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譯注
- (清)蘅塘退士編選 史良昭 曹明綱 王根林譯注
- 1884字
- 2020-08-27 13:49:26
哀王孫
杜甫
長安城頭頭白烏〔1〕,
夜飛延秋門上呼〔2〕。
又向人家啄大屋,
屋底達官走避胡〔3〕。
金鞭斷折九馬死〔4〕,
骨肉不得同馳驅。
腰下寶玦青珊瑚〔5〕,
可憐王孫泣路隅〔6〕。
問之不肯道姓名,
但道困苦乞為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7〕,
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8〕,
龍種自與常人殊〔9〕。
豺狼在邑龍在野〔10〕,
王孫善保千金軀。
不敢長語臨交衢〔11〕,
且為王孫立斯須〔12〕。
昨夜東風吹血腥,
東來橐駝滿舊都〔13〕。
朔方健兒好身手,
昔何勇銳今何愚〔14〕。
竊聞天子已傳位〔15〕,
圣德北服南單于〔16〕。
花門剺面請雪恥〔17〕,
慎勿出口他人狙〔18〕。
哀哉王孫慎勿疏,
五陵佳氣無時無〔19〕。
【題解】
這是杜甫在現實主義思想指導下創作的一首以“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為特色的新樂府詩。王孫,指帝王的子孫,又特指李唐王室的子孫。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隨即進入長安。當時玄宗倉皇出奔西蜀,有不少王公貴戚來不及相隨,被叛軍所殺。杜甫這首詩作于長安被占領后的百余天,大約也就是在當年的九十月間,詩中所寫王孫是劫后余生者。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紀實,即以真實的筆墨記錄了當時社會大動亂的現實。詩人選取了在這場歷史浩劫中得以幸存卻流落街頭、飽受折磨的王室后代來加以表現,具有很強的典型意義。同時他對落魄王孫的反復叮嚀,口吻親切自然,既渲染了恐怖氣氛、險惡環境,又表示出對唐王朝的一片忠誠。全詩無論圖貌、敘事,還是對話,都平實淺易,且安排精細。因此它在繼承漢魏樂府古樸自然的同時,也融入了唐詩在結構、語言方面的技巧。
【注釋】
〔1〕 頭白烏:白頭烏鴉,被視為不祥之物。
〔2〕 延秋門:唐宮苑西門。天寶十五載六月,唐玄宗帶著楊貴妃等少數嬪妃出此門西行避安祿山之亂。
〔3〕 達官:朝廷中權位顯要的官員。 胡:指安祿山叛軍。
〔4〕 “金鞭”二句:意思說唐玄宗為了逃命,拼命用鞭打馬,連自己的骨肉親人也顧不上了。九馬,皇帝有九匹御馬。
〔5〕 玦:有缺口的環形玉佩。
〔6〕 王孫:這里指唐王室子弟。 路隅:路邊角落。
〔7〕 竄荊棘:逃竄躲避在荊棘中。
〔8〕 高帝:漢高祖?!妒酚洝じ咦姹炯o》說漢高祖劉邦“隆準而龍顏”。這里喻指唐高祖。 ?。焊咂?。 準:鼻子。
〔9〕 龍種:喻指王室后代。
〔10〕 豺狼在邑:指安祿山叛軍入據長安。 龍在野:指玄宗出奔蜀地。
〔11〕 交衢: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
〔12〕 斯須:一會兒。
〔13〕 東來橐(tuó)駝:指從東面來的安祿山叛軍。橐駝,即駱駝,安祿山胡兵所騎。 舊都:詩人寫此詩時唐肅宗已在靈武即位,故稱長安為舊都。
〔14〕 “朔方”二句:指唐將哥舒翰指揮的河隴、朔方二十萬大軍,在潼關被安祿山叛軍大敗的事。朔方,西漢時置郡,在今內蒙古。
〔15〕 “竊聞”句:指天寶十五載(756)八月玄宗禪位于皇太子李亨。竊,表示恭謙的說法。
〔16〕 “圣德”句:后漢光武帝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單于遣使向漢朝稱臣。這里指肅宗李亨即位后,回紇曾遣使表示友好,愿助唐平亂。單(chán)于,匈奴首領。
〔17〕 花門:即花門山堡,在居延海北三百里,當時是回紇騎兵集結地。此借指回紇。 剺(lí)面:割面,匈奴風俗,表示哀痛或忠誠要割面流血。
〔18〕 慎勿出口:當時投降安祿山的朝臣中,有人甘為叛軍作耳目,偵伺唐朝皇宗成員以獻叛軍,所以詩人勸王孫不要隨便說話。 狙(jū):一種獼猴,善于暗中窺伺攫食。
〔19〕 “五陵”句:意思說唐朝的氣數還在,隨時可能中興。五陵,西漢時咸陽原有五陵: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唐玄宗以前唐代在長安正好也有五陵:唐高祖獻陵、太宗昭陵、高宗乾陵、中宗定陵、睿宗橋陵。這里是指帝王家的宗統。佳氣,祥瑞之氣。
【譯文】
長安城的城頭落了一群白頭烏鴉,夜間飛到延秋門上呱呱亂叫。又專揀大戶人家的屋子啄食,為躲避胡兵屋內的達官決定逃跑。抽斷了金鞭累死了九匹駿馬,慌忙中骨肉至親也不能相攜同道。腰間還掛著缺口環珮和青色珊瑚,可憐的公子王孫在路邊哭號。問他還不愿說出自己的姓名,只是說因困苦求為人奴不辭辛勞。已經藏身在荊棘中過了百日,肌膚渾身上下早已沒有一處完好。漢高祖子孫的鼻梁大都高高隆起,龍種自有與常人不同的相貌。豺狼占據著京城而龍卻在野,公子王孫保養好千金之軀最重要。不敢在大街上說這么多的話,暫且為了公子王孫在這里停停腳。昨夜一陣東風吹來濃烈的血腥味,東來的駱駝在舊都滿地撒尿。北方的健兒生來就有好身手,過去何等驍勇如今怎么這樣糟糕。聽說天子已經禪讓了尊貴的皇位,圣上恩德使得南單于臣服來朝。在花門割面求助一洗奇恥大辱,千萬不要輕易說出讓人暗中聽到。可哀的王孫啊千萬謹慎不要疏忽,五陵的蔥郁之氣無時不在騰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