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也就是說,水澤被世間萬物,能夠停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廣泛施恩卻不爭高下,因此水具有近于“道”的最高美德。在當今的經濟生活中,最接近于“水德”的莫過于信用。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由于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與交易的日益頻繁,社會網絡體系愈加依賴于信用的維系。不管人們能否察覺,在各種經濟主體之間時刻存在著相互的信用關系。良好的信用關系通常被人們理解為“有誠信”“可信任”“遵守契約”,能夠有效地改善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這些信用關系的最高表現形式即為“信托”。回溯其概念的起源,信托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對委托物無任何控制權的毫無保留的單方面信任。
從當今的時代現狀來看,一方面,我國在信用制度建設方面有了較大發展。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社會信用制度建設,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多地積極開展社會信用示范城市的試點工作;一批學者從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不同維度對信用的作用、功能、信用體系建設與發展路徑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信托行業作為金融業的重要支柱,依托其制度的優越性及產品的靈活性等特征,近年來發展迅速,其資產管理規模達24.27萬億元,成為僅次于銀行理財的第二大資管領域。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信用建設領域,盡管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理論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企業和個人的守信自覺性有待提高,失信行為和欺詐事件屢有發生,社會誠信環境有待優化;在信托制度領域,當前信托已退化為一種純粹的金融交易制度與工具,社會對“信托在信用價值的實現以及信托制度功能”這一課題的研究與論述不充分,造成民眾對信托業務功能的疏離,從而無法有效發揮其在養老、財富傳承、資產隔離,甚至預防腐敗等方面的作用。信托行業過度重視單一信托計劃下對地方政府與房地產行業的通道類業務,而對財富管理、服務信托等本源業務重視不足。因此,本書嘗試以故事敘述與案例分析的方式,弘揚信托制度中的契約精神,利用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激發人們的誠信意識,宣傳與普及信托的本源業務,使民眾熟悉和了解信托的具體功能。
信用是社會運行的基石,而信托則是信用思想的最直接和最高級的表現形式。本書以信用的哲學思想與信托理論的實踐延伸為主線,分別列舉了社會生活中與信用及契約精神有關的故事和信托本源業務案例。書稿分為兩篇:上篇為“信用故事”,在導讀中對信用制度的概念、特征,以及中西方信用觀念的差異進行了逐條總結,并在隨后的信用故事章節中,列舉出與其特征一一呼應的故事;下篇為“信托故事”,在導讀中對信托的概念、信托與信用的關系,以及信托的業務劃分進行了概述,并在隨后的信托故事章節中同樣采取與導讀內容環環相扣的編排方式,以便讀者對照閱讀與理解。
本書所選案例均經過作者的精挑細選,多為感人至深且引人深思之事,適合廣大讀者閱讀。最后,希望本書能夠引起讀者對信托、契約精神的共鳴,為讀者提供信托業務的指導,幫助其更好地實現事業規劃、財富傳承和家族財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