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六、“兩步三法”治療頸性肩周痛的經驗

頸性肩周痛是指具有頸椎病的病理改變基礎,以頑固性肩周疼痛為主訴的一組綜合征,或稱其為頸椎病頸型。臨床多見又常久治不愈,或稍緩即復發,遷延日久。病人臨證以肩周劇烈疼痛為主訴,活動受限或不受限,查體除局部軟組織痙攣外無明顯陽性體征,X線頸椎攝片可見頸椎曲度變直,呈退行性變,肩關節X線攝片多無異常。本病的發生多由頸椎間盤或鉤椎關節、椎間關節等退變,相關組織水腫、變形,壓迫了鄰近的神經、血管組織而造成的一種綜合征型病變,臨床常與“落枕”相混淆,主區別在于落枕有典型誘因,自愈傾向強烈;而本病可無明顯誘因,病變常遷延不愈或反復發作,如未得到正確治療,可以不斷加重,或演變為其他類型的頸椎病。據觀察一部分脊髓型頸椎病病人,也可以早期表現為此型征象。根據多年臨床經驗,采用自創的“兩步三法”治療本病,取得良好療效,具體步驟方法介紹如下:
第一步(第一法):采用相當于體重20%的重量做臥姿頸椎牽引。滑輪固定于與患者鼻尖等高水平的頭頂直線位,牽引時間20分鐘左右。
第二步(第二法):采用頸肩六法做推拿按摩。分別是:①松肩軟頸 揉法放松頸肩部軟組織;②牽臂舒筋: 將雙上臂交替上牽抖動,進一步松解頸肩肌;③散指點穴:用雙手散指點擊頸肩部風池、天柱、天容、肩井、大椎、天宗等穴位;④牽托斜扳: 在前屈頸位托舉下頜及后枕部斜扳,只求松動、不求響聲;⑤梳頭搖櫓:以肩關節為圓心,將上肢做全方位旋轉動作,該上肢屈肘位時呈梳頭、搖櫓狀;⑥臥拍項肩: 取俯臥位、拍打滾揉頸項及肩背、再次松解軟組織、收功。
第三法:外用藥膏: 將科室自制的傷科2號膏調成糊狀,外敷于患者頸項、肩胛部、繃帶包扎,囑24小時后自行取去。每日1次或隔日1次,20次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后休息1周,開始下一個療程,全部患者治療2個療程。
首先采用臥姿牽引,是為了解除椎間隙的緊壓狀態,使周圍軟組織放松,緩解相關組織的痙攣,其牽引要點是方向準確,即順應頸椎生理弧度走向,標準是病人感覺牽引下頸肩部舒適,無任何不適感。在重量上,以往多采用與頭顱等重,約占體重10%為宜。我們主張在臥位下可以增加到占體重20%左右,以患者舒適與有牽引感為度。一定時間后開展手法治療,必須做到輕柔、細致、勁氣內斂,尤其斜扳只求活動,松動椎間關節,不圖聽到響聲以追求戲劇效果,這一點是保證治療安全最為重要之處。
根據臨床初步觀察,中藥使用與否和療效關系很大。由于方中選用了活血化瘀、祛除痰濕的南星等藥,其刺激性頗大,臨床使用中必須嚴密觀察,防止皮膚過敏反應發生,一旦發生過敏,往往在用藥后6~12小時內局部紅腫、發癢、有熾熱感,必須立即停藥。局部外用膚輕松等,一般3天左右可以緩解。
手法和藥物外用等局部治療之所以可以獲效,是由于竇椎神經的刺激在本癥的發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此神經從背根神經節發出后即受納交感神經鏈的交通支,主干返回椎間孔,在椎管內分支并和對側上、下節段的分支吻合,分布于椎間盤纖維環,前、后縱韌帶、硬脊膜、項韌帶等處。當此處退變、勞傷等因素可使竇椎神經受刺激,神經沖動通過節段反射而牽張性感到肩部疼痛。我們應用大重量牽引、手法和藥物滲透等,解除了局部組織的受壓,減輕其退變及炎性刺激,從而阻斷了神經反射,方取得預期的治療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昌县| 平利县| 含山县| 涞源县| 康定县| 房产| 桦南县| 楚雄市| 朝阳区| 云阳县| 晋江市| 繁昌县| 横山县| 乌兰察布市| 伽师县| 大田县| 盘锦市| 赤城县| 泸定县| 曲沃县| 封开县| 嘉定区| SHOW| 临沭县| 湾仔区| 北流市| 穆棱市| 河北省| 潢川县| 富民县| 阿克陶县| 浑源县| 永新县| 马山县| 江安县| 内江市| 南通市| 高淳县| 绥德县| 抚顺市| 洛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