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譯注
- (清)蘅塘退士編選 史良昭 曹明綱 王根林譯注
- 876字
- 2020-08-27 13:49:27
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
唐玄宗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1〕。
地猶鄹氏邑〔2〕,宅即魯王宮〔3〕。
嘆鳳嗟身否〔4〕,傷麟怨道窮〔5〕。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6〕。
【題解】
這首詩的作年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作于唐玄宗登基(712)之前,他作為睿宗的第三子,曾被封為臨淄郡王,封地就在今山東境內。另一說是他當上皇帝后,于開元十三年(725)十一月東封泰山,曾到孔子故宅親設祭奠。總之,從題目看,這是一首在曲阜祭孔的即景之作。
這首五律的警華絕異之處,就在題中的“嘆”字。“祭孔子”而“嘆之”,立意命筆,便自不同。詩中的“棲棲”、“兩楹奠”,分別用了《論語》“丘何為是棲棲者歟?……疾固(痛恨現實)也”及《檀弓》孔子自言“夢坐奠于兩楹之間……予殆將死也”的語意;嘆鳳、傷麟、魯王壞宅,都是孔子生前或死后郁郁不得志的掌故。從而從恓遑不遇中,見出孔子畢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理想信念與實踐精神,句句是“嘆”,更句句是頌。孔子被追謚為“文宣王”,正是在玄宗當政的開元二十七年。一詩、一謚,都可見出唐玄宗對孔子由衷而一貫的尊崇。
【注釋】
〔1〕 棲(xī)棲:忙碌不安的樣子。
〔2〕 鄹(zōu)氏邑:即鄹邑,春秋時魯國的城邑,孔子之父叔梁紇曾任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
〔3〕 魯王宮:西漢時魯恭王要拆毀孔子舊宅來擴建王宮,走到廳堂上忽然聽到金石絲竹之音,就沒敢繼續下去。
〔4〕 嘆鳳: 《論語·子罕》載:“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否(pǐ):窮,不通。
〔5〕 傷麟:春秋時,魯哀公西狩(打獵)獲麒麟,孔子嘆曰:“吾道窮矣。”他編的《春秋》也至獲麟而中止。
〔6〕 “今看”二句: 《禮記·檀弓上》說:孔子曾對弟子子貢說:“予疇昔之夜,夢坐奠于兩楹之間。……予殆將死也!”兩楹,殷制,人死后靈柩停在殿堂的兩根楹柱之間。奠,致祭。
【譯文】
夫子啊夫子,你究竟是為了什么原因?在你生活的時代里,始終奔走不停。你的故鄉鄹邑,仍然生息著鄹氏子孫,你的舊宅,卻一度被魯恭王建宮兼并。鳳鳥不來,你嗟嘆坎坷的運命,麒麟被捉,你怨傷正道的難行。如今你端坐在兩柱之間,接受祭品,這難道不就是你行將去世前的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