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承庭訓繼家學
劉祖貽先生出生于湖南省安化縣金門山的劉氏中醫世家。安化縣地處湖南中部,雪峰山脈蜿蜒其間,資水穿流而過。這里山水靈秀,人文歷史悠久,是古老而神奇的梅山文化的發祥地。安化金門山的劉氏家族以中醫、詩書傳家已歷300余年。劉氏中醫不僅在安化縣境內,而且在周邊縣城如桃江、桃源等地亦頗負聲望,延醫求治者接踵,拜師求學者甚眾。其醫名之著可見一斑。
據族譜記載,劉老家中自清康熙年間起以行醫為業,先祖繼黃公由儒而通醫,后師從“囂囂和尚”,得其真傳,醫術益精,遂成為當地名醫。《安化縣志》曾載:“繼黃公精岐黃術,施藥救人積年弗止,誠一時名士。”其子孫薪火相傳,歷數百年,其間名醫輩出,在當地享有盛名,《縣志》中亦屢有記載。
劉老為劉氏家族第九代傳人。自幼聰穎好學,才思敏捷。5歲入學,完成啟蒙教育后,即開始學習“四書”、“五經”。在他12歲那年的一個夏夜,塾師與諸生乘涼,月送清輝,沁涼宜人。師心有所感,輕搖蒲扇,命眾人即景吟詩。先生率先吟成一首絕句:“納涼桐陰里,猶聞墨香濃;清風生袖底,明月落懷中。”塾師聽后,既驚且嘆,贊其年歲雖小,卻文思過人。
先時劉老尊翁曾要求塾師開講醫書,但其認為為時尚早,自聞此詩后,即欣然答應為先生開講醫經。從此,劉老即步入岐黃之門,開始了學習中醫的歷程。他由誦讀“四小經典”(《醫學三字經》、《四言藥性》、《湯頭歌訣》、《瀕湖脈訣》)開始,繼而精讀《內經知要》、《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熱經緯》等經典名著。文是階梯醫是樓,他開始研習中醫經典時,國文已有了相當根底,可以說手握著一把金鑰匙,為深入理解、掌握古籍精髓打下了良好基礎。
13歲時,劉老在父親永康先生的指導下,邊臨證,邊讀書。最初為侍診,父親出診時,他從旁協助,觀察并體會診治方法。由此,來自書本的知識在實踐中轉化為直觀認識,領悟得更加深刻。時值解放前夕,社會動蕩,民生凋敝,急重癥病人甚多。永康先生以擅治傷寒熱病及內、婦、兒科等雜病著稱。他膽大心細,用藥如神,屢起沉疴急癥。如某縣長,一日感寒后引發吐血舊疾,吐血盈盆。醫治無效,甚危殆,急延永康先生出診。察其惡寒發熱、舌苔白而脈反沉細,診為太陽、少陰兩感,先生力排眾議,急投麻黃附子細辛湯,一劑而熱退血止,知者無不驚服。屢次目睹父親成功救治危重、疑難病癥,劉老深感醫為仁術,立志要成為父親一樣的良醫。侍診之余,在父親的指導下,劉老開始研讀家傳醫書《醫學一串珠》,掌握了內、婦、兒科臨證辨治要點。從此,由侍診轉而襄診,學識日進,至15歲時已可獨立應診。
數十年之后,有感于家學淵源對自己從醫打下的良好根基,劉老深情賦詩一首:“束發承庭訓,藜閣書香濃;薪傳歷十代,醫學境無窮;紙上得來淺,實踐始能通;春回生意滿,花映杏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