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中醫診療肛瘺的理論與實踐

“瘺”之病名記載,最早見于《山海經·中山經》中“倉文赤尾,食者不痛,可以為瘺”。戰國時期的《莊子·則陽篇》云:“并潰漏發不擇所出”。《素問·生氣通天論》認為寒邪滯留經脈,致“陷脈為瘺”。這里的“瘺”包括全身各部位的瘺管,而不單單指肛門部的瘺管。《神農本草經》云:“夫大病之主,癰腫惡瘡,痔瘺癭瘤”,泛指肛瘺等疾病。后《太平圣惠方·治痔瘺諸方》中也對痔瘺進行闡述,“夫痔瘺者,由諸痔毒氣,結聚肛邊……穿穴之后,瘡口不合,時有膿血,腸頭腫疼,經久不差。故名痔瘺也”。其后諸多文獻也寫作痔漏,古人依據本病主要癥狀是膿血污水,不時淋漓而下,如破頂之屋,雨水時漏,而命名為漏或瘺。《瘡瘍經驗全書》稱為“漏瘡”,并對痔瘺的病因病機進行了論述。《外科大成》不僅對漏進行了不同分類,對肛瘺的治療也有所闡述,云“漏有八:腎俞漏,生腎俞穴。瓜穰漏,形如出水西瓜穰之類。腎囊漏,漏管通于囊也。纏腸漏,為其管盤繞于肛門也。屈曲漏,為其管屈曲不直,難以下藥至底也。穿臀漏、蜂窩漏,二癥若皮硬色黑,必內有垂管,雖以掛線,依次穿治,未免為多事。通腸漏,惟以此漏用掛線易于除根”。“肛漏”之名見于清《外證醫案匯編》:“肛漏者皆屬肝脾腎三臟氣血不足”。古籍中對于肛瘺的病名除了“瘺”及“漏”的不同外,而部分也以“痔”總括之。《五十二病方》中最早提出牡痔、牝痔、脈痔、血痔四痔分類,將“瘺”歸入“牡痔”之中,其中牡痔條提到:“有蠃肉出,或如鼠乳狀,末大本小,有空(孔)其中”。《千金要方·卷二十三》描述牡痔癥狀:“生肉如鼠乳,在孔中,頗出見外,妨于更衣。”《圣濟總錄·卷一四一》也說:“其狀肛邊生鼠乳,或癢或痛,膿血時下,謂之牡痔”。從這些相似的描述中可看到牡痔的癥狀與瘺管的癥狀表現相吻合,即外口生于肛邊,疼痛作癢,時流膿水。《五十二病方》牡痔條下又提到“多空(孔)者,亨(烹)肥羊俞,取其汁脊(漬)美黍米三斗,飲之……”。所謂“多孔者”,系指瘺管較多的牡痔,亦即現代所說的“復雜性肛瘺”。另外,從《五十二病方》中“有數竅”的牝痔,以及《醫學入門》中“痔則有穿腸、穿臀、穿陰者”等癥狀的描述看,這里的“痔”是指肛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邑县| 巨野县| 广宗县| 峡江县| 吴江市| 永年县| 孟津县| 常山县| 徐汇区| 双流县| 宜昌市| 长岛县| 九龙坡区| 海盐县| 玉溪市| 邻水| 微山县| 突泉县| 田阳县| 洛隆县| 舟曲县| 平遥县| 高碑店市| 德钦县| 西充县| 梧州市| 鹿邑县| 河北省| 新昌县| 宜川县| 东平县| 从化市| 阜康市| 四子王旗| 岑溪市| 南漳县| 天祝| 卢龙县| 左贡县| 郑州市| 望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