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放射學檢查
側重關注人體結構的生物力學狀態
影像放射學檢查可以直觀地了解人體筋骨物質結構的生理病理狀態,是骨傷科臨床常用的檢查、診斷手段之一。
手法正骨療法運用影像診斷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了解疾病部位、類型、性質、范圍、程度等病情資訊。
●直觀了解相關器官組織的物質結構狀態。
●深入了解軟硬結構局部與整體的力學狀態。
●排除非適應病癥。
以X線、CT、MRI等為主的骨傷科常用影像檢查技術,能夠帶給我們肉眼看不到、手指觸摸不到的人體內在結構的真實、細致的狀態資料,是當代手法正骨療法不可或缺的重要檢查手段。
尤其是涉及骨移位相關疾病時,可以為人體結構的生物力學分析提供重要資訊。
如:第5腰椎橫突異常寬大與腰骶力學失衡之間的關系;韌帶鈣化與局部力學結構失穩的關系;椎管內良性占位性結構對脊髓、神經根移動能力的限制影響等等。
影像診斷水平的提升
●多種類型(X線/MRI/CT、核醫學、造影、超聲波等)、多角度(正側斜位、橫截面、冠狀面、矢狀面、立體成像)影像放射學檢查資料的綜合分析。
●組織結構本身形態、結構的生理病理狀態分析。
●局部與整體的力學結構分析。
●從平面影像推測立體的結構狀態。
●把握生物力學變化與結構退變之間的關系及規律,從靜止的畫面推測出結構動態的過去、現在與將來,以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轉歸進行有效把握。
手法觸診與影像診斷互參
影像資料是明確病情的有效證明文件,是手法操作的重要依據之一。患者病情千變萬化,隔著筋骨皮肉,再好的觸診功夫,也難以清楚了解深在體內的人體結構狀況,更不用說椎管內的情況。對于惡性腫瘤、結核等嚴重侵蝕性、占位性病變,或者骨折等病理狀態,在直觀的影像證據顯示下將無所遁形。
對于危急重病患者,影像資料是手法操作能否實施的主要依據。沒有客觀的影像資料,很難避免手法源性醫療事故的發生。因此,醫師自我保護的有效方法,是必須在看到影像資料并進行疾病性質與病情的分析診斷后,再決定是否和如何實施手法操作。很多經驗豐富的老骨傷手法醫師,都為自己定下一個嚴苛的規矩——不見片子不動手,目的不僅在于準確診斷、提高手法治療效果,更重要的是對手法醫療事故的有效管控,力爭手法正骨低風險、零事故。
一般情況下,對于沒有影像檢查資料的慢性病患者,可以通過動、靜態觸診與特殊檢查來發現和排除可能存在的惡性病理改變,也可以采用柔性手法循序漸進地操作。如果在過程中發現問題,隨時可以停止治療轉而進行必要的檢查,或者轉診送醫。
所以,骨傷手法醫療工作者,要善于運用先進的檢驗科技成果,為手法臨床的準確診斷、提高療效與減少風險、保護自身提供可靠的保證。切不可妄自逞能,自釀苦酒而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