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史上的天人感應說

總歸以上的種種說法,我們可以發現,所有這些象征系統背后都有一個基本假設,那就是天人感應的原理。天地間的各種自然變化,日月星辰的時序安排,都會對孕育于其中的人產生許多可測及不可測的影響;而人事的美惡休咎,也會反映到自然界,引發許多罕見的征驗。人的悲歡離合與月的陰晴圓缺除了類比的關系外,還可能有某些神秘的關聯與牽引。這個問題要講得大了,跟整個中國思想的性質都有關,這里且不做深入的討論,僅就和本文主題相關的幾點略做分析如下。

中國史籍中一向有記災異的傳統,清朝康雍年間編的《古今圖書集成》在《歷象匯編》里專門列有“庶征”一典,包括天變、日異、月異、星變、風異、云氣異、霾霧異、虹霓異、雷電異、雨災、露異、雹災、旱災、火災、光異、寒暑異、豐歉、疫災、地異、山異、石異、火災、水異、冰異、人事異、人異、血肉異、夢、謠讖、聲音異、宮室異、器用異、飲食異、神怪異、禽異、雞異、獸異、鳥異、牛異、犬異、鼠異、鱗介異、蟲豸異、蝗災、草木異等部,將歷朝歷代所發生的大小災異集于一書就充分顯示了傳統重視災異的精神。“庶征”是“眾驗”的意思,語出《尚書·洪范》:“天乃錫禹《洪范九疇》……次八曰念用庶征。”“庶征”的內容則為:雨、旸、燠、寒、風。意思是說,自然界雨、旸、燠、寒、風五氣的變化是因時而至,所以作為諸般人事的應驗。“念用庶征”就是教人見到這些自然變化得深自警醒,善修人事以免天咎。

《春秋》上記的災異相當多,其敘事簡潔的筆法亦為后代史書樹立了典范。如“螟”“螽”“無冰”“大饑”“無麥苗”“秋大水”“冬不雨”“大雨雹”“夏大旱”“秋有蜮”“冬多麋”“梁山崩”“雨螽于宋”“夏齊大災”“有鸛鵒來巢”“九年春宋火”“庚辰大雨雪”“九月癸酉地震”“冬十月雷霜殺菽”“己卯晦震夷伯之廟”“三月癸酉大雨震電”“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飛,過宋都”“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等,我們幾乎可以在每一本史書中都見到類似的句型。至于傳統的《公羊傳》注疏,更是大談災異,將天人感應的理論發揮到極致。如“石者,陰德之專者也;鹢者,鳥中之耿介者,皆有似宋襄公之行。襄欲行霸事,不納公子目夷之謀,事事耿介自用,卒以五年見執,六年終敗,如五石六鹢之數,天之與人,昭昭著明,甚可畏也”。又如“螽猶眾也,眾死而墜者,群臣將爭強相殘賊之象。是后大臣比爭斗相殺,司城驚逃,子哀奔亡,國家廓然無人,朝廷久空,蓋由三世內娶,貴近妃族,禍自上下,故異之云爾”,以及“鸛鵒猶權欲,宜穴又巢,此權臣欲國,自下居上之征也,其后卒為季氏所逐”,等等。

當然,我們今日來看這些理論,很多都已不合時宜,萬難采信,但若就此一味嗤之以鼻,完全抹殺它的價值,卻也未免失之浮躁。漢儒講究天人感應的陰陽五行之說,固然受了時代的限制,牽連附會的成分很大,但其中也并不是沒有用心良苦之處。董仲舒在他著名的《天人三策》中論稱:“臣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無道之世,盡欲扶持而安全之,事在強勉而已矣。”談災論異,聳人聽聞,其實終極的目的還是在勸導人君“強勉而已矣”。孔子作《春秋》詳記災異,其用心更為平實,據董子《春秋繁露》所釋:“至意雖難喻。蓋圣人者,貴除天下之患。貴除天下之患,故《春秋》重而書天下之患遍矣。以為本于見天下之所以致患,其意欲以除天下之患。”由此可見,漢儒喜言災異,還未必就是對天人感應的說法深信不疑,而是借著當時流行的天儆天誡的說法,多少予專制君權相當的限制。同樣,這種做法發展到后來,歷代的皇帝亦每每利用消弭災異的理論,達到其掃除異己、借刀殺人的目的。例如漢成帝時殺宰相翟方進的事,哪里是因為“熒惑守心”,根本就是政術上的借題發揮,不管星象如何異變,翟方進恐怕都死定了。陰陽五行之說與專制王朝的政教結合,并不完全是信仰在發揮力量,其中絕對有相互利用的成分在。我們再由歷代開國君主的制造祥瑞,什么白帝子、赤帝子及紫氣東來之類,更可見出個中機關。“智者創述,愚者守之”,許多東西當熱鬧看看可以,實在認不得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丽区| 江油市| 米林县| 凤凰县| 德安县| 郑州市| 信宜市| 綦江县| 贡嘎县| 灵丘县| 科技| 沙雅县| 陕西省| 花垣县| 永丰县| 获嘉县| 漳浦县| 郧西县| 东辽县| 江油市| 大港区| 丰城市| 长顺县| 吉林市| 格尔木市| 小金县| 鄂温| 巫山县| 镇坪县| 兴安盟| 齐河县| 册亨县| 玉林市| 汶川县| 四会市| 西华县| 仪陇县| 宕昌县| 额济纳旗| 金阳县| 秦皇岛市|