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應祿男科學(第2版)
- 夏術階 呂福泰 辛鐘成等
- 25195字
- 2020-08-26 17:30:53
第六章 附睪與附睪精子成熟及其異常
第一節 附睪精子成熟的一般概念
精子作為雄性配子,在睪丸生精小管中產生,并經直細精管、睪丸網及睪丸輸出小管,最后進入一個由高度盤曲的管道系統組成的器官——附睪,依睪頭-體-尾運行,從而精子成熟,并暫存于附睪尾部(圖6-1)。

圖6-1 附睪模式圖
哺乳動物的精子在睪丸可發育為高度分化的完整精子,但他們還不具備運動和使卵受精的能力,需要經過附睪頭部、體部和尾部后,才能獲得運動及受精的能力。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發生了生理及形態方面的變化,稱之為精子的成熟。但是低等脊椎動物及非脊椎動物的精子不需要經過變化,一旦離開睪丸,就具有受精能力。
從生殖生物學角度講,精子在射精時進入陰道,通過宮頸、宮腔,到達輸卵管壺腹部,與卵子相遇并結合,最終完成受精過程。這需要精子具有運動能力,特別是快速前向運動的能力,完成受精則須精子具有固著于透明帶的能力,精卵識別能力和結合卵子的能力。
精子在睪丸中產生后,從形態結構及染色質角度看已基本成熟,但還不具備運動能力和受精能力,進入附睪后,沿著附睪頭、體、尾運行和貯存的過程中,精子會進一步進行變化,形態結構、物質代謝和細胞膜成分都發生改變。精子通過附睪,獲得運動能力、識別透明帶能力、精卵識別能力和與卵子結合的能力,稱作附睪內的精子成熟變化。
附睪精子成熟的概念是在20世紀20~30年代由Benoit和Young提出的。不過在當時并沒有引起明顯的反響,并且在接下來的一段歷史進程中總是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附睪精子成熟僅是一種時間因素,即認為所謂附睪精子成熟變化是隨著精子在附睪運行的時間推移而產生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附睪精子成熟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附睪精子成熟主要受到來自附睪微環境的影響,當然也有著精子本身因素的影響。直到60年代Bedford和Orgebin Crist根據他們自己的實驗再次明確提出附睪精子成熟的理論才得以重視,并在近20年期間附睪和附睪精子成熟的研究才有了較快的發展。1992年在香港召開了第一次關于附睪研究的國際會議“epididymis and male fertility”,1998年在澳大利亞召開了第二次關于附睪研究的國際會議“the epididymis,cellular and molecular aspects”。這兩次國際會議集中展示了附睪和附睪精子成熟研究的新進展,同時也把人們對附睪的認識推向深入。
針對附睪和附睪精子成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完全闡明附睪精子成熟機制在生理上會產生重要影響,在此基礎上,附睪源性男子不育癥的診斷和治療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更重要的是,針對附睪的男子避孕也會出現更多新觀念、新突破。隨著附睪研究的進展及人們對附睪精子成熟認識的深化,學界已認識到附睪是男子抗生育中最理想的靶器官,是男子抗生育研究的主攻方向和戰略要地,這也可以達成人們的期望——功能性不育,指不影響睪丸精子發生,不影響男子生殖內分泌功能,不影響性功能,僅干擾附睪精子成熟,從而使其失去生育能力。
目前人工輔助生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可以從睪丸取出精子進行單精卵內注射(ICSI)以達到受精,并用這種方法治療某些男子不育癥。但有的人據此提出是否還有必要進行附睪及附睪精子成熟研究,甚至有人認為根本不存在附睪精子成熟的問題。很顯然提出這樣問題的人是嚴重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利用ICSI技術達到受精是直接將精子注入卵子內,這一過程不需要精子的運動,也不需要精卵的識別和精卵的主動結合;而對絕大多數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都處在一個自然的生殖過程,都是在生理情況下進行生殖活動,精子必須在附睪中達到結構和功能上的成熟,必須獲得運動能力,必須獲得精卵識別能力和結合能力。因此當前應進一步加強附睪與精子成熟研究。
第二節 附睪精子形態結構和生化變化
一、精子形態結構變化
精子的形態結構在附睪運行過程中要發生進一步變化。這些變化主要包括精子線粒體改變、胞質小滴的移行、精子內胞質進一步減少及精子頂體的改變。進入附睪頭部的精子,其線粒體經常大小不一,基質密度較低;移動至附睪尾部時,其線粒體大小逐漸趨向一致,基質電子密度升高。
睪丸精子胞質小滴主要位于精子中段的近端,靠近精子的頭部。在循附睪運行過程中,精子的胞質小滴逐漸向末端移動,直至最后脫落。在胞質小滴移行的過程中,精子鞭毛中段會變得彎曲,這與精子的運動密切相關。如果胞質小滴未能完成移行和脫落,這種精子就未達到成熟,將影響其受精能力,如果在射出精液中存在大量有胞質小滴的精子,就可能造成男子不育,同時也表明在這種人的附睪中存在不利精子成熟的因素,反之,如果能阻止附睪內精子的胞質小滴移行和脫落,就能在不影響精子發生、性欲和射精過程的前提下,達到抗生育的目的。
附睪精子胞質小滴的移行和脫落也存在種屬差異,有人通過透射電鏡發現在美洲駱駝附睪中,胞質小滴的移動是在附睪體部遠端完成,并且觀察到在胞質小滴的移行過程中,存在類似精子鞭毛中段彎曲的特征;而在獼猴精子的附睪移行過程中,胞質小滴向尾部移行,并且注意到胞質小滴的移行與精子運動密切相關。
在附睪精子成熟過程中,附睪精子頂體形態和表面積也發生改變,表現為表面積逐漸縮小,頂體內容物密度逐漸提高,頂體內的前頂體素和頂體素也進行了再加工和降解修飾。在Tammar沙袋鼠中,睪丸精子80%以上具有一個大的未成熟頂體,而到達附睪體部,僅2%呈現未成熟狀態,到了附睪尾部,未成熟型頂體則完全消失。這種變化也廣泛見于靈長類。另外,前頂體素和頂體素作為頂體重要內容物,在附睪成熟過程中也進行了再加工和降解修飾。
二、精子核的成熟變化
精子發生過程中,生精細胞核內蛋白的組分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富含賴氨酸的體細胞型組蛋白被睪丸特異性組蛋白,即富含精氨酸和胱氨酸的魚精蛋白代替。睪丸精子進入附睪后,其核蛋白組分一般不再發生變化。但在成熟過程中,精子核DNA與魚精蛋白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故表現出精子核DNA細胞化學染色,如Feulgan DNA染色不斷減弱。不過這并不反映精子DNA含量有什么改變,而是魚精蛋白和DNA鏈中的磷酸基團結構緊密。魚精蛋白與DNA緊密結合對DNA有保護作用。
精子成熟過程中結構的另一重要變化是魚精蛋白結合巰基量逐漸減少而二硫鍵量不斷增加,這是由于魚精蛋白內和分子間的巰基逐漸被氧化成二硫鍵,其結果是使精子核更趨穩定,對精子核和基因起保護作用,免受有害因素的損害。
三、精子鞭毛鋅成分變化
在精子鞭毛的中段和主段存在9根外周致密纖維,占鞭毛全長的60%長度,其中第1第5及第6根最長最粗,而第3及第8最短最細,并與纖維鞘的橫肋相聯系。外周致密纖維形成于精子細胞期,這時大量攝入鋅,因此鋅主要位于鞭毛,特別集中于外周致密纖維,這時鋅和半胱氨酸的硫氫基相聯,形成一個復合物,能防止硫氫基氧化成二硫鍵。研究發現在附睪運行過程中,精子鋅減少了60%,主要減少于鞭毛,特別減少于精子外周致密纖維,這表明外周致密纖維在達到功能上的成熟前,在化學結構要發生明顯的成熟變化,這主要通過硫氫基氧化成二硫鍵失去了大部的鋅,而使外周致密纖維穩定性增加。這一變化可能和精子運動能力獲得有關,它使外周致密纖維堅硬的特性,變得柔和。外周致密纖維的結構變化可影響精子運動方式,甚而可能與精子前向運動的產生有關。
四、精子膜成熟變化
正常情況下,精子膜是精子功能得以實現的物質基礎。精子在附睪移行過程中,其細胞膜發生一系列成熟變化,包括膜轉運能力及膜荷電性改變、膜蛋白、膜脂和膜糖基的更新和調整。
(一)精子細胞膜轉運能力的改變
精子在附睪內的成熟過程中,細胞膜的轉運能力發生了較為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主動轉運機制加強。精子從睪丸網進入附睪時無排鈉能力。隨著精子在附睪內的逐漸成熟,精子獲得排鈉功能并且可以逆濃度梯度攝取鉀離子,形成精子內的高鉀低鈉環境。當精子成熟后,精子細胞膜攝取某些化合物的能力更強,比如可以利用更多的6-磷酸果糖產生乳酸鹽。Schweisguth等用一些去污劑誘導受低滲膨脹的附睪頭部和尾部精子破裂,結果發現附睪頭部未成熟精子比尾部成熟精子更易受到破壞。其他有關研究也表明在附睪精子成熟中,精子膜通透性有所降低。
精子膜通透性變化不僅可影響到精子內離子濃度的改變,并且也可影響精子酶的活力及其代謝,這些對附睪精子運動的活動發育和運動能力的維持有較大意義。
(二)精子膜唾液酸及膜電荷改變
附睪上皮能分泌唾液酸,附睪液中的唾液酸的量按附睪頭-體-尾逐步上升,附睪尾唾液酸最高,而附睪精子膜上的唾液酸則相反。我們的工作明確的反映了這種變化,附睪頭、體、尾各組唾液酸量均數間有顯著性差異。這是由于糖基轉移酶和糖苷酶共同作用的結果;糖基轉移酶能將新的糖基轉移到精子表面糖蛋白的糖鏈上,而糖苷酶則能將表面的末端糖基除去。
唾液酸是一種帶強烈負電荷的酸性糖蛋白,為精子表面負電荷的主要來源,在附睪精子成熟過程中,精子膜表面負電荷逐漸減弱。精子膜負電荷可以使精子在附睪發育成熟過程中,由于同性電荷相斥作用而不發生凝集反應,為精子構成一個良好微環境。在精子膜表面存在一些特異性抗原,唾液酸糖蛋白能遮蓋這些抗原,從而在男子生殖道和進入女性生殖道后免遭免疫活性細胞識別和吞噬;如果精子表面失去唾液酸,精子在進入女性生殖道后可為巨噬細胞所吞噬。精子頂體前區漿膜富含唾液酸糖蛋白對保證精子結構高度穩定及完整的作用很大,而在附睪頭-體-尾運行過程中膜唾液酸量的不斷降低也與精子受精能力建立必要的膜分子構型相適應,為精子在女性生殖道的獲能及精卵結合做必要的準備。表面呈低負電荷狀態的精子的精子膜容易和卵子相識別,從而有加速受精過程的作用。
(三)精子膜凝集素受體變化
凝集素是一種能特異識別糖基并與之可逆結合且可引起靶細胞凝集的非免疫球蛋白性蛋白質。正因這些特性,目前常把凝集素作為一種細胞膜的探針來研究細胞膜表面糖基的分子組成和排列順序,如麥芽凝集素(WGA)可特異性結合N-乙酰葡萄糖胺,蓖麻凝集素(RCA)能與β-半乳糖有專一性結合,大豆凝集素(SBA)可與N-乙酰半乳糖胺特異性結合,花生凝集素(PNA)也可與β-半乳糖-乙酰半乳糖胺結合。大量研究表明,精子膜表面存在眾多凝集素受體即存在眾多糖基。盡管不同種類動物精子膜糖基的類型,分布和變化均有差異,但對同一種動物來說,在附睪運行過程中,精子膜上的凝集素受體發生了一些規律性的變化。王一飛等用四種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凝集素(麥芽凝集素WGA、大豆凝集素SBA、花生凝集素PNA、刀豆球蛋白ConA)觀察了人和五種哺乳動物(兔、犬、猴、大鼠和小鼠)附睪精子在成熟過程中的變化,發現附睪頭部精子染色強,體部精子染色減弱,尾部精子染色最淺,表明這種凝集素受體在成熟過程中減少了;這與Nicolson等人的結果基本相一致,他們發現WGA和RCA與精子的結合從附睪頭部到附睪尾部,直至射出精子都是逐漸減少,減少的主要區域是頂體區,而ConA則幾乎不變;但Gordon和Lewin等人的研究觀察到在附睪精子成熟過程中,ConA受體在頂體區增加。這可能由于具體研究方法的不同,結果不盡一致,但一般認為精子在附睪成熟過程中一些凝集素受體減少了,另外一些凝集素受體則增加了,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精子頭部頂體區。基于精子膜糖基在獲能及精卵識別中的作用,附睪精子成熟過程中,精子膜凝集素受體的變化是有重要意義的,并認為精子膜表面凝集素受體變化可能涉及下列四種機制:①由于糖基轉移酶的作用,使凝集素受體轉移,原有的受體消失,產生新受體;②糖苷酶蛋白酶水解精子膜糖蛋白;③附睪上皮分泌物覆蓋凝集素受體從而使凝集素不能識別,如使精子膜流動性變化,使精子膜糖蛋白重新分布;④精子膜凝集素受體立體構型發生變化,糖基或被暴露或被掩蓋。
(四)精子膜脂成分及膜脂流動性改變
有關直接研究精子在附睪成熟過程中膜流動性改變的報告比較少,但一般認為隨著在附睪中的運行,精子膜流動性是逐步降低。有人用1,6-二苯基-1,3,5-乙三烯(DPH)作為親脂探針,觀察到熒光偏振值在未成熟精子最低,尾部成熟精子最高,以此表明精子在附睪成熟過程中,膜脂流動性有很明顯的下降。張君慧等用兩種脂肪酸自旋探針(5DSA,16DSA)分別標記膜表層和膜深層,在電子自旋共振(ESR)波譜儀上研究觀察大鼠附睪頭體尾各段精子的精子膜膜脂流動性,發現精子從附睪頭部到附睪尾部,精子膜表層和深層序參數逐漸增大,精子膜越來越有序,流動性越來越小。
一般來說,生物膜膜脂的流動方式和流動的強弱取決于膜內磷脂分子內部結構和膽固醇的含量,及膜蛋白分子的影響等,從附睪頭部至附睪尾部,精子膜中由于新成分的插入或原有成分的丟失,其組成和結構發生了變化;首先在精子膜上膜脂的總量逐漸減少;并且隨著精子的逐漸成熟,膽固醇、磷脂比率,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比率明顯提高,這些膜脂成分的改變造成了精子膜脂流動性隨精子成熟而下降,這是符合細胞生物學的一般規律的,在膜結構中,膽固醇分子散布于磷脂分子之間,其極性頭部緊靠磷脂分子的極性頭部,其強硬的板石狀甾環結構則使相鄰的磷脂烴鏈的一部分不易活動,通過這種影響,膽固醇對膜的穩定性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精子膜膽固醇成分的增加可降低膜流動性,另磷脂烴鏈長度增加和飽和脂肪酸的增加也可影響磷脂分子的相互位置,降低膜的流動性。
通過膜脂成分和結構的改變,使附睪成熟精子膜的流動性減少,穩定性增加,其結果是精子膜保持適當流動性,這對精子功能尤其是對精卵結合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五)膜蛋白的改變
在附睪精子成熟過程中,精子膜蛋白組成發生了重大改變。這些改變或是在運行過程中加進了新的蛋白質成分,如大鼠精子增加了31kDa、32kDa、34kDa和37.5kDa的膜蛋白,或是失去了原有的某些膜蛋白組分,如大鼠附睪頭精子有110kDa、94kDa、72kDa和59kDa的膜蛋白,而尾部精子則失去了這些蛋白質。精子膜蛋白的變化也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即高分子量蛋白質逐漸消失,低分子量蛋白質逐漸增多,低糖基化轉為高糖基化。產生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為:①附睪上皮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質附著或摻入精子膜;②原有蛋白質丟失或者修飾;③附睪糖苷酶、蛋白酶作用于精子膜蛋白,使其降解,糖基轉移酶使膜蛋白再次糖基化。精子膜蛋白的變化和精子的運動功能密切相關。精子細胞膜表面蛋白重修飾產生的新蛋白質和精子的前向運動、精子表面膜抗原性的變化以及獲得受精能力有關。蛋白質磷酸化和精子運動調節有關。
精子膜成熟變化的另一特點是在附睪頭-體-尾運行過程中精子膜上的硫氫基逐漸被氧化成二硫鍵,換言之,精子膜的硫氫基減少,二硫鍵增加。童明漢等應用人工合成的-SH基特異熒光探針標記物的單溴二胺(mBBr)和熒光顯微鏡觀察到隨著在附睪中的運行,精子熒光呈明顯減弱趨勢,熒光陽性率降低,用mBBr標記和流式細胞儀也顯示了相同的規律。精子膜的這一成熟變化是精子膜成熟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二硫鍵鍵能很大,它可把不同肽鏈或同一肽鏈的不同部分連接起來,對穩定膜蛋白起重要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在大鼠的研究中,精子沿附睪頭-體-尾運行過程中—SH轉變為—S—S—鍵的變化是部分性的,意即在同一個精子的膜上也是有部分—SH基氧化成—S—S—鍵,同時還可能有一些精子未發生這種變化。推而廣之,精子的種種成熟變化所發生的部位也不相同,有的發生于附睪頭部,有的發生于體部,而有些則發生于附睪尾部,還有的可能在附睪頭-體-尾全長都發生。為此筆者提出附睪成熟變化異質性的概念來概括附睪精子成熟變化的這些特點,此外筆者認為從生理角度看,附睪精子成熟變化也可能有一個度的概念,即在一定范圍內,附睪精子成熟變化和其功能是相一致的,如附睪精子膜—SH轉變為—S—S—鍵的成熟變化和大鼠精子運動發育有關,但附睪精子貯存于尾部過長,—SH轉變為—S—S—鍵的變化將繼續進行,超過一定限度則對精子運動不利,而可能會導致精子的老化。
五、tsRNA的富集及作用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段恩奎研究組發現,哺乳動物成熟精子中有一類進化上保守,來源于tRNA 5’端序列且高度富集在30~34nt的新型小RNA——tsRNA (tRNA-derived small RNA),這種tsRNA可作為一種父源信息在受精時進入卵子。隨后進一步發現,tsRNA可通過序列上的核酸修飾維持其穩定性,且在機體應激等情況下發生敏感變化,故推測tsRNA及其RNA修飾可能作為一種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將環境誘導的獲得性性狀經配子(精子)傳遞到子代。段恩奎等人發現tsRNA的富集可能與晚期精子發生(如附睪精子成熟過程)中特定tRNA的增殖以及選擇性聚集有關,具體機制尚不明確。
進一步研究發現,肥胖小鼠精子RNA中可能攜帶有傳遞父代獲得性性狀的表觀遺傳信息。父代肥胖小鼠模型中精子tsRNA對于代謝紊亂表型的傳遞是必需的。
檢測發現,注射肥胖小鼠精子tsRNA的早期胚胎以及后代小鼠胰島的轉錄組發生了明顯變化,變化基因集中在代謝通路上。但這些變化與基因CpG島的DNA甲基化程度并不相關,提示精子tsRNA的作用并非通過調節DNA甲基化來實現。總的來說,此項研究從精子RNA角度出發為研究獲得性性狀的跨代遺傳現象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未來關于精子tsRNA及其修飾譜在早期胚胎發育調節中的作用機制將是領域內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第三節 精子運動能力的獲得和發育
一、附睪精子運動能力的獲得和發育
(一)附睪精子運動發育的一般概念
附睪中精子成熟最明顯的變化之一是精子獲得運動能力。眾多研究已證明正是在附睪從頭-體-尾的運行過程中,精子才獲得了運動能力,特別是快速前向運動能力。附睪精子運動能力的發育是有一過程的,一般的規律是從不動到能運動即運動的啟動,開始常表現為原地轉動,這是一種無方向性的運動,然后發育為定向運動,速度也從慢速至快速直至發育為快速前向運動。
傳統的附睪精子運動分析靠主觀的定性和粗略的估算,缺乏精確和客觀的定量指標。隨著計算機和光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輔助精子分析技術(CASA)應運而生。這種技術方法快速客觀,能精確定量并能具體分析精子動力學參數,包括精子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式,而這些均可由精子的活力參數和運動方式參數表示(圖6-2,圖6-3)。

圖6-2 精子運動軌跡曲線圖
1.精子活動參數
具體包括:
(1)精子運動路徑速度VAP以精子頭為被視察物,沿著其行走的平均路徑速度。這個路徑是指經計算機將精子運動的實際運動軌跡數字平均處理后的軌跡曲線。
(2)軌跡速度VCL精子頭部沿著其實際行走軌跡的路徑速度。
(3)前向運動速度VSL是精子頭部的位移速度,即起點和終點之間的直線速度。
(4)擺動頻率BCF精子頭部跨越精子運動路徑頻率。
2.精子運動方式參數具體包括:
(1)線性度LIN,即VSL/VCL,測量精子運動軌跡的直線分離度。

圖6-3 精子運動動力學參數圖
(2)直線性STR,即VSL/VAP,測量精子運動路徑的直線分離度。
(3)頭部側置幅度(ALH),以精子運動路徑為基礎的精子頭部最大側置量。
(4)平均角移位(MAD),精子頭部運動軌道的瞬間轉角平均時間絕對值。
(二)附睪精子運動的發育
Claudine Mathieu、CH Yeung及吳立君等人對人附睪不同部位的精子運動進行了定量觀察和分析(表6-1)。
表6-1 人附睪不同部位的精子運動特征

從這幾位研究者的結果看,三組人附睪各段精子運動能力發育的測試結果有些差異但是有一點是很明顯的一致,即附睪頭部精子表現出很弱的運動,速度慢,線性也很差,到了附睪體部,精子運動明顯增強,表現速度和直線性都有十分明顯的提高。這種在人類附睪精子成熟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精子運動能力發育在其他動物上也有充分的體現。吳立君等分析了家兔、大鼠以及小鼠附睪各段的精子運動(表6-2)。從這些結果看到,精子在附睪中運動能力是伴隨著精子成熟過程而獲得發生并得到發展的,但是在不同種屬動物之間,其運動的發生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差異,附睪尾部的精子運動能力(包括運動速度和直線程度)最強,這點也證明了精子運動能力的獲得和發展是附睪精子成熟的結果和成熟的重要表現。各種不同種屬動物精子在各自附睪成熟過程中,其衡量運動能力的兩個方面參數——活力(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式的發展是不平行的。例如,家兔、從附睪頭部到體部,精子運動重要增加的是其直線性,而從體部至尾部卻主要是運動速度的增加。大鼠附睪頭部和體部精子運動情況基本相似,但到了尾部,精子運動速度和直線性均有明顯增加,其運動包括活力和運動方式的主要發展表現在附睪體部到尾部的過程中。小鼠從附睪頭、體、尾移行過程中運動速度逐漸增加,而直線性的增加僅表現在從體部到尾部的過程中。
表6-2 家兔、大鼠和小鼠附睪頭、體、尾精子運動特征(
±s)


二、附睪精子運動能力獲得和發育的調控
與附睪精子運動能力獲得和發育的相關因素很多且很復雜。目前總括起來可以歸結為4個方面:①精子附睪成熟運行過程中的結構變化影響,如精子鞭毛的結構包括巰基的變化;②附睪精子的能量系統發育,如精子線粒體功能、精子的糖代謝、肉毒堿以及ATP等;③精子細胞信使系統,如鈣離子、鈣調蛋白以及cAMP等;④附睪液中的某些離子成分的影響。這些因素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
(一)精子結構上的因素
精子能夠運動,從結構上講,是由于精子尾部鞭毛以及鞭毛內軸絲中微管間的相對滑動。鞭毛中,外周致密纖維可通過影響精子尾部的彈性而影響精子的運動方式。附睪精子成熟過程中,精子多種結構上的二硫鍵增加,其中精子尾部致密纖維和纖維鞘二硫鍵的增加與附睪精子運動發育有關。外周致密纖維在鞭毛運動中與精子尾部被動的彈性回縮有關,外周致密纖維的物理性狀與精子擺動形成的弧度的曲率半徑有關。從附睪頭部到附睪尾部的精子成熟過程中,外周致密纖維上的巰基逐漸被氧化成二硫鍵可使其更穩定,從而有利于精子的運動,有利于精子的前向運動;另外附睪精子成熟過程中精子膜結構的變化所造成的膜滲透性及通透性的改變可引起精子內代謝物質,特別是一些離子成分的改變,從而也參與附睪精子運動發育的調節。
(二)附睪精子能量系統發育對附睪精子運動的影響
附睪精子運動的啟動與發育與附睪精子自身能量系統發育密切相關。
1.精子線粒體功能的發育
精子線粒體鞘是精子的供能中心,因此線粒體功能發育對附睪精子運動發育影響很大。LDH-X是存在于精子并位于線粒體中的特異酶,是與精子能源供給相關的主要酶系之一,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精子線粒體的功能。研究發現在大鼠附睪精子成熟過程中該酶活性逐漸增強。附睪體部精子明顯高于頭部精子,差異顯著,而尾部精子和體部精子差異不顯著。這可能提示附睪體部精子線粒體功能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強和足夠的發育,這與附睪體部精子已表現出活躍的運動能力是相一致的。
2.附睪精子肉毒堿的變化
附睪液內存在高濃度的肉毒堿,其含量要高于血中濃度上千倍。目前已清楚附睪液內高濃度的肉毒堿來自于附睪外組織,通過血運到達附睪,附睪上皮有攝取和濃縮肉毒堿的能力,而附睪精子再從附睪液中攝取和積聚肉毒堿。肉毒堿在精子線粒體的脂肪酸β-氧化過程中起有著重要作用,主要是攜帶脂肪酰基通過線粒體膜,反應產生的乙酰輔酶A可進入三羧酸循環,產生的ATP供精子運動所需。研究表明附睪體部精子和附睪尾部精子中的肉毒堿明顯高于附睪頭部精子。應當指出外界過高濃度的肉毒堿則對精子運動有抑制作用,附睪尾液高濃度的肉毒堿對運動發育充分精子使其在尾部保持靜息。
3.附睪精子運動發育和ATP
ATP是精子運動發生發展的主要能量來源,精子運動依賴于精子代謝過程中足夠的ATP產生能力和對ATP有效利用能力。附睪精子在循頭-體-尾運行過程中,其中產生ATP的量逐漸增加,附睪尾部精子ATP含量與附睪頭部和體部精子ATP含量間差異高度顯著,附睪體部精子ATP含量與附睪頭部精子ATP含量間差異顯著。附睪精子內ATP的這種變化為附睪精子運動能力的獲得和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保障。
(三)細胞信使系統對附睪精子運動發育的作用
附睪精子成熟過程中,精子運動能力的獲得和發育受細胞信使系統的調控。目前認為Ca 2+、鈣調蛋白、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及細胞外低濃度ATP非能量調節作用等。有關研究工作證實了它們的調控作用(表6-3)。
表6-3 大鼠精子附睪成熟過程中精子鈣、鈣調蛋白和cAMP變化
±s)


有研究表明,人類防衛素家族(human β-defensin,DEFB)對小鼠和人類精子的運動能力有調控作用,小鼠精子中的精子相關抗原(sperm associated antigen 11,SPAG11e),以及人類精子中的人類防衛素1(human β-defensin 1,DEFB1)協同趨化因子受體6(chemokine receptor type 6,CCR6)都能增強精子的運動能力,其原理均為提高精子中Ca 2+的濃度。在小鼠中,SPAG11e甚至能夠使無運動能力的精子逐漸恢復運動能力。EDFB家族中的DEFB15被證明同樣能影響精子的運動能力,但不會影響精子獲能和頂體反應。研究表明,DEFB1,2,9,10,11,13,15,35和50在小鼠中均和小鼠精子運動能力有關,但敲除DEFB1后,小鼠的生育能力并沒有受到明顯影響。而在人精子中,DEFB1及其配體CCR6能增強精子運動能力。
Ca 2+不僅在細胞中起興奮-收縮耦聯作用,而且在細胞的運動、分泌、代謝和分化等基本過程中發揮第二信使作用。Ca 2+對精子的調節作用是通過對精子內Ca 2+濃度的改變和分布的變化來實現的。影響Ca 2+濃度和分布變化的因素很多,如精子膜上的鈣泵,一些非離子選擇性通道和特異性Ca 2+通道,特別是存在于精子膜上的特異性Ca 2+通道起重要作用。精子膜上Ca 2+通道主要有電壓門控通道(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VGCC),環核苷酸門控通道,孕激素受體通道等。Ca 2+影響哺乳動物精子運動可通過對鞭毛軸絲的作用來完成;另Ca 2+對軸絲影響還可能通過鈣調蛋白起作用。
鈣調蛋白是精子重要的酸性糖蛋白,在整條鞭毛中均發現有鈣調蛋白存在。而在附睪體部精子內鈣調蛋白活性最高。鈣調蛋白在Ca 2+存在條件下參與了精子鞭毛微管的拆卸和裝配,同時也可刺激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加速對cAMP的分解,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附睪體部精子鈣調蛋白濃度很高,而cAMP的濃度比較低的現象。
有關研究觀察到附睪液中的ATP能影響尾部精子的運動,并且能使細胞外無鈣環境造成的制動精子出現運動。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與精子膜上的G蛋白耦聯的PIU受體調節IP3通路,刺激精子鈣庫中Ca 2+釋放,引起精子內Ca 2+重新分布,調節精子運動。細胞外ATP在刺激附睪精子運動的同時,又可增加精子內cAMP和游離Ca 2+濃度。
在附睪精子運動發育過程中,細胞信使不是相互獨立和孤立地發揮作用,而是相互間存在密切的關系,發揮著信使系統的整體調節作用。另據研究附睪腔中的ATP除附睪上皮細胞分泌外,部分可能由睪丸支持細胞分泌,從這里推測睪丸也以此種方式部分地參與附睪精子運動的發育和成熟的調控。
(四)離子對精子運動的調控
鉀離子、氨離子、鈉離子和離子載體所導致的對精子前向運動的影響和抑制精子的活動力,現在認為主要是引起精子內pH的改變所致。有實驗表明,去膜精子最適的是堿性環境。另外,有學者認為,高鉀的抑制作用可能與其促進了精子的脂質過氧化作用有關。附睪尾部高鉀的環境可能就是精子附睪尾部靜息狀態的原因。
精子對細胞外鈣離子的耐受性很大,除非是精子外無鈣或高鈣環境。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精子主要是依賴了自己內部的鈣離子,由其鈣庫-線粒體對鈣離子的釋放和攝取引起的精子內鈣離子重新分布進行調節。精子外鈣離子有可能通過激化腺苷酸環化酶起作用。外向的鈣-ATP酶和在精子細胞膜上發現的鈣鈉交換系統,有可能協同了精子線粒體攝取鈣的作用,使精子胞質內鈣離子減少。
(五)前向運動蛋白(FMP)對精子前向運動的調節
精漿中獲得的前向運動蛋白是附睪來源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啟動精子的前向運動。對于FMP的作用機制,一些學者通過大量的實驗也得到了一些初步結果。
首先,FMP能減低未成熟精子攝取細胞外鈣,從而啟動了精子的前向運動。由于精子成熟過程中從繞圈變為前向運動與精子內鈣減少一致。用①細胞外高鈣濃度;②加入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③局部麻醉劑和鈣離子轉運抑制劑;④鈣調蛋白拮抗劑均可使前進的成熟精子變為繞圈運動。減低了精子內的鈣離子濃度可促進倉鼠附睪頭部精子的前向運動。
其次,FMP可能通過對精子膜表面泵的作用而減少精子內鈣離子。與此相類似的有精漿中存在一種鈣精液蛋白(calsemin),它可促進靜息狀態的成熟附睪尾部精子的運動,與射精時精液中精子暴發的活躍運動有關。它也同時刺激了精子向外轉運鈣的ATP酶。
此外,FMP對未成熟精子前向運動的啟動(如人附睪頭部精子),一般要在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如茶堿等的協同下進行。但在一些動物,如兔睪丸精子、豬睪丸精子或大鼠和羊的附睪頭部精子,FMP在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同時存在的條件下,并未能發動其前向運動。這可能表示要對上述因素有反應,還需精子先在近側附睪進行某些其他的變化,如精子內pH,以及其他反應物的準備。
第四節 附睪精子受精能力的獲得和發育
受精過程是精卵相互作用最終形成受精卵的復雜過程,包括對透明帶的黏附、識別和穿透,精卵識別,精子的穿入和精卵的融合等。研究表明,精子的受精能力是在附睪運行和貯存過程中獲得和發育的,是附睪精子成熟的核心。
附睪精子受精能力獲得和發育的研究是Bedford和Orgebin-Crist于1967年首先在兔上進行的。他們采用結扎方法使附睪精子不能循附睪頭體尾進行運行,而只能停留在附睪近中段。雖然近中段附睪精子能存活,但卻無受精能力。隨后上述兩位學者和其他科學工作者對狷猴、豬、羊、小鼠、大鼠、田鼠等附睪精子進行了系統研究;在人類也發現大部分附睪精子進入到體尾部的過程中獲得了受精能力。而在附睪管阻塞或缺失時,近中段部分的精子僅一小部分具有受精能力。至此,對包括人在內的附睪精子受精能力獲得的部位基本清楚(圖6-4)。
人類精子在從附睪頭部進入到附睪體尾部時,大部分獲得了受精能力。附睪頭部的精子具有潛在的與透明帶結合的能力,但結合位點或被遮蓋,或未集中分布,沒有與細胞內效應器形成功能統一體。在附睪內的運行過程中,精子表面的蛋白質發生了分布及結構變化,頂體素、前頂體素也發生了再加工和降解修飾。

圖6-4 附睪精子受精能力的發育
為了使卵子受精,精子必須獲得和發育運動能力。附睪精子受精能力的發育已得到證實,但受精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涉及很多環節。因此附睪精子受精能力的發育也不會是單一的變化。近年已有不少研究工作,特別是一些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工作正在提示出附睪精子受精能力獲得和發育的機制及其本質。
精子受精能力的獲得和發育首先表現在精子對卵丘細胞層的穿越作用。長期以來,人們卻忽略了精子對卵丘細胞層的作用。近幾年來研究發現,精子頭后部具有透明質酸酶活性的膜蛋白PH-20,協助精子穿透卵丘細胞層。PH-20是一種單鏈蛋白質,通過糖基磷脂酰肌醇(GPI)固定在精子膜上,該分子N端具有透明質酸酶活性。其透明質酸酶活性在協助精子穿透卵丘細胞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如果PH-20蛋白被透明質酸酶抑制劑和抗氨基端活性部位的抗體封閉,精子就無法穿過卵丘細胞層。PH-20能使頂體完整的精子穿透卵丘細胞層。雖然PH-20蛋白是在精子發生過程中形成,并分布于精子頭部,但在附睪精子成熟過程中PH-20蛋白的定位發生了變化,主要定位于精子頭后部質膜和頂體內膜,后者PH-20蛋白的量是前者的兩倍,濃度明顯增高。PH-20蛋白在精子膜上的重新分布和濃度變化在受精起始階段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穿越卵丘細胞后所發生的精子對透明帶的黏附和識別也十分重要。這種黏附和識別主要是精子表面的糖基和透明帶的糖基結合蛋白ZP3之間的結合,該能力是在附睪中獲得的。參與人精子透明帶識別的有P34H蛋白等。P34H蛋白由附睪尾部上皮細胞分泌,定位于人精子頂體帽區,最初出現于附睪頭部的精子,精子從附睪體到附睪尾的運行中該蛋白逐漸增多,射出的精子則很少,獲能后又恢復,頂體反應后消失。P34H能夠介導精子和透明帶的結合。部分不育患者P34H水平低于正常人,其精子透明帶結合率也明顯下降。
在精卵結合過程中,存在于精子和次級卵母細胞上的蛋白質復合物有結合和融合作用,一些精子表面的蛋白在附睪內完成了再加工,有些附睪分泌的精子結合蛋白參與了精卵細胞膜融合過程。
精子膜融合蛋白或受精素(fertilin)在精子膜蛋白與卵細胞膜的融合中可能起著關鍵作用。Izumo蛋白是2005年發現的與精卵融合相關的精子膜蛋白,Izumo蛋白主要在精卵融合過程中發揮作用而對精卵間的相互識別影響不大。受精素是最初發現的參與精卵融合的ADAMs家族成員,是受精素α和β的異二聚體,受精素α和β均為Ⅰ型膜鑲嵌蛋白。fertilin主要位于精子頭后部質膜或赤道板區,它由α和β亞單位構成。α亞單位是在睪丸精子發生過程中被酶切,而β亞單位則是在附睪運行過程中成熟。
雖然α和β亞單位的結構和氨基酸序列相近,但是它們的功能則有明顯的差別。熒光標記的重組β亞基正好與卵母細胞表面的精子結合位點發生作用,體現為整聯蛋白配體區頂端的TDE三肽結構與卵母細胞質表面的α6β1型整聯蛋白結合,一旦去除整聯蛋白的配體區,則β重組亞基的結合能力丟失。另外發現敲除編碼β亞基整聯蛋白第14外顯子區,子代精子在體外黏附和融合去透明帶卵母細胞的能力明顯下降。
長期以來,人們十分關注著附睪上皮合成的蛋白質與附睪精子表面結構的關系,關注著在受精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少學者將附睪上皮合成的并參與精子表面結構的蛋白質稱為成熟抗原,其中有些蛋白質與精子受精能力的獲得有關,在受精過程中發揮作用。
Kirchhoff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了人附睪蛋白及其精子成熟過程中的作用。他們主要研究了HE1~HE6 6種附睪分泌蛋白,其中有些蛋白質可能與精子成熟及精子受精能力獲得相關。另外,科學家最新發現了另一個附睪蛋白HongrES1。它們各自具有其獨特的特點。
HE1可能與膽固醇轉移有關。其編碼的人附睪蛋白為分泌性糖蛋白,由附睪體部上皮細胞分泌,并在附睪尾液中積累,也大量出現于精液中。其主要功能是精子在附睪運行和貯存過程中,維持精子細胞膜膽固醇的量,可能是一種去獲能因子,而在進入女性生殖道獲能過程中,膽固醇從精子膜上漏出,因而精子膜膽固醇被稀釋和散失。
HE2是起源于附睪頭部的精子表面抗原。HE2的mRNA具有高度的附睪特異性,是一種新發現的人精子表面抗原,可能與精卵結合有關。
HE4的cDNA編碼一種小分子量的酸性蛋白,來自于人遠端附睪上皮。HE4可能是精子的一種新型去獲能因子,與獲能和受精過程有關。HE4屬乳清酸性蛋白家族,是一種蛋白酶抑制劑,結構特征為由8個胱氨酸形成的四個二硫鍵橋。HE4在正常人的附睪,呼吸道上皮細胞及生殖道表達,在漿液性卵巢癌中有高表達,HE4目前已成為漿液性卵巢癌的腫瘤標記物。
HE5是分離篩選出的重要的人附睪基因產物。HE5是附睪分泌的小分子糖肽,通過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錨定于附睪精子的細胞膜。精子膜表面HE5的表達,對精子膜表面糖衣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精子膜表面糖衣可以防止精子相互凝集,或非特異性地結合到生殖道上皮,同時還可以遮蔽精子膜抗原、穩定頂體膜,以防止頂體反應過早發生。此外,精子膜表面HE5的連接多糖與人類不育有關。在附睪遠端,精子膜“糖衣”也是一種碳水化合物結構。同時發現這類碳水化合物的許多單克隆抗體能和精子結合,并能抑制受精。在一些不孕婦女中也能分離出這種類似的抗體。
HongrES1是一類新發現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SERPIN)家族的一員,是附睪分泌的一種蛋白,受雄激素正調節的蛋白。張永蓮院士發現,在體外實驗中,用HongrES1特異性抗體與精子細胞共孵育會發現有明顯促進精子成熟的功效。而用RNAi技術下調活體大鼠體內的HongrES1蛋白時,大鼠的精子成熟比例明顯升高。然而,若用遺傳技術將HongrES1基因剔除會導致大鼠的繁殖能力受損,導致子代胎兒畸形。
附睪精子成熟有異質性,只有部分附睪精子能獲得運動和受精能力;同時,精子不同區域成熟變化也具有異質性,表現為精子局部膜流動性,膜蛋白構成的不同。
應當指出,附睪精子受精能力的獲得和發育機制的研究還很不充分。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有一大批附睪特異表達的基因被相繼克隆,但大多數基因的功能仍不十分清楚。隨著對附睪特異表達基因的功能研究,將會發現更多與精子運動能力和受精能力相關的附睪分泌蛋白,有望進步一步闡明精子成熟和受精的分子機制。
第五節 附睪功能的調控
一、附睪微環境的組成
附睪是十分盤曲而細長的上皮管道。生精小管匯合形成睪丸網,進而形成輸出小管,根據不同的物種,4到20個輸出管腔匯聚成一個高度連續的管道——附睪管。在小鼠中附睪管長約1m,大鼠3m,人3~6m,而馬有30m長。
附睪通常分為四個區域,起始段、附睪頭、附睪體、附睪尾。在所有的哺乳動物中,附睪的每個區域進一步由疏松結締組織隔膜分隔成小葉。這些小葉不僅對組織有支持功能,同時小葉間也形成了功能上的分離,使蛋白和基因在單個小葉上選擇性表達,從而構成了小葉特異的特殊微環境。
附睪中有幾種上皮細胞類型,包括主細胞、頂細胞、狹窄細胞、亮細胞、基細胞、暈細胞和樹狀突細胞等(圖6-5)。附睪各段的細胞分布是不同的,其中一些細胞分布在整個管腔,如主細胞,而其他細胞主要或特異分布在部分管腔,如狹窄細胞。這些上皮細胞有多種復雜功能,正是這些細胞的功能活動,構筑起了附睪精子成熟的微環境。
(一)附睪上皮的合成和分泌功能
1.蛋白質的合成和分泌
從與蛋白質合成和分泌的有關細胞結構來看,附睪上皮中主細胞、基細胞和狹窄細胞等細胞的核上區有比較發達的高爾基復合體,細胞內也有較發達的內質網以及較多的囊泡狀結構,其中尤以主細胞為明顯,這充分顯示了合成和分泌蛋白質的細胞結構特征(圖6-6)。
用標記氨基酸注射后,證實氨基酸能摻和至附睪管腔蛋白質,電子顯微鏡也顯示示蹤物從粗面內質網轉移到高爾基復合體,再到微絨毛,然后出現于附睪管腔。

圖6-5 大鼠附睪橫切面的細胞組成
多數附睪合成和分泌蛋白質多在附睪頭部近側端開始,這可能與附睪頭部主細胞數量有關。
通過電泳已經發現幾百種附睪蛋白,蛋白豐度具有較廣的動態性,有15~20種蛋白約占總蛋白的60%~80%,其中有乳鐵蛋白,組織蛋白酶D前體,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β-氨基己糖苷酶,甘露糖苷酶,半乳糖苷酶,前列腺素D2合成酶(PGDS),叢生蛋白,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CRISP)以及附睪視黃酸結合蛋白(E-RAPB)。蛋白的組成不取決于管腔液的蛋白濃度,而是隨管腔各段不斷變化。這種變化是由于附睪上皮的兩種活動導致的:分泌和吸收蛋白。在附睪的前部分,大部分來自睪丸的蛋白被輸出小管吸收,如白蛋白、轉鐵蛋白、叢生蛋白和PGDS,吸收速率和種屬相關。附睪后部一般只會吸收人中的白蛋白和轉鐵蛋白。

圖6-6 附睪體部主細胞超微結構模式圖
附睪分泌的蛋白質功能繁多,有不少蛋白質功能還有待闡明,但一般可將附睪分泌的蛋白質的功能分為兩大類,一是非特異性功能,如通過附睪精子膜本體蛋白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對離子的攝取,從而可改變精子膜的滲透性;有些附睪分泌蛋白是屬于精子的生存因子,防止精子活動力的消失或延長精子的活動和生存時間;另一類是附睪分泌蛋白的特異功能,如附睪頭部上皮細胞分泌的附睪糖蛋白(AEG)與附睪未成熟精子一起孵育,能增加精子固著于卵子透明帶的能力和誘發近側附睪頭部精子的活動能力;附睪唾液酸蛋白則可能促進精卵結合,前向運動蛋白則可以激發附睪精子前向運動的產生等。
2.附睪上皮分泌小分子有機物
附睪上皮能分泌一些小分子有機物,如附睪上皮能將卵磷脂轉變為甘油磷酸膽堿(GPC)。GPC也被認為是附睪精子的成熟因子之一,可能與維持附睪液的滲透壓有關。
肉毒堿是在肝臟中合成的,隨血液到達附睪。附睪上皮細胞主要是頭部和體部的上皮細胞從血液中攝取肉毒堿并加以濃縮再分泌至附睪腔液中去。肉毒堿已被眾多研究證明與附睪精子運動發育有關,同時附睪尾液中高濃度的肉毒堿有利于附睪尾精子保持靜息狀態。因此具有刺激精子運動發育和抑制運動的雙重效應。肌醇是附睪上皮細胞分泌的第三個比較重要的小分子,其作用一般認為在于維持附睪上皮細胞和精子的生存。
(二)附睪離子轉運作用
附睪上皮細胞具有很重要的吸收和轉運離子功能,其中附睪上皮對電解質和水分的轉運為精子成熟形成一個良好的液態環境,反之則會造成種種病理損害,甚而引起男子不育。
正常情況下,附睪上皮通過對水和電解質的跨膜轉運,重吸收絕大部分睪網液。由于附睪管與腎小管的胚胎起源相同,附睪上皮的這種重吸收功能類似于腎小管對水和電解質的重吸收,即伴隨著對Na +的吸收重吸收水分,如一只羊的睪丸每天產生40ml睪網液,到達附睪經附睪重吸收離開附睪時僅為0.4ml。
附睪的重吸收在各個不同部分是有高度選擇性的,特別表現在對Na +和K +。睪網液和血漿一樣,以高鈉低鉀為特征,而到了附睪液正好相反,表現為低鈉高鉀。附睪移行過程中附睪液內K +/Na +比率逐漸上升。
除了上述的濃縮作用外,在附睪移行過程中,附睪液pH有明顯下降。在大鼠睪丸內pH為7.4,到了附睪頭部則下降到6.5~6.6,在豬附睪管開始pH為7.2,到尾部則pH下降到6.5,這種現象被認為可能是碳酸酐酶及H +和HCO 3 -的轉運作用引起的。由Na +-K +-2Cl -同向轉運和Cl --HCO 3 -交換介導的Cl -分泌(附睪液中最主要的陰離子),占了附睪整個陰離子分泌總量的2/3,而余下的另外1/3則是通過Na +-H +交換的HCO 3-。
二、附睪功能的調節
(一)激素調節
1926年Benoit的研究發現,附睪依賴于一個未知的睪丸物質來維持其結構和功能。這種調節物質五年后被確定為睪酮。
研究雄激素水平對附睪影響的主要方法是睪丸切除。但顯然,這種方法不僅使雄激素缺乏,雌激素和其他可能對附睪有作用的睪丸因子也會消失。睪丸切除術導致附睪重量的下降沒有其他性附腺如前列腺或精囊腺明顯,而且附睪與其他雄激素依賴性男性生殖組織不同,即使用高于生理水平的睪酮替換,附睪重量也只是部分恢復。這是因為附睪很大部分(近一半)的重量來自精子和管腔液,在雄激素缺乏狀態,精子的運動能力并不會發育,失去使卵子受孕的能力并最終死亡。對成年或青春期動物實行抗雄激素藥物的治療,例如氟他胺,會導致精子通過附睪的時間加快,精子的運動能力障礙和附睪尾部儲存精子的能力下降。
在睪丸切除后,管腔直徑和上皮細胞的高度減少,管腔間質增加,滑面內質網含量大幅減少,而高爾基復合體的下降程度是不太明顯。而主細胞的形態學變化表明,相比于其他上皮細胞類型,主細胞對雄激素水平特別敏感。在雄激素缺乏狀態下,主細胞的分泌功能受到損害。除了胞質內質網的消失,主細胞游離面微絨毛有大量的丟失,此外還有溶酶體貯積,空泡形成,細胞頂端囊泡消失和細胞內吞作用增加。附睪雄激素受體和5α-還原酶活性均在雄激素缺乏狀態下下降,這表明由于雄激素撤退,雄激素作用機制受到抑制。附睪總蛋白以及RNA和DNA的含量在睪丸切除后減少,但DNA濃度明顯增加,這是因為細胞體積同時下降,也被認為是在睪丸切除后附睪上皮退化的機制。
恢復到循環庫的睪酮水平可以逆轉附睪在睪丸切除后的退行性改變,但是用高于生理水平的睪酮,卻不能逆轉附睪在起始段的退化。相比于其他雄激素依賴性組織如前列腺和精囊,在附睪中,雄激素對所有類型附睪上皮細胞的有絲分裂影響較小,這種特征表明附睪上皮可能含有抗增殖信號,抑制細胞的增殖能力,從而針對雄激素或其他因子的刺激。而一個已知的抑制細胞增殖的轉錄因子B-MYC,在附睪上皮細胞中高表達。
通過睪丸切除使雄激素水平下降后,附睪起始段開始出現細胞凋亡,并在幾天內延續到附睪尾。起始段的細胞凋亡可能是由雄激素和睪丸因子的缺失引起的。對整個附睪切除后發現,附睪上皮中的一個抗凋亡因子BCL-2在睪丸切除后被抑制了36小時,隨后在第48小時出現凋亡相關因子(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FAS)和DNA斷裂。而FAS未突變小鼠在睪丸切除后沒有表現出上皮退化或DNA斷裂。這些數據表明睪丸切除后附睪上皮的衰退可能受到FAS通路的調控。
除了雄激素,還有許多其他激素因子已被推測在調節附睪功能中發揮作用。特別要注意的是雌激素。雄激素一方面在與5α-還原酶作用下形成雙氫睪酮,另一方面也在細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CYP19A1)的作用下形成雌激素,它有兩種雌激素受體ER-α和ER-β,在各物種間的附睪頭中均有表達,但在附睪的其他區域存在物種、細胞特異表達。男子血液中的雌激素濃度很低,但在精液中,雌激素濃度很高,在睪網液中高達250pg/ml,甚至高于女性血清中雌激素水平。CYP19A1在支持細胞中和間質細胞中表現出很強的活性,并存在于多個物種的生精細胞中。更有趣的是,有研究發現運動的精子中存在更加富集的CYP19A1。ESR1和ESR2屬于細胞核受體家族,有著保守的但結構和功能不同的結構域,如DNA結合結構域(DNA binding domain,DBD),雌激素和ESRS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途徑進行信號轉導,最經典的是DNA結合通路。最近的研究表明,雌激素可以上調附睪平滑肌中鈣離子敏感的RhoA/ROCK通路,從而調節附睪的收縮。
一些啟動子區含有雌激素或雄激素反應元件的基因在輸出小管中表達,提示在特定上皮中需要雄激素和雌激素的平衡,如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受雌激素和雄激素雙重調控。AQP9在輸出小管和附睪的特定上皮細胞中發現,對雌激素和雄激素表現出不同的反應。在Esrl -/-小鼠和氟維司群(ICI 182,780)治療的兔子中AQP9染色顯著減少,然而,雌激素或抗雄激素治療,以及閹割或導管結扎術,會選擇性地減少附睪中的AQP9,雖然附睪初始段中的亮細胞染色減少,但是在主細胞中并沒有。在輸出小管,閹割后DHT或睪酮和雌二醇共同刺激AQP9的表達,但是只有睪酮是無效的。而在附睪尾部,睪酮可以在閹割后恢復AQP9。在附睪起始段,DHT的代謝物5α-3α雄二醇也是有效的。這些結果歸因于以下幾個因素:輸出小管高表達ESR1和ESR2和雄激素受體;附睪初始段5α還原酶的表達量最高,對DHT最敏感,而附睪尾對睪酮最敏感;ICI治療后改變了上皮形態,減少了微絨毛,而AQP9定位于微絨毛上,因此在治療后減少。所以,附睪各特異組織的基因調控取決于5-α還原酶的表達,AR和ESR1的存在或缺失,還有其特定的DNA反應元件。
(二)睪丸因子調節
除了依賴循環水平的雄激素,附睪也依賴于來自睪丸或本身的管腔液因子。在這些因子去除后,起始段會在24小時內開始凋亡。因此,輸出小管結扎會導致附睪起始段的形態學和基因表達上的變化。雖然睪丸管腔液的類固醇、雄激素和雌激素對起始段的功能調控很明顯,但有一些現象表明其他的因子也很重要。Fawcett和Hoffer用組織學方法發現,在輸出小管結扎后使用睪酮治療,起始段的細胞形態沒有恢復正常。而Nicander認為由于起始段細胞頻繁的有絲分裂依賴于來自睪丸管腔液的有絲分裂原。
雄激素結合蛋白(androgen binding protein,ABP)是第一個被提出的作用于附睪的睪丸非類固醇分子,能增強上皮主細胞功能并在附睪頭的蛋白合成中發揮作用。γ-谷氨酰轉肽酶mRNAⅣ(GGTⅣ)也在附睪起始段中受到管腔液因子的調控,但ABP沒有在它的表達中發揮作用。相反,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s)可能部分調控GGTIV的表達。有假說認為FGFs與起始段頂細胞表面同源受體相互作用,啟動了信號轉導通路,例如MAPK,PI3K;而磷酸化作用啟動了靶基因的轉錄使轉錄因子被激活。在睪丸管腔液中鑒定到的FGFs和起始段主細胞上鑒定到的FGFR-1Ⅲc支持了這一假說。另外,在缺乏睪丸因子的狀態下,MAPK通路的活性和PEA3(ETV4)轉錄因子家族的表達下調,進而導致起始段細胞、凋亡。從這個研究中可以看出,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管腔液因子通過維持ERK通路的活性,抑制與壓力有關的信號通路和細胞凋亡磷酸酶、細胞周期抑制劑,維持起始段細胞的存活。而起始段細胞內的雄激素受體對于正常的起始段功能也是至關重要的。
另一個調節起始段功能的因子是精子本身。精子被認為是一種不常見的配體,許多位于附睪的分子都是已知能與精子相結合的。更有趣的是,睪丸精子的生長因子受體染色為陽性,這似乎表明,當生長因子剛進入起始段時從精子表面上游離出來,并開始具有激發附睪頂細胞表面同源受體的能力。
(三)附睪主要的蛋白家族及其調控
睪酮對細胞作用的限制因素還未明確,雖然雄激素受體和激動劑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有證據表明,配體才是主要的限制因素。此外,睪酮可以被ABP運輸到其他位點,在一些組織中直接作用于雄激素受體,但是在一些如大腦核團的組織中睪酮需要被轉化成雌二醇,并通過雌激素受體間接作用;而在一些其他組織中,它被還原成5α-二氫睪酮(DHT),DHT具有比睪酮具有更強的雄激素受體結合作用。后者發生在許多雄激素依賴性的組織,如附睪,前列腺、精囊和皮膚,而睪酮轉化為DHT的效率與組織中5α-還原酶的濃度相關。
此外,附睪中存在許多載脂家族蛋白,呈高度區域性分布,可以與一些小分子配體結合,參與許多生物過程如維生素A轉運、前列腺素合成、免疫應答、細胞生長與代謝調控等。載脂蛋白包括載脂蛋白1(LCN1)、載脂蛋白2(LCN2)、附睪視黃酸結合蛋白(E-RABP)、載脂型前列腺素D合酶(L-PGDS),其基因在各物種間的保守性較高,也提示它們具有重要的功能。通過X線結晶學確定的載脂蛋白基本功能是結合小分子的疏水性配體。
載脂蛋白1屬于一類親脂分子,在其他親脂分子清除后,LCN1可以作為上皮表面的保護因子。此外,LCN1可以與微生物的鐵載體有高度親和力,在鐵限制條件下抑制相當有效的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是保護機體免受有害分子和微生物和真菌感染的防御系統的一部分。LCN2又稱NGAL(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其配體是一種細菌產生的小分子鐵螯合劑,它可與鐵結合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供細菌吸收。因此,LCN2可以抑制細菌對鐵的吸收,從而抑制細菌生長,具有強效抗菌作用。LCN2在炎癥刺激下表達,提示LCN2可能在附睪對細菌的固有免疫應答中發揮作用。小鼠中的LCN2通過內化作用向精子傳遞三價鐵,并提高細胞內pH值和cAMP的累積從而增加精子活力。PGDS是一種具有雙重功能的蛋白,具有催化PGD2合成和轉運親脂性物質的作用。這種雙重功能可反映載脂蛋白的亞功能化,在PGDS基因失活后,機體主要表現為睡眠和對疼痛反應的失調,但雄性生殖道未見明顯表型,提示載脂蛋白簇的冗余。然而,PGDS已被報道是人類精液中精子質量的生化標志物,與公牛的生育力相關。另一項研究發現雖然最低生育力的公羊和公牛中有著最低的PGDS含量,但未能發現統計學意義上的相關性,這表明,PGDS能夠影響雄性的生育力,但是可被其他的載脂蛋白代償。
視黃酸是為E-RABP內源性配體,E-RABP基因失活產生的表型與視黃酸受體α基因突變小鼠的表型相似,都是不育或生育力低下。附睪尾上皮經過鱗狀上皮化生,精子滲漏到結締組織,導致炎癥反應,而視黃酸與其受體的相互作用對附睪尾的上皮的維護至關重要。
胱蛋白酶抑制劑相關的附睪精子發生蛋白(cystatin-related epididymal spermatogenic,CRES)屬于胱蛋白酶抑制劑(cystatin)家族,但是它缺乏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共有位點。CRES的負突變鼠會使精子獲能失敗從而導致生育力下降,對它的精子加入雙丁酰環磷腺苷和3-異丁基-1-甲基黃嘌呤可以扭轉缺陷。而Cornwall等人發現它在細胞間通訊、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的中介、遞送蛋白質到成熟精子以及清除管腔中的分泌蛋白中具有一定作用。
三、附睪的基因調控
附睪上皮的分泌物直接參與了附睪管腔內精子成熟所需的微環境形成。而附睪基因則對附睪功能和附睪精子成熟起重要的調控作用。附睪基因表達是一個高度程序化過程,因而造成了一個不斷變化的管腔微環境。精子在這微環境中也發生了一系列程序性改變,逐步成熟獲得了運動能力和受精能力。完全搞清附睪特異基因表達和附睪精子成熟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大量的艱苦工作。
附睪的基因表達有很多特點,這些特點主要是:
1.附睪特異性
許多基因呈現高度的附睪特異性,主要在附睪表達,在其他組織不表達或表達很低,如SC-342、HE2、HE6、GPX5、B/C、EAPI、ESP13.2、CES、CE9和CE10等。這些基因的附睪特異性揭示它們在附睪的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2.區域性
附睪基因表達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是基因表達呈現出高度的區域性;有不少基因僅在附睪頭部表達,如B/C、HE2、EAPI、GPXS、CRES、SC-384和SC-513,而附睪頭部已被證明是蛋白合成和分泌非常活躍的區域。雖然附睪精子成熟如精子運動能力和受精能力的發育主要表現在附睪體部,但從調節角度看附睪頭部則起更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有一些附睪特異基因主要表達在附睪體部和附睪尾部,如HE4、HE1、HE5、O/E、SC-177和SC-461等。而另外一些基因則表達于附睪頭-體-尾全長。這和附睪精子成熟變化是相一致的,正如前述的附睪精子成熟變化或可起始于頭部,或體部,或尾部,或進行了全長。這再次說明附睪特異基因在附睪及附睪精子成熟中的重要調節作用。
3.細胞特異性
附睪基因表達還表現出另一種復雜性即細胞特異性,許多蛋白及mRNA在附睪同一區域表現出交叉排列的表達特征,在有些主細胞有強烈的表達,而相鄰的主細胞則表達量很低。這就反映了這些上皮細胞盡管形態相似,但可能履行了不同功能或處于不同的功能狀態。
由于輸出小管中基因表達呈現出高度的區域性,附睪是研究基因表達調控機制的理想器官。許多因子已經被證明參與了類固醇激素的基因表達。附睪近端的睪酮水平高于循環水平,間質細胞分泌睪酮后,睪酮與支持細胞分泌的雄激素結合蛋白相結合,睪酮-雄激素結合蛋白復合體隨即被轉運到附睪管腔液中并被主細胞吞噬。而主細胞5α-還原酶的活性很高,能迅速將睪酮轉變成雙氫睪酮。循環庫中的雄激素也能夠在芳香化酶的作用下形成雌激素。眾所周知,雄激素和雌激素能夠調節附睪基因的表達。閹割后對附睪會產生極大的影響,閹割后的睪酮補充治療不能夠完全恢復附睪功能。精子本身已被證明能夠影響附睪生理和蛋白分泌,能與附睪上皮相互作用。有研究發現在牛的附睪頭、附睪體和附睪尾的原代上皮細胞中加入精子培養,能夠調節細胞增殖。
在過去的十年間,非編碼小RNA和其在轉錄、RNA的穩定性以及翻譯中的功能也受到關注,Micro RNA(miRNA)是一類約22個核苷酸長度的非編碼RNA,可使互補基因發生沉默,并參與許多生物信號通路和病理。已有研究發現附睪中miRNA的減少與mRNA的數目存在負相關,說明其在雄激素依賴性基因的表達中發揮作用。miRNA在人、小鼠、兔子的物種間保守性極低,但是miR-888 miRNA簇在靈長類動物中高度保守,主要在附睪中表達,表明這些miRNA在附睪基因的表達中有重要作用。
附睪中的DNA甲基化只有少數研究,在新生7天的大鼠附睪,cyclin D1啟動子的甲基化被發現與表達水平呈負相關,但是在第7天時,cyclin D1的表達水平在不同的附睪段也不相同,在附睪尾部最高。而在出生后發育過程中,cyclin D1的表達模式也會改變,這就導致了成人附睪區域特異的表達,而這也將是研究啟動子甲基化的一個有趣的方式。
第六節 附睪及附睪精子異常
一、附睪性死精子癥及精子變性
Leeanod在1988年觀察到精子在附睪運行和貯存的過程中死亡和變性明顯增加的病例,并提出了附睪死精子癥和精子變性的病理假說。附睪性死精子癥和精子變性是附睪生殖病理的重要表現,也很可能是死精子癥的重要原因。應該認識到對于附睪性死精子癥及精子變性的病理及治療研究還很不充分,應予以加強。
(一)主要特點
附睪性死精子癥和精子變性的主要特點包括:①從睪丸活檢的光鏡和電鏡觀察發現睪丸精子是存活的,精子的細胞結構完整,無任何壞死和變性的病理表現;②精子活動率甚低,一般低于10%,精子死亡率高,一般可超過40%~50%;③增加射精頻率,即縮短精子在附睪中的運行和貯存時間,能較明顯提高精子的活動率和存活率。
(二)可能原因
推測附睪性死精子癥和精子變性的可能主要原因包括:①附睪的免疫功能是以血-附睪屏障和免疫屏障為特征的,正常情況下由生精小管的生精細胞和支持細胞形成血-附睪屏障;血-附睪屏障能有效阻止大分子(如精子抗原物質)漏出附睪腔外和阻止血清蛋白等漏入附睪腔內,以免發生自身免疫反應。當生殖系統有炎性感染或器官損傷(輸精管結扎后),屏障遭到破壞,精子表面的特殊大分子物質與機體內的免疫系統相接觸,就會發生精子抗原的自身免疫反應,引起抗精子自身抗體產生,體內產生一種免疫球蛋白抑制精子活力,而精子抗體與精子相互作用激活補體系統,在補體作用下,通過細胞毒性作用對精子細胞膜的通透性和完整性產生損傷,從而殺死精子。②附睪上皮變性,導致附睪上皮大量溶酶體釋放至管腔。③附睪精子的死亡和變性,使精子胞質小滴和從頂體釋放出來的溶酶體酶進一步損害還未變性和死亡的精子,促使其解體。④活性氧由白細胞和精子產生并釋放,一方面,活性氧是精子運動、獲能、超激活運動、頂體反應、精卵識別所必需的,對維系精子正常功能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病理、輻射、感染等各方面因素影響,精液中活性氧含量又會異常升高;精子膜脂質由于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細胞內幾乎沒有細胞質,抗氧化條件較差,在高反應能力的活性氧作用下,精子可能損傷,導致精子膜過氧化、核DNA片段化、蛋白變性等嚴重后果,對精子的存活和功能發揮造成巨大威脅。
(三)附睪性死精子癥的治療方法
有文獻表明,通過第一次射精后60分鐘內進行第二次射精,可以改善具有附睪性死精子癥男性的精子質量和存活力。在患有這種病癥的男性中已經通過12小時間隔內頻繁射精的方法來保證精子活力,強烈射精療法的目的是減少到達附睪的“年輕”精子暴露于附睪不好環境的時間。對于死精子癥患者,在短期約60分鐘內第二次射精能產生與第一次射精相比質量更好的精液。在一項描述該方法的研究中,與基礎精子數相比,在大多數情況下(70%)改善了第二次射精。其他人報道第二次精液中精子濃度沒有統計學顯著變化,但精子活力顯著增加。
二、梗阻性無精子癥
附睪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為附睪的精子成熟和精子貯存創造一個適宜的體液環境,附睪精子沉浸在一個液態的附睪微環境中。附睪的體液環境是通過調節附睪的分泌功能及吸收功能來實現的。附睪分泌功能的缺陷和分泌障礙可導致在附睪管腔中形成一個脫水狀態。附睪繼續分泌高分子量糖蛋白但無正常液體分泌,使附睪管道阻塞,形成梗阻性無精子癥,從而可導致男性不育。梗阻性無精子癥是由于輸精管道的梗阻使精子的運輸發生障礙而產生的無精子癥。梗阻性無精子癥在男性不育中的發生率約為1%。在無精子癥患者中,梗阻性原因所占的比例較多,為42.4%~48%。
附睪梗阻是梗阻性無精子癥的最常見原因,在FSH低于正常值高限2倍的無精子癥中占30%~67%。先天性附睪梗阻常伴有先天性雙側輸精管缺失(CBAVD),這些病例中82%至少有1個囊性纖維病基因點突變,這種病常伴有附睪遠端部分缺如和精囊發育不良。先天性附睪梗阻還包括楊氏綜合征(Young綜合征),梗阻的原因主要是近端的附睪管腔內纖維化所致。
有研究表明附睪的分泌功能是和附睪上皮氯離子通道密切相關。如果附睪上皮的氯離子通道及其調節發生障礙,就能導致附睪的分泌障礙,造成附睪管道內的脫水狀態,引起黏稠性物質積聚,從而造成管道阻塞。
(一)囊性纖維化
囊性纖維化跨膜傳導調節因子(CFTR)廣泛表達于人體各種器官的上皮細胞中,包括氣管,消化道和生殖道。編碼CFTR的基因的突變引起囊性纖維化(CF),這是高加索人中最常見的致死性遺傳疾病,每3500個新生兒中大約發生1例。CF患者在多器官中表現出系統性疾病,包括慢性肺部感染、炎癥,胰腺功能不全和不育癥,其中不育癥的主要原因被認為是 CFTR突變導致的電解質轉運不良。CF的一個標志是男性不育,事實上,97%~98%的男性CF患者由于先天性雙側輸精管缺失(CBAVD)而不育,導致梗阻性無精子癥。除了CBAVD,在非阻塞性無精子癥,少精子癥,弱精子癥和畸形精子癥中也發現 CFTR突變頻率的增加。其臨床表現多表現為進行性肺衰竭、胰腺功能不全及男性不育等。
CBAVD約占無精子癥的15%~20%,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該病與囊性纖維化(cystic fibrosis,CF)有關,并被公認為是CF的一種臨床亞型。國外報道CBAVD患者的 CFTR基因突變以ΔF508號外顯子第1653~1655位三個堿基TTT缺失,導致第508位苯丙氨酸缺失最為常見,高達70%。國內對患者的基因突變情況研究較少,致病機制尚不明確。
CBAVD的發病機制可能與胚胎發育期 CFTR基因突變有關,使Müller管異常,中腎管停止發育或缺陷,導致輸精管發育畸形與缺失,且常伴有精囊腺缺如或纖維化。對原代嚙齒動物Sertoli細胞和生殖細胞以及來自 CFTR敲除小鼠或隱睪模型的睪丸的研究 結 果 表 明,CFTR通 過HCO 3 -/sAC/cAMP /CREB(CREM)途徑參與精原細胞的NF-κB/COX-2/PGE 2途徑,實驗還揭示了CFTR在精子獲能中起到關鍵作用,直接或間接介導對于獲能至關重要的HCO 3 -進入。 CFTR在最新的研究中正在成為一個多功能的基因,介導各種生殖過程相關的不同信號通路,此外,其在電解質和流體轉運中的作用是公認的,能調節雄性生殖道的管腔微環境。還有研究提示Y染色體的基因微缺失也與CBAVD有關,14例CBAVD的男性不育患者中發現2例存在AZFa位點的缺失。Daudin等報道CBAVD中24.5%的患者無突變,Mecallum等推測這些CBAVD患者的形成是由于在其胚胎發育早期(7周前)有一個非 CFTR基因的突變,它導致整個中腎管異常發育從而形成CBAVD。另外在一些家系中父子同胞攜帶同一突變時僅其中之一患CBAVD,這說明在發生過程中除 CFTR基因異常外,還可能存在其他遺傳因素或環境因素的作用。各種因素如干擾中腎管的正常發育或退化,可導致絆狀畸形發生。
對囊性纖維化無精子癥患者不能精道重建,所以他們要生育唯一可選擇的是輔助生殖技術,即采用顯微外科技術從附睪(MESA)或直接從睪丸實質(TESE)獲取精子用于隨后的卵胞質內單精子注射(ICSI)。不推薦傳統的IVF,因為其受孕率太低。
(二)楊氏綜合征
1970年,利物浦泌尿科醫師大衛·揚(David Young)觀察到54%的患者有梗阻性無精子癥并伴隨有肺部缺陷,認為無精子癥與肺部之間有關聯,稱作Berry-Perkins-Young綜合征,簡稱為楊氏綜合征。楊氏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疾病,包括三種表現:梗阻性無精子癥,支氣管擴張和鼻竇炎,是一個公認的會造成男性不育的疾病。據報道楊氏綜合征在男子不育癥中占3.5%,在男子阻塞性不育癥中約占21%~67%,多數報道約占50%。最近歐洲和美國的幾個案例報告認為減少汞的使用可能使發病率下降,童年時期汞接觸過多可能是病因之一。在楊氏綜合征的相關統計中,汞中毒(粉紅病)的概率在10%左右。汞能抑制含巰基的酶,與硫醇反應形成硫醇鹽,而硫醇鹽被認為能抑制糖酵解,阻礙機體必要的正常功能和獲取能量供應精子和纖毛。
楊氏綜合征的主要特點在于附睪上皮分泌液逐步減少,黏度增加,內容物黏厚,從而一步步導致附睪通道的梗阻,造成阻塞性無精子癥。因此楊氏綜合征導致的無精子癥是漸進性的,可由完全暢通到不完全性阻塞直至完全性阻塞,表現在精子數量上從開始正常到減少直至精液中缺乏精子。在附睪漸進性梗阻過程中附睪的功能性指標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此外,常伴有呼吸道感染。而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是由于呼吸道黏液分泌異常,引起黏液濃縮的呼吸道清除功能下降,最終導致呼吸道感染。事實上由于此病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及缺少相關的發病率資料,因此,尚不能確定是否楊氏綜合征本身代表一個病種。目前對楊氏綜合征還無良好的治療方法。嘗試外科學方法解除精道梗阻沒有或僅有暫時效果。因此,采用顯微外科技術從附睪(MESA)或直接從睪丸實質(TESE)獲取精子用于卵胞質內單精子注射(ICSI),是希望生育的患者可選擇的治療方法。用附睪輸精管吻合法雖能解決附睪的通道,但不能解決附睪的精子成熟。也可應用某些藥物降低附睪分泌的黏稠性,關鍵問題應該解決附睪上皮氯離子通道及其調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附睪阻塞性無精子癥。
(郭雪江)
參考文獻
1.AHMAD A,AHMED A,PATRIZIO P.Cystic fibrosis and fertility.Curr Opin Obstet Gynecol,2013,25(3):167-172.
2.BELLEANNEE C,THIMON V,SULLIVAN R.Region-specific gene expression in the epididymis.Cell Tissue Res,2012,349(3):717-731.
3.BOBRIE A,COLOMBO M,RAPOSO G,et al.Exosome secretion: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roles in immune responses.Traffic,2011,12(12):1659-1668.
4.CABALLERO-CAMPO P,BUFFONE MG,BENENCIA F,et al.A role for the chemokine receptor CCR6 in mammalian sperm motility and chemotaxis.J Cell Physiol,2014,229(1):68-78.
5.CHEN H,RUAN YC,XU WM,et al.Regulation of male fertility by CFTR and implications in male infertility.Hum Reprod Update,2012,18(6):703-13.
6.DIAO R,FOK KL,CHEN H,et al.Deficient human beta-defensin 1 underlies male infertility associated with poor sperm motility and genital tract infection.Sci Transl Med,2014,6(249):249ra108.
7.DORIN JR,BARRATT CL.Importance of beta-defensins in sperm function.Mol Hum Reprod,2014,20(9):821-826.
8.GAN H,LIN X,ZHANG Z,et al.piRNA profiling during specific stages of mouse spermatogenesis.RNA,2011,17(7):1191-203.
9.LI J,LIU F,WANG H,et al.Systematic mapping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 family of human epididymal secretory sperm-located proteins.Mol Cell Proteomics,2010,9(11):2517-2528.
10.MACHTINGER R,LAURENT LC,BACCARELLI AA.Extracellular vesicles:roles in gamete maturation,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implantation.Hum Reprod Update,2016,22(2):182-193.
11.PENG H,SHI J,ZHANG Y,ET AL.A novel class of tRNA-derived small RNAs extremely enriched in mature mouse sperm.Cell Res,2012,22(11):1609-1612.
12.ROBAIRE B,HAMZEH M.Androgen action in the epididymis.J Androl,2011,32(6):592-9.
13.RUTHERFORD AJ.Male infertility and cystic fibrosis.J R Soc Med,2007,(100 Suppl 47):29-34.
14.SIPILA P,JALKANEN J,HUHTANIEMI IT,et al.Novel epididymal proteins as targe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st-testicular male contraception.Reproduction,2009,137(3):379-389.
15.SIPILA P,KRUTSKIKH A,PUJIANTO DA,et al.Regional expression of androgen receptor coregulators and androgen action in the mouse epididymis.J Androl,2011,32(6):711-717.
16.SULLIVAN R,MIEUSSET R.The human epididymis:its function in sperm maturation.Hum Reprod Update,2016,22(5):574-587.
17.ZHANG J,LIU Q,ZHANG W,et al.Comparative profiling of genes andmiRNAs expressed in the newborn,young adult,and aged human epididymides.Acta Biochim Biophys Sin(Shanghai).2010,42(2):145-153.
18.ZHAO Y,DIAO H,NI Z,et al.The epididymis-specific antimicrobial peptide beta-defensin 15 is required for sperm motility and male fertility in the rat(Rattus norvegicus).Cell Mol Life Sci,2011,68(4):697-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