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院前急救手冊
- 涂漢軍 劉菊英 肖敏
- 1124字
- 2020-08-27 16:33:35
第六節 發 熱
當機體在致熱原作用下或各種原因引起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障礙時,體溫升高超出正常范圍,稱發熱。發熱由外源性致熱原和內源性致熱原兩種發生機制,多由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發熱病因引起。
(一)病情評估
1.資料收集
(1)發熱分度:
①低熱:體溫37.3~38℃;②中等度熱:體溫38.1~39℃;③高熱體:39.1~41.2℃;④超高熱:41℃以上。
(2)起病情況與患病時間:
何時體溫升高,發熱前有否感染因素,如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引起發熱。是否由非感染性因素,如機體內無菌性壞死物質吸收,抗原抗體反應,由分泌與代謝疾病,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等因素引起發熱。
(3)主要癥狀及進展特點:
①體溫上升期:體溫上升期患者常有疲乏無力,肌肉酸痛,皮膚蒼白,畏寒或寒戰等現象。體溫上升方式為驟升型和緩升型。②高熱期:體溫上升達高峰后保持一定時間,持續時間長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異,該期患者皮膚發紅并有灼熱感,呼吸加快變深,出汗,無寒戰。③體溫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熱原作用減弱或消失,體溫中樞的體溫調定點,逐漸降至正常水平。
(4)伴隨癥狀:
①寒戰;②結膜充血;③單純皰疹;④淋巴結腫大;⑤肝脾腫大;⑥出血;⑦關節腫痛;⑧皮疹;⑨昏迷。
(5)診療經過:
發熱前后有無就診,以及診治中用藥及用藥后療效。
(6)既往健康狀況:
有無乙肝、結核、寄生蟲、慢性病史,近期有無手術創傷史。
2.病情觀察
(1)生命體征等觀察:
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瞳孔、神志、皮膚、尿量等。
(2)發熱期嚴重程度的評估:
根據患者體溫分度以及有無并發癥,有無神志改變、呼吸窘迫和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等危及生命的情況。
(二)救治方法
1.救治原則
快速評估患者體溫分度以及有無并發癥,有無神志改變、呼吸窘迫和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等危及生命的情況,必要時給予降溫等處理。
2.具體措施
(1)對低熱、中等度熱患者:院前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可暫不做降溫處理。
(2)對高熱患者:院前可使用降溫藥物如非甾體類消炎藥如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4~6小時一次;可用冰袋置于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大動脈走行處或30%~40%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溫法降溫。
(3)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道。
(4)高溫合并抽搐、休克、昏迷等癥狀時按相應原則處理。
(5)若有感染性發熱的依據可早期經驗性使用抗生素。
(6)轉運時注意加強生命體征監護,維持輸液通道通暢,保持車廂通風和溫度在25℃左右。
思考題:
2.發熱的院前急救原則有哪些?
小結:發熱本身是一個癥狀,而不是一種疾病,但其病因復雜,很多疾病均可發熱。院前急救要點在于現場快速監測體溫及分度,評估有無神志改變、呼吸窘迫和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等危及生命的情況,必要時給予降溫等處理。
(陳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