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妙解、導讀與分享
- 郭永進 于樹泉
- 713字
- 2020-09-25 17:20:35
第七章
無我無私 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妙解
“天”如此恒常,“地”如此久遠。天地之所以能恒常且久遠存在,主要原因是沒有任何私心、不為自己。無我無私地利益眾生,故能長久存在。(“天”指虛空與太陽;“地”指地球。)
天地都在呈現道的特征特性,得道的圣人也是法天則地,向天地看齊學習。
所以得道的圣人,考量事情都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置個人得失、毀譽、生死于度外。無我無私,心中系念天下蒼生。所積陰德,自然能利益后代子子孫孫。
正因為沒有任何私心,德澤萬代,其生命自然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
注釋
不自生:所作所為沒有私心,不為自己。
后其身:把個人得失放在后邊。
外其身: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
成其私:最終客觀上成就了自己(身先;身存)。
導讀
本章老子贊嘆并提倡學習天地的無我無私的偉大品性。
天地無我無私,故能長久長生。
圣人效法天地,無我無私,同樣可與日月同輝,英名永垂后世。因為一個德行充滿的人,其境界“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王陽明語)。
天地圣人無我無私的偉大品性,值得每個人去恭敬與學習。無我無私也許不需要建樹什么豐功偉績,也許只是做一個關懷家人、熱愛生活、顧全大局、助己助人的“普通人”。
無私的“私”,這里指不顧大義的自私之心,并非意指需要放棄個人的合法合理權益。
智慧分享
道無我無私,因此而永恒。
人也一樣。
私心重了,境界就小了,
公心大了,天地就寬了。
古往今來,正反兩方面的事例不勝枚舉。
膾炙人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與老子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可謂異曲同工,范仲淹胸懷天下,先憂后樂,最終也成就了自己的理想與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