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整體觀念——中醫之互聯網思維

整體觀念被視為中醫理論體系的特點之一,那么,整體觀念的含義是什么呢?所謂“整體”,就是由其各個組成部分或事物諸要素以一定的聯系方式構成的統一體。整體觀念是對事物和現象的統一性、完整性和聯系性的一種認識方法。中醫的整體觀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以五臟(心、肝、脾、肺、腎)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膽、胃、膀胱、大腸、小腸、三焦)、五體(筋、脈、肉、皮、骨)、五官(眼、耳、鼻、舌、口唇)、九竅(頭部七竅及前、后陰)、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并通過氣、血、精、津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有機”二字。所謂有機,當然不是指“有機農作物”“有機肥”的“有機”,而是說人體各臟腑組織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系的;各臟腑組織的功能既相對獨立又彼此協作,既相輔相成同時又相互制約。各臟腑組織間在生理上是相互作用的,在病理上也是有“連坐”影響的,就是說某一個臟腑受病,與這一臟腑有一定關系的其他臟腑都會連帶受影響。

在整體觀念指導下,中醫診病的視野是很寬的,比如說,一人患眼病,眼睛紅腫疼痛,西醫會讓你去看眼科,而中醫可能會首先想到“肝火上炎”,會給你清肝瀉火;當某人股票虧空或生意失敗,情緒抑郁,會“肝氣不舒”,中醫在給他“疏肝解郁”的同時,還可能會考慮給他健脾養胃,以防肝木克犯脾土。這就是中醫整體觀念下的“治未病”的具體應用。

雖然西醫也承認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不容忽視的是,西醫是在解剖刀和顯微鏡下發展而來的醫學,“還原論”方法是其主要思維模式。所謂還原論方法,就是把復雜事物的整體,分解成簡單的基本單元,然后研究這些基本單元的性質,從而推導出整體的性質。西醫就是在這種思維方式的指導下把人體進行逐步分解,從各大系統到各個臟器,直到細胞、分子水平。隨之,西醫對疾病的分科也就越來越細,所以西醫在診病時往往會不自覺地陷入一種“目無全牛”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狀態之中。此處筆者并非有意要貶損西醫,這種狀態大概是受其思維模式的影響使然。世間之事,誠難十全。密于此者,常疏于彼;精于局部者,常疏忽于整體,反之亦然。此中西醫之謂也。

二、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如陽光、空氣、水等物質,構成了人類生存、繁衍的基本環境。因此,自然界的環境變化,如寒暑交替、晝夜晨昏、地域差異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就會相應地產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應,這就叫作“人與天地相應也”。這就是中醫常說的“天人相應”或“天人一體觀”。該觀念通常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

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季節氣候的變化會對人體帶來直接的影響。人體順應季節的變化,做好“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措施,以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季節變換規律。同樣,人體與季節氣候的感應還反映在脈象上,如春脈偏弦、夏脈偏洪、秋脈偏浮、冬脈偏沉等四季脈象的變化;此外,天氣的風雨陰晴對人體的氣血運行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天氣晴朗,陽光明媚,人體氣血則運行通暢,人就會覺得神清氣爽;若天陰多雨,或烏云低垂,人體氣血則運行遲緩,人就會覺得倦怠郁悶。可見天人相應是無時不在的。


2.晝夜晨昏對人體的影響

一年有春夏秋冬,一天也有“春夏秋冬”。一天的春夏秋冬分別與一日的卯、午、酉、子四個時辰段相對應。我們知道,季節的變換是由氣溫的變化決定的,而氣溫的變化又是由地球某一區域接收到的太陽的光照強弱決定的。一日晝夜的變換更是直接由日出日沒所決定。如果說一年四季的變化只是受到太陽光照強弱的不同,那么晝夜的變化則是太陽光照有無的區別,可見晝夜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比四季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更為強烈。醫學監測表明,人體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都會出現晝高夜低的變化;患者的病情也常常呈現“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變化。由此可見,晝夜晨昏對人體的影響是相當明顯的。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是完全符合養生規律的。當今那些“夜貓子”們,“該睡不睡、當起不起”的作息方式,無疑是有違天道的,其對健康的危害可想而知!古人在《黃帝內經》中告誡我們:“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我們是愿意追隨圣人的腳步呢,還是愿意重蹈愚者之覆轍呢?愿世人三思!


3.地域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中華大地,地域遼闊,地區氣候、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差異較大。如江南多濕熱,人體肌膚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體肌膚多致密。由于體質不同,患病的臨床表現也不一樣,治療用藥也應有所差異,所以中醫就有“因地制宜”的治療原則。一旦易地而居,環境突然改變,在初期多感不太適應,常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當今人們熱衷于旅游,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今天還在地球這邊,明天就出現在地球那邊。對于體質較弱、適應能力較差者,尤其需要考慮“量力而行”。

三、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人生活在社會之中,社會是以一定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類共同體。因此,人既具有個體生物屬性,同時又具備社會屬性。構成社會環境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法律、婚姻、風俗習慣、人際關系等,都會對人體的生理、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人的心理活動的影響更為直接。在中醫的病因學說中,自古就有“情志致病”之說,并把“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渡而傷痛”概括為“七情致病”,是內傷致病的重要因素。不過,在一般情況下,七情也是人體對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應,屬于正常的精神活動范圍,并不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才會影響人體的生理,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

在日常生活中,情志因素致病的案例可謂俯拾皆是。關于情志活動對人體的影響,三國時期的嵇康在其《養生論》中舉例說:“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煥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饑。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暝。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可見精神之于形骸,有時比藥物對人體的影響來得更為直接、更加厲害。這就警示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既要積極進取,又要修身養德,力求做到明朝學者崔銑先生所倡導的六然:“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中醫說

中醫認為,不同的情志變化,對內臟可產生不同的影響。《黃帝內經》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通常表現為臟腑的氣機失常,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中醫的整體觀念,猶如現代時髦的互聯網,把人體各部以及人體與自然、人體與社會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貫穿于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以及養生防病之中,儼然是一張中醫的“天網”!中醫,豈不偉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阳县| 昂仁县| 栖霞市| 金乡县| 星子县| 武城县| 仪陇县| 抚顺县| 洛阳市| 武胜县| 洪江市| 长顺县| 和林格尔县| 麻江县| 达州市| 瑞金市| 东明县| 德保县| 义马市| 寿宁县| 三门县| 呼伦贝尔市| 宝山区| 化隆| 拉孜县| 乌兰县| 云梦县| 新余市| 琼结县| 磐石市| 隆子县| 报价| 云浮市| 肃南| 商丘市| 晋宁县| 丹东市| 通许县| 梁河县| 赣榆县| 屏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