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柔性正骨側重的診斷方法

精細化立體觸診

手法觸診是骨傷臨床上運用最多的診斷技術之一。
在缺乏影像資料支持的情況下,結合四診分析,手法觸診成為正骨醫療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依據。“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孫思邈《大醫精誠》),手法觸診,司外以揣內,這是傳統中醫學重要的診斷原理與方法的具體表現之一。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曰:“故必素知其體相,識其部位。”能夠精確地了解骨與相關結構的位置、形態、序列與功能狀態,是手法正骨能否達到精準、有效的保障。
手法觸診,民間以“手摸”“手聽”“手看”概括之。“手摸”“手聽”“手看”是手法觸診能力進階于不同層次的形象表達。
手摸,是醫者以手觸摸患者肢體關節,感知患者肢體局部與整體的筋骨結構狀態,為疾病診療提供有效證據。
手聽,是醫者以手觸摸患者肢體關節,感知患者肢體局部軟硬結構在動態活動過程中的功能狀態、軟組織的張力變化以及發出的聲響動靜,并以此為依據判斷局部結構可能存在的病理變化特點與狀態。
手看,是手法觸診的高層境界。醫者閉目冥心,法眼洞明。以手觸之,不以目視,而以神會,用心感之,手下之患者局部與整體結構歷歷如在目。
因此,觸診水平往往會直接影響診療結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手法診療水平。
手下摸到了什么,摸出了怎樣的結構狀態,識了位置,知了體相,才能采取相應的手法進行整復,并能把握整復的進程和結果。如果對筋骨結構的狀態不能手摸心會,手法正骨就無法保證其安全性,更奢談整復的準確性與高效性。
毛泰之正骨箴言
手法觸診的美妙,如同浮潛。從水面上看,一片汪洋無邊,而當你埋下頭來時,眼前卻是一個絢麗多彩的繽紛世界。
1.觸診強調立體化
人體表面可觸摸的骨性標志,只是所在骨結構非常小的尖端或突出部分,其相對龐大的骨體深藏在皮肉之下。
如同水面下的冰山一般,露出水面的部分永遠只是冰山的一角。要想真切地把握冰山真實的整體面貌,還需要努力地向下探尋。
盡可能全面、完整地收集有效的證據是偵破迷案的可靠前提,盲人摸象的故事在手法醫學領域不能重演。
在每一位患者就診時,其局部與整體軟硬結構的相對與絕對位置狀態,均應細診詳察。目標結構體三軸六合狀態的立體化、精細化診查,更應從觀念到技術層面、從理論到臨床實踐上具體落實,并成為手法臨床的診療常規。
手法觸診的技術理念,必須從局部、二維、平面性的結構觀察,提升至三維立體的視野水平。
手法觸診的立體化,不僅包括了觸診當下目標結構立體的空間狀態,更推而衍之,涵蓋了在過去、現在及將來等不同時間相下,結構隨時間變化的概念。我們探討筋骨結構退變在時間上的蝴蝶效應,重視這一過程,是對病情發生、發展及預后、轉歸的整體性把握,這是手法診療技術進階的必然要求。
強調立體化觸診、強調觀察骨與相關結構的力學聯系,并由此延伸、拓展對病情審視的視野,這是“東方柔性正骨療法”于傳統與現代醫學之林中安身立命的無上法寶。
2.觸診強調精細化
精細化觸診是手法技術進步與提升的必由之路。結構局部的觸診講究精細化,軟硬結構整體的觸診同樣強調精細化。
“東方柔性正骨療法”所言的精細化,并非是要追究手法深入至人體分子或者粒子等微觀水平上的作用,而是在宏觀、大體的器官水平上強調的精細與精確。
精工細作,強調觸診與整復過程的精細化管理,是現代管理科學中“細節決定成敗”論在骨傷手法醫學領域中的具體運用。
精細化觸診,是在結構立體化觀念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技術性診斷要求。針對目標結構的各個體面,逐一進行可能的精細觸診,以獲取盡可能精確、細致、全面的結構狀態資訊,是對結構空間的生理病理狀態進行精確分析的可靠保障。
只有實現了精細化觸診,才可能有精細化正骨技術的存在與運用。
臨證時,我們常會發現,內在結構的真實狀態往往被表面僵硬的軟組織所遮蔽。故欲探觸真相,必須解除外在的掩蓋。
而達到高度精細化的觸診水平,僅靠常態的觸摸顯然是不夠的。
“東方柔性正骨療法”借用內丹工夫中“返觀內照”的方法,目的就是強化觸診的實力與水平。以“心”的感知力,來提高手下觸覺感受器的敏感度。
所以,除了刻苦練習、熟以生巧以外,還要有技術性的方法,才能達成深化的觸診能力及水平。
3.觸診強調動靜態互參
靜態觸診觀察的主要內容,是標的結構的外部形態及其位置狀態;動態觸診強調對標的結構與其連接結構及相鄰結構之間關系狀態的觀察,也就是強調對標的結構正常活動能力的觀察與了解。
與標的骨結構相聯系的結構,主要指附著在標的骨結構上的肌肉、筋膜、關節囊、韌帶、肌腱等軟組織,以及與其相鄰的平行走行結構。標的骨結構的活動能力與這些鄰接組織的結構與功能狀態有著直接的關系。
標的骨結構與相鄰骨結構構成關節,因此,該關節的結構與功能狀態直接決定了標的骨結構的主動與被動活動能力。
通常對標的骨結構的動態觸診,是在患肢的主動及被動活動過程中對其活動能力、活動范圍等功能狀態進行觸診評估。“東方柔性正骨療法”對標的骨結構的觸診,除了常規采用靜態觸診以外,特別強調動態觸診,尤其是在被動動態過程中進行觀察。
動態觸診的過程,仍然是在強調立體化與精細化的狀態下進行。
4.觸診強調整體性
在臨床診療過程中,除了需要對導致癥狀發生的單一標的結構進行動、靜態結合的精細化、立體化觸診以外,還要以癥狀所在結構為中心和出發點,對相關聯的軟硬結構進行相應的觸診檢查。這也是觸診工作的常規內容之一。
我們知道,人體結構與結構之間存在著廣泛、復雜的相互聯系。這種聯系既有物理性的,也有化學性的,更有復雜未知的特定的生物性聯系。正是這些錯綜復雜、密不可分的相互聯系,使得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能展開復雜的生命活動。手法正骨療法所觸及的主體,只是人體生命活動中相對單純的結構間由于力的存在而發生的物理性聯系。
人體骨與骨之間由于力學關系而形成的骨鏈、軟組織與軟組織之間形成的筋鏈、骨與軟組織之間形成的筋骨鏈等等,均是手法正骨療法需要去研究、關注的人體力學結構系統。人體筋骨結構間普遍存在著的力學關聯性,構成了人體結構的整體性,或稱整體性力學結構。
人體頸椎、胸椎、腰椎和骶尾椎共同構成了脊柱這一整體性骨結構鏈條。
脊柱系統內外的韌帶、椎周肌群等軟組織與脊椎骨又共同構成了脊柱的筋骨鏈。
脊柱系統內外的不同軟組織結構之間,由于存在著密切的結構性聯系而構成了筋鏈。
這些系統內任一結構的空間力學狀態如果發生變化,都會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間接影響該系統內的其他結構,進而發生相關生理或病理作用。
因此,對與主要癥狀或目標結構密切相關的其他軟硬結構進行具有邏輯性的系統診查,可以從局部與全局的整體性關系角度了解相關資訊,以利于病因病機的分析、治療方案的設計與實施,以及對預后轉歸的有效把握。
對疾病的認識到哪里、診斷分析到哪里,手法治療的內容、對象就會深入到哪里。
醫療診斷技術進步的過程,就是向著揭示疾病真相的方向無限靠攏的過程。
毛泰之正骨箴言
手法正骨,非精細化不能洞察秋毫,非整體觀難以明悉奧妙。
放眼整體,更得秋毫。
人類特定疾病病因的發現與治療,與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逐級深入的不同層次高科技技術能力之間不是呈正比關系的。依賴高科技設備深入分子乃至粒子水平的技術不一定就是解決特定疾病的最優選技術。
在宏觀大體水平上運作的手法正骨療法,如果其所揭示的骨結構病理性移位是肌肉骨骼退變性疾病背后的病因真相,那么該手法正骨技術就應該是診療該類疾病最合適的醫學療法。

骨結構觸診

骨結構觸診是指通過動、靜態的方法觸摸骨結構的形態、位置、序列及其與相關結構聯接狀態的過程。
1.骨結構觸診的基本手法
(1)摸法:
《醫宗金鑒》云:“摸者,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或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軟、骨硬、筋強、筋柔、筋歪、筋正、筋斷、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熱,以及表里虛實,并所患之新舊也。先摸其或為跌撲,或為錯閃,或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
摸法亦稱觸摸法、觸診法,是臨床觸診的主要方法之一。通過觸摸可了解損傷和病變的具體部位及病損處的病理變化,如有無壓痛、畸形、腫脹、摩擦感,皮膚溫度、軟硬度有無改變,有無波動征,有無異常活動,以及相關軟硬結構的位置及序列狀態等等。觸摸法往往在診斷程序中最先使用,然后在此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其他檢查方法。
操作時,常以拇、食、中三指或其中兩指或一指置于欲檢查部位,稍加按壓之力,細細觸摸。若有皮肉外傷,觸診范圍可先由周圍或遠端開始,逐漸移向傷處;若無體表皮肉損傷,則可直接下手于病灶部位,由表及里,由局部逐漸擴大到周圍、再到相應整體。用力大小以柔為綱,視部位及局部狀態而定。觸摸時形與神俱,細心體會掌指之下的感覺,故云“手摸心會”。
(2)捫法:
捫,從手從門,是面的概念。
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記載的捫法,其原意為筋的觸診方法:“筋之弛縱、卷攣、翻轉、離合,雖在肉里,以手捫之,自悉其情。”
在臨床實踐中,將此手掌捫診的方法靈活運用于骨結構的靜態及動態觸診,可以取得良好效應。
在“東方柔性正骨”技術體系中,掌捫法是用手掌或掌指面在由多個骨結構構成的標的結構面上進行靜態的輕柔捫診;或在捫的同時,以一定力量推擠或掌壓局部骨結構,以在動態狀態下感知掌下軟硬結構位置序列及其連接狀態。
肋籠的全手掌指捫診,即是靜態捫診法的具體運用之一。
在捫下去時,伴隨著從兩側相對推擠肋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知肋籠骨結構間的連接狀態。
脊椎的掌捫觸診技術,可以經由單個棘突的點或多個棘突的線面的施壓來覺察各個脊椎及其附屬結構分散外力的能力,包括椎間韌帶的狀態、椎間盤的結構與功能狀態、關節面的硬化狀態,以及掌下脊椎間的相對活動能力等資訊。
如果一味地只是去摸骨性標志,沒有深化觸診的意識,沒有去了解更多結構資訊的概念及要求,觸診技術就永遠上不了臺階,手指下的奇妙世界也就永遠被深藏而難為人知。
2.骨結構觸診的基本技巧
閉眼靜心操作。
觸診手要溫暖,力量要輕柔,觸診接觸面勿銳要寬,便于充分發揮手指的感觸知能力。
從觸摸體表骨性標志開始,沿骨結構的突起線(骨嵴)和邊緣線逐漸展開。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由面及體。盡可能深入骨結構體的立體大部乃至全貌。
觸診時,對觸摸到的異常結構或出現異常反應的部位,應盡可能摸清該異常部位的解剖層次所在及其空間位置狀態、形態(點狀、線狀、條索狀、塊狀或卵圓狀、面狀等)及大小范圍與邊界狀態、性狀特點(局部冷熱、軟硬質地、表面光滑或凸凹不平、喜按或拒按、是否可移動,以及推移時有無發出聲響等)。
手法輕柔和緩,以不引發或加重患者疼痛不適、患者樂于接受為基本標準,強調手法觸診操作的親和性。
通常情況下,手法操作應盡可能避開人體敏感的隱私部位。
3.骨結構的靜態立體觸診
(1)觸診內容
1)摸骨結構的空間位置及序列狀態
●摸骨的形態:突起、凹陷、畸形、肥大增生、瘦小、碎裂等。
●摸骨的位置:居中或相對與絕對移位、三軸六合狀態。
●摸骨的排列狀態:摸骨間隙,摸前后、左右、上下骨排列對合與對稱的情況,以及特定骨結構排列形成的曲度狀態。
2)摸骨結構的病理狀態
●摸壓痛:根據壓痛的部位、范圍及程度來判斷損傷的性質;根據直接壓痛或間接壓痛判斷骨折或筋傷。
●摸膚溫:摸膚溫冷熱,可提示有無感染、寒熱情況及血液循環狀況等資訊。
●摸異常活動:提示有無骨折或韌帶斷裂以及骨移位狀態。
●摸彈性固定:判斷關節脫位。
●摸腫脹、腫塊:腫脹部位及其范圍大小;腫塊軟硬質地、形狀特點、大小范圍、邊界如何、表面光滑粗糙情況、是否可移動等。
(2)骨結構觸診的常用方法
靜態觸診脊柱胸腰段之手指夾持循摸法:
患者體位:站立位或俯臥位或坐位。
觸診目標:以胸、腰椎為主的脊柱結構、序列及曲度狀態。
不同體位下的脊柱觸診方法:
患者坐位:醫者站立于患者左(或右)側,以右手(或左手)食中指夾持棘突兩旁,手指尖向下,從上至下、從下至上觸診從胸椎到腰骶椎的棘突序列狀態,用食中指的指腹感知椎體雙側橫突的狀態。同時醫者稍俯身,頭部置于患者脊柱軸線正上方,眼睛從上向下觀察觸診的手指在脊柱線上胸腰段走行的方向狀態,以觀察脊柱生理曲度及側彎的狀況。
患者站立位:醫者站或坐于患者身后,以右手(或左手)食中指夾持患者棘突,手指尖向上,從上向下反復觸診患者胸腰段棘突的序列狀況,并用食中指的指腹感知雙側脊椎橫突的狀況。
患者俯臥位:醫者立于患者身側,用右手(或左手)食中指夾持患者棘突,從上向下反復觸診患者胸腰段棘突的序列狀況,并用食中指的指腹感知雙側脊椎橫突的狀況。
夾持觸摸棘突之手指,可以是單手手指,也可以是雙手手指;可以是食、中兩指,也可以是食、中、無名三指。若采用單手之食、中、無名三指觸診,則中指置于棘突之上,以食指和無名指夾持棘突兩側,三指共同感知棘突序列。具體方法,均可根據需要進行選擇。
上述觸診法是臨床上各家正骨療法通用的胸、腰椎靜態觸診方法之一。若要進一步獲取脊柱的立體結構狀態,還需要結合肋籠觸診、腰椎推觸橫突觸診及骶椎觸診等方法,綜合互參。
臨床常用的人體各部骨結構觸診的基本體位及方法詳見各章。
4.骨結構的動態觸診
動態觸診是針對關節結構進行的觸診活動,是在患肢進行主動或被動活動過程中觸診關節結構,以了解關節結構狀態、功能活動能力及活動范圍的過程。
(1)動態觸診的內容:
動態觸診的內容包括關節間隙大小、關節活動范圍、活動受阻的方向與角度、活動時發生疼痛的特定范圍及方向、動態過程中關節內外異常的聲響動靜,以及活動時關節內結構的異常動態。
肢體關節活動受限與否,是動態觸診的首要內容之一。活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病理屏障,來自相關椎(骨)間關系的異常,涉及相關軟硬結構,包括骨結構的位置、關節對位對線、關節結構、關節間壓力及關節內外軟組織張力等異常狀態。
患者肢體關節在進行動態活動時,局部結構可能發出一定的聲響動靜。常見的聲響動靜有骨摩擦音、韌帶摩擦音、韌帶彈響聲、鈣化組織的摩擦音等。
活動時關節內外結構出現的異常動態,有黏滯、絞鎖、滑移、跳動、疼痛阻滯、弛張等具體表現。
(2)動態關節觸診方法
主動動態觸診法:患者在醫者指示下主動活動肢體,醫者以掌指觸摸相應關節或病灶局部,在觀察、測量患者肢體運動幅度范圍的同時,體察內在結構及其運動與聯接的狀態。這是肢體運動功能檢查與觸診的結合法。
被動動態觸診法:除了在正常生理活動方向上活動范圍的檢查以外,“東方柔性正骨療法”在臨證時,常采用關節“動態推搖”的被動動態觸診的方法對肢體關節的活動與連接狀態進行檢查。
方法一:患者處于松靜狀態,醫者以一手扶握患肢關節部,一手把持患肢遠端,搖動或推動或環轉運動患者肢體或局部結構使之發生被動運動,以觀察相關關節結構及其運動與聯接的狀態。
方法二:患者處于松靜狀態,醫者采用短杠桿指推法,直接推動標的骨結構,以觀察標的結構的活動能力及其與周圍結構的關系狀態。
臨床常用的人體各關節動態觸診的基本體位及方法詳見各章。
(3)診斷手法“動態觸診法”與正骨手法“動態指推法”(“推搖法”)的區別:
兩者在技術操作上基本相同,只是手法操作的目標側重點不一樣。
“動態觸診法”操作的重點,是感知關節的運動部位及其狀態;而“動態指推法”(“推搖法”)的操作重點是在觸診感知的基礎上,順勢主動發力推搖,糾正骨移位及關節面的不良對合狀態,并調理跨關節軟組織,達成筋骨整復的雙重目標。

病理性骨移位方向判斷的通則

病理性骨移位方向判斷的通則——以常衡變。
即以健側肢體正常狀態下的筋骨結構、位置及其功能狀態為參照,將處于異常結構、位置與功能狀態的肢體在動、靜狀態下與之進行比較,進而了解、判斷患側肢體異常的結構與功能狀況。
以常衡變是傳統中醫學重要的診斷原理與方法之一。
1.肢體主動與被動運動范圍檢查
反映出肢體關節部肌肉、筋膜、關節囊等軟組織、骨關節結構以及相關神經的功能狀態,為進一步的病變部位及病因診斷指引方向。
(1)轉動不及:
肢體轉動受限,肢體運動及轉動的幅度顯著小于正常活動范圍而轉不到正常位置,為轉動不及。
轉動不及的方向,即是骨結構需要調整加強的方向。如肢體向左轉受限,則肢體內的骨結構的病理性旋移方向是反向的,即向右側錯位旋轉了。再如髖關節(股骨)外旋不及且大腿根部內側出現疼痛癥狀,影像資料常顯示該髖關節無物質結構性異常表現,而常有股骨異常內旋的表現,手法正骨應向外旋方向轉動股骨至正常位置。
(2)轉動太過:
肢體轉動幅度過大,肢體運動及轉動幅度超出正常范圍,為轉動太過。常伴有相應局部疼痛不適。
轉動太過而引起疼痛,則需要向轉動減少的方向調整骨結構。如上臂內旋過多時會引發肱骨內上髁部疼痛,則應將肱骨向外旋轉,以減小肱骨內旋角位移。
若骨移位太多以致關節半脫位或脫位,則應慎察相關神經之功能狀態,以及相關韌帶或關節囊之結構狀態。如肩關節習慣性脫位,常于肱骨旋轉至一定角度后發生,診療時除了需要針對肩關節囊的撕裂進行檢查和修補以外,還需要檢查并調整頸椎的序列與曲度狀態。
發生病理性移位的骨結構轉動太過與不及,可以從骨結構發生移位的不同具體表現上進行判斷。
2.與正常標準狀態下骨結構位置與序列狀態比較
癥狀側為患側,無癥狀側為健側。進行患側肢體活動范圍與健側肢體活動范圍的比較,以健側為標準判斷患側病理性移位的可能狀態。
骨結構病理性移位方向判斷的難點,在于存在失代償與代償情況的不同。失代償時,移位狀態直接顯露,且常伴發不適癥狀,易于直觀判斷;但在代償情況下,移位狀態往往被掩藏、轉化,癥狀表現不明顯或無癥狀,若非抓住本質,則判斷不易。
同一種病理表現,在代償與失代償不同狀況下,骨結構移位方向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3.不同體位下觸診結果互參
把在不同體位下針對同一骨結構進行觸診的結果進行對比。
無論采用何種體位,患者均應保持體位姿態的端正、自然。
不同體位下相關肢體的功能狀態顯然會有所不同。而不同功能狀態下的骨結構的位置狀態會有趨向于功能表現的代償性改變。因而在不同體位下,同一骨結構的位置及序列狀態可能會有顯著不同。
如骨盆在坐位(半功能位)、臥位(自然位)和站立位(功能位)下,其功能狀態各有不同。因而在不同體位下,骨盆的位置狀態將可能有著明顯差異。
故觸診時,對于同一骨結構的位置狀態分析,應多體位互參。
4.與關聯結構的位置狀態進行比較
從結構相應與不應的角度對關聯結構的位置狀態進行考察,以判斷標的結構相應的位置狀態正常與否。
如通過觀察肩胛骨的位置狀態,可以提示鎖骨位置狀態是否正常。

軟組織觸診

軟組織觸診是指通過摸或捫的方法,在靜態或動態狀態下,對標的軟組織結構的形態、位置及其力學狀態、疼痛反應點、皮膚溫度等方面進行觸診檢查,以收集診斷所需要的體征資料。
1.觸診目標
筋膜、肌肉、肌腱、韌帶、神經、血管、臟器等軟組織結構。
2.觸診內容
軟組織結構的各種可能的病理狀態,如壓痛、異常膚溫及軟組織的腫脹、僵硬、攣縮、條索、結節、鈣化、軟骨化生、緊繃、萎縮、弛張、翻轉等病理狀態。
3.軟組織觸診基本技巧
觸診手法一定要溫柔和緩。手要暖、力量輕柔,手指接觸面勿銳要寬,以不引發或加重患者疼痛不適、患者樂于接受為基本標準,強調手法觸診操作的親和性。
從具有異常表現的軟組織局部開始,沿軟組織的張力線(肌肉拉力線)和邊緣線逐漸展開。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由面及體,由淺入深。盡可能深入軟組織結構的立體大部乃至全貌。
觸診時,對觸摸到的異常結構或出現異常反應的部位,應盡可能摸清該異常部位的解剖層次所在及其空間位置狀態、形態(點狀、線狀、條索狀、塊狀或卵圓狀、面狀等)及大小范圍與邊界狀態、性狀特點(局部冷熱、軟硬質地、表面光滑或凸凹不平、喜按或拒按、是否可移動,以及推移時有無發出聲響等)及其起止附著結構等。
一般情況下,手法操作盡可能避開人體敏感的隱私部位。
動、靜態互參可以顯著提高觸診效率。
4.軟組織動態觸診
是在有目的地主動或被動活動患肢局部與整體情況下,使目標軟組織被牽張或松弛,以觸摸、觀察其結構狀態、位置狀態、應力大小與方向及其異常動態反應的過程。
“東方柔性正骨”具有自己獨到特色的軟組織動態觸診,是在活動肢體、輕推慢移骨結構或掌壓骨結構時,感知被牽拉的軟組織或關節內外相關軟組織的黏滯性及其活動能力。
異常動態包括僵硬、粘連(較大的黏滯性)、絞鎖、緊繃、彈響、疼痛阻滯、痿軟弛張等軟組織的結構及功能的異常狀態。

“東方柔性正骨療法”以骨架結構為中心的五個觸診層次

首先,是能感知不動如山的骨結構及其空間立體狀態。
從只能觸摸出棘突、肩胛岡等體表顯在的點性、線性骨性標志,逐漸訓練到能夠觸摸出骨結構的局部與整體的立體狀態,對骨結構局部與整體不同部位的位置狀態都能精細把握。但是,對骨結構的病理性移動狀態尚沒有概念。
第二層,可以感知骨結構被調整移動前后的變化結果。能夠通過觸診感知手法調整前后,目標骨結構的空間位置狀態及其區別。尚難以感知其間的變化過程。
第三層,能感知骨結構移動的動態過程。能夠清晰地感知骨結構在手法力作用下的運動軌跡、運動距離及其動態過程。
第四層,可以感知骨結構移動的過程細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相應的移動(活動)變化狀態。第四層的重點是對骨與軟組織之間互動過程的感知,可以對具體過程細節了解與把握。
最后一層,是感知骨結構移動時,力在直接連接結構及多重鏈接結構之間逐節傳遞的過程細節與力結構變化的狀態和結果。
動靜皆了然于心,動靜皆由于心。當此境界,即可邁入手法正骨世界的自由王國。
觸診能力的逐層進步,即是觸診技能的進階標準與過程。
上述觸診的內容,包括靜態觸診及動態觸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庐江县| 海兴县| 四川省| 浦县| 察雅县| 马尔康县| 葫芦岛市| 松阳县| 河池市| 长武县| 青神县| 安宁市| 吐鲁番市| 汉阴县| 中西区| 固原市| 宿迁市| 永顺县| 库车县| 澳门| 通州区| 卓资县| 永川市| 大埔区| 四平市| 宕昌县| 嘉义市| 新源县| 南郑县| 淮阳县| 龙岩市| 赣榆县| 韩城市| 高唐县| 黑山县| 佛坪县| 温州市| 黄陵县| 额尔古纳市| 红桥区| 临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