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2020-2029):戰疫增長模式作者名: 劉世錦本章字數: 943字更新時間: 2020-08-28 18:43:09
這次疫情沖擊經濟的若干特點
第一,這次經濟大幅下滑,是由于一次意外的超級外部沖擊,而非經濟內部出了問題,如需求嚴重不足、杠桿率過高等。這是與以往金融或經濟危機的明顯不同之處。
經濟恢復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疫情持續時間,二是生產能力受損程度。如果疫情持續時間不長,生產能力受損有限,疫情過后可出現V形反彈;如果疫情持續時間較長,或生產能力受損嚴重,反彈就不那么容易。除了盡快控制住疫情之外,盡可能減輕生產能力受損,保護生產力,是短期政策的重點。
第二,第二波沖擊大概率大于且長于第一波沖擊。二季度后,海外疫情對中國進出口影響加大,將會成為對中國經濟的第二波沖擊。有關研究推測,中國全年進出口將會出現15%~20%的下滑,其中服務貿易降幅更大。
有一種觀點認為,由于凈出口在GDP(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較低,只要凈出口不出現大的負增長,對國內增長影響有限。這在正常增長情況下是對的,但如果出口短期內下滑幅度過大,導致大批出口企業停工停產,將會直接影響國內的消費、投資和就業。通過投入產出分析可以看出,出口下降1個百分點,將會影響0.2個百分點左右的GDP。近期有關信息顯示,外貿企業訂單斷崖式下跌的情況已經出現。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也證實了這一點。當時出口從高點下降了30個百分點,帶動GDP下降了7個百分點。
第二波沖擊何時緩解,直接取決于國際疫情走勢,而國際疫情有三個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是,美歐日等國一段時間后出現拐點,但在現有管控模式下,可能難以短期內清零,會出現一個相當長的尾部;二是,印度、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尚未進入暴發期;三是,疫情是否會跨年度甚至長期存在。在此背景下,第二波沖擊在時間上將會大大長于第一波沖擊,帶來的增長減值也大概率超過前者。
第三,穩增長首先和重點是穩消費。以往遇到經濟下滑,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花錢搞投資,特別是搞基建投資,這與當時的增長階段和經濟結構有關。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實行“四萬億”刺激計劃,當年支出法GDP增量中,投資比重為62.8%,消費比重為42.5%。到了2019年,支出法GDP增量中,投資比重已經降為17.2%,消費比重則上升到66.9%,居民消費比重為49.5%。這組數據表明,現階段要穩增長,首先和重點是穩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這個大頭穩不住,經濟整體就穩不住。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已經成了小頭,靠小頭穩不住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