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科責任制整體護理常規
- 楊輝
- 9字
- 2020-08-27 16:31:57
第四章 消化系統疾病
第一節 口 炎
一、鵝口瘡
【定義】
又名雪口病,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疾病相關知識】
1.流行病學
多見于新生兒、營養不良、腹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兒。使用污染的奶具,乳頭不潔,可致新生兒感染,亦可經產道感染。
2.臨床表現
可見口腔黏膜表面覆蓋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可逐漸融合成大片,不宜擦去,周圍無炎癥反應,強行剝離局部黏膜潮紅、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無全身癥狀,不影響進食。重癥則整個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蓋,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頭、食管、氣管、肺等處,可伴低熱、拒食、吞咽困難。
3.康復
去除病因,糾正不合理飲食習慣。
4.預后
早期發現,對癥治療預后良好。
二、皰疹性口腔炎
【定義】
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無明顯季節性,1~3歲小兒多見,傳染性強,在衛生條件差的家庭和集體托幼機構感染容易傳播。
【疾病相關知識】
1.起病時發熱可達38~40℃,1~2天后,齒齦、唇內、舌、頰黏膜等各部分口腔黏膜出現單個或成簇的小皰疹,直徑約2mm,周圍有紅暈,迅速破潰后形成潰瘍,有黃白色纖維素性分泌物覆蓋,多個潰瘍可融合成不規則的大潰瘍,有時累及軟腭、舌和咽部。
2.本病應與皰疹性咽峽炎鑒別,后者大多為柯薩奇病毒所引起,多發生于夏秋季。
三、潰瘍性口腔炎
【定義】
主要是由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銅綠假單胞菌或大腸桿菌等感染引起的口腔炎癥,多見于嬰幼兒。常發生于急性感染、長期腹瀉等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口腔不潔更利于細菌繁殖而致病。
【疾病相關知識】
1.口腔各部位均可發生,可蔓延到唇及咽喉部。
2.口腔黏膜充血水腫,呈大小不等的潰瘍、糜爛,纖維性炎性分泌物形成假膜,呈灰白色或黃色,邊緣清晰、易拭去。
3.局部疼痛、流涎、拒食、煩躁常伴高熱,局部淋巴結腫大。
4.涂片染色可見大量細菌,血系列示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增多,嚴重者可出現脫水、酸中毒。
【專科評估與觀察要點】
1.健康史
詳細了解喂養史,注意飲食衛生情況,有無其他疾病、是否長期使用抗生素。
2.身體狀況
包括生命體征,營養狀況、黏膜情況。
3.心理社會狀況
了解家長對疾病的認識程度、衛生知識,家庭居住環境條件、經濟狀況。
【護理問題】
1.口腔黏膜改變
與感染有關。
2.疼痛
與口腔黏膜炎癥有關。
3.體溫過高
與感染有關。
【護理措施】
1.口腔護理、正確涂藥
保持口腔清潔、濕潤,減少細菌繁殖;潰瘍性口炎用3%過氧化氫溶液或0.1%利凡諾溶液清洗潰瘍面;鵝口瘡用2%碳酸氫鈉溶液清潔口腔;皰疹性口炎可噴灑西瓜霜、錫類散。為確保局部用藥,涂藥前可先將紗布填塞腮腺管阻隔唾液,用干棉棒擦干凈黏膜表面再涂藥,用藥后不應立即漱口、飲水、進食。
2.飲食護理
高能量、高蛋白、含豐富維生素溫涼流質、半流質飲食,對不能進食者,給予胃腸外營養,確保能量和水分供應。
3.食具消毒
患兒使用的食具應煮沸消毒或壓力滅菌消毒。
4.監測體溫
體溫超過38.5℃時,予以松解衣服、置冷水袋、冰袋等物理降溫,必要時予以藥物降溫。同時做好皮膚護理。
【健康指導】
1.向家長講解口炎發生原因、影響因素及護理方法。
2.指導食具專用,清潔消毒方法。
3.糾正小兒吮指等不良習慣,培養進食后漱口、刷牙的習慣。
4.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挑食、偏食。
【護理結局評價】
1.口腔感染得到控制。
2.口腔疼痛減輕。
3.體溫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