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了解你的心智

第1章 交易者的心理盲點

科林整個上午都盯著E-迷你標普期貨,耐心地等待交易機會。終于,他看到行情符合某個進場模式。他仔細地觀察價格運動和他設定的進場條件的指標。進場條件完全成立。價格止跌回升,所有指標都發出做多的信號。他心想:“進場模式的條件完全吻合。”

行情幾乎馬上就朝著對交易有利的方向發展。市場快速上漲,突破近期阻力線,上升通道暢通無阻。標普從預設的進場點上漲了12點——對于這個市場來說,日內行情走得很好。可是,科林卻一無所獲。

他根本就沒做這單交易。后來,他說起這件事:“昨天也出現了符合這個進場模式的行情。我昨天進場了,可是虧損了,今天就想著這件事。其實今天的行情比昨天還略好一點,昨天有一個指標沒確認,而今天的進場模式是完全吻合的。我很后悔沒進場,也不明白是為什么。我沒感覺到什么強烈情緒,肯定沒感覺到恐懼。我只是想,昨天的交易虧了,今天這單也會虧的。我錯了。我怎么就沒做這單交易呢?”

科林之所以錯失良機,并不是情緒作梗,也不是看錯行情,而是他的思維模式在作怪。科林的心智進入了一個自然的心理盲點,心理學家稱之為“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是指我們的心智在做決策時,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其他信息影響更大。科林的心智對昨天的交易結果印象較深,而對今天“完全成立”的進場條件印象較淺,于是,他沒做這單交易。

許多交易者相信,情緒是交易心理學最重要的成分。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確。感覺和情緒當然重要。沒有了感覺和情緒,交易者無法做出可靠的決策。強烈情緒(例如貪婪、生氣,尤其是恐懼)可能對交易產生重大影響,引發心態不穩的交易行為。然而,可能影響交易的不只是情緒。想法和我們的思維模式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些時候,某個想法會引發強烈情緒,人們越去想,情緒就越是強烈。還有些時候,情緒跟我們做出錯誤的交易決策并無多大關系,科林的情況就是這樣。許多交易者都沒有意識到,我們的心智和思維模式也會對交易和交易決策方式產生重要影響。

我們的思維模式可能會制造出心理盲點,給我們套上枷鎖,從科林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當我們陷入了心理盲點,技術技巧在那一刻就失去了作用。事實上,交易心理學中最重要的內容,就在于我們是怎么想的,怎么對待自己的想法。本書的主要宗旨是幫助你更多地覺察到自己的想法,覺察到這些想法是怎樣直接影響到你的交易行動的。學習運用本書介紹的認知相關技巧,可能會對我們的交易產生最具決定性的影響——遠比我們管理情緒的常見方法強大得多。當然,這并不代表情緒無關緊要,我們可以置之不理。我們會在下一章開始討論情緒。但現在首先要重點討論的,是我們的思維模式天然存在的種種局限性,這是交易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交易者要取得良好的交易表現,必須覺察和明白這些局限性。

思維是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都已經習以為常,通常不會刻意去想“想”這回事。但只要我們稍微停下來,觀察一下自己的想法,就會開始覺察到心智的活動。這是一項有趣的研究。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林林總總的想法幾乎會連續不斷地浮現,永無休止。心智在不知疲倦地發表評論,告訴我們一些事情。若是想讓心智安靜下來,停止思緒流動,除非經過練習,否則你最多只能堅持幾秒。就算是經過練習,大多數人最多也只能堅持幾分鐘,心智就會又開始嘰嘰喳喳,總會有一個又一個想法不請自來。我們從中可以總結出心智的兩個重要特征:想法永遠是與我們共存的,我們對想法沒有多大的掌控力。明白這一點,對交易者來說至關重要。

由于我們從小就經歷了心智每天的喋喋不休,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也產生了很大的依賴。我們通常會把心智告訴我們的話當成對現實的準確反映,很少會質疑或客觀評估自己的想法。由于想法是我們自然而然的一部分,接受這些想法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但在交易中,這可能是一個危險的傾向。

之所以危險,部分是由于我們的認知能力存在天然的局限性。有一些心理界限經常會限制我們的思維方式,扭曲我們處理信息的方法,影響到我們的決策方式,導致交易出現可預測的失誤。這些都是我們的心理盲點,常稱為“認知偏差”和“啟發法/啟發式偏差”。對交易者來說,最重要的心理盲點包括:

● 代表性啟發式偏差

● 近因效應

● 損失厭惡

● 確認偏誤

● 基礎概率忽略

● 情感啟發式偏差

● 后見之明偏差

● 稟賦效應

● 樂觀偏差

我們會在本章中討論上述大多數心理盲點。有一些心理盲點會在后面的章節討論,包括損失厭惡和樂觀偏差。這些心理盲點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交易表現和績效,因此,交易者必須對此有所了解,在自己交易時,覺察到它們的存在。

■ 啟發法和認知偏差

所謂“啟發法”,指的是心理捷徑。人們在面對復雜或困難的決策時,經常會運用簡單的經驗法則,幫助解決問題和做決策,以此簡化決策任務。如此一來,思考問題會變得更加直截了當,更加省時省力。啟發法縮短了決策時間,減輕了心理負荷,讓人不必在腦中處理和理解大量數據,就可以快速有效地處理問題。這些心理捷徑在許多情況下都是方便好用的,許多時候可以得出相對準確的結果。例如,我們計劃自駕游,需要制定油費預算。為此,我們需要知道加滿一次油可以行駛多少英里。有一個方法是在未來六個月內,每次加油,都詳細記錄加侖數和里程數,然后計算平均值。這種方法會得出在許多不同路況下,每加滿一次油可以行駛多少英里的準確數據,我們可以以此來計算油費。又或者,我們可以走捷徑,在下次加滿油時,把里程表設為零,用這箱油能走的里程數來預估油費。這樣走捷徑得出的結果,是否跟收集六個月的數據同樣準確呢?準確性多半會差一些,但這種簡單的方法已經可以得出大致的結果,用來做旅行規劃已經夠用了。這就是利用啟發法。

啟發法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例如,我們在決定是否到一家陌生的餐廳用餐時,可能會以餐廳的整體外觀作為判斷的依據。我們不會煞費苦心地等顧客走出餐廳,調查他們的用餐體驗,只要餐廳看起來干凈誘人,停車場里有一些車,我們就傾向于在這里用餐。在這里,我們用簡單的思維作業取代了復雜的思維作業。這就是啟發法的標志性特征。評估一家餐廳的外觀,比調查顧客的用餐體驗更加簡單。同樣,在估計油費時,計算一箱油可以走的里程數,比記錄和計算六個月的里程數更加簡單。啟發法有其價值所在,可以幫助我們高效地處理面對的情況。因此,我們通常會把啟發法作為默認的思維模式。

但有些時候,啟發法和其他簡化的心理模式會引起重大的判斷失誤和不一致。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進行了一項開創性的研究,探討了我們的思維模式,以及這些思維模式為什么會造成失誤。他們發現,人在面對風險和不確定的情況下做決策時,會有強烈的傾向要舍棄認真理性的分析,轉而利用啟發法和其他認知捷徑。這經常會造成可預測的失誤和不良后果。他們剛發表這一研究成果時,這與當時的傳統智慧是背道而馳的。從這份研究報告和隨后的著作中,衍生出了一門新的學科,強調心理學對經濟決策的影響,現在,這門學科被稱為“行為金融學”。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成果發表后,其他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許多研究,證明當一個人面對的情況涉及評估復雜和經常不完整的數據,也涉及風險,結果不確定之際,人對信息處理(我們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的天然局限性就會自動自發地浮現。相關研究結果清晰可靠,也對交易者有著重大意義:在不確定、高風險的情況下,人在做決策時會自動應用啟發法和其他認知偏差,經常導致嚴重的失誤和代價高昂的錯誤。交易總是涉及風險。交易結果總是不確定的,交易者在每次做出交易判斷時,都會面對復雜和不完整的數據。當交易者貪圖方便,走心理捷徑,就會引起失誤,做出不明智的交易決策,直接導致交易績效欠佳。

我們在科林的例子中看到,他在做判斷時,近期的交易結果對他產生了更大影響,導致他錯失了大好的交易良機。交易者面對的難題在于,心理捷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既方便又管用的,可是在我們的交易中,卻會造成代價高昂的失誤。我們接下來看一下杰姬的例子,她剛搬進城里,現在步行上班。在過去兩個星期,她沐浴在清晨暖和的陽光中走路上班,還挺享受的。可是昨天,在她上班途中,突然下起了暴雨,她趕到辦公室時,渾身都濕透了。今天她帶了一把傘。這是對近期經歷的適應性使用。我們可以拿杰姬的例子與科林錯失的交易對比一下。跟杰姬一樣,科林也有過不愉快的經歷,也就是交易蒙受虧損。第二天,同一個進場模式的條件成立了。可是,昨天交易虧損的經歷還記憶猶新,這本來跟今天的交易毫無關系,也與他的決策毫不相干,但比起今天教科書式的進場模式,昨天失敗的交易給科林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杰姬沒有淋雨;科林錯失了交易良機。隨后,科林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沒有把握住這個交易良機。這就是在交易中利用啟發法、出現認知偏差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由于在日常決策中,啟發法和其他認知偏差的例子俯拾即是,所以我們在交易時,自然而然就會順手套用。此外,由于我們毫無戒心地相信心智告訴我們的話,我們陷入了心理盲點,對自己犯下的嚴重交易錯誤渾然不覺。無論是交易新手還是經驗豐富的交易者,都必須理解和覺察到這些盲點。接下來,我們先來討論交易中可能最常見的啟發式偏差,也就是代表性啟發式偏差。

■ 代表性啟發式偏差

所謂“代表性啟發式偏差”,是指我們會利用心理捷徑,尋找目前的情況或事件本身與同類情況或事件之間的相似性,以此判斷概率。如果某個事件與我們的模型或原型相似,我們就會假設這個事件的概率與模型相同。當某個結果看似很可能發生(代表性),而實際上并非如此,這就是代表性啟發式偏差。為了說明代表性啟發式偏差這個概念,我們聊舉一個交易以外的例子。

一個人想買一輛二手車,會查看車身有沒有凹痕,打開引擎蓋,踢一腳輪胎。如果引擎看起來干干凈凈,車身閃閃發亮,輪胎看起來是新的,他或許就會想:“這輛車維護得很好。”這就是代表性啟發式偏差,單憑外觀可能會產生誤解。只有查看車輛維護記錄,找技師檢查車輛,買家才能準確評估這輛車確實維護得很好、值得入手的概率。即使這輛車看起來不錯,但單憑外觀,也不能證明車輛狀態良好。在我們的心智中,這輛車代表著一輛維護良好的車。拿車輛外觀來代替請技師進行詳盡評估,就是認知失誤。在交易中,有一種常見的代表性啟發式偏差,那就是交易者靠瀏覽市場行為,看是否與某個典型的圖表形態相符。例如,一個交易者可能覺得市場行為正在形成牛旗看漲形態,于是做多。但這就像單憑車輛外觀來評估其實際狀況,如果這種圖表形態是在一段漫長的趨勢行情過后出現,看似牛旗形態的走勢可能是在派籌。單純地拿市場行為與圖表形態相對比,只是形態識別,根本不能說明接下來市場走向的概率。

我們的心智要評估概率,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在心理上,要判斷價格運動看起來像牛旗,遠比評估市場會呈現某個走向或出現某個結果的概率容易得多。從評估一家陌生餐廳的吸引力,或一輛二手車的狀況可見,啟發法涉及拿一個較為簡單的思維作業替代較為困難的思維作業。我們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這看起來像牛旗形態嗎?而正確的問法是:后市最有可能的走向是怎樣的?如果我們想當然地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就會做多。要問出正確的問題,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所以我們從來也沒有問過。若是回答正確的問題,我們可能會得出結論:市場正處于超買狀態,在較長時間周期的阻力位,漲勢陷入停滯,乍一看像是牛旗,其實是市場漲勢枯竭,準備下跌。為了進一步說明代表性啟發式偏差,我們再來看一下波段交易者佐伊的案例。

案例:佐伊

佐伊在交易MSCI歐洲貨幣聯盟指數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ZU。她在6月底的周線圖上,看到K線形態呈多頭吞沒形態,于是做多了。圖1.1是她當時看到的圖。她覺得周線圖上的升勢強勁,預計升勢會持續。佐伊留意到,在這個上升趨勢中,在每個多頭吞沒形態過后行情都向上。因此,她預計價格會創下新高,交易會斬獲盈利,她的交易賬戶會賺個盆滿缽滿。可是建倉后不久,她就變得郁郁不樂。市場幾乎馬上就跌破她的止損位,令她蒙受虧損。佐伊不明白是為什么。她說道:“明明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

但其實并非一切都很完美。我們從周線圖轉到月線圖,會看到在較長時間周期里,最近出現了烏云蓋頂形態,就在她建倉之前幾個星期,令市場跌破2009年高位。圖1.2是重要的月線圖。佐伊的心智沒有考慮到這個信息。

佐伊只關注周線圖上的看漲K線形態,心智告訴她,這條K線無疑是上升趨勢的又一個強烈信號。我們可以看到,佐伊選擇去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這是多頭吞沒形態嗎?當然,答案是“是的”。更困難也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后市最有可能的走向是怎樣的?而她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佐伊的思維方式是典型的代表性啟發式偏差:她把表象當作概率,只問價格是否符合某個K線形態,不再問更深入的問題。可嘆的是,佐伊對這單交易充滿信心。“我看了一眼這個圖,馬上就知道這是很好的交易機會。”她說道,“我覺得很確定。”她對周線圖看似代表的走勢深信不疑,而忽略了月線圖包含的信息,當然也就錯誤解讀了市場走勢。

多頭吞沒形態看似良好的進場模式,但這次是在緊隨較長時間周期的疲軟行情之后出現的。月線圖下跌行情的基礎概率比周線圖看漲模式的勝算更加重要。此外,盡管多頭吞沒形態最近在上升趨勢中曾經奏效,但這并不保證以后也會繼續奏效。在這個例子中,交易者也受到了近因效應的影響。記得嗎?正是由于近因效應這一認知偏差,科林錯失了交易良機。當我們把最近發生的事情看得更為重要,就會出現更多的判斷失誤。在交易中,我們傾向于瀏覽很多信息:新聞、指標、價格運動、上午電話會議、經濟報告、通訊推薦等,不一而足。我們腦中印象最深的,通常是最后發生甚至是最后看到的信息。在決策過程中,我們會過分重視最近的信息。在佐伊交易交易所交易基金的例子中,最近類似的多頭吞沒形態均推動上漲走勢,佐伊對此記憶猶新,因此,在決策過程中,她更看重最近發生的事情。

可以看到,我們很容易就會犯下這種錯誤。進場模式和價格運動看似不錯,但都是假象。并不是市場想要欺騙你,而是我們的心智經常會利用心理捷徑,在未經研究的情況下,快速做出判斷,造成失誤和交易虧損。還記得嗎?佐伊說她“馬上就知道這是很好的交易機會”。她沒有認真分析市場。她的心智認出了多頭吞沒形態,想起在過去幾個星期,這個K線形態推動了新一輪的上漲走勢,于是利用心理捷徑,理所當然地以為當時的市場行為符合精選進場模式,實際上并非如此。佐伊受到了心理盲點的影響。

請注意,在這個例子中,并沒有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佐伊之所以犯錯,并非由于恐懼或貪婪所致,而是思維方式有誤。她沒有進行全面的市場分析,認真評估各種可能性,就匆匆下了結論。她的心智只鎖定在這個K線形態上,阻礙了進一步評估的想法。這就是代表性啟發式偏差所造成的。如果佐伊做了分析,就會發現在這個市場背景下,這個多頭吞沒形態的勝算偏低。再次強調,佐伊忽略了這個市場背景的基礎概率或統計概率。

記住,認知啟發法和偏差并非心理缺陷。我們在上文提過,這些心理捷徑在我們的日常決策中是方便有用的策略,省時省力,效果通常不錯。也正因為心理捷徑在許多情況下都是奏效的,我們自然產生了依賴,傾向于濫用。可是,一旦出現風險和不確定因素,這些心理捷徑就不管用了——而交易環境正是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然而,由于我們隨時隨地都在無意識地利用這些心理捷徑,想要在交易中轉變思維模式,有意識地推翻心理捷徑產生的想法,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每個人都是如此,從交易新手到經驗豐富的交易者,都會受到影響。

■ 直覺思維和審慎思維

為了說明我們的心智是怎樣幾乎自動自發地進入默認模式,利用容易出錯的心理捷徑,這種現象有多么普遍,我們接下來考慮兩個問題。這些問題是認知心理學家謝恩·弗雷德里克(Shane Frederick)設計的1。為研究啟發法和偏差,弗雷德里克設計了一套測試,看我們會多么輕易地利用心理捷徑,測試結果給人很大啟發。請閱讀每個問題,寫下你的答案,再繼續往下讀。親自做一下這個測試,你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這與你的交易息息相關:

1. 一個球拍和一個球一共1.10美元。球拍比球貴1.00美元。請問球是多少錢?    美分

2. 5臺機器制造5個零件需要5分鐘,請問100臺機器制造100個零件需要幾分鐘?    分鐘

請先寫下你的答案,再繼續往下讀。

回答這些問題時,大多數人會接受第一反應的答案,而不會去細究腦中冒出的答案是否正確,這是在解決問題和交易中出現失誤的常見特征。第一個問題,你的答案是10美分嗎?大多數人都給出了這個答案。正確答案是5美分。第二個問題,最多人給出的答案是100分鐘,但這也是錯的。正確答案是5分鐘。

在球和球拍的問題中,如果球拍比球貴1.00美元,球就不可能是10美分,不然球拍就是1.10美元,兩者合計就是1.20美元了。實際上,球是5美分,球拍比球貴1.00美元,就是1.05美元,兩者合計1.10美元。在第二個問題中,5臺機器制造5個零件需要5分鐘,也就是說,每臺機器制造1個零件需要5分鐘。把機器數目增加到100臺,就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內制造100個零件:5分鐘。如果你一時沒反應過來,可以稍微停下來,想通這些問題。

就算你答錯了,也不用感到羞愧。大多數人都答錯了。事實上,弗雷德里克讓美國一些名牌大學(包括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回答三個同類的問題(包括上面兩個),三個問題全部回答正確的學生不到50%。這更多不是智商高低的問題,而是說明了我們在思考復雜問題時存在的天然局限性。在研究實驗室中,認知心理學家瑪吉·托普萊克(Maggie Toplak)、理查德·韋斯特(Richard West)和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Stanovich)研究證明,弗雷德里克測試的答案與我們容易犯下認知偏差和失誤有關。學生對這些考驗思維方式的問題回答錯誤,證明了由于人偏向于使用啟發法,在涉及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例如交易),就很可能判斷失誤。人們在遇到略有難度的問題時,例如球和球拍的問題,或者進場時機是否成熟的問題,經常不會深入思考去找到正確答案。此外,這些淺層思維讓人意識不到自己的失誤,渾然不覺自己犯下了本來可以避免的錯誤。佐伊貿然做出交易決策,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失誤。這一點顯然與交易息息相關,非常重要。

假設你對球和球拍問題與零件問題都回答錯誤,請稍微停下來,回想一下在你知道正確答案之前,回答問題的過程。第一個問題,你是不是馬上想到10美分這個答案?如果你腦中確實很快冒出了這個答案,你是不是幾乎自動自發地簡單接受了這就是正確答案,而沒有進一步思考?第二個問題也是如此,你腦中是不是馬上冒出了100分鐘這個答案?你對這個答案感到滿意,于是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在回答這兩個問題時,你腦中冒出了答案之后,是不是對答案感到滿意,于是很快就停止了思考,不再進一步尋找正確答案?這就是大多數人的體驗。我們的心智似乎沖動地找到了錯誤答案,就不再進一步思考了。

如果這兩個問題你答對了,那么請想一下,你最初想到的是不是10美分和100分鐘這兩個錯誤答案?據大多數回答正確的人表示,他們最初也想到10美分和100分鐘這兩個錯誤答案。回答正確與回答錯誤的大多數人之間的區別在于,回答正確的人沒有簡單接受最初想到的答案,而是更努力地想清楚問題,再去回答。而回答錯誤的人簡單接受了最初想到的答案。啟發法正是如此。我們的心智接受了第一個看似可信的答案,于是很快停止了進一步的審慎思考。這就是一個心理盲點。值得留意的是,回答錯誤的人通常會覺得問題相對簡單,他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使用了心理捷徑,沒費多少工夫,就很快得出了答案。而回答正確的人表示,他們需要努力思考,才能找到正確答案。瑪吉·托普萊克和她的同事發現,回答正確的人通常覺得問題比較困難、比較棘手。

丹尼爾·卡尼曼等認知心理學家提出,我們的心智分為兩部分/兩個思維系統,卡尼曼稱之為“系統1”和“系統2”。我們在這里采用描述更直白的叫法:“直覺思維”和“審慎思維”。對于大多數讀者來說,在上述球和球拍問題與零件問題中,想出10美分和100分鐘這兩個錯誤答案的是直覺思維。直覺思維會飛速做出判斷,幾乎是自動自發地運作,甚至可以說是沖動的。許多讀者在回答上述問題時就可以體會到,我們會毫不費力地啟動直覺思維,快速得出答案。當我們的思維過程是由直覺思維主導時,基本上或完全不受自主控制,整個過程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在涉及風險和不確定性的交易中,這很容易成為心理盲點。

與此相反,我們的審慎思維與快速、沖動的直覺思維截然不同。當我們全神貫注地沉浸在一個問題或任務之中時,心智的這部分是活躍的。我們在努力思考時,調動的是審慎思維。與直覺思維相比,審慎思維運作比較緩慢,也比較費力。專注力、努力思考、做出選擇,這幾點都與審慎思維相關,而與直覺思維毫無關系。

卡尼曼和其他認知科學家研究發現,面對下面這類任務,直覺思維會毫不費力地自動啟動:

● 判斷兩個物體哪個距離自己比較近

● 計算2+2=    

● 成語/諺語填空,例如:“盲人摸    。”2

● 在熟悉的道路上開車

面對上述任務,你基本上會自動自發地做出反應或得出答案,不會涉及有意識的思考。與之相反,以下這些任務需要更多的專注力和努力:

● 在嘈雜的房間里聽人說話

● 計算27×93=    

● 在蜿蜒曲折的陌生道路上開車

● 制訂交易計劃

這些思維作業都需要我們審慎思考、集中注意力、持續保持專注、沉思、有意識地思索——這些都是審慎思維的特征。

可以看到,直覺思維是快速的,基本上會自動給予回應,毫不費力就會給出答案。審慎思維是緩慢的,需要投入努力和專注力,才能得出答案。直覺思維似乎可以輕松啟動,部分原因在于,我們某些知覺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例如辨認突如其來的聲音是從哪個方向傳來的,辨認物體,避開威脅等。我們也可以通過反復練習(例如騎自行車或開車),通過長期接觸文化規范、社會情境和語言,形成快速反應,在大多數社會情境下,自動知道應該采取什么行動,可以把言語與符號和理念聯系起來,即使之前沒有遇到過,也能立即明白其含義。例如,在交易中,如果我們長期研究圖表形態,我們的直覺思維就會快速辨認出牛旗形態。然而,要進行分析,綜合考慮市場背景,判斷這個牛旗形態是否真的是進場信號,就需要調動審慎思維。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大費周折地討論這兩種思維呢?原來,了解心智的這兩方面特征,對交易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直覺思維雖然快速高效,但在判斷概率時表現極差,而判斷概率正是交易的一項關鍵技能。一旦直覺思維辨認出牛旗,就會叫我們建倉。你或許會以為,既然我們的審慎思維善于評估概率,這時就會挺身而出,阻止直覺思維的行動。但其實不然。說好聽點,我們的心智喜歡養精蓄銳,只有在必要時才會動用審慎思維。說難聽點(我傾向于相信難聽的這個版本),審慎思維懶惰得很。這就是丹尼爾·卡尼曼研究得出的觀點。思考是很辛苦的事,在某個層面上,許多人都厭惡思考。研究發現,如果直覺思維給出了一個現成的答案,而這個答案似乎還過得去,那么審慎思維就會傾向于單純地依賴直覺思維,而不會提出質疑。審慎思維貪方便,避免了努力思考這種不適的體驗。回想一下零件問題與球拍和球的問題。這兩項任務都需要審慎思維的技能和能力,然而,我們絕大多數人會快速給出直覺的回答,而不去認真思考自己給出的答案是否正確。換言之,在執行這些任務時,審慎思維只是接受了直覺思維告訴它的話,而沒有提出進一步的問題。你應該明白心智的這種特征為何對交易不利了吧?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個案例,進一步考慮這個問題。

案例:內森

內森做交易兩年了,掌握了可靠的技術技巧,可是交易結果時好時壞。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內森某一個交易日,從制訂當日操作計劃起,他做的一單交易,他的思維方式造成了什么麻煩,包括他在交易的緊要關頭,出現了代表性啟發式偏差,不加鑒別地接受了直覺思維告訴他的話。

每天晚上,內森都會制訂第二天的操作計劃。這天,他從圖1.3中看到,從兩個較長時間周期圖表可見,10年期美國國庫債券期貨市場表現疲軟。日線圖在趨勢線阻力位掉頭向下,日內圖已經呈下行趨勢。他決定第二天的操作計劃是在日內圖(較長時間周期)趨勢線上、右邊標注E的位置做空。

第二天一早,內森從圖1.4看見,市場在A點創下新低,反彈后再下探,在B點再創新低,隨后企穩并反彈到C點,之后又再回落到D點。在D點上,內森決定做多。他的想法是,在這個水平,賣壓枯竭,至少是暫時枯竭,市場上午表現出一定的強勢。在D點上,他告訴自己:“如果市場由此開始上漲,我就做多。”市場確實開始上漲,于是他做多了(在箭頭位置)。隨后,市場快速上漲。

持倉有浮盈了,內森挺高興的。但接著,問題來了。他心想,市場在A點和B點的低位有強勁支撐。他想道:“顯而易見,有大量買盤涌入,推動市場(從D點到E點)上漲。市場表現十分強勁。”內森決定繼續持有。但持有多倉是錯誤的決定。圖1.5顯示發生了什么事。市場隨之快速下挫,抹殺了上午的漲幅,多倉的浮盈回吐殆盡。

這是怎么回事?內森當天晚上解釋道:“我當時在想,這單交易做得這么好,現在出場為時過早了。我想:‘嘿,我這單交易做得很好,可不想過早獲利平倉。’我對這單交易感覺很好,覺得繼續持有是正確的決定。我想,這顯然是看漲行情,我應該繼續持有。”

內森出現了代表性啟發式偏差,相信這“顯然”是看漲行情,理所當然地以為這段漲幅代表著市場看漲,但實際上,市場并未進入看漲行情。與佐伊光看K線形態相似,光看上漲的表象,未必代表市場確實處于上升行情。內森的直覺思維鎖定了上午的漲幅,形成了市場表現強勁的印象,就以為萬事大吉。他陷入了心理盲點。他沒有進一步細想,就拿一個簡單的問題替代了前一天晚上詳盡的分析:市場看起來在上漲嗎?上午的升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直覺思維未能察覺到這只是表象,其實市場正處于更大的下行趨勢。雖然基礎概率傾向于進一步下行走勢,但內森和其他出現代表性啟發式偏差的人一樣,并沒有留意到哪種情況最有可能發生。

你可能會問,為什么會這樣呢?內森明明制訂了在E點做空的操作計劃。他為什么會把操作計劃拋諸腦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回想一下前面提到的球拍和球的問題與零件問題。還記得嗎?你的心智很快就得出了錯誤答案,而又不加鑒別地迅速接受了這個答案。在陷入心理盲點時,我們的心智就是這樣運作的。面對問題,我們的直覺思維很快得出了一個看似合理的答案,而我們的審慎思維不是費力想清楚這個問題,而是簡單接受了直覺思維給出的答案。

甚至可以說,這是心智玩的一個戲法。市場走向的概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直覺思維是無法判斷的。審慎思維可以處理復雜的概率問題,可是這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需要費心思考才能解答。在這時候,我們的心智并沒有去處理這個復雜的問題,而是拿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取而代之,回答了這個簡單的問題。丹尼爾·卡尼曼發現,這是直覺思維運作的典型方式。內森的直覺思維問道:“市場有沒有上漲,價格有沒有上升,行情看起來是否看漲?”答案當然是“是的”。市場確實上漲了,價格確實上升了,行情確實看似看漲。于是,內森很容易就相信了市場確實看漲,因此繼續持有多倉。然而,更復雜也更恰當的問題是:“考慮到目前的市況,后市最有可能的走向是怎樣的?”當然,這是一個更錯綜復雜的問題,需要內森調動審慎思維。請留意,內森從來沒有問過這個問題,只是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市場看起來在上漲嗎?”

或許有人會奇怪,內森怎么會把前一天晚上苦心制訂的操作計劃拋諸腦后?他本來打算在E點做空。他的審慎思維詳細考慮過較長時間周期、最近的日內趨勢和其他相關市場因素,制訂了這個計劃。這是經過了縝密詳盡的評估,回答了后市最有可能的走向、行情最有可能會在何時啟動的問題。然而,內森并沒有按計劃在E點平掉多頭倉位,轉手做空,而是繼續持有多倉。他犯下了認知失誤,浮盈回吐了。此外,他完全錯過了若是按計劃在E點做空,本來可以獲得的利潤,這一切都是由于他受到了直覺思維的主宰。市場快速上漲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市場行為的這一顯著特征攫取了他心智的注意力。可以說,他的心智被劫持,他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操作計劃和出現的做空機會,這一認知失誤給他造成了重大損失!

盡管內森在前一天晚上的分析中,辨認出疲軟走勢,也明白市場下行趨勢中經常會出現技術性反彈,但他的直覺思維只是簡單依賴上午市場上漲造成的代表性啟發式偏差,而忽視了前一晚制訂的計劃。卡尼曼稱之為“你所看到的就是全貌”(WYSIATI),這個縮寫指的是,直覺思維只會選擇性關注少數信息,進而信心滿滿地做決策。直覺思維考慮的信息經常是不完整的,卻以為做判斷只需要這些信息,所看到的就是全貌,所以會渾然不顧或忽視其他重要數據,甚至連息息相關的數據(例如前一天晚上制訂的詳細計劃)也置之不理。眼不見,心不煩。

直覺思維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以所看到的為依據做判斷,并表達出來。由于心智這部分的能力是具有局限性的,可能會造成失誤。要做交易決策,需要綜合分析多方面的市場信息,形形色色的信息經常是相互矛盾的。此外,交易決策總是涉及概率。直覺思維無法綜合分析數據或處理概率問題,這是審慎思維負責的范疇。但正如內森的經驗所示,審慎思維是難以調動的,經常默許直覺思維的判斷。

此外,內森的心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心理因素的影響。近因效應也在這里摻了一手。最近上漲的價格運動給內森留下了深刻印象,令他忽視了兩個事實:(1)在下行趨勢中,反彈通常會很快結束;(2)價格進入了有大量賣盤的已知區間。此外,內森自認為一大早做出了良好的交易決策,快速獲利,為此欣喜若狂,這種感覺蓋過了他對現實的認知。他自認為剛剛正確判斷了市場走勢,持倉出現了浮盈,為此感到高興,甚至有點得意揚揚。我們感到高興時,通常會掉以輕心。在這種時候,直覺思維特別放任自流。我們沒有在心情中性或略微負面時那樣認真鑒別和分析。我們感到樂觀時,通常會期望積極的結果持續下去。這就是“情感啟發式偏差”,在內森決定“拿住持倉”的例子中表現非常明顯。

代表性啟發法/代表性啟發式偏差在交易者中非常普遍。在每個案例中,交易者都以為市場某些特征確有其事,但其實不然。起因在于我們用簡單的任務替代了困難的任務。我們在案例中可以看到,當交易者辨認出某個圖表形態、指標或價格運動,與某個原型相比較,以為既然兩者相似,就足以做出交易決策,而事實上,交易者還需要進行更刻意的分析,這就是出現了代表性啟發式偏差。在這種時候,交易者忽視了后市最有可能的走向,也就是基礎概率。我們選擇去關注一些通常顯著的數據,而把其他相關數據排除在考慮范圍之外(你所看到的就是全貌),在決策過程中,過分重視最近發生的事件。此外,當事態發展順利,我們感覺良好,或許就會馬虎大意,而這正是在市場上交易的大忌。

有時候,代表性啟發式偏差表現得比較隱蔽。猶他大學伊柯麗斯商學院(Eccles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邁克爾·庫珀(Michael Cooper)對代表性啟發式偏差進行了有趣的研究。例如,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牛市泡沫期間,互聯網還是激動人心的新鮮事物。庫珀和他的同事研究發現,在這期間,一些企業只要變更公司名稱,在公司名中加入“.com”字樣,股價就會大幅跑贏其他股票。交易者和投資者顯然相信單憑股票名稱,就可以代表一家公司管理完善、市場份額較大、資本充足、商業計劃完備,并擁有可盈利和持久的產品或服務線。有趣的是,在互聯網股泡沫破滅后,庫珀繼續進行了同樣的研究。研究團隊跟蹤觀察了隨后從公司名稱中剔除“.com”字樣的企業,發現在公司名稱變更后的兩個月內,股價取得了驚人上漲,由此可見,代表性啟發式偏差很容易就會左右投資者和交易者的行為。

■ 更多啟發式偏差和認知偏差

代表性啟發式偏差可能是交易者最常出現的啟發式偏差。除此之外,心理學家還發現了許多其他啟發式偏差和認知偏差。例如,維基百科(Wikipedia)列出了與判斷和決策相關的逾90種偏差(還有一些偏差僅限于具體社會情境,也有一些偏差與回憶相關)。想要了解心理學家發現的所有偏差和啟發法,可能是令人抓狂的任務。但你必須了解一些常見的偏差,以及這些偏差是怎樣損害到你的交易的。我在這里重點列出幾種與交易最相關的偏差,還有一些留待后面的章節討論。

確認偏誤

人們在做出假設之后,傾向于尋求確認自己的假設,而不是推翻自己的假設。因此,我們不會尋求與之相左的數據(例如,會令我們質疑某個交易假設的信息),而是自然而然地傾向于尋求與自己的觀點一致、能支持自己的觀點的數據,并過分重視這些數據。我們有一種強烈的需要,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想要確認自己本來就知道或相信的事情。這種現象被稱為“確認偏誤”,是造成交易困難的重要原因。

一位技術交易者使用隨機指數(Stochastic Index)作為評估超買/超賣狀況的主要指標,她在考慮是否做一單交易時,“為了保險起見”,決定也看一下CCI順勢指標(Commodity Channel Index),這就是確認偏誤。這兩項指標衡量大致相同的價格運動特征,給了交易者同樣的信息。交易者不僅在靠本身就具有相關性的兩種方法做決策,而且會掉進一個思維陷阱:由于兩項指標都發出了信號,她會以為信號更強,所以這肯定是很好的交易機會。因此,她或許會變得過度自信,從而做出不合理的行動,例如加倉或持倉過久,這兩種判斷失誤都可能造成重大損失。

若是只關注確認數據,也可能導致在行情對持倉不利時,虧損超過計劃額度。在這個常見的例子中,交易者繼續專注于并高估了支持繼續持倉的信號,對虧損的威脅視而不見。因此,即使持倉已經出現浮虧,交易者仍會過分重視單獨看來對持倉有利的微小價格運動,用于確認原本的交易理由,而忽視或忽略對持倉不利的重大價格運動。在此情況下,交易者不是客觀評估市場行情的展開,因而提早平倉,而是被止損出局(如有掛出止損單)。然而,通常情況下,在出現確認偏誤時,交易者根本沒有掛出止損單,只有當這單交易已經無可救藥,交易者再也無法忍受進一步虧損的痛苦時,才會平倉。

傳奇交易者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曾經表示,交易者篩查數據,尋找證偽信息的能力,是能夠創造盈利的理性行為。然而,尋找證偽數據的行為并不常見,與我們的天性背道而馳。判斷與決策專家愛德華·拉索(Edward Russo)和保羅·休梅克(Paul Schoemaker)表示,確認偏誤是一種心理強化。當我們找到了確認信號,證明自己是對的,這能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覺得開心。難怪直覺思維會偏好能夠簡單快速地證明某個交易想法或市場偏見的數據。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可以強化我們的良好情緒,這樣一來,我們就難以擺脫這種偏誤。如果我們尋求、找到和接受證偽證據,就等于說我們弄錯了。大多數人都不會自然而然地這樣去做。此外,這也需要積極調動審慎思維,我們已經體會到,這可不是容易的事。難怪索羅斯表示,尋找證偽信息的能力是不可多得、難能可貴的。

近因效應

我們在上文已經討論過近因效應。但由于這個問題對交易有重大影響,值得在此多費筆墨詳細介紹。近因效應產生的緣由,在于我們傾向于更重視最近發生的事件,即使其他數據或許同樣重要或更加重要也是如此。剛發生的事記憶猶新,留下的印象比更早發生的事情更深。由于心智更重視最近發生的事,這也會影響到我們對未來的預期。

近因效應會對交易者行為產生多種影響。從內森的例子可見,交易者在預測后市走向時,容易更重視最近的價格運動。同樣,從佐伊的例子可見,如果某個進場模式剛取得了成功,現在進場條件又再成立,交易者很可能會對這個進場模式抱有更大信心,超過了按照過往業績統計應有的水平。與此相反,如果某個進場模式最近虧損了,許多交易者都難以再按這個進場模式進場,尤其是在虧損后沒過多久。科林就是這樣,看到進場條件成立,卻沒有選擇建倉。

無論交易是盈利還是虧損,近期經歷都可能對交易者的心智產生很大影響。交易者好像以為近期交易A的結果會直接影響到未來交易B的結果。我們知道(或應該知道)這不是真的。每單交易都是獨立存在的,彼此之間互不干擾。交易A不會影響到交易B,但由于這一認知失誤,我們表現得好像兩者之間有關聯。交易者行為受到了近因效應(一個心理盲點)的左右。

交易新手(甚至是許多經驗豐富的交易者)看圖表時,會第一時間去看圖表右邊,看到最后幾根K線,根據有限信息,迅速判斷市場未來走向。直覺思維就喜歡這樣,選出幾個數據點,快速評估,做出決定,而且在評估交易時,會把最近的市場行為當作唯一的重要依據,而不去考慮其他背景狀況和整體市場狀況。因此,交易者很可能會根據隨意的信息做出交易決策。受到近因效應影響,我們會忽視市場狀況和背景數據,去關注更新近出現的信息,而不是更相關的信息。

我們過分重視的不僅有近期發生的外在事件,例如市場表現或進場模式,還包括我們的交易表現。如果我們交易表現良好,一連串交易取得成功或超額收益,我們可能會由于近期的經歷而影響到接下來的交易行動。我們會傾向于自以為手感火熱,或者技巧和能力不知何故快速提升,或者我們解讀市場的能力比其他人更強。因此,我們可能會犯下非受迫性交易失誤,例如加倉、過度交易,或進場條件不完全符合就勉強交易。這種情感啟發式偏差(由于自我感覺良好就掉以輕心)可能會強化和放大近期的良好表現。若是過分重視近期表現,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當下的態度和行為,經常會導致我們偏離交易計劃,或更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偏離理性交易。

交易者容易過分重視的不僅有盈利表現,還有虧損表現。近期表現欠佳的交易者可能因而退出市場,避免進一步表現欠佳的預期,或者與之相反,虧損后加碼或做額外的交易,以收復失地。無論如何,很重要的一點是,交易者會過分重視近期的事件或行動,直接影響到下一步行動。這經常會導致心態不穩的交易行為,犯下非受迫性交易失誤的概率增加,造成不必要的虧損。

后見之明偏差

事后諸葛亮誰都會當。所謂“后見之明偏差”,就是一種“馬后炮”,是指人們得知某一事件結果后,夸大原先對這一事件的猜測的傾向。由于事后掌握了數據,導致最初對事件看法的回憶產生扭曲。判斷和決策研究人員尼爾·勒澤(Neal Roese)和凱瑟琳·沃斯(Kathleen Vohs)研究了對這一心理盲點的大量科學文獻,總結出后見之明偏差涉及三個層面的認知失誤:(1)一個人對自己原本觀點和預測的記憶有誤,相信自己早就預測到結果,但事實上并非如此;(2)一個人相信這個結果是肯定會發生的,過程也是注定的;(3)結果是可以事先預測和知道的。

當我們陷入后見之明偏差,就傾向于選擇性地回憶信息,只去想可以印證后來才得知的結果的信息,編造出一個故事,向自己解釋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如果這個故事相對比較容易編造,我們就會覺得事情肯定就是這樣發生的,因此,事先一定可以預測到結果。正如之前提到的其他認知失誤,我們只會選擇性地考慮部分信息,我們的心智走了捷徑,拿一個事后似乎令人信服的故事做了替代品,而不是認真考慮所有可獲得的數據,有條理地分析這些數據,深究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

我們看一個市場,經常能列出一堆后市可能會上漲的理由,也能列出一堆后市可能會回跌的理由。交易者經常要面對模棱兩可的行情。交易者若是陷入后見之明偏差,在市場上漲后回顧當初,就會以為信號十分清晰。他們會把當時模棱兩可之處拋諸腦后,選擇性地抽取支持市場上漲的信息,編造出一個市場看漲的故事,浮現出這樣的想法和感覺:“我早就知道。”

勒澤和沃斯表示,后見之明偏差可能會造成兩個嚴重后果。首先,后見之明偏差可能會令人感到后悔。一旦產生后悔的感覺,就幾乎肯定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本來應該看到X”或者“我本來可以做Y”。如果交易者出于后見之明偏差,覺得“本來應該”抓住一波大好行情,就可能會因為覺得錯失了盈利而感到懊惱。更糟糕的是,他們可能由于對發生的事件做出錯誤的心理評估,給自己施加壓力,下一次進場條件不完全符合就勉強交易,以此彌補錯失的盈利。

其次,后見之明偏差可能會妨礙我們學習。勒澤和沃斯表示:“如果你覺得自己早就知道,就意味著你不會停下來,研究一件事發生的真正緣由。”對于想要掌握專業知識、成為交易高手的交易者來說,這是自我改善和自我發展的嚴重障礙。如果我們覺得市場升跌的理由是顯而易見的,就不會費心評估和研究行情背后的原因,明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走勢。這種錯覺可能會損害我們作為交易者的技巧和能力。當日后類似的情況再度發生,我們就會措手不及,可能會根據錯誤的信息做決策。當然,這會繼續對我們的交易產生不利影響。

■ 稟賦效應

一位個人股票投資者對蘋果公司(Apple,Inc.)建長倉,平均買入價約為每股350美元。他在自己的研究中,預估了公司未來不久的收入、利潤和其他考慮因素,據此設定的目標股價為750美元。他也癡迷于蘋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入手了最新版本。在2012年9月,蘋果公司股價創下705美元的歷史新高,隨后陡然急跌。這位投資者也懂得技術分析,可以看到股價在創下新高之前呈現拋物線上漲,這是減倉甚至平倉的絕佳技術面理由。持倉已經取得了翻倍收益,技術面指標顯示這只股票已經處于超買狀態,但這位投資者還是選擇繼續持有。他表示:“這只股票會上漲到750美元,甚至更高。低于750美元,我是不會賣的。”蘋果公司股價跌至425美元以下。一年后,這位投資者仍在持有這只股票,苦苦等待750美元的股價。這就是稟賦效應的一個例子,稟賦效應是交易者容易陷入的又一心理盲點。

這一認知偏差與過早獲利平倉相反。交易者陷入稟賦效應之后,會高估對股票、商品期貨或外匯合約現有持倉的價值,將目標價定在遠高于公允市場價值的水平,而假如這些交易者并未持有這些持倉,所設定的目標價會合理得多。單是所有權就會影響到感知價值。他們越去想對自己的所有物有多么喜愛,就越會產生深厚的情緒牽絆。例如,當你想到自己是多么喜愛蘋果公司的產品(例如iPhone、iPad和Mac)及其功能,通常就會導致稟賦效應加深。通過客觀評估股價(例如市盈率、盈利增長、市賬率、技術面),可以盡量減少稟賦效應。

隨著科學發展日新月異,我們發現,有些心理盲點是基因組成的一部分。稟賦效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我們對稀缺變得敏感,不愿意放棄已有的東西,唯恐未來可能需要的時候得不到。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布賴恩·克努森(Brian Knutson)帶領一支科學家團隊展開了研究,研究發現,人在陷入稟賦效應時,大腦中的前島葉會被激活。這個腦區與身體疼痛和厭惡的情緒相關,由此可見,放棄或失去有價值的東西是一件痛苦的事。因此,我們會賦予已經擁有的東西更高的價值。

交易者本來想做日內交易,卻在出現浮虧后死守虧損頭寸,長期持有,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出于稟賦效應,由于交易者相信現有持倉具有更高的價值,所以不愿意平倉。當持倉達不到理想的價位,而交易者又盲目相信持倉具有更高的價值,心智遭到了禁錮,交易者可能就會繼續持有,把日內交易變成長期持倉。

■ 交易者的對策

我們在本章中列出了科林、佐伊和內森的簡短案例。他們都犯下了非受迫性心理失誤,因而造成交易行動失當,交易績效欠佳。他們在做決策時,都以為自己在做正確的決策,判斷錯誤令他們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他們都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會犯錯。這三個案例是許多交易者的真實寫照。

在交易中,我們很容易就會犯下認知失誤,而且在犯下認知失誤時,通常渾然不覺。這也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認知捷徑給了我們很大的便利。于是,我們自然而然地把在熟悉情況下有用的習慣帶入了交易環境,但正是在交易環境中,認知捷徑最容易出錯,令交易者茫然不知何故。認知捷徑(啟發法)是天然的心理盲點,表現為本章中討論的思維陷阱和心理捷徑。這些方面跟情緒一樣,都是交易心理學的一部分。我們后面會討論到,交易心理學的關鍵不在于控制情緒,而在于了解我們的心智通常是怎樣運作的。正因如此,我在本書開頭就提出了這個話題,來幫助各個層次的交易者認識到,我們的思維(不僅是情緒)是交易賴以成功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有些經驗豐富的交易者較少陷入情緒困擾,但仍然難以保持穩定的交易表現,對于他們來說,了解我們的心智是如何運作的或許更加重要。對于交易新手來說,了解這些盲點并努力去克服,有助于減少失誤。加上提升其他交易技巧,由此可以增加交易者的信心,幫助有志于從事交易的人士避免陷入許多前人經歷過也為之痛苦的有害情緒陷阱。了解和明白心理盲點,是處理心理盲點的第一步。在本章末尾,我們會提出一些分步詳解方法,幫助交易者應對心理盲點。

由于認知偏差屬于心理盲點,我們需要格外小心,才能避免墜入陷阱。我們經常會事后才意識到自己的失誤,可是為時已晚。要做出明智的決策,練習正念的心理技巧是很有用的。我們在本書后面的章節中會詳細討論正念,在這里只是略微帶過。正念可以幫助交易者集中注意力,專注于交易流程,大大幫助交易者在做決策時覺察到自己所做決策,避免墜入這里討論的心理盲點。當我們運用啟發法和其他偏差,我們就相當于選擇了輕松的心理捷徑,而推翻了交易流程。調動審慎思維需要投入精力,因此我們經常會接受直覺思維給出的方案,而懶得去費心分析演算、經過仔細考慮后才做出決策。正念可以培養出一塊心理空間,幫助我們選擇付出合適的努力,而不是接受通往交易失誤的心理捷徑。

維思大學心理學家斯科特·普拉斯(Scott Plous)表示,在代表性啟發式偏差經常出現的判斷情境中(例如交易),決策者應該牢記基礎概率。我們在交易中犯下的許多認知失誤,都關系到忽略統計數據。就此而言,你應該牢記自己所有進場模式的指標,包括每個進場模式基本的勝率和期望值。牢記這些統計數據,可以幫助你避免單憑市場一兩個顯著的特征做出重要交易決策,提醒自己每個交易都有一定概率。了解進場模式的基礎概率,可以幫助你排除代表性啟發式偏差和其他偏差(包括近因效應)的干擾。如果你按某個進場模式操作,已經連續虧了三單,所以在進場條件又成立時,感覺不愿意建倉,這時,如果你知道這個進場模式的勝率為65%,就可以記住自己交易的是進場模式的概率,你上次建倉時蒙受的虧損,是包含在基礎概率之內的正常值,而不是下次進場條件成立時不建倉的理由。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要有一個界定明確的進場模式,包括在怎樣的市場狀況下這個進場模式表現最佳。這不僅有助于提醒你留意重要的背景元素,還能過濾你的進場模式,讓你只在背景狀況最適合這個進場模式時建倉。就此而言,你為自己驗證了,你只做最精挑細選的交易。這種進場條件不僅能幫助你在選擇交易時避免決策失誤,還能增加你進場模式的勝率和期望值。

拉索和休梅克建議,為免在解讀圖表時出現歪曲和偏差,你應該刻意地提出合適的證偽問題。這有助于糾正認知偏差,尤其是抗衡我們出現確認偏誤的強烈傾向。例如,如果市場在上漲,需求或買方似乎占上風,你想做多,這時,審慎的做法是再問一下自己供給的問題。例如,你可以問,相較上一次上漲,上一次回落的成交量是否有所縮減,交易價格區間是否有所收窄,在市場回落之際,你的主要指標是否維持看漲。你需要在準備做多之前,證實不存在大量賣盤(證偽)。如果市場縮量回落,整體成交量縮減,而指標并未看跌,這顯示賣方并未占上風。

你也可以測試想要做的交易之外的其他選擇。沿用上面做多的例子,你應該尋找做空的證據,把做空的理據與做多的理據相比較,評估哪個選擇更具說服力。最起碼,如果你進行了詳盡客觀的分析,你會發現有沒有忽略的地方。你會知道這是不是合適的交易機會。這有助于你分析模棱兩可的交易情境,避免后見之明偏差。如果你可以為每一個進場模式制定一套標準的證偽問題,在每次建倉之前,都要例行問一次這套問題,及/或評估其他選擇,這會給你帶來莫大的裨益。這樣一來,不僅積極避免你出現確認偏誤,還積極調動你的審慎思維。

交易者若是在分析中使用數學指標,應該避免自相關的干擾。如果多個指標都在衡量同一件事,那么,運用多個指標也是枉然,只有當多個指標衡量不同方面,才是有用的。你應該確保自己使用的指標確實在衡量市場維度的不同方面,不然,就是犯下了確認偏誤。約翰·布林格(John Bollinger)在《布林線》(Bollinger on Bollinger Bands)一書中,詳細探討了技術指標之間的多重共線性,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陷入這個誤區。

我們的心智很喜歡進入認知失誤的雷區,要避開雷區,我們可以借助多個方法,包括注意基礎概率,清晰界定交易進場條件的最佳整體市況,提出證偽問題,分析其他交易選擇,等等。表1.1概括了本章中提及的認知失誤,并提出了一些避免受此影響的策略。目的在于讓你意識到在交易中可能出現的思維失誤,避免接受心里浮現的第一個想法,采取具體的措施調動審慎思維。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太多時候,我們的直覺思維會毫不費力地提出看似具有吸引力的方案,而我們若是渾然不覺,就會欣然接受這個簡單的方案,并且深信不疑。丹尼爾·卡尼曼或許是世上對這個領域研究最透徹的專家,他耗費了40年時間去研究、調查和界定認知錯覺和陷阱,但就連他也發現,自己想要避免這些認知錯覺和陷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丹尼爾·卡尼曼及其同事加里·克萊恩(Gary Klein)表示,要減少認知啟發法和偏差引起的判斷失誤,最好的辦法是提升專業知識。即使有些交易者是真正的高手,看似憑著敏銳的直覺解讀市場和做交易,其實他們是在運用刻苦提升的交易和讀圖技巧。交易者在不同市況下解讀市場和管理交易的水平越高明,就越不容易陷入啟發法和偏差,犯下的相關交易失誤越少,當然也就能取得更好的交易績效。為此,交易者必須曠日持久地積累經驗,進行特殊形式的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就自己的表現得到清晰的即時反饋。對于技術交易者來說,這意味著通過模擬交易或紙上交易進行長期訓練,逐漸沉浸到實際交易之中,以此學習、提升和鞏固交易知識、技巧和能力。在本書的第三部分,我們會介紹一套久經驗證的方法,促進交易者的個人發展和自我改善,在第11章,我們會介紹刻意練習的心理科學,怎樣把刻意練習具體應用到訓練和學習發展專家技能之中,從而提升專業知識,成為交易高手。

1 Shane Frederick, “Cognitive Reflection and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2005):27.

2 原文是“好奇殺死    ”。——譯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洪市| 彰化县| 怀柔区| 荆州市| 兴业县| 无为县| 双辽市| 日喀则市| 定日县| 成武县| 内江市| 溧阳市| 玉田县| 湘乡市| 三亚市| 昭觉县| 黎平县| 北辰区| 庆安县| 蒙阴县| 江门市| 崇阳县| 渝中区| 张掖市| 南投市| 贵德县| 和田县| 册亨县| 孟津县| 交城县| 元朗区| 雷州市| 九龙县| 巴林右旗| 奈曼旗| 石门县| 临洮县| 拜泉县| 凤台县| 广平县| 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