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毅剛針灸臨床穴法精要
- 李延萍
- 4825字
- 2020-08-26 17:23:29
第四節 補瀉手法技術是對神機感應的把握與運用
針刺得氣,或云針刺氣至,是針刺入腧穴引發的反應。卓廉士先生依據“衛氣者,衛外而為固也”,認為“得氣”現象是衛氣的反應,甚而稱其為“衛氣效應”(《營衛學說與針灸臨床》)。《靈樞·行針》云:“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靈樞》和《素問》對“氣至”的多種說法,表明針刺“氣至”現象是針刺引起氣的活動。針刺“氣至”可分為“正氣至”“谷氣至”“邪氣出”“正邪相爭”等不同反應,針刺“補瀉手法”的技巧在于針對不同性質氣至現象的利用與控制,以“比類取象”思維,而提出深淺補瀉、迎隨補瀉、呼吸補瀉、徐疾補瀉、開闔補瀉、方員補瀉等。
補瀉手法源于古人取類比象的觀念。《素問·示從容論》:“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張景岳解讀為“援物比類,格事物之情狀也。化之冥冥,握變化與莫測之間而神無方也。能如是則循上可也,及下亦可也。然則法不可廢,亦不可泥,弗拘形跡,何必守經,是乃所謂圣人之至治。”(《類經》)
一、《素問》 《靈樞》有關針刺“氣至”的記載
《內經》時代,針灸療法有關針刺即刻感應的記敘已較豐富而準確地出現在《靈樞》 《素問》許多章節之中,并受到普遍重視。《靈樞·九針十二原》:“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者,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說針刺治療只知道用穴是不夠的,必須了解和掌握針下氣的感應的變化。而針刺引起的穴位下面的感應十分微妙,有時又很短暫,稍縱即逝。盡管如此,這種“機道”都是可以仔細體認的。除局部出現針感外,有時還出現上下來往的傳導,這就是針感,即今人之謂“得氣”。針刺引起的感應,是有別于疼痛的一種特殊的反應,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素問·寶命全形論》對針感的體會和描述最為形象:“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又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刺此者,必中氣穴,無中肉節,中氣穴則針游于巷,中肉節則皮膚痛”;《素問·長刺節論》:“刺大分、小分,多發針而深之,以熱為故。無傷筋骨,傷筋骨,癰發若變。諸分盡熱,病已止”等。這些描述充分說明了針刺引起的特殊感覺有別于針刺引起的疼痛,或沉緊或松緩,或有寒溫之不同,或能言其狀,或難言其狀,針刺出現針感后有的還可產生“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的即時效果。因此認為取得針刺的感應是取得療效的前提。
二、經絡氣至現象提示的臨床意義
針刺作用于孔穴,針下出現醫患雙方都可察覺的不同感應及傳導的現象,是一般生理意義上經絡氣至的功能,是神機對于針刺的反應。《內經》中記載的針下氣至,有“邪氣外出”或“正氣來至”或“正邪相爭”等不同生理病理意義。此外,還受針刺環境、患者體質及心理因素的影響。
關于正氣來至引起針感,《內經》中多種不同的稱謂:有神氣、真氣、衛氣、經氣來至等。如《靈樞·九針十二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素問·離合真邪論》論針刺候氣時則認為是候真氣:“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對氣虛不足者,針刺應“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候氣的方法則應“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這表示所候之氣應是神氣。
神氣是患者個體資質、精神狀況的綜合表現,與血氣、衛氣、經氣的功能緊密聯系。患者體質因素、針刺時外界環境因素及心理因素都會影響針刺即刻感應效果。《素問·八正神明論》在論證四時八正之氣對人體血氣盛衰的影響時說:“用針之服,必有法則焉……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指出針刺氣至與血氣、衛氣、受針時機相關。《靈樞·行針》更進一步說明:“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或神動而氣先針行;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行;或數刺乃知;或發針而氣逆”“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
關于心理因素對針下得氣的影響問題,已見于前面“百姓之血氣各不同形”“重陽之人……其氣易往也”。《素問·針解》還有這樣的經驗,說針刺候氣“神無營于眾物”。靜態觀察患者,不要東張西望,儀態端莊并注視患者雙目,以控制其精神狀態,使針下易于氣行,對療效有所幫助。《素問·調經論》中也有“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技巧的運用,這都說明古人已充分注意到心理因素對針刺氣至現象的誘導。是故當時更有“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的行醫諱忌。
針刺氣至是邪氣外出的表現。《靈樞經》認為孔穴是“神客共會”之處,神為正氣,客為邪氣。而“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靈樞·九針十二原》)。《靈樞·終始》更直截了當:“邪僻妄合,陰陽易居,逆順相反,沉浮異處……須針而去。故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谷氣至,谷氣至而止。”針刺得氣后,正氣被充分調動,邪氣自可隨針出去,無論在表的陽邪,或是在里的陰邪。由于邪氣已出,谷氣亦自然來復,故云“三刺而谷氣至”。
關于針刺氣至性質,究竟是邪氣還是谷氣的辨識,《靈樞·終始》的標準是:“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辨識“谷氣”和“邪氣”的方法有二:一是通過醫生手下的針感,悠悠和緩舒適,屬正氣,谷氣;滯澀堅緊,患者又有不適之感為邪氣。二是通過察色和脈診來辨識,如《靈樞·九針十二原》:“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素問·離合真邪論》:“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誅罰無過……”
三、針刺補瀉手法是對“氣至”的控制技巧
《素問》和《靈樞》記載的針刺技術方法有關于進針、出針的操作;有直接針對特定病癥的技術操作,如《靈樞·官針》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有些技法則專屬于不同針具的應用,如“十二刺”中以焠刺法治療寒痹,“五刺”中的輸刺法以治療骨痹,“九刺”中的毛刺治療皮膚病之浮痹,大瀉刺則是以鈹針用于刺瀉大膿等。
古代專于對毫針針刺進、出、捻轉或提插的技巧,屬于“針刺補瀉”一類。針刺補瀉理論和技術歷來歧義頗多。依據臨床實際應用來考察“針刺補瀉”的技法與應用,可以發現針刺補瀉的理論與技法是在“氣至”理論指導下,對針下氣至現象的利用與控制。按《內經》的記載和后世的歸納,有深淺補瀉、開闔補瀉、迎隨補瀉、徐疾補瀉、呼吸補瀉、方員補瀉等。現分析如下:
(一)病有沉浮,刺有深淺
《素問·刺要論》:“病有浮沉,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要求針刺要恰到好處,使針下氣至,祛邪以出。《靈樞·官針》則進一步說:“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靈樞·官針》:“始刺淺之,以逐邪氣……最后刺極深之,以下谷氣。”
邪氣的陰陽屬性有寒熱陰陽之別,從其來勢則有緩急大小之分,從邪氣所在的層次有皮毛、肌肉、筋骨之不同,這在針法上就要求準確刺入邪氣危害的部位,同時又要無傷良肉,以免傷正。《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針,以去其熱。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刺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靈樞·九針十二原》:“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素問·刺齊論》:“刺骨無傷筋者,針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無傷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脈無傷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脈也。”
(二)出邪保真,開闔有意
針刺后穴下氣至,若是邪氣外出,出針后開大針孔必然使邪有出路;若是真氣外泄,則應時時護衛,因此出針時是否開閉孔穴,被稱為開闔補瀉。《靈樞·終始》記錄了開闔補瀉手法的具體操作:“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素問·調經論》則進一步闡明開闔的意義:“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
(三)來順去逆,迎隨就勢
古人認為,針下氣至,應知氣的往來,往者為逆,來者為順。迎著氣來而進針,至適度的深淺,應搖大針孔出針;若氣盛已去,或邪衰正虛,針感不明顯,似有似無,則應出針并按壓針孔,起到補益正氣的作用,這是迎隨補瀉的應用。《靈樞·小針解》云:“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靈樞·衛氣行》則更為明了:“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
(四)徐疾快慢,益正匡邪
《素問·針解》從開闔出邪氣的角度來規定手法的操作,“徐而疾則實”者,是慢出針而疾按其孔穴;“疾而徐則虛”者,是快出針而慢按其孔。疾按是為多保留一分正氣,慢按是為多出一分邪氣。亦有采用徐徐進針以尋求針感,使有氣至(為實)后,然后快出針為補,而進針快,有時往往得不到針感,為虛,此時應細細追尋,待氣至時再慢慢出針。
(五)呼吸出入,順勢而為
吸入真氣,呼出濁氣,這是肺的功能。其與針刺術結合,便產生了“呼吸補瀉”,此實際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技法。《素問·離合真邪論》在論本法時說:“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又說“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詳細地敘述了針術的具體操作及其機理。
(六)假“方員”之詞,合諸法以導氣
《素問》 《靈樞》中均提到方員補瀉。據《太素》楊上善注“員謂之規,法天而動,瀉氣者也”,“方謂之矩,法地而靜,補氣者也”,《靈樞·官能》:“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本法的技術特點:瀉法切、捻轉,疾而徐出,伸而迎,搖大其穴,使邪氣外出,反映出技法快、刺激重的特點;是綜合了迎隨、徐疾、開闔的技法。補法微旋、慢推,安以靜,閉其穴等在技術上剛好與瀉法的特點相反,亦是迎隨、徐疾、開闔的綜合運用。
方員補瀉,《素問·八正神明論》還另有一說,云“瀉必用方”“補必用員”。其文意剛好與《靈樞·官能》相反,招致后世有多種不同解讀。有認為應從《靈樞·官能》之說,《素問·八正神明論》是釋義于后,詞義有所不同,強調呼吸的利用,更強調掌握好針刺時機,使更有利于“氣”的流通等,隨文釋義,附會古人,未敢直言。
在《內經》時代,“提插捻轉補瀉”也有完全相反的操作技術。與“方員補瀉”在認識和技術的差別,都來源于臨床家對氣機操控的假設與關聯的類比。因此,在后來不少針灸文獻中才有了“左轉針”“右轉針”補瀉的爭論。
上述《內經》針刺補瀉手法的分析表明:手法補瀉操作的對象是針對針下之氣而言,并非內科學上辨證之“虛實”;二是技法的設計,確是基于“除邪氣,補正氣”的觀念,“比類”而“取象”,帶有早期對針刺氣至現象樸素、原始的分析與利用。這恐亦是后世有人質疑針刺“補瀉”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