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院前急救手冊
- 涂漢軍 劉菊英 肖敏
- 1534字
- 2020-08-27 16:33:32
第二節 院前急救的設置與管理
一、院前急救的組織形式
院前急救機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模式:
獨立型急救中心:又稱“北京模式”,該類型的急救中心是一個完善的院前院內急救體系,其特點是急救設備齊全,通訊設施先進,經驗豐富,科研領先。但耗資大,人才需求大,運行成本高。
依托型急救中心:又稱“福建模式”,該類型依托某家醫院建成急救體系,是真正的院前-院內-重癥監護一體化的模式,因為依托一家醫院,改變了單純的院前急救模式,所以運行成本及人才結構都能夠得到保障,但是存在劃分急救區域及與其他醫院協調的困難。
指揮調度型急救中心:又稱“廣州模式”,該模式只設調度中心,主要任務是指揮調度全市的急救醫療工作,有完善的通訊系統和豐富的調度經驗。
目前,國內急救界大部分認同指揮調度型與依托型相結合的模式,即指揮中心由行政部門主管,指揮中心主要負責急救網絡建設和指揮調度協調各家醫院的院前急救工作,院前急救工作的實體由各家醫院自己建設,這樣既方便市內各個急救區域內的急救資源的協調,又解決了運行成本及人才問題。
二、院前急救的管理
重視和加強院前急診工作的關鍵是管理,要特別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良好的通訊聯絡
現代急救醫療已把通訊連同運輸、技術稱為院前急救的三大要素,通訊是其中重要的第一環。全國120急救電話的接收暢通,充分利用各種有線、無線通訊器材來進行聯絡、指揮、調度。
(二)完好的運輸工具
通常情況下是指救護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全世界急性心肌梗死約有40%~60%因并發癥而在發病最初幾小時內死亡,其中70%因來不及送醫院而死于現場或途中,對于這種重癥患者,即使在救護車內也是很難挽救的。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起,一些救護車內裝備心肺復蘇和高級生命支持技術和患者監護等急救器械設備,使救護車成為集運、救、護三種功能于一體的急救運載工具,稱其為“復蘇救護車”或“復蘇救護艇”,有人又稱其為流動監護病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救護車專業標準》規定,我國救護車可分為:①指揮型救護車,具有指揮、通訊、擴音等功能;②搶救型救護車;③專科型救護車;④普通型救護車。
現在,救護車裝備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急救水平的標志,一輛符合裝備水平的救護車要裝備以下設備:①擔架與運送保護用品,包括普通或折疊式擔架、床墊、床單、枕頭、被子、膠布等;②止血用品,包括止血帶、壓迫繃帶、止血鉗等;③人工呼吸器具,包括人工呼吸器、開口器、壓舌板、醫用氧氣等;④繃帶夾,包括三角巾、急救包、紗布等;⑤手術器械,包括手術刀、剪刀、鑷子等;⑥容器,包括急救箱、瓶皿、紗布盤等;⑦急救用具,包括救生帶、安全帽、救生具、非常信號用具、患者標記片等;⑧夾板;⑨護理用品,包括洗手盆、膠皮手套、便器、冰袋、體溫計、血壓計、消毒棉等;⑩消毒器具及外傷消毒藥:包括汞溴紅溶液、碘酊、過氧化氫等。
具有復蘇功能的救護車除上述常規裝備外還要裝備除顫器、監護儀(直流供電)、按需起搏器、射流式人工呼吸器以及有關救助設備。
(三)較高的技術水平
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與急救技術水平有關。因此,需要培訓提高(包括從在校學習和臨床實習時就應開始)急救技術水平,要使每一位醫師和護士都能熟練掌握基礎生命支持尤其是徒手心肺復蘇術,要能熟練使用心電監護、除顫器、起搏器、氣管插管等,制定一整套院前急救操作常規,實現院前急救規范化管理。
(四)健全的管理制度
制度是急救質量的保證和基礎,要重視建立健全調度制度,做到國際上普遍規定的受理呼救電話后1分鐘內出車,嚴格值班制度;要做好隨車記錄制度,準確及時記錄傷患者病情和院前急救情況及其療效;要堅持車輛維修保養制度,始終保持車輛的完好狀態;要做好通訊器材維修保養制度,始終保持急救通訊指揮系統的靈敏有效。
(肖敏 劉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