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jié) 重視合方萃要

一、合方的臨床意義

合方是兩首或兩首以上方劑的組合,形成合方或曰大方。
合方的臨床意義在于各展其長,互制其短,更能使方證對應,提高臨床療效,因而特別適合于數(shù)證并存或病機兼夾的復雜病情。合方較一病(證)一方的模式更能體現(xiàn)辨證論治的原則和個體化治療的優(yōu)勢,因而能在臨床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合方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經(jīng)方與經(jīng)方合用,時方與時方合用,經(jīng)方與時方合用,專方與專方合用,專方與經(jīng)(時)方合用,經(jīng)方、時方或?qū)7脚c單(驗)方合用,甚至經(jīng)方、時方與專方合用,或經(jīng)方、時方、專方與單(驗)方合用等。其中重點在經(jīng)方與時方合用和專病專方與經(jīng)方或時方合用(即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相結合)。
合方法中有法,方中寓方,其綜合作用可適應復雜、疑難病情的需要。這種合(復)方治病,古已有之。如《傷寒雜病論》中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合方治療“太少合病”,即是其例。近代名醫(yī)冉雪峰對一歷時4個月的中風,用《金匱要略》風引湯、百合地黃湯、《普濟本事方》白薇湯、珍珠母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琥珀壽星丸、《外臺秘要》鐵精散等數(shù)方化裁,古今合參,終至病愈。董氏認為,選藥處方時將辨證、辨病與單(驗)方三者相結合是姜春華教授臨床療效卓著原因之一。可見,臨證之際,是單用經(jīng)方、時方、專方抑或單(驗)方,還是運用合方,當相機制宜,以切合病情,提高療效為主。
(一)經(jīng)方與經(jīng)方合用,拓寬了經(jīng)方的運用范圍
例1:趙某,女,43歲,1969年6月22日初診。患者發(fā)病月余,住院6天,中西藥治療效果不佳。會診時臥床不起,自訴心慌,稍有響聲則發(fā)作;自覺有氣從心下直沖咽喉,噯氣數(shù)聲而止;心下痞滿,按之則覺疼痛;巔頂疼痛,時吐涎沫;因嘔吐而致日進飲食僅150g左右,口干苦,欲熱飲而不多,大便秘結。舌淡苔薄黃,脈細數(shù)。據(jù)證擬用:黃連、瓜蔞、枳實、吳茱萸、法夏、地龍、黨參、炙甘草各10g,桂枝、生龍骨(另包先煎)、生牡蠣(另包先煎)各15g,生姜3片,紅棗10枚,每日1劑。6月25日復診:訴服藥3劑后頭痛大減,吐涎已止,心下滿痛消失,氣不上沖,心慌亦有好轉。效不更方,再服2劑后僅覺倦怠乏力,食納欠佳,繼用四君子湯加味而愈。
例2:黃某,女,12歲,2000年4月16日初診。其母代訴:6歲時開始手足有汗,但胸腹及頭部無汗,炎夏亦然。伴手心脫屑、瘙癢,搔之則滲出白色或黃色水液。舌紅少苔,脈沉細。形體瘦弱,動輒感冒,各種檢查無異常。治擬調(diào)和營衛(wèi),佐祛風勝濕止癢,方用桂麻各半湯加味:麻黃、桂枝、炙甘草各6g,白芍、杏仁、地膚子各10g,生姜3片,紅棗10枚。服上方3劑后,全身微汗出,諸癥若失。
例3:程某,男,52歲,2000年5月8日初診。訴幾天前夜半突發(fā)恐懼驚叫,醒來眼前似有所見,以致起坐,稍后閉眼即心慌、恐懼不安,睜眼則無不適。如此數(shù)夜,以致次日神疲倦怠,萎靡不振。平素多夢,甚則噩夢紛紜。視其舌質(zhì)淡紅,脈弦而沉細。此乃心肝血虛,神魂不安所致,擬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加減:桂枝、龍齒(另包先煎)、牡蠣(另包先煎)、炙甘草各10g,酸棗仁30g,生姜3片,紅棗10枚。3劑。11日復診,訴服藥當晚恐懼感大減,次晚已安睡達旦。
按:經(jīng)方的特點之一是針對性強,正因如此,只適合于病機較單一的疾病,加之數(shù)量有限,故有運用范圍狹小、適應面不廣之短。當患者病危證重時,病機并非單一,往往數(shù)證并存,以致出現(xiàn)單用一首經(jīng)方不能勝任的情況。為此,余常將經(jīng)方合用,寒熱并投,攻補兼施,氣血同調(diào),合數(shù)法于一方,拓寬了運用范圍,適應了病情需要,從而每愈疑難病證。
仲景在《傷寒論》中有將兩方合用之例,如桂麻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柴胡桂枝湯等,為后人將經(jīng)方合用擴大應用范圍作出了典范。例1“氣從心下上沖”,為心陽虛所致奔豚,故用桂枝加桂湯平?jīng)_降逆;去芍藥者,因礙于心下痞滿;巔頂疼痛,吐涎沫,為肝寒犯胃,故用吳茱萸湯溫胃暖肝,降逆止嘔;心慌驚悸,為心陽虛的表現(xiàn),故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溫通心陽、潛鎮(zhèn)安神;心下痞滿,按之疼痛,伴見便秘、苔黃脈數(shù),此乃痰熱結胸所致,故用小陷胸湯加枳實清熱滌痰開結。寒熱并見,正虛邪實,病機復雜,如用一首經(jīng)方單治一個病證,則勢單力薄,顧此失彼,難以奏效;而多證兼顧,數(shù)法并用,則能達到互相協(xié)調(diào)、增強療效的目的。故治療時,本著有是證則用是藥的原則,數(shù)方并用,溫陽補虛與清熱滌痰并進,克服了單一經(jīng)方的局限性,適應了寒熱并見、虛實并存這種復雜病情的需要。以上四首經(jīng)方組成合方,藥味雖較雜,治法卻不亂,仍然“謹守病機”,既體現(xiàn)了經(jīng)方運用的原則性,又克服了經(jīng)方單獨應用而適應范圍狹小之弊,能適應病情復雜的需要,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經(jīng)方應用的靈活性和有效性,從而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另如寒邪直中太陰、厥陰之腹痛下利(急性膽囊炎)用理中湯、吳茱萸湯、四逆散合方加減,亦獲得了痛除瀉止的療效(見本章第十二節(jié)“辨證論治窺識”)。
例2麻黃湯與桂枝湯兩方合用而小其制,即桂麻各半湯,是仲景已有之成例,只不過彼為外感,此則用來治療內(nèi)傷。患者動輒感冒,手足有汗,但頭及軀干無汗,此乃風邪郁于肌表,營衛(wèi)無力抗邪之故。仲景對中風有汗用桂枝湯,傷寒無汗用麻黃湯,因而后人把“有汗不可用麻黃湯”、“無汗不可用桂枝湯”之說,幾作定論。但對表有小邪,營衛(wèi)已弱者,不用麻黃不足以解邪閉,不用桂枝不足以和營衛(wèi),仲景取二方合用,小變其制,既能小汗以祛其邪,又能和營衛(wèi)以護正氣。本案邪郁肌表而軀干無汗,當以汗出;然動輒感冒,手足有汗,營衛(wèi)已弱則不可汗,故并非單一的麻黃湯或桂枝湯所能勝任。況且舌紅,脈沉細,提示營陰不足,亦不可峻汗。仿仲景意,用桂麻各半湯調(diào)和營衛(wèi),微汗祛邪,既克服了各自的局限性,又適應了病情的需要。手心脫屑提示營陰不足,瘙癢、搔之滲液乃風濕久郁肌表之象,故加地膚子祛風勝濕止癢。藥證相符,故數(shù)年之疾能取效于數(shù)劑之間。
心主血藏神,肝藏血寓魂,心肝血虛則神魂不安,故夜半驚恐、心悸。《傷寒論》第118條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原治心陽受損、心神浮越而引起“心悸、煩躁”之證,第112條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則治“亡(心)陽”而致的“驚狂,臥起不安者”。這兩條均為心陽受損之證,但證候有輕重之別。例3之夜半驚恐介于心陽虛之煩躁與亡心陽之驚狂兩者之間,較煩躁為甚,而較驚狂臥起不安為輕。患者平素多夢,甚則噩夢紛紜,再觀其舌脈,提示心神不安,已累及于肝,致肝血不足,神魂不安而驚恐。故治療上仿兩方之意加減:取桂枝、甘草相配以復心陽;去龍骨而改用龍齒重在安魂,適應了病情輕重變化的需要。肝血不足,故加棗仁以補肝養(yǎng)血安神;姜棗補中焦,行營衛(wèi),以利心陽之恢復;因無痰濁故去蜀漆。諸藥合用,復心陽,養(yǎng)心陰,補肝血,安肝魂,故收效較好。另如小柴胡湯、四逆散與芍藥甘草湯合用治療腰痛(參見本章第六節(jié)“二、常用經(jīng)方驗案舉隅”)。可見,經(jīng)方通過合用,其適應范圍擴大。
(二)時方與時方合用,克服了時方的纖弱之弊
例:舒某,男,21歲,2005年1月21日初診。因支氣管哮喘和右下肺炎住院14天,經(jīng)用消炎、止咳平喘和激素類藥物后,癥狀減輕而出院。然近3天來,每至傍晚即發(fā)熱(39.5℃),惡寒,咳嗽,時吐少量黃痰或清稀白痰,喉癢痰鳴,口干欲熱飲不多,納呆,胸閉,喘促,少氣,全身酸軟乏力,夜不能平臥,平臥則咳嗽不止。診見面色不華,舌紅苔薄黃,脈細稍數(shù)。據(jù)證擬用:熟地、仙鶴草、桑白皮各15g,炙麻黃6g,當歸、杏仁、茯苓、陳皮、法夏、柴胡、白術、白芍、地龍、百部、瓜蔞仁、炙甘草各10g。每日1劑,3劑。1月24日復診:發(fā)熱已退,咳嗽次數(shù)減少,已不喘促,夜能平臥,少氣感消失,視其口唇起痂,面已紅潤,脈細。守上方去桑白皮,加沙參10g,3劑。1月27日三診:稍咳,痰少色黃,舌質(zhì)淡紅。改用金水六君煎加百部、川貝、山藥、沙參以善后,經(jīng)隨訪已愈。
按:時方與經(jīng)方相比,有針對性不強和力量纖弱之不足,故余臨證時常將時方與時方合用,以克服這一不足,從而適應病情的需要。上例腎虛咳喘兼表證,如單用金水六君煎,則表證不解;若僅用三拗湯,平喘之功亦嫌不足;倘只用五柴胡飲,則未能兼顧腎虛之咳喘。當此正虛邪戀、表里兼見、病機復雜之際,單用某一時方則過于單弱,難免顧此失彼,因而非合方不能勝任。發(fā)熱惡寒乃表證仍在,神疲乏力、脈細乃氣血虧虛之象,故用五柴胡飲益氣養(yǎng)血解表;咳嗽痰少色黃或痰多清稀色白,伴胸閉、納呆等癥,此乃肺腎虧虛、痰濕內(nèi)蘊之象,故用金水六君煎補益肺腎,祛濕化痰;因喘促不能平臥,乃風寒襲肺、肺氣上逆,故用三拗湯,既能宣肺平喘,又能助五柴胡飲解表。三首時方合用,據(jù)證適當加味,克服了單用某一時方的纖弱之弊,因而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三)經(jīng)方與時方合用,達到了互制其短的目的
例:舒某,男,56歲,1992年2月9日初診。3天前發(fā)現(xiàn)右手足痿軟無力、麻木,伴語言謇澀,口流清水痰涎,口眼 斜,伴胸悶、發(fā)熱,大便已5日未行。經(jīng)治療諸癥不減。現(xiàn)臥床不起,右側肢體淺感覺明顯減退,右上下肢肌力為“0”級。視其形體較肥胖,舌淡紅,苔黃膩。此為氣虛血瘀,且兼氣滯痰阻,據(jù)證用補陽還五湯,并加入四逆散和二陳湯。處方:生黃芪50g,赤芍15g,當歸、牛膝、法夏各12g,柴胡、枳殼、桃仁、川芎、陳皮、地龍、茯苓、石菖蒲、遠志各10g,紅花、炙甘草各6g,7劑。2月19日復診,發(fā)熱已退,頭痛、語謇、流涎、口 均有顯著減輕,右手足較前有力,已能倚杖行走數(shù)步。守方7劑。三診時言語吐詞清楚,流涎消失,口不 斜,已能持杖穩(wěn)步行走。守方加減,繼服15劑而愈。
按:經(jīng)方組方嚴謹且針對性強,但有適應面不廣之不足;時方則有靈活多變、照顧面廣的特點,但不免有“單弱”之嫌。劉渡舟教授認為,“如把經(jīng)方比做母親,是方之源,時方則如同子孫,乃是方之流也。有源才能有流,有流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說明兩者密不可分。隨著時代的變遷,病種的變異,難免出現(xiàn)“古(經(jīng))方”不能盡治今病的現(xiàn)象,即令時方,亦是如此。因而兩者的應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故方雖有古、今之分,我們既不可厚古而薄今,亦不能倡新而非古。臨床應將兩者兼容,組成合方,就能各展其長,互制其短,可謂相得益彰。這不僅擴大了經(jīng)方的治療范圍,而且也提高了時方的使用水平和質(zhì)量,能解決臨床上頗難治療的疾病。這是提高療效的重要途徑,也是臨床實際的客觀需要。
中風后遺癥雖多氣虛血瘀,兼痰阻者不少,但氣虛則推動無力而氣滯,既使活血化瘀藥難以見功,又可能影響黃芪的補氣作用。故補陽還五湯與二陳湯這兩首時方的合用,對中風后遺癥還嫌“單弱”,不能勝任氣虛血瘀兼痰阻氣滯的復雜病機,因而合用經(jīng)方四逆散疏肝行氣,既可防止氣壅則血滯,又不致有血瘀則氣滯之虞,還可透解郁熱,能彌補補陽還五湯和二陳湯治療中風后遺癥之不足。另如脾胃虛寒,熱郁于上,(表)寒凝于外之咽痛,當寒溫并用,表里兼治,內(nèi)祛中寒與外散表寒并舉,兼透達郁熱,用大黃附子細辛湯、升降散、甘桔湯合方,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參見本章第三節(jié)“變通治法擷萃”)。再如逍遙散、二陳湯合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味治療夜半發(fā)笑等則是在疑難病證中的應用(見本章第十四節(jié)“醫(yī)案醫(yī)話五組”)。
(四)專方與經(jīng)方時方合用,可以制約專方的片面性
例1:汪某,男,46歲,2011年6月9日因跌傷致腰部疼痛,雙下肢不能活動半天,門診以T 12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損傷和L 1壓縮性骨折而收入當?shù)蒯t(yī)院。于6月13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T 12骨折開放整復釘棒內(nèi)固定加椎管探查術,手術順利。術后胸腰段正側位片所示骨折復位良好,內(nèi)固定良好,于6月23日出院。12月6日診時訴發(fā)熱重、惡寒輕,須持杖而行,腰及尾椎骨痛,下肢麻木不仁,掐之不知痛癢,臥床時需人幫助方可起坐,納少,大便秘結,5~6日一行,如羊屎一般。視其舌苔薄黃,脈之弦細。擬用接筋續(xù)骨合劑方合四逆散:炙地鱉蟲、紅花、桃仁、赤芍、柴胡、枳殼、桂枝各10g,自然銅、骨碎補各15g,當歸、川芎、甘草各5g,玄胡索30g,白芍50g,威靈仙、蘇木、川斷各12g,杜仲15g,生姜3片,紅棗10枚。12月13日復診,發(fā)熱已減,但仍惡寒,足底出汗,下肢顫抖,大便仍秘結,舌淡紅,苔薄白。守上方加生大黃6g,附片(另包先煎30分鐘),牛膝、狗脊各10g,5劑。12月23日復診,訴大便已不硬結, 3~4日一行,發(fā)熱、惡寒均已減輕,已能棄杖蹣跚行走5~6步,但仍訴腰痛尾椎處疼痛,舌邊尖紅,脈弦。仍用上方加大黃2g,郁金10g。2012年1月9日復診,惡寒消失,能棄杖行走20余米,飲食增加,膝以下已不發(fā)熱,退到膝至腰部發(fā)熱,大便依舊。舌質(zhì)黯紅,脈細,尺部不及。仍守上方加大黃2g,10劑。2012年1月15日診,腰痛已減,已不需人幫助即可由平臥而起坐,并能平穩(wěn)站立10余分鐘。守方加黃芪30g,5劑。2012年1月27日復診,訴飲食正常,不需用手即可起坐下地,腰及尾椎骨痛感消失,膝至腰部發(fā)熱減輕,自訴“上半身十分舒服”,已能棄杖行走100余米,唯覺下肢無力,以致不能遠行,大便質(zhì)地正常,1~2日一行。守前方去大黃、附片、玄胡、郁金,10劑。應患者要求回本縣治療,囑其加強鍛煉,服藥后情況電話聯(lián)系。
按:接筋續(xù)骨合劑是治療骨折的專方,能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接骨續(xù)筋。中醫(yī)認為T 12爆裂性骨折、L 1壓縮性骨折能導致督脈損害,而督脈循背而行,主一身之陽氣,督脈傷則陽氣不足而惡寒;督脈損傷則經(jīng)絡阻遏,氣血瘀滯而發(fā)熱;氣血不能營養(yǎng)下肢而不仁;腎司二便,陽虛不運則大便秘結。故治療時合四逆散疏暢氣血,合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重用芍藥寓芍藥甘草湯以通大便。加入狗脊溫補督脈,加杜仲、川斷等補腎,加入牛膝一則補腎,二則取其引藥下行。后來又合大黃附子湯溫通瀉下。接筋續(xù)骨合劑固然能治療骨折,但骨折所導致的發(fā)熱、惡寒、納少、大便秘結等癥,一則非其所能,二則如待骨折愈合,這些癥狀可自然消失,但時間漫長,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故將辨病采用的專方與辨證選用的經(jīng)方四逆散、桂枝湯、芍藥甘草湯和大黃附子湯合用,就能糾正專方用藥固定不變的局限性,既能治病,又能治證,因而能獲較滿意的療效。
例2:胡某,女,48歲,2002年5月10日初診。多年前因夜半受驚嚇致病,經(jīng)多方治療無效。就診時訴頭昏,失眠,抽搐,服安定則能控制顫動或抽搐,入睡4~5小時,但次日頭昏不止,且自言自語,難以控制。伴盜汗、抑郁嘆氣、倦怠納差等癥,舌尖紅,邊有齒印,脈沉細。擬鎮(zhèn)眩方合酸棗仁湯、逍遙散加減。處方:當歸、白芍、白術各12g,川芎、生地、茯苓、桂枝、柴胡、炙甘草各10g,鉤藤、炒棗仁各15g,生龍骨(另包先煎)、生牡蠣(另包先煎)各30g。5劑后復診,頭已不昏,服藥期間僅抽搐1次,已能入睡9小時。守方5劑,停服安定。經(jīng)隨訪,此后未再發(fā)作。
按:專方是辨“病”用藥,辨病反映的是疾病全過程的基本矛盾,但可能忽視了疾病現(xiàn)階段的主要矛盾即證的變化。正因如此,針對辨病結果采用的專方藥物是固定不變的,故專病專方缺乏辨證論治的靈活性,不能應付較復雜的病情。任應秋教授曾經(jīng)指出:“所謂專病,也并不是孤立靜止的,是變化和運動著的。所以在專病專藥的運用中,若不注意先后的階段性,不顧輕重緩急,一意強調(diào)固定專方,也是不對的,較妥善之論治是與辨證相結合的”。余曾治一胃黏膜脫垂患者,初期用治療胃黏膜脫垂的專方升陷降逆湯,每每有效,后來竟然無效。經(jīng)仔細辨證,診為肝胃不和,遂改用肝胃百合湯而痛止。后做胃鏡復查,胃黏膜脫垂已愈。可見,專方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若將辨病采用的專方與辨證選用的經(jīng)方或時方合用,就能糾正專方的片面性,既能治病,又能治證。
上例主癥之一為頭昏,故用鎮(zhèn)眩方。但頭昏畢竟與失眠有關,且尚見抽搐,故不是單用鎮(zhèn)眩方所能勝任。因抑郁嘆氣,倦怠納差,為肝郁脾虛,故加柴胡,合鎮(zhèn)眩方中歸、芍、苓、術,組成逍遙散,能疏肝解郁健脾。肝血不足,一則筋失所養(yǎng)而手足抽搐,二則魂失所藏而失眠。加酸棗仁合鎮(zhèn)眩方中川芎、茯苓、甘草組成酸棗仁湯,能養(yǎng)心安神,且助鎮(zhèn)眩方中四物湯養(yǎng)肝血,既可使筋得所養(yǎng)而手足抽搐得止,又可使魂得所藏而失眠自愈。專方、經(jīng)方、時方合用,既辨病(癥)施治,又辨證施治,故能獲佳效。
例1是用于骨傷科,例2是用于內(nèi)科,由此可見,專方與多首經(jīng)方合用后不僅制約了專方的片面性、局限性,而且擴大了其應用范圍。
例3:舒某,男,1歲,2011年9月28日初診。其母訴患兒咳喘月余,始則發(fā)熱,咳嗽,氣喘,痰鳴,夜間出汗,經(jīng)某院兒科醫(yī)生聽診和胸片診為喘息性支氣管炎,然用頭孢曲松鈉等藥靜脈滴注7天無效,遷延半月,仍咳喘不止。視其舌上苔薄黃,舌質(zhì)紅。擬清肺方與金水六君煎合用:麻黃、生甘草各2g,熟地(以沸水浸泡15分鐘后取汁煎余藥)6g,當歸4g,茯苓、陳皮、法夏、杏仁、葶藶子、膽南星各3g,魚腥草、生石膏各8g,桑白皮5g,5劑。10月23日復診,訴服前方3劑后癥即減,5劑而止。今因受涼而咳嗽,伴噴嚏,流清涕1周,以金水六君煎合五柴胡飲,5劑而咳止。經(jīng)隨訪,迄今未再發(fā)咳喘。
按:清肺方是由麻杏石甘湯加味而成,功能宣肺清熱,化痰平喘,是治療小兒喘病的專方。肺主宣降,腎主納氣,因而咳喘不離肺腎。小兒體質(zhì)嬌嫩,多肺腎不足,易感外邪,造成肺衛(wèi)受損,痰濁內(nèi)阻而生咳喘。另一方面,因小兒氣血不足,氣機不暢,痰濕無以排除,因而往往形成正虛邪戀,纏綿難愈的局面。這也正是喘息性支氣管炎經(jīng)常復發(fā)的原因。故取熟地、當歸補益肺腎,取二陳湯祛濕化痰,此即金水六君煎。加桑白皮者,以其既清肺熱,又能宣降肺氣,肺氣宣降正常,肺熱得清,自然咳平喘止。專方與時方兼融一爐,既避免了專方藥物固定的片面性,又能避免時方的單弱,取長補短,標本兼治,因而5劑能夠咳平喘止,并非偶然。
(五)單(驗)方與經(jīng)方、時方或?qū)7胶嫌?能夠彌補單(驗)方的局限性
例:方某,男,70歲,2002年4月26日初診。患者家屬代訴,連續(xù)出鼻血已3日,經(jīng)當?shù)囟喾街委煙o效。診時鼻血點滴而出,色鮮紅,伴口鼻氣熱,下肢畏寒,時近立夏猶用烘爐取暖,大便次數(shù)多而量少質(zhì)軟,肛門墜脹,舌紅無苔,脈弦。血壓180/90mmHg。此前曾因鼻出血而住院達半個月,花費千余元始愈。因聽同村人介紹,其出鼻血正準備住院而服余所開之方,僅3劑而得止,遂來就診。診為肝陰虧虛,肺熱迫血上行。處鎮(zhèn)衄湯加仙鶴草、水牛角、旱蓮草各30g,牛膝、當歸、白芍、丹皮各10g,5劑。當日白天服完1劑出血未止,當晚夜半,其女電話告急,訴出血勢急,經(jīng)壓迫止血無效。無奈之際,囑其加入煉童便一小杯,如鼻血仍不能止,則應送醫(yī)院治療。后約1小時后出血漸止。5月2日復診,訴頭昏乏力,大便稍泄。視其舌黯紅無苔,脈沉細。測其血壓120/70mmHg。處鎮(zhèn)眩方加仙鶴草30g,旱蓮草、桑白皮各15g。2004年曾復發(fā)一次,亦用此方而血止。撰寫本書時曾做隨訪,2004年后未再發(fā)。
按:鎮(zhèn)衄湯是治療鼻衄的專方,經(jīng)余驗證,屢次取效。鎮(zhèn)衄湯清熱涼血、滋陰降火,是據(jù)其臟腑陰虛血熱這一基本矛盾而用,不能針對目前鼻出血之勢急。中醫(yī)認為,血證的發(fā)生多與氣、火有關,“氣有余便是火”。火盛熱熾,血熱妄行,則生諸般出血之證。因此降火是止血的關鍵。《增補珍珠囊雷公炮制藥性賦解》謂童便“降火最速”,且《名醫(yī)別錄》說童便有“止血消瘀”之功。單方治病雖有簡、便、廉、驗和針對性強等特長,但畢竟有局限性,也缺乏靈活性,當病情復雜或危急之時,則嫌藥力單薄。童便雖“降火最速”,但如無鎮(zhèn)衄湯清熱涼血、滋陰降火之功相助,則勢單力薄,亦難治療鼻出血之急癥。“急則治標”,故取專方與單方合用,以鎮(zhèn)衄湯加味治其本,童便降火治其標,標本兼顧,方使鼻出血得止。兩者合用,妙在鎮(zhèn)衄湯中有桑白皮一藥,蓋肺開竅于鼻,氣有余便是火,氣逆則血自肺之鼻竅而出。桑白皮功擅瀉肺降氣,降氣即所以降火,而童便“降火最速”,兩者合用,協(xié)同之功尤著,氣火俱降,則血自止。有不治血而血自寧之妙。另如“新加春澤湯治療腎病綜合征”(見本章第八節(jié)“驗證專方集成”)將專方、時方、單方三者結合治療一例腎病綜合征曾一度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更是合方在疑難病證中重要作用的體現(xiàn)。
癃閉急癥(見本章第三節(jié)之“一、下病上取通癃閉”),以驗方桔梗、琥珀化氣利水,通利小便,但畢竟是急則治標。小便通利后,其氣陰兩虛,余熱未清之證,改用生脈飲和六一散益氣養(yǎng)陰、清利余熱而愈。此乃憑借時方合用以補驗方的局限性,為視先后階段之不同而合用之例。
(六)單(驗)方與單(驗)方合用,制約了單(驗)方運用的局限性
例:舒某,男,65歲,2010年9月15日初診。患者素有牙痛病史,近10余天來牙齒隱痛,夜間更甚,進食時如咬硬物則痛劇,遇辣、熱、咸、酸之物或冷風吹牙即痛。經(jīng)口腔科檢查牙齦無紅腫,牙齒松動,然服消炎止痛藥無效。診其舌質(zhì)紅而苔薄黃,脈之細數(shù)。遂處朱氏介紹的民間驗方:生石膏(先煎)50g,細辛3g,玄參、升麻、生甘草各10g,5劑。20日復診,疼痛大為減輕,然牙齒仍松動。守方加熟地、骨碎補各30g。25日三診,訴藥盡而疼痛得止,松動感亦有好轉,守方5劑。經(jīng)隨訪,不僅牙痛已愈,且多年口瘡亦愈合。
按:本例牙痛,牙齦不紅腫,伴牙齒松動,前醫(yī)處以清泄胃熱而無效,可見并非單純的胃熱,尚與腎虛有關。腎主骨,而齒為骨之余,腎陰不足則虛火上炎而牙痛遂生。口瘡多為實熱,然亦有虛熱而致者。蓋牙痛日久,反復發(fā)作,則轉屬少陰,腎水不足,不能上濟于心,蒸灼于口,久則黏膜受損而潰爛成瘡。朱氏所介紹的民間驗方治療牙痛,經(jīng)余驗證,確有療效,然用于本例,僅能減輕疼痛,而牙齒仍然松動,就說明本例并非盡為胃熱。故后來又合治療腎虛牙痛的驗方,以熟地滋養(yǎng)腎陰為主,骨碎補助陽補腎,陰陽兼顧,相得益彰,故能治虛火而止牙痛。兩驗方合用,制約了驗方運用的局限性,既清胃熱,又養(yǎng)腎陰,既使牙痛得止,又使牙齒松動得固,口瘡亦獲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韶山市| 孝感市| 衡水市| 抚远县| 盐池县| 从江县| 广丰县| 金坛市| 碌曲县| 青阳县| 镇原县| 贺兰县| 苏州市| 万盛区| 白城市| 兴仁县| 满洲里市| 长丰县| 阿拉善盟| 桂东县| 游戏| 磐安县| 山东省| 宜兰县| 右玉县| 津市市| 永靖县| 高台县| 合阳县| 元氏县| 高清| 永年县| 和政县| 昆明市| 黄冈市| 望城县| 磐安县| 策勒县| 湖北省| 肇州县|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