喚起,只能由兒童導致性喚起。
Ⅲ型:無法與成年女性性交,也無法由她們導致性喚起,只能由兒童導致性喚起。
Barnard等人(1985年)發現,40%戀童癥者在童年時受過父母的身體虐待;56%在童年時受親戚的性虐待。別的學者也發現許多戀童癥者在兒童時期受過性侵犯。因而,實際上他們是“前受害者”。
Money認為,早年不能自由表達自己性愿望的兒童在成年之后最容易發展成戀童癥者。他報道了許多性變態者就是生活在這種家庭之中,這些人小時即使是手淫,也要受到家長嚴厲的懲罰。
以上說的都是男性戀童癥者。絕大多數戀童癥者為男性,但也有10%是女性戀童癥者。
從治療效果上看,戀同性童癥者要比戀異性童癥者差。Radcinowicz(1957年)對1985名性罪犯進行4年隨訪,發現27%戀同性童癥者再次犯罪,而戀異性童癥者僅有13%再次犯罪。Fitch(1962年)調查139名男戀童癥者,發現出獄后再次犯罪的戀同性者是戀異性者的2倍。這些戀同性兒童者一般只對同性兒童產生性沖動,與同性成人沒有同性戀關系。他們雖能意識到自己與兒童的性行為是不道德的、違法的,卻終歸難以控制那種對兒童特殊的眷戀。
六、性施虐癥(sadism)和性受虐癥(masochism)
是指以在肉體上或精神上虐待性愛對象,或者以接受性愛對象虐待的方式來激發性興奮與獲得性滿足的一種性心理障礙。有報道稱其發生率僅次于同性戀,在性心理障礙中占相當大的比例。
Schrenk和Notzing(1899年)首次指出性虐待癥(erotic algolagnia)這個名詞時,就指出這其中包括了主動的和被動的兩種表現。
法國有一名叫Marquis de sade(1740—1814年)的侯爵,他在生活中有對女性施加虐待的行為,在他的著作里描寫了許多這一類的性變態現象。Krafft和Ebing就把這種主動的虐待癥命名為Sadism,中文譯為施虐癥。
19世紀,奧地利有一小說家名叫Sacher-Masoch(1835—1895年)。他本人是個被動虐待癥者,在他的作品里大量地描述了這一類變態的性活動。因此,被動的虐待癥就被命名為Masochism,中文譯為受虐癥。
1.性施受虐癥的行為
表現性施受虐癥的行為有:
(1)疼痛:
拳打腳踢,使用棍子、鞭子、鉗子等攻擊,牙咬,掐擰,火燙,電擊等。有的專門損毀異性的性器官,甚至以見血為快。
(2)捆綁:
將性伴侶捆于痛苦的姿勢和位置。有時還要堵住嘴、蒙上眼,然后鞭抽棍打。
(3)羞辱:
讓性伴侶跪爬、學狗(犬)叫、舔鞋等,做侮辱人格的動作。有的讓性伴侶穿著丑陋,表演卑賤而帶侮辱性的角色。有的還肆無忌憚地對性伴侶凌辱謾罵、諷刺挖苦。
受虐者由所受的痛苦中得到快感,而施虐者則由受虐者的痛苦慘相及呻吟哭嚎中得到快感。性施受虐者并不認為他們的舉動是殘酷的,恰恰相反,他們認為這些舉動充滿了感情,會給性伴侶帶來歡悅。有些性功能衰弱的人用這種方式加強性沖動,給衰弱的性欲增添力量。
例如,一對夫妻,男28歲,女24歲。丈夫在18歲時因強奸罪而被判刑。妻子5歲時被人誘奸,于13歲后常與異性發生性關系,甚至與陌生人發生性關系。他們于5年前結婚。每一次同房,丈夫均將妻子衣服粗暴地剝光,用皮帶或竹條狠狠地抽打以激起性欲。性交時,尤其是接近性高潮時,他要重重地卡妻子的頸部,并要妻子狠狠地咬他鼻子,使勁用指甲掐他的背部,直至出血。而妻子認為,只有在性交前挨打,她才能激起性欲,主動要求丈夫對她進行粗暴性交,以達到性高潮。
像此例這樣的夫妻雙方均有施虐和受虐欲望的極為少見,多數的情況是僅有一方有施虐或受虐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之下,另一方難以長期忍受,往往為此而導致分手。有研究報道一例施虐癥的丈夫在性交前,除了將妻子全裸、捆綁、鞭打外,還向妻子全身通電,用小刀在妻子胸前刻上自己的名字,甚至用煤油燈芯塞進妻子的陰道燒灼,而他妻子終于不堪其虐而提出離婚。
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性施虐癥者多混雜在人多擁擠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公共汽車、地鐵列車等)或公眾活動場所(商場、影劇院等),用鋒利的刀片或腐蝕性的藥水毀壞素不相識的異性的衣服或身體。作案之后迅速逃離現場,他們通過這種行為獲得性的滿足。
2.性施受虐癥發生機制的研究
通過動物行為的觀察,我們可以得到啟發。在交媾前,許多動物尤其是哺乳動物,雌雄之間要進行一場搏斗。雄性動物會緊緊咬住雌性動物的頸后部位,以便交媾。無疑這種行為伴隨巨大痛苦,但這種疼痛的刺激通過情緒和內分泌系統的作用,有助于雌性動物的排卵及增加受孕的機會。因此,此時雄性動物的施虐行為實際上是在“激發”雌性動物。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是否殘暴呢?
據知,女性喜歡剛強自信、積極主動的男性,而且常?;孟氡唤训哪行运鶑姳ú⒎侵阜缸镄再|的強奸)。因而有人認為,女性生而就有喜歡受虐的傾向。有些證據說明,在強迫之下發生性關系的女性更易受孕。Parkes(1976年)發現,被強奸的女性比同樣人數自愿性交的女性更易于妊娠,這表明強奸時的特殊情緒狀態會誘發排卵,并增加妊娠的機會。然而,以上的現象也可能與下述情況有關:①強奸者體格特別壯;②強奸者作案時的生殖能力特別強(如雄性激素水平增高);③女方用被強奸為自己的妊娠開脫,欺騙父母或丈夫。總之,目前尚不能武斷地判定強奸能增強受孕。
如果動物的行為與人類的施受虐行為有關的話,那么施虐癥將多見于男性,受虐癥將多見于女性。Wilson和Lang(1981年)發現,女性的幻想是被動的、受虐的;而男性的幻想為主動的、施虐的,也支持了上述觀點。
Hunt(1974年)在美國調查了人群中從施予或承受痛苦而得到性快感的狀況。盡管有此種行為的人數低于5%,但結果表明施虐而得到性樂者,男性為女性的1倍;由受虐而得到性樂者,女性為男性的1倍。Hunt的調查表明,雖然民間傳說及臨床印象似乎絕大多數性施受虐癥者為男性,但實際上女性施虐癥的發生率與男性相似。在性別上,男女性施受虐癥是平衡的,這種情況是符合生物學規律的。當然,參加色情俱樂部、買色情書刊和器具者絕大多數是男性,且大多數有此行為女性是為了滿足男性的要求,因此給人造成男性為多的錯誤印象(Gosselin和Wilson,1980年)。
在Hunt的研究中,大多數由疼痛而得到愉快的女性跟丈夫或男友的感情深厚,她們喜歡被毆打、被捆綁在床上、在陰道尚未充分分泌時被強行性交,或粗暴地性交到疼痛難忍的程度。
在性施受虐癥的發生機制上,有人認為與遺傳有關,因為不少性施受虐癥者伴有同性戀和異性裝扮癥。Spengler(1977年)發現,性施受虐癥者常常也有同性戀、戀物癥、性別轉換癥的表現。
有人認為,一般人普遍存在輕微的施虐和受虐的心理和行為。如輕微的痛苦及其所造成的震驚、悲傷、憤怒等情緒,都可使經受者或旁觀者產生愉快的感覺。這也就是以悲劇結尾的小說、電影、電視、戲劇,以及觀看斗牛、爭吵為什么會有吸引力的緣故。性施虐癥和性受虐癥,只不過是這種心理狀態過分的、異常的發展而已。
有人認為,性施受虐癥是后天學來的,與環境、家庭、父母教育方式、周圍人的影響以及生活中重大精神創傷有關。
3.色情殺人
為性虐待癥的惡性發展,施虐者直至將受虐者折磨至死而快。色情殺人(lust murder)的手段多十分兇殘,他們由受害者痛苦的掙扎、呻吟、慘叫,以及血流如注的恐怖場面而激起性興奮,達到性滿足。這樣的案例,我國已有人報道過。
王錫慶等(1991年)報道一例21歲的男性。該人自述:在11~12歲時不知為何在腦子里突然萌發想殺女孩的念頭,這并不是由于憎恨女孩,反而是對女孩有一種蒙眬的感情,具體如何自己也難以言表。這種念頭時隱時現,但不影響學習和玩耍。初中二年級以后,想殺女孩的念頭愈加強烈。自己知道不對卻難以控制、無法擺脫,因而十分苦惱,以致失眠。進入高中之后不久,這種念頭強烈到干擾他使其無法學習,于是只得退學。多次于黃昏時刻外出,在僻靜處跟蹤女青年。每當看到她們嚇得驚慌失措的神態,心中就產生一種滿足感和快感。18歲參軍后因訓練緊張,上述念頭稍顯淡漠。20歲之后因任務較輕,又常出現上述惡念,有一種難以阻擋的沖動驅使他跟蹤、恐嚇單獨外出的女性。某晚,他殺死一個18歲的女青年,面對死者并不害怕,反而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解脫感和快感。為了滿足心理上最后的快感,他把女青年掐死后又用皮帶勒住頸部,扒光她的衣服,把尸體轉到別處。
將受害者殺死之后,不少人會繼續對尸體施虐、肢解傷毀或進行奸淫,有的將整具尸體處理保存,有的將尸體的某一些部分處理保存,以供日后賞玩或奸淫。這一類人稱為施虐戀尸癥(mecrosadism)?,F舉一例:G某,男性,28歲。自26歲起,G某3次在夜間用刀刺傷陌生女青年,自述“刺了她們之后,覺得心里非常舒服、愉快?!苯鼛讉€月3次在偏僻處將陌生女性殺害后奸尸,自述每次殺死女性后將尸體裸露,用嘴吮吸死者的奶汁和血液或用牙咬死者的乳房、陰部和大腿以激起性欲。待陰莖勃起后,再施行奸尸射精。這樣的過程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均感到愉快和滿足。并述,先殺死后奸尸為的是更好地玩弄(此例由歐陽春生提供)。
施虐癥者殘酷殺人的對象也可能是同性。Allen曾報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名叫Fritz Herman的罪犯無故殺死了30~40個男孩,這是個同性戀施虐的例子。
殘酷殺害的行為也可施加于動物身上,屬于戀獸癥的施虐癥。Allen報道了一例十分愛貓的人,一夜之間殺死了3只貓,并把尸體用繩穿過鼻子掛在籬笆上。
七、戀獸癥(zoophilia)
又稱獸交(bestiality,bestiosexuality),指在有機會與成年異性發生性關系的情況下,卻反復以動物作為性活動的對象或唯一達到性興奮的方式。Kinsey發現,約有80%的成年男性和3.6%的成年女性同動物有過性的接觸。男性多與溫順的家畜如豬、羊等性交,某些人在性交時還有虐待,甚至殺害動物的行為。女性則多與家庭寵物如狗(犬)、貓等發生性接觸,通常僅限于讓動物舐陰部或給雄性動物手淫,亦有個別人訓練稍大型的狗(犬)與她性交。
獸交可能是在不能尋得性伴侶時所采取的一種性緊張釋放的手段。在遠離人群的牧場、長期沒有機會與異性接觸的軍隊、邊遠的山區或農村缺少異性的環境下,某些人進行獸交只是權宜之計,并不屬于真正的戀獸癥,一旦適當的時機到來,他們就會立即放棄這種行為。
獸交亦可能與好奇有關。某些人在旁人慫恿下,在好奇心驅使下而與動物交媾。在我國西北牧區,有些青少年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與羊等動物交媾取樂。據目擊者說,還有人在一旁圍觀起哄。
八、電話穢語癥
亦稱電話穢語癖(obscene telephone calling,telephone scotologia),指通過電話向異性講淫穢語言,由此而得到性的滿足的癖好,多為男性。受話者多為不相識的女性。由于解除了被當場抓獲的顧慮,他們可以毫無顧忌地用最淫穢下流的語言挑逗、侮辱對方。有些人假裝計劃生育人員、科研人員或內衣推銷員,“調查”受話者的性生活細節,部分在談話的同時進行手淫。
為迎合包括這一部分人在內的某些人的癖好,“性電話”在某些國家應運而生,由嗓音性感的女性應答,與通話者互相挑逗并計時收費。
九、觸摸癥和摩擦癥(toucheurism,frotteurism)
指用手觸摸不相識的女性和用身體(通常用生殖器)去摩擦不相識的女性以達到性興奮、獲得快感的性偏好障礙。這些人在交通高峰時間擠在公共交通工具里或在球賽、電影散場之時,找機會觸摸他人或以勃起的陰莖摩擦女性身體,有時伴射精。
必須指出的是,觸摸和摩擦行為者只有極少數是性偏好障礙者。因為如果此時受害者不敢揭發或反抗,他們就可能進而進行性侵犯乃至強奸。只有那些極端的,以觸摸和摩擦行為代替性交的人才屬于性心理障礙。
十、性窒息癥(性縊死)
指在人為造成的缺氧狀態下進行手淫,以求達到性高潮,尋求性滿足的性偏好障礙。性窒息者獨自在房內或偏僻隱蔽之處,用繩索或布帶套于頸間,然后身體慢慢下墜,使繩索壓迫頸部血管而造成大腦缺氧。由于大腦在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積的情況下可導致勃起中樞興奮,出現持續性勃起和射精,同時還可造成意識恍惚,體驗到飄飄然的感受,甚至出現幻覺,為性窒息者的手淫添加樂趣,致使他們即使冒著被吊死的危險依舊樂此不疲。
性窒息癥者多為未婚男性,極少有女性采取這種危險的性自慰行為。國外曾報道有一35歲離婚女性,當她9歲的女兒發現時,該女性已呈伏臥位死于臥室衣柜后面的小架子上,當時陰部的振蕩器仍在工作。
性窒息癥者一般在性格上偏女性化,不少人還伴有其他性心理障礙,如異裝癥、性施受虐癥等。
性窒息癥者多在意識恍惚之時自行解開繩扣,但有時會由于操作失誤(如繩索被結成死扣、座椅或墊腳物意外翻倒)或過分貪圖快樂,追求深度缺氧致使持續時間過長而失去了自控能力及知覺,最終造成窒息死亡,這種情況稱為性縊死。
例1:H某,男性,36歲,工人。內向性格,工作積極,每年均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節日其妻回娘家小住兩天,回來后發現H某已吊死在自家廁所管道上。死者上身穿著妻子的花格襯衣,外套一件藍色女式襖,襯衣內系著一個乳罩,下身穿著妻子臨走時換下的內褲和一條緊身褲。其縊繩是女孩用過的褲帶。死者旁邊還有一面鏡子、一本淫穢內容的書刊,兩張半裸的女影星掛歷照片被圖釘臨時釘在墻上。H某腳下有一翻倒的木凳,旁邊丟落一塊沾有精液的手絹。據分析,H某是在手淫過程中,不慎踩翻腳下的小木凳而縊死。
例2:I某,男性,48歲,農民。已婚,夫妻和睦,生二女。一日獨自上山砍柴、揀蘑菇,至夜不歸。發現時尸體懸掛在一山溝斜生樹杈上,雙足可觸地,陰莖露于褲外,龜頭附近附有黃白色精液。
(以上兩例由龐興華提供)
十一、戀老癥
亦稱戀老癖(gerontophilia)或枯楊癥(癖),指年輕人以老年異性作為性偏好的對象,以與老年異性發生性關系作為獲得性滿足的主要方式。
戀老癥不包括抱有除性以外的其他目的而與老年異性的接觸,如為了獲得老人的金錢、財產,為了借助老人的權勢、地位等目的的老夫少婦或老婦少夫。
戀老癥雖不多見,但在現實生活中偶有發生。有人曾報道一位風華正茂的19歲醫科大學男學生迷戀上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嫗,這位老嫗既無錢財又無權勢,不過是個遺孀多年的退休看門人。對于這位年輕醫學生的苦苦追求,起初老嫗大為不解,后來看出年輕人的真心才解除顧慮。他們的關系迅速發展,并有了性關系。不久便申請登記結婚。在回答旁人的疑問時,這位年輕人說;“因為我愛她,她是我夢寐以求的人。”
十二、戀尸癥(necrophilia)
指以尸體作為性活動和性滿足的對象,并與尸體交媾,俗稱“奸尸”。
奸尸現象偶爾發生于醫院的停尸間和殯儀館等停放尸體的場所,但這種情況古而有之,我國學者潘光旦曾在唐、宋、元、清各朝代的雜文中找到不少戀尸和奸尸的記載。
Allen(1949年)報道說,從前法國有一個妓院專門為這一類性變態者提供貌似死尸的妓女,妓女裝扮成尸體的樣子,穿著葬衣,躺在棺材里供他們淫樂。
我國的紀述茂(1986年)報道一例27歲男性奸尸的案例。這個受過小學教育的農民,17歲起就與一有夫之婦長期姘居。為此,他受到雙方家長的指責,并曾被捆打致昏迷達數小時之久。24歲時起,與原姘婦過往減少。此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聽說某婦女(31歲)病死,即伺機進入停尸房撫摸尸體的乳房、陰部,并產生很大的性快感。3天后女尸被埋葬,當日深夜,他將墓掘開拖出尸體,進行奸淫。此后,只要知道附近有年輕女性病死埋葬,他即于夜間掘開墳墓,將尸體拖到地上奸淫。3年間共掘墳7次,所奸婦女最小18歲,最大34歲,距死亡時間3天半至35天不等,甚至至尸體腐爛發臭,偶有偷取隨葬物的行為。被抓獲后發現他智力如常,也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但就是無法控制。他承認,奸尸比和女性性交更能得到性快感,這也是他與姘婦疏遠的原因之一。
有人不但奸淫尸體,還將尸體肢解,把死者身體的某些部分如手、腳、乳房、陰部割下,經處理(如浸泡于濃鹽水中)后長期保存,以供日后賞玩,這種情況稱為“施虐戀尸癥”。有學者認為,由于此時受害者已死,不會感到痛苦,不如稱之為“戀尸戀物癥”。
龐興華(1992年)報道一例如下:J某,男性,28歲,汽車司機。中學文化,性格內向,平日被公認為忠厚老實,工作積極負責,熱心踏實,行車13萬公里無事故,多次受到表揚。被捕后交代其在青春期就對女性的小腿、腳和手異常感興趣并可激起強烈性欲,存有“人生在世就得多奸幾個女人”欲望,但又認為攔路強奸擔風險太大,故轉向扒墳奸尸以獲得性的滿足。自1984年3月至1985年3月,1年時間內扒墳5起。1984年當其聽說某村有一年輕姑娘長得很漂亮,因與戀愛對象斷絕關系而被男方殺害,現已入葬后,隨即駕車到該村尋找埋姑娘的新墳。待記準地點便駕車返回,帶上工具后騎自行車到達墓地。確定墳墓后,隨即用鐵锨將女尸扒出,當打開席包看到穿有紅色服裝的女尸時,立即激起強烈的性興奮,但尸體腐爛已不能奸尸,便撕下了女尸頭發、拔下其陰毛裝在衣服口袋里。隨將女尸的衣物裝在提包內,接著又鋸下死者的兩條小腿及兩上肢裝在大提包內,將墳土埋好后騎車回到單位把物品等存放起來。幾天后又把下肢從腳腕處鋸下來,把上肢從手腕處鋸下來裝在塑料袋內挖坑埋在車庫里,并蓋上水泥板。小腿上的肉用刀刮下扔掉,尸骨保存在車庫內,自稱性欲興奮時通過觀賞衣服、骨頭和幻想獲得性的滿足。1984年夏與1985年初分別實施2次竊尸。扒第四具女尸是在出差外縣時,聽說一女干部的女兒21歲,因煤氣中毒致死已土葬,隨即開車前往探聽。第二天,又駕車前往扒墳。當鋸開木板后看到尸體面部色澤正常、無臭而激起性欲,脫下女尸棉褲、內褲等全部衣著奸淫了尸體,又鋸下了兩上肢和兩下肢,拔了陰毛,剪了一撮頭發,然后埋好尸體,帶上衣物和四肢開車返回機關車庫。把肢體等放在車庫內,衣物放到車座背后,把四肢作了刮肉留骨處理,骨頭留在車庫內,陰毛放在車的后頭分盛在塑料袋內,并把手指骨刮凈后放在自己的家中,可隨時取出“欣賞”,以通過幻想獲得性滿足。當其第五次扒墳墓時被抓獲,交代稱在扒過第一具女尸獲得性體驗后愈發沉迷,到處打聽姑娘死訊。破案后從其車庫內和家中,共提取女性的衣物40余件,人體骨骼100余塊。
歷來報道的戀尸癥者多以異性尸體作為對象,進行奸淫。亦有報道同性戀者以同性的尸體作為性活動的對象。
似乎戀尸癥者僅見于男性,但1976年Foerster等人也報道了1例女性戀尸癥者。
十三、嗜糞癥(coprophilia)
這種人喜好糞便及污物,以反復幻想或留意別人的排便動作而引起性興奮,或反復幻想把糞便排(或涂抹)在他人身上或他人把糞便排(或涂抹)在自己身上以獲得性興奮。幾乎僅見于男性。
按照精神分析理論,肛門欲的過程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憋住糞便及排出糞便,從而得到樂趣;其二是由糞便本身而得到樂趣。肛門括約肌訓練階段的目的有二:有規律地排便并保持清潔干凈。這種肛門訓練的控制以后則會造成某些固結,對糞便的興趣也會轉換到其他與糞便相似的東西或象征糞便的東西上。
Ferencz(1871—1933年,匈牙利精神分析家)認為,通過象征作用,糞便可變為泥土、沙子、小石子、彈球、紐扣、珠寶、硬幣、錢、證券等,人們對這些東西的追求都可回溯到早年的肛門欲望,這也就是嗜糞的樂趣所在。嗜糞的樂趣也可升華為繪畫、雕塑、烹調等。
十四、嗜尿癥(urophilia,undinism)
指以反復地看到人排尿,并要別人把尿排到他身上或將別人的尿喝下,用以激發性興奮的性偏好障礙。最早由Ellis(1928年)命名。
臨床上很少見。曾有報道一名中年男性多年來總要求喝下妻子的尿。開始時不一定要求喝新排出的尿,逐漸發展一定要喝剛排出的尿,再發展連剛排在容器里的尿也不喝,一定要妻子對著他的嘴排出才行。
十五、嗜灌腸癥(rlismaphilia)
指以反復要求灌腸來獲得性滿足的癖好。這種人在得不到灌腸時,則經常以幻想灌腸來暫時滿足精神上的需要。
第四節 性偏好障礙的分級
每一個性偏好障礙者的嚴重程度并不相同,每個人在不同時期其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按照Schorsch等人的意見,性偏好障礙由輕到重分為4個等級。
1級:偏好沖動僅出現1次或偶爾出現,且與生活中的危機、沖突或特殊情境相關。一旦這些情境不存在便不再出現偏好沖動,甚至連幻想中也不再出現。
2級:每當內心緊張或情緒不佳時,就出現偏好幻想和沖動,一般不影響性取向和性欲。許多暴露癥慣犯者即屬于此。
3級:在情緒不緊張的情況下也持續地出現偏好的取向,且只有偏好的內容才能引起性欲和性幻想。
4級:偏好沖動伴有性欲和性幻想的增強到了無法控制的程度,以至成了“依賴”。
第五節 性偏好障礙的治療
性偏好障礙的治療不僅是醫學難題,更是復雜的社會問題。正如Frend(1927年)所指出,性偏好障礙者很少主動求治。一方面,因為這些行為在外人看來古怪而不可理解,但對當事人來說則是自我和諧(ego syntonic)的。大多數性偏好障礙者并沒有因自己的行為而感到痛苦和煩惱;相反,他們可以通過這些帶有強制性的行為而得到樂趣和性滿足,因此不愿放棄這些行為。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使他們難以啟齒求助,他們往往是在多次嚴厲懲罰之后或在家屬逼迫之下方去找醫師診治。
此外,共病現象在性心理障礙患者中很常見,因此增加了性偏好障礙診斷和治療的難度。
一、治療的目的
治療的目的是教會或用藥物幫助性偏好障礙者控制自己的性行為,建立起正面的自我形象和生活方式,學會正常的社會交往手段。
二、治療的途徑
1.減少變態的性興趣和行為。比如,對戀童癥者應減低他們對兒童的性要求及性幻想;對戀物癥者應減低他們對所迷戀物品的興趣和幻想等。
2.增加正常的性興趣和行為,包括改善社交與人際關系的技巧。比如,增加戀童癥者對成年女性的興趣,提高他們與成年女性的社交能力和社交技巧。
3.對于不愿放棄變態性活動的性偏好障礙者,則幫助他們遵循社會的規范,避免侵犯他人。
三、治療的方法
目前對性偏好障礙的治療主要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以及探索中的外科手術治療。
1.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是性偏好障礙治療的基本方法之一,具體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常因理論學派的不同而不同。常見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
(1)精神動力學療法(dynamic psychotherapy):
精神動力學理論認為,性偏好障礙的原因在于兒童期即發展并逐漸形成的性心理沖突。這種沖突存在于患者的潛意識并無意識地影響著患者的性欲與性行為。根據這一理論,通過使其潛意識中的性心理沖突內容意識化,有望從根本上“治愈”患者的疾病。
(2)行為療法(behavior therapy):
行為治療的理論基礎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以及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其治療目的包括:①解除對成年異性的厭惡情緒;②減少偏好的性幻想及性沖動;③學習以成年異性為對象的性喚起;④培養對成年異性的興趣及與成年異性的社交能力。具體治療操作方法包括厭惡療法、系統脫敏法、默想敏感法、滿灌療法、交互抑制法、手淫重建條件反射法等,最常用的為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的治療原則是當患者出現異常的性意識或性行為時,施予足以引起患者不愉快、厭惡、痛苦的刺激,從而建立條件反射,利用這種不愉快的、令其厭惡的、難以忍受的體驗來替代異常性行為引起的性快感,從而消除或減輕患者的變態性行為。厭惡療法可有多種形式,包括注射催吐劑、橡皮筋彈擊手腕、給予短暫的電刺激、讓患者聞難聞的氣味等,也可以配合精神性厭惡刺激,如讓患者將自己因偷竊女性的內褲、乳罩等性戀物時被抓時的緊張、恐懼和難堪局面的敘說錄音反復播放,以達到警示、收斂和改正的效果。
默想敏感法是教育患者當出現性幻想時馬上聯想一件使自己最厭惡、最痛苦、最后悔的事情(如被人打耳光、被人欺凌、被拘禁等),從而形成一種厭惡條件反射,預防性變態行為再發生。
(3)認知療法(cognitive therapy):
認知療法注重患者的認知過程對性行為的影響。認知理論認為,性偏好障礙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表23-1是性欲倒錯患者“認知扭曲”的常見例子。這些認知扭曲主要表現為一些錯誤的或不合理的想法,這些想法主要用來為自己的非法性行為辯護,試圖使自己的非法性行為合理化、正當化,并努力對自己性行為后果的嚴重性進行否認或最小化。認知治療的具體方法就是通過一系列干預技術來幫助患者逐漸認識并學會主動識別自己的“扭曲認知”,并進行“認知重建”(cognitive restructuring)。認知療法通常與行為療法結合起來,成為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表23-1 性欲倒錯患者“認知扭曲”實例

注:譯自Maketzky BM.The Paraphilias:Research and Treatment//Nathan PE,Coman JM.A Guide to Treatments That Work.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525-558.
(4)整合模式(integration model):
目前越來越多的臨床心理學家形成共識,對性偏好障礙的心理治療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單一理論基礎的心理治療方法療效具有局限性,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綜合運用各種治療技術,包括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認知理論、社會學習理論、人本主義以及應激理論等多種理論治療技術,實施整合模式的綜合性治療。
對性偏好障礙患者實施心理治療,常采用個別心理治療、集體心理治療、婚姻治療、夫妻治療、家庭治療、催眠治療等形式開展。
(1)個別心理治療:治療者要通過性偏好障礙者的生活史,發現家庭、教育、環境以及生活事件對性偏好形成的影響,認識性偏好障礙者的人格特點,以找出原因所在。如Barnard等人(1985年)調查一組年輕的戀童癥者,發現他們之中40%在兒童時期有過身體上被父母虐待的經歷,56%有被親戚們性虐待的經歷。有人調查中年戀童癥者,發現他們婚姻、家庭多不美滿,不少人工作不順心、嗜酒。至于老年戀童癥者多孤獨寂寞,缺乏溫暖。治療者根據原因安排治療過程。
在個別心理治療之時,性偏好障礙者尚可暴露和發泄潛在的不合理的焦慮和厭惡(如有人厭惡異性)情緒,以緩沖內心的緊張。
(2)集體心理治療:運用此種治療方式,除了可以幫助發現問題所在之外,尚可強化性偏好障礙者的自我,以控制沖動行為。
2.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在心理治療的基礎上作為一種輔助、有效的治療手段而用于臨床,可起到對癥治療、控制癥狀的效果。用于臨床治療的藥物主要有以下4類。
(1)抗雄激素藥:
大量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均發現睪酮與性欲明顯像關,降低體內睪酮水平或直接拮抗睪酮作用的藥物均有可能降低患者的性欲水平。抗雄激素藥曾被認為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自1966年起,美國不少治療中心開始應用大劑量的長效甲羥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商品名為Provera,又稱賽普羅龍)注射針劑,每周1次,每次肌內注射500~800mg,來控制性變態行為。
甲羥孕酮的不良反應有:體重增加、嗜睡、頭痛、失眠、夢魘、呼吸困難、血糖升高、腿抽筋、陣發性發冷發熱、性腺功能減退、男性乳房發育,尤其是它能使整個性欲減退,造成性變態者多不愿接受這種削減雄激素的藥物。于是,這種治療手段只能用作性犯罪分子獲得假釋或減刑的條件之一,凡是想要得到假釋或減刑者,必須注射甲羥孕酮。
近年來的臨床經驗表明,口服大劑量的甲羥孕酮與注射同等劑量的甲羥孕酮所產生的作用與不良反應是相同的。
為了避免產生大劑量使用甲羥孕酮的不良反應,Gottesman和Schubert(1993年)采用口服小劑量醋酸甲羥孕酮的辦法。被治療的是經過各種形式心理治療1~3年無效的7名性變態者,年齡在25歲至47歲之間,表現有窺淫癥、露陰癥、強迫性手淫、性施虐癥、性受虐癥、電話穢語癥、戀物性異裝癥、戀童癥、戀獸癥和強奸等(3名因強奸或戀童行為正在押受審)。他們開始服醋酸甲羥孕酮劑量為30mg,每日2次。若無明顯不良反應,3天后改為每晚服1次,每次60mg。這7名性變態者服藥10~18個月,平均為15.33個月。
觀察項目有:清醒時變態的性幻想時間;手淫的欲望及行為;每周晨間的勃起次數;每周射精次數;性變態行為的次數以及血液睪酮水平。劑量調節到仍可勃起及射精為宜,血中睪酮水平下降到125ng/dl[正常為(575±105)ng/dl]為度。
結果:5名性變態者服藥7天后性欲減弱,2名開始時感到性欲增強,隨后也出現減弱。他們的變態性幻想時間及強度、自發性勃起的強度及頻度、手淫或性交引起的射精頻度均明顯下降。所有的性變態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再出現變態的性行為。
至于血液睪酮水平,正常范圍為300~1000ng/dl。6例進行了血液睪酮測定的性變態者,在治療前有3例高于正常水平。治療過程中,他們的血液睪酮均降至正常范圍;2例降到正常以下(150ng/dl和200ng/dl)。睪酮降低的百分率為45.7%~75%,平均下降59%。
這7名在服藥過程中均無明顯不良反應,僅個別人有一過性頭痛和輕度體重增加。有趣的是,其中一例在治療第3個月時停藥,結果在48小時之后再次出現變態的性幻想;繼續服用后性幻想消失。
甲羥孕酮在胃腸道內吸收良好,服后6小時血清水平達到高峰,其半衰期為30~60小時。治療10~14天后,血中睪酮呈穩定下降趨勢。甲羥孕酮使血液睪酮下降的機制是:①抑制垂體黃體生成激素的分泌;②增加肝臟睪酮α-環還原酶。甲羥孕酮還抑制睪酮對前列腺和精囊的生長刺激作用。血液循環中睪酮的降低,減少了雄烯二酮(androstenedione)、雙氫睪酮(dihydrotestosterone)、雌激素等產物對下丘腦性欲中樞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性變態的效果。
(2)抗焦慮藥:
抗焦慮藥一般用來治療廣泛性焦慮癥及驚恐發作。有報道可用它來控制變態的性行為。
Fedoroff(1988年)報道一例46歲的男性,在妻子強烈要求下來就診。主訴為只有穿著女性衣服時才能喚起性欲。每周4次他穿上女性衣服然后手淫以獲得快感,而與妻子卻每2~3個月才有1次性交,且每次都要想象自己是在穿上女性衣服之下才能進行。他曾接受2年的個別心理治療,收效甚微。醫師予丁螺環酮(buspirone)15~20mg/d,9天后他異性裝扮的念頭減輕,3周后異裝念頭完全消失。他與妻子均表示此藥不影響夫妻性交時的勃起、快感及射精;性交次數增至每周1次,他還停止了手淫。使他感到十分驚奇的是,再也不用穿著或想象穿上女性衣服來喚起性欲。治療3個月后,試行停藥。僅1周的時間,變態的性行為又卷土重來,他只得恢復原先劑量,繼續服用。
(3)抗抑郁藥:
性變態與強迫癥有不少相似之處,都具有難以控制的特點,于是在精神病學領域中開始使用某些對治療強迫癥有效的抗抑郁劑來控制變態的性行為。目前,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用得最為廣泛。
Kafka等(1994年)在一項開放性臨床試驗中發現,SSRIs能有效減少性欲倒錯或性欲倒錯相關障礙患者的總性欲宣泄次數,以及每日花費在不尋常性行為上的時間。Kraus等進一步研究發現,SSRIs對性欲倒錯尤其是對所謂的“袖手旁觀”式性犯罪患者的療效尤為明顯。SSRIs治療的機制尚不明確,其可能的作用機制包括:①通過增加大腦神經元突觸間隙5-HT濃度來降低性欲水平;②通過治療性欲倒錯患者的共病來間接改善患者的性偏好癥狀;③通過調節5-HT能神經元的受體表達以及神經內分泌功能,從而抑制性欲、性喚醒和性高潮。
Bianchi(1990年)報道一例32歲男性,從兒時起就喜歡在異性面前暴露生殖器。青春期后,往往在裸露之后當眾手淫。為此,他多次被拘捕,并接受過甲羥孕酮注射,但效果不理想。服用氟西汀40mg/d 4周,裸露念頭大為減輕,再也沒有發生過裸露行為。
Lorefice(1991年)用氟西汀治療一名對健壯肌肉產生性沖動的27歲男性。他在3歲時見到父親進行健美鍛煉,從此對肌肉產生興趣,酷愛看畫報上健壯肌肉的圖片。青春期以后,只有見到肌肉才能喚起性欲,往往邊幻想著強壯的肌肉邊進行手淫以達到性高潮,每日最多可達4~6次,從來沒有與女性有過任何約會。他為自己的行為而苦惱尋求診治,并開始服用氟西汀。劑量為20mg/d時,他對肌肉的興趣減低,心情明顯改善;加至40mg/d之后,情況更為好轉。
Emmanuel等人(1991年)報道一例有16年窺淫癥史的30歲男性。他常常在海灘盯著光著上身的女性看,或用電視攝像機拍攝女性陰部,有時他爬上天花板從通氣孔偷看女性洗澡。6個月來他因怕被人抓獲而忐忑不安,想自我控制卻均告徒勞,最終只得找醫師求治。服氟西汀20mg/d,1個月后情況無變化;第2個月起每日服60mg,窺視的沖動開始減輕;服藥第3個月,不復再有窺視的沖動。
Kafka也在1991年報道一例30歲未婚男性因企圖強奸母親未遂而被捕受審。他承認,從青春期起就有手淫1~4次/d。每次手淫之時,他都控制不住地幻想強迫女人跟他發生口、肛、陰道性交,由此而達到性高潮。在他幼時父母就已離異,作為獨生子一直與母親相依為命。他每周都有幾次偷看母親更衣和洗澡,幾天以來他控制不住地想強奸母親,最終付諸行動?;颊叻魍∮?0mg/d增至40mg/d,8周后不再出現控制不住的性幻想,手淫減至每周1~2次,心情大為好轉。
同一年,Kafka還報道了10例變態和非變態性嗜好(非變態性嗜好指的是為當事人所處的文化能接受的性行為,如欣賞色情圖片等),表現為手淫過頻、迷戀色情圖片、同性戀行為、電話穢語癥、露陰癥、戀物癥、性施虐癥、性受虐癥、戀物性異裝癥、窺淫癥。他們均訴說這些行為具有強迫的性質,無法抗拒,為此而苦惱、心情郁悶。其中不少人曾接受系統的個別心理治療,但效果不佳。應用氟西汀10~60mg/d、丙米嗪(imipramine)125~225mg/d、鋰鹽(lithium)600~1500mg/d治療,他們所表現的變態及非變態性行為均明顯減輕乃至消失,同時還建立起正常的異性戀性行為模式。
Perilstein等人(1991年)使用氟西汀治療3例性變態者,情況如下:
例1:26歲,已婚男性。18個月來控制不住在戀童幻想下同時進行手淫,每日達6次之多。雖接受1年的個別心理治療(每周1次),無效果。服氟西汀20mg/d,3周療效不顯著;加至40mg/d,1周后戀童幻想明顯減少,手淫亦降至每日1次,但他與妻子性交的欲望也有些降低,并有射精延遲。
例2:30歲,單身男性。有7年露陰史,長期而系統的動力學派和行為學派的心理治療均無濟于事。服氟西汀80mg/d后,不復再有陰部暴露的欲望,但性欲有所下降,射精延遲。
例3:28歲,已婚男性。2年來偷偷拍下漂亮女性的照片,在欣賞照片的同時,幻想與她們進行口交的場面并手淫,他還在公共場合觸碰女性。服氟西汀20mg/d,7天后對那些照片的興趣及手淫時的幻想均明顯減少,他不再偷拍照片,與妻子的性活動不受影響。
用氯米帕明治療性變態的報道并非少見。Clayton(1993年)用此藥治療了一例73歲的男性,其有60年的強迫癥病史,并對女性穿過的舊衣服迷戀。他無法擺脫誘惑,隨之還產生性幻想和手淫,也只有通過撫弄和想象這些衣服才能維持住勃起和射精。他每周2次撫弄這些衣服和手淫,卻多年未曾有過性交。給予氯米帕明150mg/d,1個月后他對女人穿過的舊衣服失去興趣,3個月后他不再收集女人的舊衣服,服藥第5個月由于氯米帕明的抗膽堿能不良反應使他停藥。停藥3周過往情況復現,改服舍曲林(sertraline)100mg/d。
氟西汀、氯米帕明、丁螺環酮等藥既能治療強迫癥,又對性變態有治療效果,使人不能不想到性變態與強迫癥在發病機制上可能存在某些關系,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盡管性變態與強迫癥狀均有“無法控制”的特點,但它們之間仍有不同。Hoogduin(1986年)認為強迫癥患者的強迫性儀式動作是為了解除焦慮,而性變態者的行為則是為了獲得快感。
(4)抗驚厥藥:
性偏好障礙與癲癇,尤其是與顳葉癲癇之間存在某些關系。比如,Ball(1968年)報道了1例竊發戀物癥者就患有左側顳葉腫瘤。因而,有人用抗癲癇藥治療性偏好變態。Varela等(2002年)曾報道,卡馬西平與氯硝西泮合用成功治愈一例男性戀童癥患者。Shiah等(2006年)報道,使用托吡酯成功治愈一例男性戀物癥患者。目前,用抗驚厥藥治療性偏好障礙僅限于個案報道,其確切療效以及作用機制尚有待進一步考證。
3.手術治療
(1)睪丸切除術:
又稱“手術去勢療法”,在經各種治療無效、性偏好障礙者又屢屢侵犯他人的情況下,有行睪丸切除術(即去勢)者。術后雖然陰莖似能勃起,但由于性欲大為降低,從而減少他們的犯罪行為。美國有些州的法律規定,系列強奸犯可在終身監禁與睪丸切除術后回歸社會之間做出選擇。
(2)顳葉切除術:
對某些頑固的性偏好障礙者,有行此手術而控制其變態的性行為的案例。由于手術具破壞性,故而應嚴格掌握其適應證。
第六節 對性偏好障礙的態度
人類也像其他生物一樣,在自然進化的過程中,存在各種各樣不同的變異。這不僅表現在皮膚顏色、面貌長相、形體身材上,也表現在人類的心理活動過程中,如有人智商高,有人智商低;有人活躍開朗,有人內向沉穩等。這些差異又會影響到人類的行為方式。
實際上,在人類的正常行為與異常行為之間,只是一個在數量上逐步變化的連續過程,并不存在什么明確的分界線。所謂正常與異常、常態與變態之間,往往只是在程度上表現得輕重不同而已。
人類所具有的許多原始沖動也有類似的情況,這些沖動有些看來正常,有些看來卻不那么正常。而所謂正常人,只不過是能夠把看來不大正常的沖動加以控制罷了。
性的沖動也具有上述的特點。因此,性沖動的滿足方式也有各種形式,即人們各有所好,不能硬性地做出一個統一的規定。關鍵在于,性活動往往涉及他人并會造成社會問題和后果,因而需要有所制約。在性沖動滿足方式上,需要制約的是損害自己和損害他人的行為。換而言之,只要性行為不在醫學上和法律上造成問題,就不要予以過多地責備和干涉。
通過對各類的性偏好障礙的研究,我們發現雖然后天的教育對性偏好障礙的形成有關,但大部分性偏好障礙有其先天素質的基礎。因而,對這些變態的性行為,應有寬容的態度。將畢生獻身于性學研究的著名英國學者Ellis主張:“把形形色色的性歧變當做不道德的行為看,當做罪孽看,不但是徒勞的、要失敗的,并且正因為徒勞無功,而越發教大家對道德制裁的力量失去信仰,越發教種種歧變多得一些暗中滋長的機會……”
總之,性偏好障礙的問題不在于“他的行為是變態的嗎?”,而在于“他的行為是有害的嗎?”。偏離正常的性滿足方式,不論它看起來多么奇特、多么“不順眼”,都不必進行干涉,除非這種行為損及個人健康,需要矯治;或損及他人,違反法律需要制裁。
下面將對性偏好障礙與法律之間的關系進行闡述。
第七節 性偏好障礙的法律問題
窺陰癥者對異性的窺視、露陰癥者裸露于異性面前、戀物癥者偷竊異性衣物、戀童癥者對兒童的猥褻行為、電話穢語癥者對異性的騷擾、觸摸癥及摩擦癥者對陌生異性身體的觸摸……均是在異性不情愿或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進行的,是違背受害者的意志的,因而屬于性侵犯行為。問題在于,這種性侵犯行為與沒有性偏好障礙的性罪犯的性侵犯行為有何不同、如何區分,以及在處理上有何差異。
一、如何區分性偏好障礙者的性侵犯行為與性罪犯的性侵犯行為
1.行為的動機
性罪犯作案的動機是起源于道德品質敗壞,完全是后天環境的作用而形成的,某些還有團伙犯罪的特點,不少人既往有打架斗毆、偷竊詐騙、生活腐化、性亂、工作不負責任等劣跡。
性偏好障礙者的性侵犯系缺乏正常的性滿足要求而以某種異常的性對象或性方式達到性滿足,因而是屬于性心理發展的偏離。這種偏離有后天環境的影響,也有先天素質的作用(目前科學上不少研究支持此見解)。他們一般較為靦腆、工作認真、學習努力,因而成績優異、事業有成,且既往沒有違犯法律或紀律的行為。為此,他們在事后往往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痛苦。
2.行為的方式
性罪犯的窺視、觸摸、摩擦等行為,只是作為性侵犯的前奏或試探手段。如果受害人不敢揭發或反抗,他們則會采取進一步的攻擊甚至強奸。
性偏好障礙者則是以這些活動取代了性交,因而他們在窺視、觸摸、摩擦之時已達到性快感并射精,獲得了性滿足,不需要也不會有進一步的攻擊行為,并且他們對真正的性交活動并不感興趣。
3.行為的計劃性
性罪犯在作案之前多有計劃,有的還相當周密。在作案之后,知道藏匿,制造假象。在抓獲之后,多狡猾抵賴。當人證俱全時,才不得不承認所犯下的罪行。
性偏好障礙者的性侵犯往往出于一股不可名狀的沖動,一種難以克制的強迫。他們明知這種行為會導致自己身敗名裂(不少性偏好變態者已有相當的社會地位及名望,在事業上有相當成就且家庭美滿),極力想辦法去控制,卻無法做到。為此,他們的性侵犯行為具有沖動性,往往計劃不周或根本沒有計劃,易于敗露。有些人甚至在明知己布置好抓捕的天羅地網的情況下,依然被這一股沖動所支使而鋌而走險。被抓獲后,性偏好障礙者往往供認不諱,痛哭流淚,悔恨不已。不少人還把并沒被別人所掌握的歷次所犯的經過全盤托出,希望借助法律的力量來管束自己的“道德敗壞”,以至主動地要求嚴懲重判。也有的人在痛恨自己及預防日后重犯的想法支配下,自行手術切除外生殖器。
依上所述,有人認為性偏好障礙屬于性強迫癥(sexual compulsions)而不是性癮癖(sexual addictions)。但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強迫癥狀屬于侵入性質的,是沒有意義的,而且在完成儀式動作后當事人體驗輕松;性偏好障礙則不同,性偏好障礙者的愿望及行為是為了尋求愉快,可是在完成這些動作之后當事人體驗的不是輕松,而是罪惡與羞恥。因此,這些學者認為,性偏好障礙不是性強迫癥,而是沖動控制障礙(impulse control disorders)。
二、性侵犯與強奸
法律上,強奸的意義是男性罪犯違反受害者的意愿,將陰莖插入該女性的陰道。
Rada(1978年)認為,40%強奸犯有人格障礙。他們往往有盜竊、溜門撬鎖、打架斗毆等犯罪活動前科;半數強奸犯在作案之前飲酒,1/3強奸犯是慢性酒精中毒者;在強奸犯中,吸毒者亦不少見。
強奸分為伴有施虐的和不伴有施虐的2種。
Langevin等人(1985年)調查發現,91名強奸犯中45%符合DSM-Ⅲ性施虐癥的標準。他們從受害者的恐懼、痛苦之中,甚至在殺害受害者之中(色情殺人狂)喚起性興奮。其中不少強奸犯患有ED,并無性能力。因而,從本質上看他們的強奸行為不是為了性,而是一種攻擊殘害行為。至于不伴施虐的強奸犯,往往是由于他們把握不住自己過強的性欲所致,可能伴有嗜酒、吸毒、對社會不滿等復雜情況。
Rada(1976年,1983年)和Langevin等人(1985年)均發現,強奸犯與對照組比較有內分泌的變化;Langevin(1985年)還發現強奸犯大腦尤其是施虐強奸犯的顳葉有病變。有人發現,1/4強奸犯著女人服裝(異性裝扮癖)并手淫;也有強奸犯是易性癥或男同性戀者。
三、性偏好障礙者對性侵犯的責任能力
性偏好障礙雖屬性心理障礙,它的發生機制比較復雜,往往是先天素質因素與后天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他們在做出危害行為的當時,意識是清醒的,對自己的危害行為并沒有完全喪失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因而有人主張,性偏好障礙者必須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任,即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是有責任能力的,屬于刑事責任能力中的“完全責任能力”。
另有一些學者主張,性偏好障礙者雖然并沒有完全喪失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卻往往是在難以抑制的沖動和強迫之下對他人造成性侵犯,即他們的辨認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減弱或部分喪失,屬于刑事責任能力中的“限定責任能力(部分責任能力)”。在處理時,應依據具體情況實行從輕、減輕或免除處罰的辦法。
對于露陰癥者、窺陰癥者、戀物癥者、觸摸與挨擦癥者等,雖然他們所造成的危害多不嚴重,在給予應有的懲罰之后,仍應督促他們接受治療。
對于猥褻兒童、強奸、奸尸、性施虐等嚴重的性侵犯者,在給予嚴厲懲罰的同時,必須強制進行治療。
國內有作者報道338例性犯罪,其中性變態者占98例(29%),接近1/3。這一調查結果提示,性變態所引起的法律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程度。醫學、心理、公安、司法等部門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
(過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